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评价搭桥血管重建技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9月~2011年4月收治的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36例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搭桥血管重建技术治疗,搭桥后慢性阻断颈部颈内动脉、闭塞载瘤动脉或孤立动脉瘤,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恢复良好20例、轻度残疾12例、重度残疾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治疗后患者的格拉斯哥(GCS)预后评分均明显改善,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搭桥血管重建技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满意,能明显改善患者的GCS评分结果,安全性好,是值得临床信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急诊行血管内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一种神经外科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以隐匿发生为主,直至自发性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方被发现。此病起病急,病性重且病残率、死亡率均很高,如抢救及时,非但免于死亡,还可以获得治愈。目前血管内栓塞治疗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我院于2000-04~2002-04急诊收治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15例,均予以血管内栓塞治疗,治疗效果满意。现将其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重建术在复杂颅内动脉瘤治疗中个体化应用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6月该院收治的16例行颅内血管重建术的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16例共18个动脉瘤,其中16个动脉瘤因处理动脉瘤需要行不同术式的颅内血管重建术,6个动脉瘤行移植血管重建,10个动脉瘤行原位血管重建。1例患者因移植血管闭塞致急性脑梗死,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余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对于复杂颅内动脉瘤治疗,颅内血管重建术是一重要治疗手段;应根据颅内动脉瘤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各种栓塞技术在复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适应证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治疗的72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常规可脱弹簧圈技术、球囊再塑形技术、支架载瘤动脉成形术及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72个,完全或近全栓塞率为83.3%,部分栓塞率9.7%,永久性致残率2.8%,死亡率1.4%。20例患者随访2~13个月,平均6.5个月,均无颅内出血或再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相对安全有效的选择,各种新型栓塞技术、栓塞材料的发展和临床经验的逐步积累将使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5.
郭新平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5):686-688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ugli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采用GDC栓塞颅内动脉瘤126例,全程进行观察护理。结果:成功栓塞126例颅内动脉瘤,其中103例为100%栓塞,21例为95%,2例为90%。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治疗手段。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护理对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心理护理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术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项理想、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但动脉瘤栓塞的并发症仍不容忽视。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5年6月-2007年2月采用GDC治疗颅内动脉瘤手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旨在探讨其处理与预防护理,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正>颅内动脉瘤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术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项理想、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但动脉瘤栓塞的并发症仍不容忽视。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5年6月-2007年2月采用GDC治疗颅内动脉瘤手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旨在探讨其处理与预防护理,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正>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目前最常见的外科治疗方式包括显微夹闭手术与血管内治疗两种[1]。对于治疗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基本情况、动脉瘤形态学特征、操作者经验以及患者经济状况来做整体的决定。目前有较多的临床研究对显微夹闭手术和血管内治疗的疗效进行多方面的比较,随着治疗技术和栓塞材料的发展,越来越多患者和医生选择血管内治疗[2-3]。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的瘤样突起,其主要症状多由出血引起,部分因瘤体压迫、动脉痉挛及栓塞所致,动脉瘤破裂出血常致病人残疾或死亡,因此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的护理,尤其病情的观察,对于提高治疗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院2000~2005年对32例动脉瘤患者进行手术切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uglimi Detachable Coil,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采用GDC栓塞颅内动脉瘤126例,全程进行观察护理.结果成功栓塞126例颅内动脉瘤,其中103例为100%栓塞,21例为95%, 2例为90% . 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治疗手段.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护理对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心理护理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胃肠外科的发展,一些新术式、新方法、新技术,以及新的外科理念便不但出现,这使得胃肠外科围手术期的处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外源性甲状腺素对体外循环围术期的作用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 (CPB)围术期甲状腺激素 (thyroidhormone ,TH)变化规律和对术后甲状腺功能正常的病态综合症 (euthyroidsicksyndrome ,ESS)的恰当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 36例心脏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 :非CPB心脏手术患者 ;观察组 :常规CPB手术患者 ;实验组 :为CPB围术期口服甲状腺素片 0 .4mg/ (kg·d)患者。三组患者于术前 ,术中 ,术后监测血浆TH浓度。观察组、实验组术前及术后测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 -MB)值及左室射血分数 (EF)左室缩短分数 (FS)值等。结果 三组病人术前TH无显著差异 ,三组患者术后均存在ESS ,CPB手术患者的ESS更严重 ,实验组ESS恢复更快。实验组CK -MB术后与术前的差值与观察组的该值比较显著降低。实验组术后EF、FS值显著升高 ,循环稳定 ,血管活性药用量少。结论 围术期小剂量甲状腺激素治疗有利于改善CPB手术导致的ESS ,能改善术后心功能 ,促进循环稳定。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脑出血围手术期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在围手术期的处理原则和治疗要点,方法复习和研究32例高血压脑出血围手术期处理的资料。结果术后死亡6例,死记术前中,深度昏迷者,26例生存者中肢体肌力恢复到3~4级,并可从事轻的工作7例,恢复到可自理生活12例,经偏瘫,生活需家人照顾者5例,术后仍偏瘫,生活不能自理2例,结论,高血压脑了血围手术期的处理至关重要,注意手术时平稳的麻醉诱导,严格的呼吸管理,积极预防颅内压增高,肺炎,消化  相似文献   

14.
李卫  王伟  孙涛  李宗正  王峰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9,31(2):177-179,F0002
目的 总结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术前准备和手术技巧,避免分离、夹闭动脉瘤时的并发症.方法 回顾分析20113年5月至2008年10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30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处理30个动脉瘤.30例中19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存在脑内血肿,2例因其他疾病体检时发现未破裂动脉瘤.采用翼点入路,显微镜下手术,沿大脑中动脉主干寻找动脉瘤并夹闭.结果 32.1%的破裂动脉瘤中存在脑内血肿.全部动脉瘤均行夹闭术.按COS分级,预后良好(Ⅳ和Ⅴ级)25例,预后不良(Ⅲ-Ⅰ级)5例.结论 了解大脑中动脉的解剖,术前仔细研究CTA和DSA明确动脉瘤的指向,术中准确确定动脉瘤的位置可减少动脉瘤术中破裂并避免损伤大脑中动脉的分支,急诊血肿清除,防止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5.
官英勇 《医学综述》2009,15(14):2147-2150
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当前对麻醉师又是一个重大的挑战,许多方面包括仔细的准备、术中监测、温度的维持、药物的合理使用、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心肌保护、提供最佳的手术条件、术后镇痛、早期拔管目标是围术期管理的重要部分。本文主要就这几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1984年3月~1985年4月连续完成颈内动脉系脑动脉瘤显微手术9例,操作常规按照Ya sargil法,作了适当修改:共计动脉瘤12个(3例为多发性),包括1例颈内动脉分叉处巨大无颈动脉瘤的孤立加EIAB一期手术,皆取得良好效果。术后脑血管造影复查动脉瘤均已完全消失,痊愈出院。随访6~12月,皆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无后遗症。  相似文献   

17.
阮云  陈文斌 《中外医疗》2016,(22):144-146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脊柱手术围术期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脊柱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麻醉)30例,实验组(右美托咪定)30例,观察整个围术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以及脑组织的氧代谢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整个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MAP、HR)相对于对照组患者变化稳定,观察组患者Da-jvO2相对于对照组患者降低,脑氧代谢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以维持脊柱手术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脑氧代谢,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在心脏搭桥手术围手术期中应用个体护理计划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该院接受心脏搭桥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仅按照常规方法实施围术期护理,观察组在围术期护理中应用个体护理计划,比较两组效果.结果 观察组进入手术室时焦虑、抑郁状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焦虑、抑郁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8.33%,对照组为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心脏搭桥手术围手术期中应用个体护理计划能够提升护理效果,保证手术更顺利进行,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婴幼儿法洛四联症(TOF)的体外循环(CPB)管理. 方法 收集TOF婴幼儿78例,分析其根治手术的CPB情况,包括血液稀释、灌注方式与管理等. 结果 CPB时间为(96.6±36.5)min(65~154 min),阻断主动脉时间(59.7±26. 4)min(25~86 min),其中20例深低温、低流量灌注时间20~70 min,停循环8例,时间12~40 min;有70例采用传统超滤的方法,滤出液体(250.1±128.3)mL.转流中红细胞压积(HCT)为23%~28%,停机时HCT为28%~33%.80%自动复跳,停机顺利,术毕全部平安返回ICU.术后有7例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LOS),发生率8.97%;死亡6例,死亡率7.69%. 结论 婴幼儿TOF手术的CPB管理应采用适中的血液稀释和胶体预充、选择与外科手术相配合的灌注方式、缩短CPB时间、常规使用抑肽酶、应用超滤、注意术中心脑肺保护,减少LOS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开展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CPB)安全管理体会。方法通过对112例心脏直视手术的回顾分析,寻找更为科学的CPB管理方法。结果本组病例自动复跳66例(58.9%),电除颤复跳46例(41.1%),专垄等亨体外循环有关的并发症,病人恢复良好。结论基层医院开展CPB心脏直视手术,除应具备良好的基夸设备外,还要重视注意对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熟练掌握CPB灌注技术及意外情况的紧急处理,术中手术、麻醉、CPB各组人员的密切配合,对CPB的安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