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明确食管及其下括约肌长度在胃食管反流疾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灌注式多导测压系统对正常组63例受试者及胃食管反流组53例病人进行食管压力测定。结果:正常人各年龄组食管下段括约肌长度差异无显著性;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组食管下段括约肌长度及腹段下括约肌长度均显著下降;正常组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组身高与食管长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1=0.700,r2=0.798。结论:食管下括约肌长度在抗反流中起到重要作用,其在正常人群中不随年龄而变化;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患者未伴食管长度缩短、上提 相似文献
2.
在37例(男15、女22〕新生儿尸体上,观察了食管的形态结构和位置。食管全长为89.00±1.74mm,与身长之比为1:5.72。还测量了自切牙和鼻孔分别至食管起始部,与在主支气管邻接处、穿膈肌食管裂孔处及贲门连接处的距离及各处的宽径,提出了食管应用解剖要点。 相似文献
3.
食管下括约肌长度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明确食管及其下括约肌长度在胃食管反汉疾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灌注式多导测压系统对正常组63例受试及胃食管反流组53例病人进行食管压力测定。结果 正常人各年龄组食管下段括约肌长主差异无显性,胃食管反流性疾病食管下段括约肌长度及腹段下括约肌长度均显下降,正常组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组身高与食管长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1=0.700,r2=0.798,结论食管下括约肌长度在抗反流中起到重要 相似文献
4.
5.
6.
上斜方肌肌皮瓣及肩胛冈上斜方肌骨肌皮瓣的显微外科解剖与颌面缺损修复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以颈横血管为蒂的上斜方肌肌皮瓣及肩胛冈上斜方肌肌皮瓣的应用解剖学基础及其在口腔颌面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解剖观测32侧上斜方肌和肩胛冈的形态、血供、神经支配,并应用5例以颈横血管为蒂的上斜方肌肌皮瓣及肩胛冈上斜方肌骨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结果①上斜方肌近似于梯形,平均长A缘174.63 mm、B缘157.18 mm、C缘86.98 mm、D缘80.95 mm,平均面积126.78 cm2;肩胛冈全长平均达131.21 mm;②颈横动脉干、颈浅动脉干及其升支动脉干平均长度分别为42.50 mm、27.80 mm、43.12 mm,起点外径分别为2.71 mm、2.39 mm、1.96 mm,升支分布肌纤维前发出0.5 mm以上小动脉3~6支;肩胛冈支长28.75 mm,起点外径0.50 mm;回流静脉与相应动脉伴行;③应用上斜方肌肌皮瓣及肩胛冈上斜方肌骨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5例,均获成功.结论以颈横血管为蒂的上斜方肌肌皮瓣及肩胛冈上斜方肌骨肌皮瓣血管蒂长、管径较粗、手术易操作,且可带肩胛冈修复,适合于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78侧胎儿尸体头皮淋巴管进行显微解剖及透明法研究,对头皮淋巴管形态、数目及其归宿提出了若干新观点,提示要注意前囟与颅脑无骨膜相隔的特殊性,为临床头皮炎症蔓延和肿瘤转移的诊治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显微解剖及透明法对78侧胎儿尸体唇淋巴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唇左右侧及上下唇毛细淋巴管之间存在吻合,下唇中部集合淋巴管有交叉,对唇集合淋巴管数目型别及其归宿提出了新观点,唇淋巴管可直接入舌骨平面下方的颈深上淋巴结。提示临床医生在诊治唇部炎症和肿瘤时,要注意此解剖特征,在行颈淋巴结清扫术时,要注意舌骨平面下方的颈深上淋巴结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下肢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8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 ,解剖观测了下肢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吻合及外径 ;2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墨汁灌注 ,观测营养血管的墨染范围。结果 :下肢所有皮神经都有营养血管伴行 ,在神经旁形成纵向血管链 ,除营养神经外 ,发出众多皮支与深筋膜血管网、皮下血管网广泛吻合营养皮肤。结论 :以下肢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可设计顺行或逆行岛状皮瓣 相似文献
10.
眶尖区显微解剖及断层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眶尖区及其穿行结构显微解剖,为临床该区手术及疾病诊断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在肉眼及放大16倍的手术显微镜下,对30例(60侧)成人干性颅骨标本和18例(36侧)成人颅底湿标本的眶尖区进行显微解剖学观测,对成人眶尖区组织结构火棉胶包埋薄层断面观测.结果视神经管各壁长度分别为(mm):上壁8.92±1.79、下壁6.02±1.27、外侧壁7.79±1.64和内侧壁8.56±1.72.视环厚度为0.62 mm.在眶尖区断层标本上,测量额神经与滑车神经、展神经与鼻睫神经平视神经管颅口部距离分别为(mm):2.46±0.59、1.96±0.72,眶上裂中央区展神经与视神经管在颅口部的最短距离为(mm): 9.32±0.85.结论眶尖区穿行结构复杂,排列紧凑,手术操作须在显微镜下直视进行.眶尖区薄层断面能原位、准确显示眶尖区结构,有助于临床眶尖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1.
胰管的应用解剖学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胰腺疾病的诊治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解剖观测 60例胰腺标本。结果 :胰管至少有 6种类型。主胰管与胆总管汇合在十二指肠壁外者占 82 .7% ,在壁内者占1 7.3% ,汇合角度绝大部分为锐角 ( 4 5°左右 ) ,主胰管开口内经为 0 .2~ 0 .4cm平均为 0 .3cm。胰、胆管共同通道的长度约 0 .5 cm,其开口多位于十二指肠降部中、下 1 /3交界处后内侧壁大乳头处。结论 :了解胰管的变异类型在临床上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临床脑桥小脑三角区的手术提供岩静脉的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应用26例经10%甲醛充分固定并灌有乳胶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岩静脉的形态、行径及其与三叉神经的毗邻关系。结果:①岩静脉有1~3支,长度(2.9±2.0)mm,外径(2.3±1.0)mm;②岩静脉位于三叉神经根背外方者占92.5%,岩静脉与神经根的最短距离为(5.0±3.8)mm,最长距离为(7.1±4.1)mm,静脉对神经根有压迫的占15.4%;③岩静脉距横窦与乙状窦交角处的距离为(31.1±5.2)mm。结论:岩静脉解剖结构存在许多变异,与三叉神经根关系密切,变异的岩静脉可引起三叉神经痛,手术中应明确岩静脉解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岩静脉的临床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临床脑桥小脑三角区的手术提供岩静脉的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应用26例经10%甲醛充分固定并灌有乳胶的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岩静脉的形态、行径及其与三叉神经的毗邻关系。结果:①岩静脉有1~3支,长度(2.9±2.0)mm,外径(2.3±1.0)mm;②岩静脉位于三叉神经根背外方者占92.5%,岩静脉与神经根的最短距离为(5.0±3.8)mm,最长距离为(7.1±4.1)mm,静脉对神经根有压迫的占15.4%;③岩静脉距横窦与乙状窦交角处的距离为(31.1±5.2)mm。结论:岩静脉解剖结构存在许多变异,与三叉神经根关系密切,变异的岩静脉可引起三叉神经痛,手术中应明确岩静脉解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经额下入路行海绵窦手术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观测成人头颅标本30侧的海绵窦上壁及其毗邻结构.结果①眼动脉起始处距视神经管颅口(mm)4.72±0.58;②前内侧三角的三边分别长(mm) 6.02±1.20、10.27±1.60和10.00±1.21;内侧三角三边分别长(mm)9.66±2.26、7.06±1.03、5.61±0.72;动眼神经三角三边分别长(mm)9.19±2.29、14.69±4.06、10.19±1.53.③动眼神经距颈内动脉近环(mm)2.55±0.23.结论选择床突间隙和内侧三角切开海绵窦上壁较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睫状神经节的显微解剖学特点,为球后麻醉提供详尽的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28例成人眼眶标本大放大16倍显微镜下,对睫状神经节进行逐项解剖观测。结果:睫状神经节位于视神经与外直肌之间,呈长方形,椭圆形或三角形,分别测得睫状神经节与视神经,眼球后极,眶下缘以及眶上裂的平均距离。结论:熟悉此区域的显微解剖,术中可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提出球后麻醉进针的深度宜为32-36mm。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研究经气管的解剖通路及毗邻的解剖结构,探讨经此路径行甲状腺切除术的安全可行性。方法在5具固定标本上参照气管入路对口腔、咽部及颈前部逐层解剖,并确定其解剖路径及层次。15具(未经防腐固定的)标本上运用动脉预灌注血管铸型,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薄层冰冻铣切等方法,对甲状腺及毗邻术区的解剖结构作系统研究。结果经气管的操作通道为自固有口腔,经咽峡、会厌下缘、喉咽、喉中间腔区域,移行至气管颈部区,在气管软骨环前壁作矢状切口至甲状腺术区。声带在外展位通过CT扫描,其形似梯形,矢状位高(长)男性为(20.12±3.25)mm,女性为(15.68±2.56)mm,前部宽为(2.10±0.50)mm,后部宽为(9.00±0.80)mm,中部上下厚为(5.00±0.85)mm,声门裂外展位横径为(5.50±1.45)mm是喉腔最狭窄之处。结论完全内镜行甲状腺切除术经气管入路作为在人体自然通道中实施的有创性操作,具有解剖学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研究腰动脉的局部解剖关系,明确腰动脉分布情况.方法:选用50例腰动脉完整无损的成年尸体,解剖并观察腰动脉的行径、分布、外径及分支.结果:本组50例尸体标本中发现腰动脉全部起自腹主动脉后壁.腰动脉对称分布42例(84%),其中腰动脉4对38例(76%),5对及以上4例(8%);不对称分布8例(16%),其中一侧... 相似文献
18.
肝动脉解剖变异在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放射学肝动脉解剖变异及其在中晚期肝癌介入导管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25例中晚期肝癌肝动脉造影表现及其介入治疗资料。结果 125例中107例(85.6%)有典型肝动脉分布。肝动脉变异18例(14.4%),其中肝右动脉变异10例(8%),而又以肝右动脉始于肠系膜上动脉者最多,占6.4%。副肝左动脉变异1例(0.8%)。肝左动脉和肝右动脉同时变异2例(1.6%)。肝总动脉变异3例(2.4%)。胃十二指肠动脉起自肝右动脉和腹腔动脉各1例(1.6%)。对123例成功进行了肝动脉化疗栓塞,2例肝右动脉变异因角度关系超选插管未成功。结论 认识肝动脉解剖变异有助于提高插管的成功率和中晚期肝癌的介入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9.
环咽肌切迹与年龄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器质性环咽肌压迹与老龄化是否有相关性.方法采用大体解剖和耻骨联合面形态学改变推算年龄的技术.结果 41例标本中39例咽下部环咽后壁粘膜光滑,有两例环咽肌轻度的增厚,年龄均大于60岁,但界限不清.结论器质性环咽肌切迹可能是老龄化形态学改变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大脑桥静脉贴段管壁组织学特征,为探讨桥静脉在脑血液循环中的调控作用以及手术中如何分离桥静脉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正常人大脑标本5例,共计41支桥静脉,进行HE染色及丽春红-维多利亚蓝组合染色法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桥静脉贴段管壁未见完整平滑肌层;桥静脉贴段硬脑膜侧管壁较厚,弹性纤维形成细网,胶原纤维分布密集,与硬脑膜结合紧密。桥静脉贴段蛛网膜侧管壁较薄,少见蓝色的弹性纤维,有排列较松散的红色胶原纤维。结论 桥静脉贴段管壁外膜结构不对称,可能对大脑静脉血回流的调控作用不同;桥静脉贴段硬脑膜侧管壁与硬脑膜结合紧密,不易分离,手术分离桥静脉贴段,可适当的切开该段管壁旁的硬脑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