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无肝素血液透析发生凝血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透析是一个体外循环过程,血液与管道和透析膜的接触可触发机体的凝血系统,导致血液凝固,因此,血液透析时常使用肝素抗凝剂预防凝血。但是,有严重活动性出血或自身凝血功能明显异常或近期经受大的手术或创伤的透析患者,就必须采用无肝素透析。因为血液透析过程中未使用抗凝剂,发生凝血的机率更大,因此,对于无肝素透析抗凝血技术,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1临床方法在血液透析前,用3000U/m l的肝素生理盐水预冲透析器和管道,在机器上循环15~30m in,保证透析器和血路管与肝素的充分融合。上机连接血液管路时将预冲液排放掉,不直接进入体内。在透析过程中每隔30m in夹住动脉端管路,用100~200m l生理盐水冲洗1次,直到能看出透析器颜色变浅。2发生凝血相关因素分析2.1血流量与空气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是引起凝血的重要因素。当血流量降低至100m l/m in以下时,由于血流的缓慢或停滞而导致管路和透析器凝血。因为血流量不足,血液管路抽吸,而血液抽吸可加重血细胞血小板的挤压和破坏。当血液抽吸时,空气吸入血液回路中,增加气液接触,也可加重凝血。因此,应保证血流量充足,防止空气进入,避免出现抽吸现象。2.2透析膜与血液管路人体...  相似文献   

2.
血液透析时,血液在体外流经动脉血路、透析器及静脉血路回流到人体内这一过程中,常常会引起凝血系统不同程度的激活导致血液凝固,堵塞透析器及管道。为避免这一现象,血透时普通使用抗凝剂预防体外循环管路的凝血,一般都使用肝素。但是如有活动性出血或有高度出血危险的透析患者,禁忌使用肝素,我们就采用无肝素透析。我科自2001年9月开展血透以来,对有出血倾向及凝血试验异常的病人采用无肝素透析55人次,既能确保透析患者安全,又能达到治疗效果。1临床资料无肝素透析55人次,其中男6例,女3例,最大年龄75岁,最小年龄27岁,平龄47.5岁,慢性肾功能衰竭伴消化道大出血2例,剖宫产术后1例,肾切开取石术后2例,外伤致多器管功能衰竭1例,长期透析患者凝血功能试验严重延长3例,每例平均做无肝素透析3~10次。2方法2.1肝素冲洗,用含有肝素3000iu/L的生理盐水预先冲洗动静脉血路管和透析器10~15min,然后用1000ml生理盐水冲洗透析器及管道,将肝素水去掉,开始透析前,放掉预冲液。2.2高血流量,一般只要患者能耐受,血流量尽可能高,至少250~300ml/min,对于身材小,透析前血浆尿素氮很容易出现失衡的患者,可改用局部枸...  相似文献   

3.
不使用肝素盐水预冲透析器对血透患者透析充分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使用肝素盐水预冲管路和透析器进行血透治疗时对患者透析充分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比较,将10例患者先采用10次肝素盐水预冲方法(肝素盐水组),然后采用10次生理盐水预冲方法(生理盐水组),监测每次透析的充分性(尿素清除指数Kt/V),同时观察血路管和透析器的凝血情况.结果:肝素盐水组和生理盐水组两种预冲方法对患者的透析充分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路和透析器的凝血情况的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使用肝素盐水预冲进行血液透析,减少了肝素用量,降低了患者发生出血的危险,简化了操作流程,没有凝血现象发生,能使患者达到充分透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改良式跨膜预冲法在肾移植术前行无肝素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12月在我院透析中心行肾移植术前加透的无肝素血液透析患者16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传统组80例和改良组80例,传统组采用无肝素盐水预冲法,改良组采用改良式盐水跨膜预冲法。比较两组透析管路及透析器凝血程度、生理盐水冲洗量、有效透析时间、生化指标。结果改良组、管路及透析器凝血程度情况、生理盐水冲洗量、有效透析时间、生化指标比较均优于传统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后的无肝素管路跨膜预充法行血液透析治疗能明显降低体外循环凝血的风险,延长有效透析时间,降低肾移植术中出血风险,透析充分、安全,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时2种预冲管路和透析器的方法对透析器凝血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将120例患者先进行10次肝素盐水预冲血液透析管路和透析器,然后进行10次单纯生理盐水预冲,监测每次透析后透析器的凝血状况(透析器凝血程度、透析器残血量、透析器血室容量下降率),同时测定每次透析后回血用水量及压迫止血时间.结果 2种预冲方法对透析器凝血状况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血用水量及压迫止血时间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肝素盐水预冲方法相比,血液透析时使用单纯生理盐水预冲管路和透析器,可以减少肝素用量,且不会增加凝血现象发生,可考虑在有出血倾向需慎用抗凝剂的患者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危出血患者无肝素透析的临床意义、方法用肝素盐水预冲血透管路并在透析开始后每30min用生理盐水冲洗血透管路以减少凝血。结果42例患者158次透析中只有5例透析器发生凝血更换透析器或提前结束透析治疗而无一例发生出血加重或出现新的出血。结论高危出血患者可应用无肝素透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使用肝素盐水预冲管路和透析器进行血透治疗时对患者透析充分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比较,将10例患者先采用10次肝素盐水预冲方法(肝素盐水组),然后采用10次生理盐水预冲方法(生理盐水组),监测每次透析的充分性(尿素清除指数Kt/V),同时观察血路管和透析器的凝血情况。结果:肝素盐水组和生理盐水组两种预冲方法对患者的透析充分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路和透析器的凝血情况的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使用肝素盐水预冲进行血液透析,减少了肝素用量,降低了患者发生出血的危险,简化了操作流程,没有凝血现象发生,能使患者达到充分透析。  相似文献   

8.
血液透析过程中,使用抗凝剂的目的是预防循环管路凝血,但在高危出血或活动性出血以及禁忌使用抗凝剂的患者中,须采用无肝素透析.无肝素透析一般每15~30 min用生理盐水100~200 ml冲洗1次,且应随着冲洗生理盐水的增加调整脱水量,以维持血容量的平衡.无肝素透析完全凝血的发生率约为5%[1].因此,盐水冲洗间隔准确与否及冲洗盐水多少的计算直接影响到透析凝血程度及透析器复用质量,尤其是冲洗盐水多少的计算失误甚至造成患者脱水错误、造成差错等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预冲方法对组合型人工肾血液灌流器凝血、堵塞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维持性血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进行组合型人工肾治疗62例次,采用3000ml肝素生理盐水(内含肝素15mg/500ml)对灌流器自下而上进行预冲,先将灌流器充满肝素生理盐水,静置20~30min后,再以50~100ml/min流率预冲。观察组进行组合型人工肾治疗59例次,采用将灌流器与充满生理盐水的血透管路、透析器连接,灌流器置于透析器之前,用1000ml肝素生理盐水(内含肝素50mg/500ml)机器密闭循环预冲。比较两组在治疗过程中灌流器凝血、堵塞程度。结果两组治疗过程中灌流器凝血、堵塞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观察组采用机器闭式循环预冲操作程序简单、省时、省力,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吸附法联合加温盐水冲洗法在无肝素透析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具有高危出血倾向的血液透析(HD)患者,在无肝素透析时采用吸附法联合加温盐水冲洗以减少透析器及管路的血液凝集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60例次有高危出血倾向的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次,采用无肝素透析,在透析过程中对照组予常温生理盐水冲洗法,实验组予吸附法联合加温生理盐水冲洗透析法,观察2组透析完成情况以及透析器及管路的凝集情况.结果 实验组完成透析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透析完成率提高,透析器及管路凝血明显减少.结论 对血液透析患者有高危出血倾向时运用吸附法联合加温生理盐水冲洗于无肝素透析可减少透析器及管路的凝血,达到安全、有效的无肝素透析目的 .  相似文献   

11.
经肝素泵同步注入多巴胺预防透析低血压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剂量多巴胺在血液透析中对血压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经肝素泵血液透析中注入小剂量多巴胺6例(360透次),以常规血液透析7例(420透次)作对照,观察血流量,超滤量,透析中血压和透析后血压。结果 观察组透析低血压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两组比较有显差异(P<0.001);观察组血流量和超滤量较对照组同类结果明显增加,两组比较有显差异(P<0.001)。结论 血液透析过程中经肝素泵同步注入小剂量多巴胺具有稳定血流动力学、预防透析低血压、提高血液透析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在线尿素清除率监测对血液透析充分性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规律血液透析患者65例,其中男38例,女27例,平均透析时间(41±29)个月.透析中血流量200~300ml/min,透析液流量500ml/min,利用在线尿素清除率监测(on-line clearance monitoring,OCM)Kt/V值;同时透析前后取全血检测尿素氮浓度等,根据单室尿素动力模型DaugirdasⅡ公式计算K t/V值,比较2种方法的相关性及不同体质量,超滤量,血流量,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对两者的影响.结果 本组65例患者利用OCM法测得的Kt/V值与采血计算法所得的K t/V值分别为(1.42±0.25)与(1.45±0.25),直线回归分析相关指数 r=0.979,P< 0.001.不同体质量≤60kg和>60kg的2组患者,OCM监测的K t/V值分别为(1.50±0.27)与(1.37±0.22),t =2.09p=0.04采血计算Kt/V值(1.54±0.27)与(1.40±0.22),t=2.23,P=0.03 2者有显著差别.不同超滤量<3kg和≥3kg的2组患者,K t/V值无显著差别OCM法比较t=-1.34,P =0.19采血计算法比较t=-1.52,P=0.13.不同血流量200~250ml/min和260~300ml/min的2组患者,Kt/V值有显著差别OCM法比较t=-9.11p=0.01采血计算法比较 t=-9.13,P=0.01.不同血红蛋白水平Hgb≤110g及Hgb>110g的2组患者,K t/V值无显著差异OCM法比较t=0.33,P =0.74采血计算法比较t=-0.15,P =0.88.不同红细胞压积水平HCT≤33%及HCT>33%的2组患者,Kt/V值无显著差异OCM法比较t=-0.50,P =0.62采血计算法比较t=-0.81,P =0.43.结论 采用OCM监测可以很好的反映患者单次透析的尿素清除,有利于短期内调整透析处方,并结合其结果制定个体化的透析方案,以保证患者的透析充分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提高透析液流量对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长期规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0例,血流量为350-400 ml/min,透析液流量从常规500 ml/min增加至800 ml/min进行13周,其他透析参数(透析时间、血流量、透析器、超滤量)及药物治疗不变。增加透析液流量的前两周及增加后的第12和13周测定透析前后(每周最后一次透析时采集标本)尿素氮、肌酐,并记录每次透析的时间、超滤量、透后体重,再计算出尿素清除指数(Kt/V)和尿素下降率(URR),取两次测定值的平均值,观察透析液流量对Kt/V和URR的影响。结果透析液流量为800 ml/min时Kt/V值和URR较透析液流量为500 ml/min时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析液流量从500 ml/min增加至800ml/min,可增加Kt/V值和URR,提高血液透析充分性。对于不便增加透析时间和提高血流量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可增加透析液流量为800 ml/min来提高血液透析充分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后控制性机血回输对胸液量和激活全血凝血时间(ACT)的影响。【方法】112例心脏瓣膜置换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机血通过中心静脉1~3h输完,并常规每100mI。机血给5mg鱼精蛋白中和。B组为体外循环(CPB)停机鱼精蛋白中和后10min内肝素血主动脉管输完,残余管道部分弃置。两组的麻醉、病人体外循环及停机后体内肝素中和方法相同。观测CPB后ACT值、关胸止血时间及术后24h胸液量。【结果】B组比A组ACT更接近生理值(P〈0.05),关胸止血时间明显缩短(P〈0.01),且胸液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心脏手术中鱼精蛋白中和后10min内肝素血输完,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胸液渗量,减少库血的应用,临床操作方便和实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血流量大小对带cuff中心静脉导管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的影响.方法 将15例带cuff中心静脉导管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流量设为200ml/min,透析12次后再设为250ml/ min,透析12次后进入洗脱期,设为200ml/min透析24次,再设为300ml/min透析12次.每次透析 4h,每周3次.观察每种血流量时的单室模型Kt/V(spK t/V)、尿素清除率(URR),观察试验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随着血流量的增加,spKt/V和URR值越高,透析越充分.血流量分别为200ml/min、250ml/min、300ml/min时的spK t/V值分别为(1.44±0.04)、(1.58±0.05)、(1.85±0.20)(1.44 比 1.58,1.44 比 1.85,均P<0.05),URR值分别为(69.01%±3.88%)、972.23%±4.26%)、(76.06%±4.82%) (69.01% 比 72.23%,69.01% 比 76.06%,均P<0.05).试验后的血红蛋白和血红细胞压积较试验前增加(107.60g/L 比 92.20g/L,31.65fl 比 28.53fl,均P < 0.05).试验前后的射血分数EF%、每搏输出量(SV)、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 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带cuff中心静脉导管血液透析患者随着血流量的增加,透析越来越充分,不会对心功能产生明显不良影响,且可以改善贫血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封管方法对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再通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植入静脉输液港的8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每天输液完毕和一个化疗周期结束拔除蝶翼针时,用20 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再用5ml生理盐水正压封管;对照组每天输液完毕和一个化疗周期结束拔除蝶翼针时,用20 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再用5 ml肝素钠生理盐水(50 U/ml)正压封管,比较两组患者连续输液期间和输液间歇期(一个化疗周期结束到下一个化疗周期开始)静脉输液港再通效果.结果 连续输液期间,生理盐水正压封管和肝素钠生理盐水(50 U/ml)正压封管,静脉输液港再通效果差异无显著意义(X2=0.109,P>0.05);输液间歇期,静脉输液港再通效果差异有显著意义(X2=16.851,P<0.01).结论 使用静脉输液港,连续输液期间,每天输液完毕用20 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再用5 ml生理盐水正压封管方法最佳;输液间歇期开始时,即一个化疗周期结束拔除蝶翼针时,用20 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后,再用5 ml肝素钠生理盐水(50 U/ml)正压封管方法最佳.既经济实惠,没有安全隐患,再通效果又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前期研究应用血仿膜吸附法无肝素透析(HCHD)对高危出血患者行血液透析(HD)基础上,深入探讨不同肝素溶媒对此方法安全性和临床应用效果的影响。方法急、慢性HD高危出血患者14例。自身交叉对照设计,分别以生理盐水(NS)和5%葡萄糖(GS)为肝素溶媒,每一患者分别先后经历两次不同方式HCHD治疗。观察指标分3组进行自身和组间对照,同时观察不同溶媒对肝素吸附量和吸附稳定性的影响。结果①HCHD期间,14例患者未有加重出血的情况,3例活动性出血患者出血停止。②肝素平均吸附量GS组(4513±1446)U,NS组(4011±444)U;仅在NS冲洗液中检测到少量肝素的释放。③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HCHD期间基本无变化,而同期HD组延长了274%(P<0.01)。其余指标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极性溶媒NS对HCHD肝素吸附量、体内凝血系统无明显影响,对于高危出血、尤其是活动性出血患者,HCHD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无肝素透析方法。  相似文献   

18.
肾功能衰竭合并严重出血患者的透析抗凝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2例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肾衰)合并出血患者在活化全血凝固时间(ACT)和肝素动力学严密监测下,根据临床出血危险性进行透析膜肝素处理高血液流量无抗凝剂透析和(或)个体化小剂量肝素透析。除1例外患者均安全渡过出血危险期。无抗凝剂透析法透析器凝血发生率为15.58%,未引起或加重出血。小剂量肝素化抗凝透析中ACT延长控制在10%~50%,凝血发生率为4.50%,加重出血发生率为12.96%。作者认为:活动性出血肾衰患者,特别是出血部位直接危及生命时,透析膜肝素处理结合高血液流量无抗凝剂血液透析是目前更安全的透析抗凝方法  相似文献   

19.
HA型血液灌流器与透析器串联治疗尿毒症病人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 探讨血液灌流器与透析器串联治疗尿毒症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 维持性透析的尿毒症患者30人,随机分为两组,串联组15人,采用透析器与灌流器(HA型)串联进行治疗,每周2次;对照组15人,单纯进行血液透析,每周3次。均采用肝素抗凝,血流量200ml/min。透析液为碳酸氢盐,流速为500ml/min。串联组先血液灌流及透析2小时后再单纯透析2小时,治疗前后检测中分子物质,血尿素氮、肌酐、白蛋白、球蛋白、红细胞数。血色素、白细胞数、血小板数、血压及临床症状。结果 串联组的皮肤瘙痒减轻及中分子物质清除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串联组的血色素及白细胞增加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血液透析器与灌流器串联治疗尿毒症病人可有效减轻皮肤瘙痒症及清除中分子物质,弥补了单纯血液透析的缺点。  相似文献   

20.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采血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一种适宜口服葡萄耐量试验的采血方法。方法 于上臂用留置针穿刺置管后随机分成肝素封管组(A1)和0.9%NS封管组(B1),分别于空腹、服药后0.5h,1h,2h,3h在留置针采血1.5ml,并同时在对侧上臂直接穿刺采血1.5ml作对照组(A2、B2),标本配对后测血糖并作统计学处理。此外,用问卷调查30例志愿者对二种采血方法的主观接受程度。结果 经留置针采血与单次穿刺采血的血糖值无显著差异,二种封管液均可使用。30例志愿者全部愿意选择留置针采血法。结论 留置针采血可替代传统的反复直接穿刺采血行OGTT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