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双氯芬酸钠肠溶片释放度测定方法。方法采用UV法测定双氯芬酸钠肠溶片释放度,测定波长为276nm。结果双氯芬酸钠线性范围为6.0~20.0μg/ml,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9.8%,RSD=0.3%(n=9)。结论本法简便、准确,可作为双氯芬酸钠肠溶片释放度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余倩  夏瑞  车宝泉 《首都医药》2010,(20):50-51
目的采用诺华制药厂生产的双氯芬酸钠肠溶片作为参比制剂,对国内生产的药品进行释放度的比较和评价。方法采用《中国药典》的溶出度装置第一法结果43个厂家的43批样品进行相似因子f2比较,结果只有4个厂家的相似因子f2大于42,即与原研厂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的释放行为相似,相似率仅为9%。结论国内有多个厂家生产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由于制剂工艺不同,其释放方式存在差异,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双氯芬酸钠肠溶片释放度测定方法.方法采用UV法测定双氯芬酸钠肠溶片释放度,测定波长为276 nm.结果双氯芬酸钠线性范围为6.0~20.0 μg/ml,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9.8%,RSD=0.3%(n=9).结论本法简便、准确,可作为双氯芬酸钠肠溶片释放度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双氯芬酸钠肠溶片释放度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UV法测定双氯芬酸钠肠溶片释放度 ,测定波长为 2 76nm。结果 双氯芬酸钠线性范围为 6 .0~ 2 0 .0 μg/ml,r =0 .9998;平均回收率为 99.8% ,RSD =0 .3% (n =9)。 结论 本法简便、准确 ,可作为双氯芬酸钠肠溶片释放度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双氯芬酸钠肠溶片质量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P-HPLC,以卡马西平(CZ)为内标,对国内3个厂家生产的双氯芬酸钠(D5)肠溶片进行了崩解度、释放度、含量测定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厂家的DS肠溶片释放度差异极为显著(P<0.01)、崩解度与释放度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r=0.9103)。  相似文献   

6.
利用RP-HPLC,以卡马西平(CZ)为内标,对国内3个厂家生产的双氯芬酸钠(D5)肠溶片进行了崩解度、释放度、含量测定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厂家的DS肠溶片释放度差异极为显著(P<0.01)、崩解度与释放度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r=0.9103)。  相似文献   

7.
贺艰  张雁 《中国药师》2015,(3):523-525
目的:建立双氯芬酸钠缓释制剂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通过比较不同厂家的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与片剂的释放度,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溶出度测定法第一法进行试验,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并计算其累积溶出百分率,以weibull方程拟合溶出参数,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双氯芬酸钠释放量结果准确,重复性好,且不同厂家的溶出参数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不同厂家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和片剂的释放度不同,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8.
胡翮  张旋  徐平声 《中南药学》2013,(7):484-488
目的通过对4个不同厂家的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进行体外释放度考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2010年版中国药典二部附录溶出度第一法装置,以4种不同的溶出介质测定各样品不同时间的溶出量,以Weibull方程拟合最佳溶出介质的溶出参数,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作为体外释放环境较为理想,且根据t50、td等溶出参数显示,4个厂家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除D厂样品溶出迟缓外,其他厂家均符合标准。结论该药的释放受pH值的影响较大,且不同厂家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释放度有一定差异,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可作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卢晓阳  余建恒  章霞 《中国药师》2003,6(11):716-717
目的:考察不同药厂双氯芬酸钠制剂的释放度,评价其内在质量。方法:按《中国药典》2000版释放度测定法,以磷酸缓冲液为释放介质,采用转篮法,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释放涟含量,进而计算其累积释放百分率并提取释放参数。结果:普通肠溶片释放最快,24.5min即释放85%以上,双释放控释片及双释放胶囊12h累积释放百分率均为80%以上。结论:三个厂家的双氯芬酸钠制剂均符合《中国药典》2000版规定。  相似文献   

10.
双氯芬酸钠为邻氨基苯甲酸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是一种强效消炎镇痛药。其镇痛消炎及解热作用比吲哚美辛强2.0~2.5倍,该药剂量低,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目前广泛用于临床。现国内已有多家药厂研究生产,但不同厂家因处方,工艺和剂型的不同,使得释放度存在不同差异。因此,我们考察了2种缓释制剂的溶出度,并对其进行比较,以评价其内在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国内不同厂家(4家)生产的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体外释放度.方法:按中国药典1995年版释放度测定法Ⅰ,测定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的释放度.提取参数(T50,Td,m),并对参数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各厂家产品的释放度参数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每批产品须进行释放度检查以控制其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三种双氯芬酸钠缓释制剂体外释放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威  卢秉忠 《广东药学》2000,10(4):33-34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双氯芬酸钠肠溶片中双氯芬酸钠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Kromasil C18 (1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甲醇-水- 冰醋酸(80:20:0.72);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84 nm;柱温:室温。结果双氯芬酸钠浓度在10-120 mg·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 0.999 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82%,99.72%, 101.89%,RSD分别为0.88%,0.87%,0.92%。结论本法简便、准确,可用于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4.
双氯芬酸钠 (Diclofenac Sodium,DS)为第三代灭酸类强效、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 ,临床广泛用于消炎、镇痛、解热及治疗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 [1 ] ,其优点是临床剂量小 ,用药后个体差异较少。但由于其生物半衰期短 [2 ] ,欲维持其有效血药浓度 ,需频繁给药 ,因而不少厂家将该药制成缓释剂型。本文对市售国产双氯芬酸钠缓释制剂与进口的双氯芬酸钠缓释制剂释放度进行了测定和比较。1 仪器与试药1.1 仪器岛津 UV16 0 1PC紫外分光光度计 ;ZRS- 8智能溶出仪 (天津大学无线电厂 )。1.2 药品与试剂双氯芬酸钠缓释片 (加拿大 ) ;自制…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双氯芬酸钠肠溶片中双氯芬酸钠的含量及含量均匀度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Kromasil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75:25),用磷酸调节pH至3.50±0.05,检测波长为284nm,流速为1ml?min-1。该方法对双氯芬酸钠的平均回收率为99.40%,RSD为1.24%(n=5)。该法与与标准法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别。结果:方法简便,结果准确,专属性强。结论:可用于含量及含量均匀度的测定。  相似文献   

17.
双氯芬酸钠缓释制剂的释放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双氯芬酸钠缓释制剂的体外释放度.方法:采用转篮法和pH6.8的人工肠液对市售4个厂家的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和缓释胶囊的释放度进行了测定,并对释放度数据进行方程拟合及t检验.结果:A、C厂家产品的释放规律较符合Weibull方程,而B、D厂家产品的释放规律较符合Higuchi方程.各厂家产品的释放度在1 h,6 h时差异有显著性,在12 h时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不同厂家双氯芬酸钠缓释制剂的释放度差异存在显著性.  相似文献   

18.
张南生  王武弟 《中国药业》2002,11(11):29-30
目的:考察不同pH条件下药物的体外释放度。方法:采用不同pH的释放介质,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体外释放度转篮法测定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的释放情况。结果:该药的释放受pH值的影响较大。结论:采用pH=6的介质作为体外释放试验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制备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 (DS- SRC) ,并对其释放度与生物利用度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测定 DS-SRC的释放度 ,进行释放机制的研究 ;并测定了家兔体内血药浓度 ,研究 DS- SRC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 DS- SRC体外释放曲线符合 Higuchi方程 ;该制剂相对于普通片剂释药稳定、生物利用度高。结论 体内外试验表明 DS- SRC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20.
徐迪 《齐鲁药事》2008,27(5):279-280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双氯芬酸钠肠溶片中双氯芬酸钠含量的方法。方法以ODS为固定相,pH2.5磷酸盐缓冲液-甲醇(25∶7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4nm,柱温为30℃,流速为1.0mL·min-1,外标法。结果双氯芬酸钠的线性范围为1.04~20.8mg·mL-1(r=0.9999,n=5),回收率为100.1%。结论方法简便、快速,能准确测定双氯芬酸钠肠溶片中双氯芬酸钠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