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医院中的革兰阴性杆菌, 也是常见的机会性致病菌之一。虽然它的毒力和致病性较弱, 但因其对多种抗菌药物天然耐药, 因此在免疫力低下或危重人群中, 引起的血流或肺部感染预后较差。不仅如此, 由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固有耐药及获得性耐药基因的增加, 使磺胺类、喹诺酮类等一线临床抗菌药物治疗无效。因此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及临床治疗对策极为重要, 本文就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和临床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ICU患者下呼吸道检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常见因素,探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定植、感染及其转归。方法将笔者单位ICU 2004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48例痰培养有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生长的患者进行定植或感染的初步诊断后,回顾性分析比较其在院内采取的各项措施、病情发展等,并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将敏感药物用于上述48例患者的治疗。结果48例患者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者32例、定植者16例。气管插管时间较长、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的时间较长、合并低蛋白血症、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Ⅱ评分较高(〉15分者占87.5%)均与下呼吸道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明显相关。与定植者相比,下呼吸道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易发展为重症肺炎,伴发呼吸功能衰竭(感染者中有84.4%,定植者中有31.3%),且体外敏感的抗菌药物对其临床治疗效果欠佳。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对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敏感率高,分别为83.3%和75.0%;对常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达80%左右。结论对ICU患者缩短气管插管时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有利于防治下呼吸道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相似文献   

3.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 调查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细菌的耐药谱 ,了解产金属 β内酰胺酶 (MBL)菌株与非产MBL菌株的药物敏感差异。  方法 回顾性总结笔者单位 1998~ 2 0 0 2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院内感染的情况 ,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 18种抗菌药物对 36株临床分离的院内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以MBL E试验法筛选MBL菌株。 结果 笔者单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院内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 (88.9% ) ,88.2 %的患者有较严重的基础疾病 ,且 5 0 .0 %的患者曾接受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钠盐治疗。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和多西环素对 36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抑菌率分别为 97.2 %、94 .4 %、91.7%、83.3% ,甲氧苄氨嘧啶 磺胺甲基异恶唑和替卡西林 克拉维酸抑菌率分别为 6 3 9%和 5 8.3% ,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钠盐、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和氨曲南的耐药率在 80 %以上 ;36株菌中 16株产MBL菌对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钠盐完全耐药 ,对氨曲南的敏感性高于非产MBL株。 结论 笔者单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院内感染与严重基础疾病和应用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钠盐有关 ,新型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院内感染株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广谱抗生素不断推出新的品种应用于临床,细菌的耐药菌株不断增加,其机理越来越复杂.各种抗生素敏感性下降,临床感染的细菌也逐渐发生了变迁.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的临床分离率近年来已进入我院临床病原菌感染的前10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主要导致高龄、免疫功能下降及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的患者感染.该菌对常用的抗生素具有高效的耐药性,临床上治疗很困难,患者病死率较高;为了给临床有效治疗这类感染提供依据,我们对我院近2年来分离的32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药物敏感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调查本院2012~2013年血液、痰液等标本中所检出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检出情况,对患者一般情况、基础疾病、抗菌药物使用、施行的各项有创操作及预后等15个相关因素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等多重耐药菌采用WHONET 5.4软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159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者中,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占38.99%、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占47.80%、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占49.06%、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占45.91%、大肠埃希菌感染占15.09%。ICU和神经外科是多重耐药菌导致肺部感染的主要科室,多重耐药菌是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机械通气、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及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均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均0.0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均1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占80.65%;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占72.37%。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率为100%;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5%。结论预防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合并多重耐药菌混合感染,应切实加强非抗菌药物策略的落实,谨慎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从而降低细菌耐药性,提高危重患者的救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特征。方法 收集我院2001年1月。2003年1月住院病人血及分泌物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符合院内感染并剔除重复株后共44株,复习临床资料及药敏结果。结果 感染最多见于呼吸道(32/44,72.7%),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为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及侵袭性操作,药敏结果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分别为6.8%及9.1%。结论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为常见的院内感染致病菌,ICU病房的分离率最高.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侵袭性操作、对该菌的药敏结果进行检测,有利于预防及控制医院嗜麦芽假单胞菌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泰安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icroscan Walk Away 96 Plus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对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本院重症医学科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标本共分离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65株,其中50岁以上患者占60.0%(39/65);主要分离自痰液,占90.8%(59/65),其他依次为分泌物4.6%(3/65)、血液1.5%(1/65)、胸水1.5%(1/65)和尿液1.5%(1/65);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依次为61.5%(40/65)、87.7%(57/65)、7.7%(5/65)和0(0/65),敏感率依次为13.8%(9/65)、7.7%(5/65)、90.8%(59/65)和100%(65/65)。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及头孢他啶耐药严重,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最敏感,临床上应根据本地区的流行病学特点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8.
<中华烧伤杂志>006年第22卷第2期刊登了<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或定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患者48例分析>一文[1],该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内容,文中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院内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分布,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应用WHONET 5.6软件对2014年1月至12月本院临床分离的163株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分布进行分析。 结果163株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左旋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依次为65.0%(106/163)、39.9%(65/163)、3.7%(6/163)和1.2%(2/163)。其中78.5%(128/163)的标本来源于痰液,16.0%(26/163)的标本来源于血液;41.7%(68/163)的标本来自ICU重症监护病房;21.5%(35/163)的标本来自儿内科病房。 结论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其次是血流感染。临床治疗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经验用药可选用左旋氧氟沙星或复方新诺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变迁。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VAP病人的痰培养病原菌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年中ICU中VAP发生率为19.1%。铜绿假单胞菌为最常见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4年中均排在前6位。金黄色葡萄球菌在2003-2005年间逐年增加,2006年有所下降;脑膜败血黄杆菌在2005、2006年分离率明显下降;近两年肺炎克雷伯杆菌的分离率增加。2004年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率高(均在75%以上)。4年中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超过40%。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磺胺甲恶唑、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较低。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所占比例高。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非发酵菌仍为VAP主要致病菌。4年中VAP致病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性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