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刺手法是实现补虚泻实的重要环节.广义的针刺手法包括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针刺操作的全过程;狭义的针刺手法是指进针之后到出针之前所采用的各种行针和补泻手法.合理的针刺操作,能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痛苦,提高疗效.针刺单式补泻手法的基本操作有捻转补泻法、提插补泻法、徐疾补泻法、迎随补泻法、呼吸补泻法、开阖补泻法、平补平泻法.  相似文献   

2.
朱亚强  彭旭明 《中医学报》2021,36(5):968-972
捻转补泻是针刺手法的一种,其流派众多,有以左转、右转分补泻;以性别分补泻;以体位和刺手不同分补泻;以经络循行方向分补泻;以阴阳属性分补泻;以刺激量大小分补泻等。捻转补泻效果受捻转方向、刺激量、针刺穴位等多种因素影响,若拇指向前用力,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为补法;拇指向后用力,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选取偏补的穴位,补的作用强;以泻为主的穴位,泻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内经》对针刺补泻的记载,以针刺补泻的目的、原则、判断、操作到疗效的思路,勾勒《内经》针刺补泻的完整框架,较翔实反映《内经》针刺补泻的整体风貌。通过研究发现,《内经》针刺补泻以调气为根本目的,以调神为核心内涵;在以补虚泻实为针刺补泻总则的基础上重视先补虚后泻实和据二十五种人不同体质补泻;以脉象虚实,皮肤寒热坚软为判断补泻的依据;记载了迎随补泻等7种补泻手法,为后世补泻手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视神心意的变化和调节;以患者感觉、脉象及皮肤温度的变化为针刺补泻施术后的疗效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4.
针刺补泻手法量化之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刺补泻手法历代医家论述甚多 ,现代教科书也有较详细的记载 ,但在临床运用时 ,却较难以重复出如其所述之效验 ,这种情况较为普遍 ,但也不能就此否定前贤的经验 ,目前临床沿用的各种补泻手法 ,是否“补法”都达到了“补虚”的治疗目的 ;“泻法”也都达到了“泻实”的目的尚难充分判定。因此 ,针刺补泻手法的量化 ,已日趋成为现在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 ,就此问题愿与同道一起探讨研究 ,以达抛砖引玉之效。1 .祖国医学沿用的补泻手法古医籍记载的针刺技术 ,两千年来一直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针刺手法丰富多彩 ,常用补泻…  相似文献   

5.
针刺补泻手法究竟是否存在,历来是针灸界争论的一个焦点。就一般情况而言,大致有四种看法。其一:不存在针刺补泻手法。其二:只有泻而无补。其三:只存在轻重两种针刺手法,其中轻刺激是补法,重刺激是泻法。其四:补泻的针刺手法是存在的。鉴于以上四种观点,归根到底就是针刺补泻手法的存在与否。笔者查阅了有关文献。拟从“对补泻与虚实的概念的认识”、“传统补泻手法的立法依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各种针刺补泻手法的分析,结合实验验证,在得气的基础上,针刺补泻操作的关键可能是其作用于躯体的趋势,即向(体)内趋势为主的操作手法为补,向(体)外趋势为主的操作手法为泻。  相似文献   

7.
针刺补泻是通过针刺调气来达到整体的补虚泻实的目的.因此《内经》补泻不是方法而是治则.《内经》上本无"徐疾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和"开阖补泻"."补泻"原本是单一的治则,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由于临证治疗需要具体的行针方法,也就是现在所言之"术式",便在《内经》中寻得《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待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日泻"和"呼尽内针,"《灵枢·官能》泻为"摇大其孔",补为"推其皮盖其外门."  相似文献   

8.
井穴皆位于四肢之末端,为经脉之根,脉气所发之处,亦为五腧穴之首。井穴的补泻效应建立在针刺疗法补泻效应的基础之上。井穴上可以运用的补泻手法有迎随补泻法、呼吸补泻法、放血法、艾灸法、开阖法、开周法、指按法等。一般病证,补虚时多采用轻刺激,泻实时多采用重刺激,由于井穴的特殊性,手法上宜灵活掌握,不可拘泥。井穴位于手足指(趾)末端,皮肉浅薄,感觉异常敏锐,提插、捻转、烧山火、透天凉等复杂补泻针刺手法不适用于井穴。  相似文献   

9.
试论针刺补泻与轻重刺激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认为针刺补泻与轻重刺激的关系 ,补法为轻刺激 ,泻法为重刺激。但《千金翼方》却明确提出 :“补泻之时 ,以针为之 :重则为补 ,轻则为泻 ;虽有分寸 ,得气即止。”究竟孰轻孰重 ,应从补泻法的演变情况进行分析。1 补轻泻重说  补泻法的早期记载应首推《内经》。《灵枢·官能》说 :“泻必用圆 :切而转之 ,其气乃行 ,疾而徐出 ,邪气乃出 ,伸而迎之 ,摇大其穴 ,气出乃疾。补必用方 :外引其皮 ,令当其门 ,…微旋而徐推之 ,必端以正 ,安以静 ,坚心无解 ,欲微以留 ,气下而疾出之 ,推其皮 ,盖其外门 ,真气乃存。”《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 :…  相似文献   

10.
针灸治病是通过不同的补泻手法,达到平衡阴阳,调和营卫,扶正祛邪的目的。因此,不同的针刺补泻手法,能对机体产生不同的反应。关于这些,目前已被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的资料所证实。近几年来不少学者在补泻两法之间,又提出一个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其实平补平泻法这个名词,早在《神应经》中就有记载:“凡人有疾,皆邪气所凑,虽病人瘦弱,不可专行补泻,只当平补平泻,须先泻  相似文献   

11.
针刺补泻手法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内容极为丰富,但由于其操作复杂,不得要领者很难掌握,笔者就随师郑魁山教授多年临症的一点体会总结如下,以弘扬郑氏针法。 一、补泻须先得气 《灵枢·终始》篇说:“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补则益实。”各种补泻手法都须强调在得气的基础上施行手法才能达到补或泻的目的。其基本方法是:进针后以搜法寻找针感,找到感应点后,针尖向着感应点行提插、捻  相似文献   

12.
小议得气与针刺补泻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认为得气与针刺补泻的关系十分密切,笔者从察得气与否、明补泻时机,辨得气指征、定补泻方法,观得气变化、度补泻剂量这三个方面探讨了得气与补泻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强调得气是补泻之前提和基础,而补泻则是获得最佳效应的根本保证。只有正确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适时适度地运用补泻手法,才能达到补虚泻实的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3.
《内经》论针刺补泻发挥邱连利甘肃省中医学校(730050)关键词复合手法导气法冷热感中图分类号R245.31补与泻《内经》所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是补泻手法的根本原则。所谓盛,是指邪气旺盛;所谓虚,是指正气衰退。所以,补是补充正气,在于顺其气,或将...  相似文献   

14.
呼,吐气.吸,纳气.息,气息,呼吸.呼吸补泻是在应用针刺手法的同时配合患者呼吸的方法. 呼吸补泻,首载《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曰:"吸则内针,无令气忤……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呼尽内针……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大气留止,故命曰补."说明呼吸补泻的原则.《素问·调经论》则以吸气时进针为泻,呼气时进针为补.并以"针与气俱内"、"针与气俱出"和"气出针入"、 "气入针出"两种方法来区分针刺补泻作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提插与捻转是两种不同的操作形式,而在调气与补泻中有着相同的作用,但是两种手法产生的效果却有差异。在调气中提插所产生的刺激量较大,故调气效果较捻转好。在补泻中两种手法的针刺效果也不同,提插补泻与捻转补泻对皮肤温度影响不一致,两种补泻手法治疗疾病的性质也有差异。在临床应用中要注意结合病情和针刺部位,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6.
黄少毅  郑寅  邢翘楚  李敏 《中医学报》2020,35(4):753-756
《神应经》是明代针灸学家陈会所著,其记载的内容对后世针灸发展影响深远,其理念深受道家医学影响,遵循天人相应观念,在取穴、配穴及补泻手法三方面皆有建树。在取穴方面,强调穴位定位的精准,主张一穴一法,注重揣穴,倡导适时使用"同身寸"和"折量之法";在配穴方面,灵活使用前后配穴法、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等配穴法;在补泻方面,提出针刺须以人体左右分补泻,并首创先泻后补手法,丰富了针灸手法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正>推拿是以中医基本理论和经络腧穴理论为依据,以补虚泻实、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为治疗原则,在治疗上分为温、通、补、泻、汗、和、散、清八法,在临床操作中强调补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运用推拿补泻治疗疾病的记载,《灵枢·刺节真邪》~[1]:"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浅析孙志教授"泻胃补脾法"针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经验。[方法]从2型糖尿病病机新认识、刺法理论研究、临床实践等方面,总结孙志教授"泻胃补脾针法"的腧穴配伍、针刺手法,体会其治疗特色,并举案例佐证。[结果]2型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但其病机与消渴不尽相同,孙志教授根据多年临床观察发现2型糖尿病发病多见肥胖、消谷善饥并伴见倦怠乏力,概括其病机为"胃强脾弱",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使用补泻手法针刺,调节脾胃功能,泻法针刺中脘、足三里、内庭抑胃控制食欲,补法针刺太白、三阴交、脾俞增强脾的运化,以达泻胃补脾之用,在临床上治疗2型糖尿病取得良好疗效。[结论]孙志教授"泻胃补脾法"为针刺治疗糖尿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进一步探索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针刺补泻,即针刺治疗的补法和泻法,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亦是针对病症虚实而实施的针刺手法。《素问.针解》中"徐疾补泻",应作3种解释:即徐疾补泻,提插补泻,开阖补泻。  相似文献   

20.
对《灵枢·终始》针刺补泻取穴进行文献分析,探究其补泻部位之涵义与针刺取穴之方法,并进一步还原其操作方式。根据文献分析结果,认为其补泻部位在各经的脉口处,即"本输"所在,而非传统认为的经脉,如"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之"足少阳"乃指足少阳本输,而非足少阳胆经。针刺取穴方法之"二泻一补"表示泻阳经本输2次,补阴经本输1次;"二补一泻"表示补阳经本输2次,泻阴经本输1次,并且应为早期本输的特征,即"一穴本输",而非当时盛行的五输穴,各经脉"本输"的具体部位见于《灵枢·卫气》。据此,或能进一步还原《灵枢·终始》篇针刺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