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8 毫秒
1.
目的:评估超声内镜在胃隆起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内镜及超声小探头对278例胃隆起性病变进行超声检查.结果:息肉21例,平滑肌瘤143例,平滑肌肉瘤10例,脂肪瘤16例,异位胰腺12例,静脉曲张7例,壁外压迫69例.对起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的部分病变进行内镜治疗,对起源于黏膜下层、固有肌层的部分病变进行腹腔镜联合内镜或手术治疗,对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总诊断符合率超声内镜为93.0%,明显高于胃镜(61.5%).结论:超声内镜可对胃隆起性病变的起源、范围及大小作出准确判断,对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食管黏膜下隆起病变经超声小探头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3年电子胃镜诊断为食管黏膜下隆起病变68例患者行超声小探头检查,根据病变起源层次及回声不同进行诊断,并指导选择内镜下或外科治疗方案。结果68例患者中起源于黏膜肌层的平滑肌瘤41例,起源于同有肌层的平滑肌瘤9例,起源于黏膜下层囊肿5例,静脉瘤6例,曲张静脉2例,脂肪瘤1例,腔外器官压迫4例。部分病变随访观察,有临床症状的病变分别行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超声小探头检查是食管黏膜下隆起病变诊断的有效方法,并能指导选择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诊断食管黏膜下病变的价值.方法:经内镜确诊食管黏膜下病变患者267例均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151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分析小探头超声内镜诊断结果,手术治疗者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小探头超声内镜诊断平滑肌瘤148例(55.4%),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治疗126例中病理证实120例,符合率95.24%;诊断脂肪瘤5例(1.87%),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治疗4例均经病理证实,符合率100%(4/4);诊断息肉21例(7.87%),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治疗21例中病理证实增生性息内19例,炎性息内2例·符合率100%;诊断颗粒细胞瘤1例(0.37%).间质瘤1例(0.37%),静脉瘤32例(11.99%),食管囊肿15例(5.63%),外压性改变3例(1.12%),未见异常41例(15.36%).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可较准确判断肿瘤性质,指导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检查(EUS)对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67例(手术患者119例)经内镜拟诊为上消化道恶性肿瘤(89例)及粘膜下隆起性病变(78例)的患者进行内镜超声检查,使用的参比方法有手术、活检、其它影像学检查及随访6月以上。结果 EUS对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为81.5%,胃镜为66.7%;EUS对鉴别粘膜下病变是真性壁内肿瘤还是腔外压迫的正确率达100%,对粘膜下肿瘤良、恶性诊断的正确率分别为83%和69%。结论 (1)EUS对上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粘膜下病变是真性壁内肿瘤还是腔外压迫的准确性明显优于胃镜;(2)EUS对粘膜下肿瘤的良恶性判断的准确性虽有欠缺,但仍是观察粘膜下病变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隆起病变的超声影像特征。方法对259例内镜提示食管隆起病变患者作小探头内镜超声(miniprobe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mEUS)检查,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 259例食管隆起病变中,黏膜浅层病变17例(6.5%),黏膜下(包括黏膜肌层)病变192例(74.2%),食管癌7例(2.7%),食管壁外压迫42例(16.2%),肺癌侵犯食管壁1例(0.4%);其中间质细胞瘤和平滑肌源性肿瘤共170个(65.6%),发生于固有肌层53个(31.2%),黏膜肌层115个(67.6%),黏膜下层2个(1.2%)。55个病变取得病理诊断,其中51个与mEUS诊断符合。结论内镜超声检查能清楚显示食管壁的层次结构,对食管隆起病变具有准确的定位作用,并能提示病变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胃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 应用超声胃镜对118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及引导治疗.结果 118例上消化道隆起病变位于食管38例,其中食管平滑肌瘤23例、食管平滑肌肉瘤2例、食管息肉4例、食管囊肿2例、食管癌3例、食管孤立性静脉瘤1例、食管脂肪瘤1例、食管腔外压迫2例;位于胃80例,其中胃间质瘤26例、胃平滑肌瘤14例、胃脂肪瘤4例、胃底静脉瘤2例、异位胰腺4例、胃壁外压迫26例、未见异常4例,胃壁外压迫病变主要为脾脏(16/26,61.5%),其次是肝左叶、胆囊、胰腺囊肿、胰腺囊腺癌等.118例中行内镜下手术治疗45例,有3例(6.6%)发生创面边缘少量渗血,无一例发生大出血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8例,创面均已愈合良好,无复发病例.术后病理确诊41例,超声胃镜与手术病理结果符合率为91.1%(41/45).结论 超声胃镜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较为准确,能对病变的性质及起源做出诊断,并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超声内镜检查术(EUS)诊断消化道黏膜下病变(SML)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该院消化内科使用EUS诊断,并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为SML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共有142例消化道SML患者进行了EUS检查。其中,135例为实体瘤,7例为壁外压迫。实体瘤中,EUS诊断黏膜层病变14例,黏膜肌层病变20例,黏膜下层病变62例,固有肌层病变39例,其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0%、100.0%、95.0%和89.7%。EUS诊断平滑肌瘤30例(21.1%),间质瘤29例(20.4%),神经内分泌肿瘤25例(17.6%),异位胰腺15例(10.6%),息肉14例(9.9%),脂肪瘤11例(7.7%),囊肿9例(6.3%),壁外压迫7例(4.9%),颗粒细胞瘤2例(1.4%)。107例行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后送病检,99例病理与EUS诊断相符,EUS总体诊断准确率为92.5%。结论 EUS对消化道SML诊断的准确性与病变的起源有关,起源于黏膜层与黏膜肌层的诊断准确性最高,在鉴别壁内病变与壁外压迫方面,也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EUS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断SML的性...  相似文献   

8.
小探头内镜超声对十二指肠黏膜下病变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探头内镜超声检查(mEUS)对十二指肠黏膜下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9例患者的71个内镜提示十二指肠黏膜下病变作mEUS检查,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71个十二指肠黏膜下病变中,检出囊肿33个,间质瘤15个,脂肪瘤8个,黏液腺瘤2个,血管瘤1个。mEUS诊断的正确率为88.9%。结论:小探头内镜超声检查对十二指肠黏膜下病变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超声微探头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为提高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率,探讨微型超声探头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4例疑黏膜下肿瘤的患者进行微探头超声检查。结果发现外压性改变9例,黏膜下肿瘤75例,包括肌源性肿瘤49例.胃异位胰腺2例,胃脂肪瘤2例,胃底静脉曲张2例,食管静脉瘤2例。食管囊肿2例,胃囊肿1例,食管癌4例,胃癌3例,胃基质瘤8例。经病理证实23例。结论USP能清楚显示消化道管壁各层,准确判断肿瘤浸润层次,用于指导黏膜下肿瘤的诊断有较高价值,但由于其微探头探查深度有限,对较大肿瘤的后方情况探查受限,对部分肌源性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仍有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微超声探头对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胃镜或钡餐检查疑有上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的患者进行了微超声探头检查。结果:(1)65.4%(17/26)粘膜下病变位于胃壁,34.6%(9/26),位于食管壁;(2)微超声探头对26例粘膜下病变均可显示(显示100%),确诊率96.3%。结论:微超声探头有助于上消化道粘膜下病的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MPS)诊断直肠类癌的价值。方法 21直肠隆起的患者行MPS检查,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3例为直肠类癌,MPS表现为低回声改变,起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18例为直肠息肉,MPS表现为强回声改变,起源于黏膜层。结论 MPS下直肠类癌与常见的直肠息肉表现明显不同,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超声内镜在胃肠道黏膜下良性病变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小良  李建忠  曾利娴  郑丰平  田虹  文卓夫  吴斌 《新医学》2010,41(8):503-505,F000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诊断消化道良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奥林巴斯Q260和H260系列内镜检查348例消化道黏膜下病变,部分患者进行相应的内镜下活组织检查,统计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率。结果:348例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经超声内镜检查发现331例为良性病变或外压性改变,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平滑肌瘤85.7%(48/56);间质瘤82.6%(19/23);息肉样变73.3%(11/15);异位胰腺85.0%(17/20);脂肪瘤100%(3/3)。发生部位依次为胃165例(49.8%)、食管79例(23.9%)、十二指肠50例(15.1%)、结肠26例(7.9%)、直肠11例(3.3%),未发现病变17例。病变性质依次为平滑肌瘤150例(45.3%)、囊肿54例(16.3%)、外压性改变37例(11.2%)、异位胰腺34例(10.3%)、间质瘤26例(7.9%)、息肉样变15例(4.5%)、血管瘤6例(1.8%)、脂肪瘤5例(1.5%)和脓肿4例(1.2%)。结论:超声内镜对消化道良性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岛细胞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至2010年7月湘雅医院普外科收治的37例胰岛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7例中胰岛素瘤26例,胃泌素瘤2例,胰高血糖素瘤1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8例。术前B超、CT、MRI诊断的阳性率分别为24.3%(9/37)、48.0%(12/25)、53.8%(7/13);术中B超(IOUS)诊断的阳性率为90.9%(10/11)。肿瘤单发者33例,位于胰头8例,胰颈体10例,胰尾15例;多发者3例,2例2个均位于胰体部,1例3个分别位于胰体(1个)和胰尾(2个)。肿瘤大小在0.5~7cm之间,直径≤2cm者27个,直径在2~5cm之间的11个,直径〉5cm者2个。肿瘤局部摘除术22例,单纯胰体尾切除术5例,胰体尾切除术+脾切除术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2例因发现肝脏转移灶及广泛腹腔淋巴结肿大,仅行活检术。术后并发症有胰瘘7例,肠梗阻2例,切口感染2例,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胰岛细胞瘤术前定性及术中定位很重要;术中触诊联合IOUS是定位的最有效方法;肿瘤摘除术是良性肿瘤的主要手术方式。恶性病变应积极行根治性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在胃胃肠道间质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消化内科2009年10月至2012年12月58例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的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大小、治疗经过以及病理结果等,统计并发症发生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5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病变直径在5 ~30 mm,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开始至完整剥离病变的时间)40~ 135 min,平均(51.7±14.2) min,术中创面均有不同程度出血,出血量约5 ~200 ml,经氩离子凝固术、电活检钳凝固术或金属夹闭合创面止血成功,有7例术中并发穿孔,穿孔发生率12%(7/58),应用金属夹夹闭缝合穿孔,腹腔穿刺抽气,术后给予胃肠减压、质子泵抑制剂抑酸、抗炎等治疗.58例患者均无术后出血.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后住院5 ~14 d,平均(7.5±1.4)d,穿孔患者术后1个月胃镜复查见穿孔均闭合,所有患者接受随访3~26个月,未见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治疗直径小于30 mm、腔内生长为主的胃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在膀胱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 of urinary bladder, PUB)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至2013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3例PUB的临床表现及超声声像图表现。13例患者中男性5例, 女性8例, 年龄14~76岁, 平均41.7岁。  结果  9例(69.2%)PUB患者临床表现为排尿出现头疼、心悸、出汗及血压增高四联症; 12例(92.3%)尿儿茶酚胺增高; 4例(30.8%)在0.5~3年内发生复发。13例PUB超声声像图共发现16个病灶, 病灶大小1.2~7.5 cm; 病灶形态规则9个(56.3%), 不规则7个(43.8%); 病灶边界清晰9个(56.3%), 其中5个(31.3%)可见连续完整的膀胱黏膜, 不清晰7个(43.8%); 病灶回声均为低回声, 1个(6.3%)内部可见巢样结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血流丰富12个(75%), 点条状血流2个(12.5%), 未见血流信号2个(12.5%)。4例(30.8%)出现其他脏器受累。  结论  PUB超声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结合其临床特征有助于鉴别诊断, 并在判断预后及术后随诊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腹腔镜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细胞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9例合并肝硬化的肝细胞癌患者进行腹腔镜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9例患者共13个肿瘤均成功进行了腹腔镜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肿瘤直径0.7~4.2 cm,平均(2.4±1.1)cm.腹腔镜超声发现2个术前影像学未显示的病灶.3例患者同时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粘连松解术以及腹壁转移灶切除术.术中无患者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增强CT显示12个病灶完全坏死.1例患者术后6个月死于肝功能衰竭,8例患者存活.结论 腹腔镜射频消融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肝细胞癌治疗方法,腹腔镜超声在此过程中可准确地发现术前影像学漏诊的病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导管超声在诊断胃黏膜下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胃镜引导下用10MHz超声微型探头对126个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行导管超声检查。结果导管超声共发现胃囊肿26个,平滑肌瘤27个,间质瘤19个,异位胰腺15个,胃癌1个,静脉瘤13个,黏膜炎性增生10个,脂肪瘤11个,胃外压迫4个。71个活检或术后病理检查与超声结果对照,超声误诊6个,诊断符合率为91.55%。结论导管超声能够明确显示胃黏膜下病变的来源、胃壁层次,较准确地提示病变性质,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片玲玲  王旭  牛超  孙景娟  李薇 《临床荟萃》2012,27(14):1226-1229,1233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VTE)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恶性肿瘤合并VTE的早期预防及诊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07例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107例恶性肿瘤合并VTE患者中,单纯深静脉血栓(DVT) 90例(84.1%);肺血栓栓塞症(PTE)17例(15.9%),其中合并DVT 7例(6.5%,7/107).平均年龄(59.6±10.5)岁,≥60岁63例(58.9%).Ⅲ~Ⅳ期恶性肿瘤61例(57.0%).69例(64.5%)VTE发生于恶性肿瘤诊断后3个月内,43例(40.2%)VTE发生于手术后1个月内,其中术后1~7天30例(28.0%).91例DVT患者中84例接受抗凝治疗,49例治疗后好转,有效率为58.3%(49/84).PTE患者溶栓联合抗凝治疗2例,1例治疗后明显好转,1例好转;单纯抗凝治疗12例,3例明显好转,6例好转,3例无效.本组PTE患者抗凝溶栓治疗的有效率78.6%(11/14),病死率29.4% (5/17).结论 恶性肿瘤诊断后3个月内、手术后1个月尤其是1周内,Ⅲ~Ⅳ期、≥60岁的患者高发VTE.VTE(尤其是PTE)可以增加恶性肿瘤患者的病死率,影响其预后.对于恶性肿瘤合并VTE患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是降低病死率及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比较不明原因发热(FUO)与普通发热待查病人病因分布、住院时间、住院花费。方法回顾性比较不明原因发热病人372例和普通发热待查的病人780例。结果 FUO组372例中确诊率为90.3%,病因构成为感染病226例(60.8%),结核病75例(33.2%),风湿免疫病48例(12.9%),肿瘤31例(8.3%),其它33例(8.9%);出院时仍未确诊的36例(9.7%)。普通发热待查组780例中确诊率为98.8%,病因构成为感染病717例(91.9%),风湿免疫病15例(1.9%),肿瘤9例(1.2%);出院时仍未确诊的9例(1.2%)。两组病因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23,P=0.000)。FUO组住院天数(15±12天)长于普通发热待查组(12±9天)(Z=-5.739,P0.05)。FUO组住院花费(13813.84±14720.62元)显著高于普通发热待查组(7014.20±7517.11元)(Z=-7.971,P0.05)。结论感染性疾病是FUO与普通发热待查的主要病因,普通发热待查组感染性疾病所占比率更高,FUO组中风湿免疫病及肿瘤占有相当大的比率。FUO组的住院时间更长、住院花费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