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当餐后2小时血糖≥140mg%时,应做口服 OGTT,进一步确定是否为糖尿病。根据糖尿病的诊断暂行标准,如餐后2小时血糖160mg%以上,尿糖阳性则不必作糖耐量检查,而可诊断为糖尿病。本文就餐后2小时血糖≥140mg%与以 OGTT 诊断糖尿病患者的符合率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由上海第一医学院华山医院,上海第二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等10所医院和2个统计单位组成的上海市糖尿病研究协作组,自1978~1979年间,进行了上海地区的糖尿病调查,共调查102,800人,其中可供统计分析者101,624人。调查结果,诊断为隐性糖尿病者307人,显性糖尿病者721人,合计1028人,患病率为10.12‰。调查方法:对各种不同职业、性别,年龄自0~89岁的人群进行调查。测身长、体重及餐后2~3小时尿糖(尿糖试纸法)。40岁以上者加测餐后2~3小时血糖(磷甲苯胺法);40岁以下尿糖阳性者再测餐后血糖。若尿反复阳  相似文献   

3.
为摸清我省糖尿病的自然患病率,深入开展糖尿病研究,1980年组成了浙江省和杭州市糖尿病调查组。用整群抽样方式对杭州市20,908名居民进行了糖尿病调查,男女约各半,年龄从婴儿到80岁以上,调查单位包括工厂、机关、学校、商店、街道等。 40岁以下只测餐后二小时尿糖;40岁以上除测尿糖外,同时采血检测餐后二小时血糖,尿糖试验阳性或餐后二小时血糖≥140mg%,再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相似文献   

4.
石玉明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4):182-183
目的:探讨对高危人群诊断2型糖尿病时准确把握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的意义。方法: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对临湖镇两个社区500例40岁以上女性分别监测空腹血糖与餐后2小时血糖各1次。结果:在糖尿病早期,主要是餐后血糖增高,空腹血糖大多为正常或正常高限,不做餐后血糖或葡萄糖耐量试验(0GTT),必将漏诊上述部分患者。结论:及早发现糖尿病,必须对高危人群做OGTT试验,餐后2小时血糖检查实际上是一种简化的OGTT试验,由于这种方法较OGTT试验抽血次数少,简单易行,易于接受,是筛选和发现空腹血糖正常的糖尿病患者的最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年龄大于30岁、身高低于1.59米、肥胖、高血压、孕期中反复尿糖阳性、胎儿较大、羊水过多的孕妇进行血糖筛查试验,阳性者或可疑者再进行糖耐量试验(OGTT),以便尽早检测出妊娠期糖尿病(GDM)。方法:己糖激酶法检测500例孕妇血糖,全部病例均经过葡萄糖耐量试验确诊。结果:GDM患者和正常妊娠妇女相比较空腹血糖均降低,其结果无显著性差别(P〉0.05),而餐后血糖达到高峰的时间不一样,而且2小时也不能降至正常水平,其结果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出的32例GDM空腹血糖降低,餐后血糖高而且恢复正常水平也缓慢。  相似文献   

6.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4年4 ̄9月我单位对职工812人进行了餐后两小时血糖普查,其中男543例,女269例;年龄22 ̄80岁,平均42.88±12.3岁。1.2检查方法糖尿病人检餐后2小时血糖;无糖尿病史者参检当日清晨空腹服75克葡萄糖粉,2小时后测静脉血糖。对服糖后2小时血糖异常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糖尿病既往史、对患有糖尿病是否知晓、治疗情况、血糖控制情况、生活行为、家族史、对血糖异常的知识的了解等方面,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1.3检查目的进行糖尿病及糖耐量减低的筛查,预防糖尿病各种并发症,早期干预,预防糖耐量异常转为糖尿…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冠心病患者糖代谢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陈旧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以及经PCI确诊为冠心病者60例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情况.结果 60例患者中既往确诊为糖尿病23(38%)例,新诊断为糖尿病3(5%)例,糖耐量异常12(20%)例,通过OGTT 2h血糖检查发现糖代谢异常13(22%)例,全部糖代谢异常患者占63%.结论 冠心病患者中糖代谢异常发病率很高,其中34%患者需行OGTT 2h血糖检查方被诊断.  相似文献   

8.
结果示糖尿病24例,及糖耐量异常(IGT)7例尿糖阳性率低,空腹仅为23%,饭后2小时为42%。24例糖尿病人中9例空腹血糖达到诊断标准,而饭后2小时血糖则有15例达诊断标准。可见饭后血糖对老年人糖尿病检出率高。糖尿病及IGT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值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老年人(P<0.01),前者HbAlc与饭后2小时血糖呈正相关。口服葡萄糖甜量试验(OGTT)诊断糖尿病9例,IGT7例。认为HbAlc与尿糖、血糖及OGTT联合检测对此病早期诊断及高危人群的筛选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OGTT在FBG正常时诊断IGT和DM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FBG)正常时糖尿病(DM)和糖耐量减低(IGT)的发生规律.方法:研究对象为排除了已确诊的糖尿病、急性疾病、外伤手术、急、慢性肝病、妊娠妇女及其它患有影响糖代谢疾病患者的健康体检者.根据其OGTT试验服糖后2h血糖(2hPG)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DM组、IGT组、正常组.结果:在FBG正常(4.0~6.0mmol/L)时,有91例DM,占DM组(292例)的31.2%,占FBG正常例数(3071例)的2.96%;有466例IGT,占IGT组(514例)的90.7%,,占FBG正常例数的15.2%.结论:高血压、超重、年龄大于40的患者即使FBG≤6.0mmol/L,也应以餐后2h血糖(2bPG)或OGTT试验来筛选是否患有糖尿病或糖耐量减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关注糖尿病高危人群,把握健康机会。方法对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餐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者均择期进行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共测362人,共中14人餐后血糖明显异常,餐后2小时血糖7.8~11.1mmol/L46例,行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确诊糖耐量异常者14例,空腹血糖异常3例,空腹血糖异常与糖耐量异常并存13例,2型糖尿病12例。结论对T2DM的防治在于早期发现IGT人群,早期干预,对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的筛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1980年3~5月,我们对省级机关40岁以上的脑力劳动者1,000人进行了糖尿病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方法一、血糖测定采用邻甲苯胺法测定血浆中真糖。二、检查项目餐后2小时血糖和尿糖,同时测量身高(去鞋)、体重,并规定早餐只进食稀饭或馒头2两。对血糖异常者,作全面的病史、体格及血脂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前 ,老年糖尿病已经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1980年全国 14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表明 [1 ] ,45岁以上的糖尿病患病率明显升高 ,高峰为 6 0岁以上 ,70岁以上为最多。所以 ,研究老年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是老年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1 老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老年糖尿病的诊断主要是依靠尿糖和血糖检查 ,由于老年人肾小动脉硬化常使肾糖阈提高 ,故血糖虽高而无尿糖 ,故必须依靠血糖检查 ,尤其是检查餐后 2小时血糖。老年人糖耐量往往降低 ,且随着年龄增加而血糖增高。故正常标准与糖尿病诊断标准中存在着许多不一致的地方和争…  相似文献   

13.
石德美  蔡小玲 《吉林医学》2010,31(6):764-765
目的:正确认识血糖(BG)和尿糖(UG)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提高糖尿病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对170例糖尿病患者的晨尿尿糖,空腹及餐后2h血糖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多数糖尿病患者尿糖与血糖测定值呈正相关,但部分患者检验结果尿糖阴性而血糖增高,部分患者空腹血糖阴性而餐后2h血糖超正常范围。结论:应同时检查尿糖、血糖,有时还需要检查餐后2h血糖,才能使诊断准确无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餐后高血糖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86例冠心病患者均行糖耐量实验(OGTT)和24h动态心电监测HRV,并根据OGTT结果分为糖耐量异常组和糖耐量正常组。结果糖耐量异常组餐后2h血糖明显高于糖耐量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心率变异性参数糖耐量异常组低于正常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直线相关分析发现,餐后2h血糖水平与HRV各参数具有负相关关系。结论冠心病患者餐后高血糖与心率变异性呈负相关关系,应重视餐后血糖对心血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2型糖尿病家系糖耐量正常的一级亲属血糖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家系糖耐量正常的一级亲属血糖的变化.方法:2型糖尿病家系糖耐量正常的一级亲属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对一级亲属及正常人的血糖进行比较,并对与血糖相关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一级亲属组空腹血糖、餐后0.5h、1h及2h血糖均较对照组升高,除餐后0.5h血糖外均有显著性差异.空腹及餐后血糖与早期分泌相(1stPH)及晚期分泌相(2ndPH)呈负相关,空腹血糖与homaβ指数呈负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家系糖耐量正常的一级亲属血糖已有轻微的升高,提示2型糖尿病家系糖耐量正常的一级亲属存在胰岛β细胞功能轻微的受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糖代谢及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糖代谢的影响。方法:观察18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应用泼尼松前、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C肽、胰高糖素、红细胞胰岛素受体结合率、血糖及尿糖变化。结果:应用泼尼松前糖耐量正常,应用泼尼松8周后,13例糖耐量异常,5例发生类固醇糖尿病。类固醇糖尿病患者应用泼尼松后胰岛素、C肽高峰后延,峰值低(P<0.05),尿糖量大、出现早(P<0.05),但空腹血糖正常。结论:类固醇糖尿病的发生主要是胰岛素代偿性分泌不足,诊断应以餐后2小时血糖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作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年龄和家族史对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影响,以及有糖尿病家族史者进行OGTT检查的合适年龄.方法 将两次空腹血糖检查都在5.6~7.0 mmol/L,腰围(WC)男≤85 cm,女≤80 cm,总胆固醇(TC)≤5.70 mmol/L,且既往无糖尿病史人群按年龄分为>45岁组和25~45岁组;按家族史的有无分为无糖尿病家族史组和有糖尿病家族史组,同时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排除2 h OGGT≥11.1 mmol/L者,对7.8 mmol/L<2 h OGTT<11.1 mmol/L者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45岁组2 h OGTT血糖明显大于25~45岁组2 h OGTT血糖,差异有显著性(P<0.05),空腹血糖无明显差异(P>0.05);(2)糖尿病家族史组2 h OGTT血糖明显大于无家族史组2 h OGTT血糖,差异有显著性(P<0.05),空腹血糖无明显差异(P>0.05);(3)25~45岁有家族史组2 h OGTT血糖明显大于45岁无家族史组2 h OGTT血糖,差异有显著性(P<0.05),空腹血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年龄和家族史均是葡萄糖耐量减低的危险因素,对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应更早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符合冠心病诊断纳入标准的择期行冠脉造影的住院患者连续入选为研究对象,共收集有效病例201例。其中既往确诊为糖尿病38例,未确诊糖尿病的163例冠心病患者均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并检测体重指数(BMI)、腰围、血压、血脂等。结果:201例中,已确诊糖尿病为38例(18.91%),经OGTT确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44例(21.89%),冠心病合并单纯糖耐量减低59例(29.35%),冠心病合并单纯空腹血糖受损15例(7.46%),冠心病合并空腹血糖受损及糖耐量减低为5例(2.49%),冠心病合并正常糖代谢40例(19.9%)。糖尿病组、糖耐量减低组、空腹血糖受损组与正常血糖组比较,腰围、体重指数、血压、血脂具有明显差异。结论:冠心病住院患者中多数合并糖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的冠心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超重、血压、血脂异常,尽早通过OGTT试验发现糖代谢异常人群,并进行早期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糖耐量人群胰岛素敏感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危险因子的相关关系。方法319例健康体检者餐后2小时血糖>6.67mmolL者,行OGTT检查,根据1997年ADA糖尿病诊断标准,分为糖尿病(DM)组、糖耐量低减(IGT)组、空腹血糖受损(IFG)组及正常糖耐量(NGT)组。测量身高、体重、腰臀围、血压,测定血糖、血脂、血胰岛素及尿微量白蛋白,计算体重指数(BMI)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IGT组、DM组的平均年龄、平均收缩压明显高于NGT组,IFG、IGT、DM组的ISI明显低于NGT组,DM组的ISI低于IGT组。IGT、DM组的平均胆固醇(CHO)明显高于NGT组。多因素回归分析BMI、餐后2小时血糖、餐后2小时胰岛素、甘油三酯(TG)与ISI呈负相关。结论ISI随着NGT向IGT、IFG及DM的发展逐渐下降,冠心病的危险因子也伴随出现。对于DM及其大血管并发症的防治,应从IGT和IFG阶段开始。  相似文献   

20.
妊娠糖尿病危险年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导致妊娠糖尿病的危险年龄。方法对孕周在24~40周的486名孕妇行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评估其妊娠年龄与血糖水平的关系。结果超过15%的孕妇服糖后2 h血糖≥7.8 mmol/L。其年龄与OGTT空腹血糖、服糖后2 h血糖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57,0.263,P<0.001)。34岁孕妇服糖后2 h血糖为(9.14±1.52)mmol/L,比<33岁孕妇服糖后2 h血糖(4.81±1.06)~(6.68±2.35)mmol/L明显升高。结论导致妊娠糖尿病的危险年龄为34岁,妊娠糖尿病的危险年龄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一样已开始年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