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十二指肠胃反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的十二指肠胃反流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影响。方法:7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用核素^99MTC-EHIDA测定十二指肠胃反流,胃黏膜Giemsa染色后检测Hp和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Hp-IgG水平。结果:在42例十二指肠胃反流阴性组中,Hp感染率为83.3%(35/42);28例十二指肠胃反流阳性组中,Hp感染率为39.3%(11/28),两组间Hp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Hp阳性组46例患者中,十二指肠胃反流阳性率为30.4%(14/46);Hp阴性组24例中,十二指肠胃反流率为58.3%(14/24),两组间十二指肠胃反流率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消化性溃疡中,十二指肠胃反流对胃内Hp感染可能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儿童胃镜检查特点。方法对66例儿童胃镜检查资料进行数据分析。结果66例胃镜结果显示,正常胃黏膜2例,轻度浅表性胃炎29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5例,急性胃黏膜病变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例,胃溃疡1例,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2例,胃潴留3例,胃内异物1例,疣状胃炎2例,胃息肉1例。结论 正常胃黏膜、轻度浅表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占绝大多数(69.7%),为儿童胃镜检查特点,年长儿胃镜检查结果接近成人。  相似文献   

3.
十二指肠球部胃化生和Hp感染与胃窦部病变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球部胃化生(DGM)、Hp感染和胃窦部病变相关性,方法收集126例胃镜检查所见、组织病理学、Hp和胃泌酸量及胃内24小时pH值的资料行对比研究。结果DGM的发生率52.3%,在反流性胃炎中67.9%;粘膜糜烂中20.7%;溃疡中40.85%,反流性胃炎与另二组差异显著(P<0.005)。在慢性非活动性炎症、慢性活动性炎症和胃粘膜上皮肠化生中分别为41.1%、45.9%和41.8%,三组差异不显(P>0.05)。在轻、中和重度胃酸分泌亢进者中分别为26.0%、66.0%和100%,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24小时胃内pH<4的时间在有、无DGM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睡眠期间pH>6的时间在2小时以上者DGM明显多于无DGM(P<0.05)。十二指肠球部和胃窦部Hp检出率为41.2%和80.9%。十二指肠球部Hp阳性者在胃窦部Hp(+)占27.1%;(++)占80.1%和(+++)占100%,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DU患者的DGM发生率与胃窦部的反流性胃炎、胃酸分泌亢进和Hp感染等病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胃食管反流病发病中食管内脏感觉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引起烧心、反酸等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疾病,通过内镜检查存在食管黏膜损害者称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根据罗马Ⅲ标准,内镜下未见明显食管黏膜损伤者且符合以下任一项者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1)24h胃食管pH监测阳性者;(2)24h胃食管pH监测阴性但症状指数(symptom index)阳性者;(3)24h胃食管pH监测及症状指数均阴性;但质子泵抑制剂(PPI)诊断性治疗(PPI试验)有效者。NERD在GERD中占有较大比例。烧心是GERD的典型症状,发病率较高。群体调查研究显示,在北欧,烧心的发病率为38%,美国更高达42%。症状每月发作1次以上者超过40%,每周发作1次以上者达20%,每日均有症状者约7%。一项在日本进行的结合内镜检查的研究中,2760人参与了调查,结果显示GERD的发病率17,9%,NERD的发病率达10.9%(占GERD的60.6%)。另一项在中(国)、  相似文献   

5.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是由于冒、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及酸、反贪、烧心等症状或组织损害,部分患者伴有食管以外的表现.在西方国家,人群中有10%一20%有胃食管反流(GER)症状.北京、匕海对5000名18~70岁普通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1997消化病周会,北京),反流症状评分>6(0~18)达8.86%,经随机抽样,结合精查(内镜和食管pH监测),预测这两地区的胃食管反流病和反流性食管炎的患病率分别为4.74%和2.52%.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发生在有呼吸道症状者是无呼吸道症状者的2倍.临床…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452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分析、初步探索其发病规律和病因.方法在2000例内镜检查中检出胃食管反流病452例,从发病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疾病分类、Hp感染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按一般统计学处理,初步探讨其发病规律和病因.结果从2000例内镜检查中检出452例胃食管反流病,检出率为22.6%,高于广州、四川等地.发病年龄20岁一50岁偏多,男女之比相当,同广州、四川等地.临床症状以反酸、烧心。嗳气、胸痛为主.疾病分类依次为:单纯性胃反流235例(51.7%);食管、贲门反流92例(20.4%);胃食管、责门反流44例(9.7%);胃反流伴胃溃25例(5.8%);胃反流伴糜烂、出血20例(4.4%),胃反流伴球炎15例(3.3%);胃反流伴球溃13例(2.9%);反流性残胃炎8例(1.8%).经临床检查,综合分析其发病因素,主要是胃肠运动功能障碍,致使食管下段和幽门括约肌张力降低所致胃肠内容物反流引起.同时发现30岁~50岁女性偏多,可能因体内雌性激素紊乱,而引起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所致;以及部分患者有肝胆疾病或胃、胆手术切除后引起.结论胃食管反流病主要是胃肠功能运动障碍,以及内分泌紊乱、胆疾病引起.  相似文献   

7.
背景:消化性溃疡(PU)和十二指肠胃反流(DGR)患者的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常高于正常水平,而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可能参与PU的发病。目的:探讨PU患者的VIP和DGR和H.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测定(RIA)检测34例胃溃疡(GU)患者、4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患者和30例健康人的血浆VIP含量;放射性核素^99mTc-EHIDA显像法测定DGR;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H.pylori IgG抗体,Giemsa染色检测胃黏膜H.pylori。结果:GU组的血浆VIP含量显著高于DU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DGR阳性率亦显著高于DU组(P<0.05)。DGR阳性组的血浆VIP含量显著高于DGR阴性组(P<0.01)。H.pyori阳性组的血浆VIP含量显著低于H.pylori阴性组(P<0.05)。结论:PU患者血浆VIP含量升高可能是DGR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等症状或组织损害,常合并食管炎。北京、上海两地对5000例18--70岁普通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2],胃食管反流(GER)症状发生率为8.97%,GERD的患病率为5.77%,反流性食管炎(RE)的发生率为1.92%。  相似文献   

9.
食管pH值监测观察酸相关疾病103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在诊断上消化道疾病中(尤其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1年4月-2004年5月于我院进行食管pH值监测的103例临床患者,根据有无症状分为两组,无症状组20例为对照组,有症状组83例,其中反流性食管炎(RE)并慢性胃炎的患者30例,占36.1%,然后依次为十二指肠溃疡19例(22.9%)、非糜烂性食管炎13例(15.6%)、单纯反流性食管炎11例(13.3%)及胃溃疡10例(12.0%)。结果 RE并十二指肠溃疡组在各项指标中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 RE多合并其他上消化道疾病(尤其酸相关疾病)发生.罹患十二指肠溃疡可能是RE发生和加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生胃食管反流病诊治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的了解中国不同地区医生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病和诊治情况。方法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采用随机抽样问卷方式,于2006年2月-6月在全国不同地区医院中对患有GERD的医生的发病和诊治情况进行调查。结果1010例患有GERD的医生接受调查,男性567例、女性419例,男女性别比为1.35:1,平均年龄为(41.1±10.3)岁,其中患病年龄以30~40岁最为多见。在胃食管反流症状中烧心502例(49.7%),胸骨后痛325例(32.2%),暖气319例(31.6%),上腹痛313例(31.1%),咽部吞咽异物感88例(8.7%)。在被调查对象中467例(46.2%)曾行胃镜检查,食管黏膜正常者339例,占76.0%;反流性食管炎102例,占21.8%;Barrett食管10例,占2.2%。89.3%的被调查者曾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平均起效时间为(13.2±36.5)h,服用药物的满意度为91.0%。相关分析显示年龄及性别与胃镜检查结果无相关性,临床症状及其严重程度与胃镜检查结果亦无相关性。回归分析显示症状缓解时间(P=0.0065)及服药方式(P=0.0003)与服用药物满意度存在负相关。结论患有GERD的中国医生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烧心、胸骨后痛、暖气和上腹痛,胃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重要依据,多数被调查者胃镜下表现为食管黏膜正常,选择服用PPI治疗疗效的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1.
蒋军  冯林  冯多忠 《胃肠病学》2002,7(2):117-118
我院于1996年4月~2000年12月对954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开展有关的检查研究,以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与胃大部分切除术、十二指肠球部疾病、结石性胆囊炎、胆囊切除术后及幽门螺杆菌(H .pylori)间的相互关系。 材料与方法 一、对象 我院住院及门诊有上消化道症状的胆汁反流患者954例,其中消化性溃疡或胃癌作胃部分切除者259例(27.15%),其中B-I式术后者71例(27.41%)B-Ⅱ式术后者188例(72.59%);十H指肠球部溃疡(包括球后溃疡)及球腔畸形者157例(16.46%);结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和CagA-Hp-IgG(细胞毒素相关蛋白抗体),探讨CagA基因菌株Hp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相关性。方法206例因胃肠症状在门诊、住院就诊者,男143例,女63例,年龄18岁~76岁.在内镜检查同时取胃粘膜组织4块,十二指肠溃疡者取距幽门1cm~2cm大弯侧,胃溃疡取溃疡边缘处,胃炎取炎症区.2块进病理检查,2块分别用尿素酶快速试验及用PCR法检测Hp,同时抽取静脉血3mL作CagA-Hp-IgG抗体检测.结果用尿素酶快速试验及PCR法检出Hp阳性者180例,男性感染率91%,女性78%,二者差异显著(P<0.005),各年龄组构成无明显差异.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检出CagA-Hp-IgG阳性者95例,在Hp感染组中阳性率89/180(50%),非感染组阳性率6/26(23%),二者差异显著(P<0.05).感染组CagA阳性者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4/55(80%),胃溃疡21/34(61%),慢性胃炎24/91(26%),三者差异明显(P<0.025).病理结果为轻、中、重度炎症CafA-Hp阳性率分别为25%,56%,70%,三者差异显著(P<0.005).结论CagA基因菌株Hp较CagA阴性菌株Hp具有更强的导致炎症的作用.CagA基因Hp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的重要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13.
胃底腺息肉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底腺息肉(FGPs)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0年5月间485例FGP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胃镜检查发现FGPs患者485例,达同期全部胃镜检查患者数的0.6%,以中年女性多见。临床常以上腹不适(182例,37.5%)和(或)胃食管反流症状(83例,17.1%)及上腹痛(102例,21.0%)等表现行胃镜检查时发现FGPs,胃镜下多表现为胃底(51.3%,249/485)或胃体(34.6%,168/485)、单发(62.3%,302/485)或2~5枚(22.7%,110/485)直径小于5mm的广基隆起。病理为息肉内被覆囊性扩张的胃底腺上皮,伴异型增生8例和肠化生3例。合并十二指肠息肉11例和胃癌1例。幽门螺旋杆菌(坳)检出率为47.8%,与同期胃镜检查人群坳检出率(56.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2)。12例患者进行腺瘤性息肉病蛋白(APC)和环氧合酶-2(COX-2)免疫组化染色,12例APC染色均阳性,COX-2染色阳性9例,阴性3例。结论FGPs与坳感染无明显相关性,可伴有异型增生和肠化生及合并十二指肠息肉,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和免疫组化染色可能有助于对其充分认识和规范化诊治。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和治疗要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反流性食管炎(RE)属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随着内镜检查的广泛开展及便携式24h食管pH监测的临床应用,发现健康人群即可有生理性胃食管反流,但常无任何临床症状。西方国家人群中有10%~20%有胃食管反流症状。近年来,我国发病率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老年人患病率较高。解放军总医院老年消化科对3048例老年人进行直接胃镜检查,RE的检出率为5.6%。郑松柏等报道老年人RE的胃镜检出率则高达8.9%,显著高于非老年组。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抗胆汁反流治疗对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外研究发现胆汁可抑制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生长,但人体内胆汁反流对H.pylori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探讨抗胆汁反流治疗对胃内H.pylori感染的影响。方法:50例经胃镜检查确诊有胆汁反流的慢性胃炎患者纳入本研究。取胃窦黏膜活检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快速尿素酶试验(RUT),用改良Giemsa染色、RUT或血清H.pylori-IgG检测H.pylori感染情况。患者接受铝碳酸镁治疗(1000mg.tid,4周),治疗结束后复查胃镜和H.pylori感染情况。结果:治疗前患者的H.pylori感染率为66.0%,H.pylori感染者在I、Ⅱ、Ⅲ级胆汁反流性胃炎中的分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共有48例患者接受胃镜复查,结果显示胃内胆汗反流程度较治疗前明显减轻,H.pylori感染率为64.6%,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差异。合并H.pylori感染者的胃黏膜炎症细胞浸润较非H.pylori感染者为重,且肠化发生率(39.4%)与非H.pylori感染者(11.8%)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合并H.pylori感染胆汁反流患者的胃炎和肠化均较单纯胆汁反流者为重。抗胆汁反流治疗可有效缓解胆汁反流性胃炎,但未能改善胃黏膜的H.pylori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粘膜胃上皮化生的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8例经胃镜检查确诊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行十二指肠美蓝染色,于不染区或着色区取材作病理检查和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58例患者中,26例于溃疡附近出现斑片状粉红色不染区,13例出现白色不染区,19例着蓝色,三者的胃上皮化生检出率分别为80.8%(21/26),15.4%(2/13)和10.5%(2/19),粉红色不染区的胃上皮化生检出率明显高于着色区(P<0.01),25例检出胃上皮化生者中22例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88.0%),33例无胃上皮化生者中4例H.pylori阳性(12.1%),前者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后者(P<0.01),结论:十二指肠美蓝染色用于辨别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效果较好,对针对性取材及[观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胃上皮化生的动态变化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肝硬化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分析肝硬化失代偿期与GERD(胃食管反流)的关系。肝硬化组(A)34例,疑胃食管反流无肝病史组(B)29例。两组均作胃镜检查,部分作pH测定。镜下粘膜异常A组显著高于B组,A组31例(91.7%),B组10例(35.71%);酸反流参数A组显著高于B组,A组12例(85.71%),B组4例(36.36%)。两者对比,前者酸反流程度显著高于后者(P〈0.05)。肝硬化与GERD关系密切,它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胃反流性疾病的内镜表现、相关病因及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1年9月在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胃镜检查确诊的206例十二指肠胃反流性疾病患者的内镜下表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6例十二指肠胃反流性疾病患者的病因有手术史49例(毕I式46例,毕II式3例)占23.79%,合并胆囊疾患60例(胆囊切除术后32例,胆结石18例,慢性胆囊炎10例)占29.13%,不明原因97例占47.09%,H.pylori阳性者90例,阳性率43.69%。内镜以胃黏膜充血为主伴有不同程度胆汁附着。结论十二指肠胃反流性疾病呈逐年增高趋势,胆囊疾患和胃大部分切除术是主要病因,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H.pylori阳性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肝硬变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62例,出血后6小时~1周内行胃镜检查及硬化剂治疗。检查证实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2例;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明显糜烂14例(22.6%),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例(9.7%)。9例(14.5%)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7例(11.3%)为双因素性出血,表明将肝硬变上消化道大出血一概推断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片面的。作者强调早期内镜检查和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体位与胃食管反流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体位与胃食管反流发生的关系及胃食管反流的发生机理,对12例具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内镜检查有下段食管炎的患者进行食管内pH值监测、食管内压、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及胃内压力测定,比较直立位和卧位餐后反流的发生频率及发生机理。结果显示,直立位与卧位时的酸反流次数(56.4±65.2次比32.5±49.7次)、pH值<4的百分时间(26.4%±27.6%比20.5%±21.7%)及酸清除时间(10.3±14.5分钟比13.8±17.1分钟)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种体位与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有关的反流频率(56.7%比43.2%)及与胃内压升高有关的反流频率(23.5%比19.7%)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直立位反流在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中与卧位反流起同等重要的作用。两种反流的主要发生机理均为下食管括约肌的松弛,胃内压升高也在胃食管反流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