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丙硫氧嘧啶致严重粒细胞缺乏及急性肝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名34岁女性,因患甲状腺功能亢进,口服丙硫氧嘧啶(PTU)100mg,3次/d,地西泮10mg,3次/d。服药19d后出现发热(T38.3℃)、皮疹、咽痛、恶心等症状。实验室检查示:WBC1.18×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0.50×109/L,ALT457U/L,AST120U/L,Glu8.49mmol/L。停用丙硫氧嘧啶,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水飞蓟宾葡甲胺、氯雷他定、地西泮、非格司亭治疗。4周后患者血常规恢复正常,肝功能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2.
丙硫氧嘧啶引起肝损害的调查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丙硫氧嘧啶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过程中引起肝损害的发生率、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确诊为甲亢并使用丙硫氧嘧啶治疗的106例患者的肝损害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106例服用丙硫氧嘧啶导致肝损害的发生率为28.30%(30例),其中亚临床性肝损伤的发生率为16.98%(18例),症状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为11.32%(12例),肝损害最多出现在服药后2个月内(96.67%),肝损害时丙硫氧嘧啶服用剂量为150~300mg·d~(-1)。结论:丙硫氧嘧啶引起的肝损伤,多发生在治疗的初始阶段,临床过程相对良性,停药、保肝和对症治疗后,肝功能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3.
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本院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107例药源性肝损害住院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引起肝损害的例数较多的药物为异烟肼、小柴胡汤、丙硫氧嘧啶等。致肝损害的因素较多,近半数病例起病隐匿。因此,定期检查肝功能、早期诊断、及时停药与治疗是预后良好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巯咪唑致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甲巯咪唑提供参考。方法对甲巯咪唑致药物性肝炎病例进行回顾,并从临床表现、作用机制、危险因素、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71岁女性患者,药物性肝炎在服用甲巯咪唑后的1个月后发生,甲巯咪唑的剂量为30 mg/d,停药1个月以及保肝药物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结论甲巯咪唑治疗甲亢可能发生药物性肝损害故使用甲巯咪唑时应有用药指征,定期监测肝功能,尤其是在开始药物治疗的4周内,临床应注意监测肝功能,通常停药后6周内肝功能恢复正常。一旦发生肝损害应及时减量或停药,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避免联合用药,并注意剂量和疗程等。  相似文献   

5.
常用药物致肝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小玲 《医药论坛杂志》2003,24(16):15-16,18
目的 通过194例药物性肝损害的分析,了解引起药物性肝损害(DIH)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及造成的危害。方法 采用回顾性临床调查分析。统计了194例的发病情况。结果 分析表明长期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是导致慢性淤胆和肝细胞损伤型主要发病因素。出现淤阻性黄痘或与肝炎临床症状相似的疾病。出现急性肝坏死或肝昏迷。死亡率尚高。结论 指导合理用药。监控抗生素的用量和用药时间,以减少DIH发生是临床应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2种不同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120例初诊的甲亢患者按随机分组的原则随机分成甲巯咪唑(M M I,商品名:赛治)组和丙硫氧嘧啶(PTU)组,每组60例,随诊观察2年后比较各自的临床改善情况。结果与PTU组比较,MMI组临床症状控制时间较短[(6.9±3.7)周vs.(9.8±3.5)周,P<0.05],TSH恢复正常较快[(7.5±4.1)个月vs.(10.3±5.2)个月,P<0.05],且依从性好,治疗2年后的停药人数较多(26 vs.18,P<0.05)。两组白细胞减少、皮疹、甲状腺功能减退、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I组的ALT、AST分别为(38.2±7.9)、(37.8±6.5)U/L,且均低于PTU组[(73.6±12.5)、(69.6±10.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 M I、PTU对甲亢的治疗均有效,但MMI组临床症状控制快,TSH恢复正常快,依从性好,停药早,肝功能损害小,整体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肝脏含有丰富的药酶系统,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故其容易遭遇药物或毒物的损害而致病,尤其是肝脏有病时更易发生肝损害.本研究显示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抗结核药、中药为最常见药物致肝损害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肝脏含有丰富的药酶系统,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故其容易遭遇药物或毒物的损害而致病,尤其是肝脏有病时更易发生肝损害。本研究显示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抗结核药、中药为最常见药物致肝损害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临床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9~2011年丹徒区人民医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药物性肝损害38例,慢性药物性肝损害4例。常见引起肝损害的药物有抗结核药物、抗生素类、抗肿瘤药物、激素类药物,降血糖、降血脂药物及中草药物等。结论重视临床常用药物所致的肝损害。  相似文献   

10.
^131I与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甲亢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秀真 《中国药师》2009,12(9):1283-1284
目的:比较^131I与抗甲亢药物(ATD)治疗甲亢的疗效。方法:选择首诊的甲亢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131I治疗组与ATD对照组各100例。观察^131I与ATD治疗后突眼、甲减及甲亢复发的情况,并观察^131I与ATD治疗甲亢并发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131I与ATD组发生甲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突眼的转归也无差异。^131I治疗复发率明显低于ATD组。^131I治疗甲亢心脏病疗效优于ATD。^131I治疗出现肝损伤、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低于ATD。结论:^131I治疗甲亢是安全有效的。其综合疗效优于抗甲亢药物。  相似文献   

11.
甲巯咪唑致肝损害及粒细胞减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例36岁女性患者,因患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给予甲巯咪唑10 mg,3次/d,普萘洛尔10 mg,3次/d治疗.服药23 d后,患者出现皮疹、食欲下降和恶心.实验室检查示:WBC 1.6×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80×109/L;ALT 125.0 U/L,AST 62.0 U/L.停用甲巯咪唑,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水飞蓟宾、氯雷他定及非格司亭治疗后好转.患者WBC为4.3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为3.1×109/L,ALT和AST分别为27.0 U/L和17.0 U/L.  相似文献   

12.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有关问题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997年1月~2003年6月我院收治的应用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2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多发在12周内,少数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及黄疸,多数无临床表现.轻者不停用抗结核药而加用保肝药治疗,重者停用抗结核药并加用保肝药治疗,23例肝功均恢复正常.结论:对结核患者,特别是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高危结核患者,应加强肝功监测,并视具体情况给予预防性保肝.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42岁。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结节性甲状腺肿,服用甲巯咪唑10mg,3次/d,利血生、普萘洛尔治疗1月。出现乏力、食欲不振、尿黄、皮肤重度黄疸,实验室检查显示:ALT1670U/L,AST1524.3U/L,TBil289.3μmol/L,DBil129.3μmol/L,ALB28.9g/L,A/G0.7,B超提示:肝回声偏粗。停用甲巯咪唑,其他药继续使用,并给予保肝治疗。1月后,患者症状逐渐好转,肝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4.
陈泓强  李莹  王明琴 《河北医药》2012,34(10):1473-1474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治疗的819例肺结核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资料,对肝功能损害与年龄、用药时间、结核病类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大部分在用药1周至2个月时发生,有危险因素的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结论 强化期内、老年肺结核、粟粒型肺结核、HBsAg阳性的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应加强临床观察及肝功能监测,并预防性应用保肝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齐齐哈尔市三个区自2006年7月至2009年7月使用标准一线化疗方案的肺结核患者,采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将其中化疗前后肝功能均正常者与化疗后出现肝损害者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内容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糖尿病史、肝炎病史、HbsAg、家族药品不良反应史、药物过敏史、饮酒史、治疗方案等。结果饮酒史与肝损害有关联(χ2值=6.604,P=0.011,P<0.05)。结论有饮酒史的患者,服用抗结核药有加重肝损害的风险,在肺结核化疗期间应注意采取适当的护肝措施,并减少酒量或戒酒。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102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致肝损害患者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抗精神病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本院102例抗精神病药物性致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服药时间、服用药物种类、发病时间、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物及临床肝损害分型,综合评价抗精神病药物与肝损害的相关性。结果引起肝损害的抗精神药物有:氯丙嗪为19.6%、氯氮平16.7%,奋乃静为12.7%、氟哌啶醇为10.8%、舒必利为9.8%、利培酮为8.8%,奥氮平7.8%,阿立哌唑7.8%,齐拉西酮5.9%等,临床上以急性药物性肝病多见,主要类型为肝细胞型,大多数药物性肝损伤出现于服药后1周~2个月。结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易致肝损害,应定期检查,及时防治,防止漏诊。  相似文献   

17.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7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不同抗结核治疗方案致肝损害时间、程度及采用相应治疗措施后的预后 ,为临床决定抗结核治疗方案、预防肝损害提供帮助。 方法  对 70例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70例患者中 ,应用抗结核治疗方案 2HRZE/4HR者 5 8例 (82 9% ) ,2HRE(S) /4HR者 12例 (17 1% ) ,肝损害轻者 35例 (5 0 % ) ,重者 35例 (5 0 % ) ,ALT升高在 1~ 6周者 5 5例 (78 6 % ) ,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预后良好。 结论  2HRZE/4HR方案较 2HRE(S) /4HR易致肝损害 ,在抗结核治疗期间 ,保肝治疗同时应监测肝功能 ,根据肝功能情况 ,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可使抗结核治疗方案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疾病特点,观察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从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中随机选择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两个治疗小组,即治疗A组、治疗B组,每组60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给予治疗A组甲巯咪唑治疗,给予治疗B组丙硫氧嘧啶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经过不同药物治疗后的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血细胞计数异常情况及肝功能受损情况。结果 治疗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治疗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33%,两组经过不同药物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A组的血细胞计数异常发生率为8.33%,治疗B组为11.67%,P <0.05;治疗A组的肝功能受损发生率为1.67%,治疗B组为6.67%,P <0.05;治疗A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1.67%,治疗B组为85.00%,P <0.05。结论 临床应用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甲巯咪唑治疗的治疗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9.
20.
陈敏  谢乃强  伍华 《北方药学》2016,13(11):6-7
目的:评价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的临床疗效、安全性,总结治疗经验.方法:以2014年1月~2016年1月,医院门诊收治的甲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入选对象100例,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对照分组,甲巯咪唑组、丙硫氧嘧啶组各入选对象50例,分别给予组名相同药物治疗,标准方案,用药6个月,评价疗效,统计对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甲巯咪唑组退出2例,丙硫氧嘧啶组退出2例;甲巯咪唑组、丙硫氧嘧啶组第1、2、3、6个月后,甲状腺功能恢复率分别为46.0%、60.0%、66.0%、70.0%,44.0%、50.0%、64.0%、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甲巯咪唑组、丙硫氧嘧啶组甲状腺功能FT3、FT4、TS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巯咪唑组肝损伤发生率、不良反应合计例次率低于丙硫氧嘧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对甲状腺功能恢复效果无明显差异,但前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