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立坚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1,21(3):437-438
目的 研究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各辨证分型中的不同及意义.方法 将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气阴两虚,瘀血阻络组(早期组)、肝肾阴虚,血瘀风动组(中期组)、脾肾阳虚,痰瘀互阻组(晚期组)4组,分别测定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末端潜伏期及其波幅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其波幅.结果 各证型中神经传导速度的检查结果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表现为晚期组检出周围神经异常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早期组和中期组.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型周围神经损害较轻,较局限,而脾肾阳虚,痰瘀互阻型损害较重,较广泛.结论 神经传导速度在各证型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可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对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传导速度(NCV)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无明显周围神经症状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周围神经NCV的测定,同时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NCV可发现无明显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部分周围神经呈损伤性改变,总异常率达25.33%,同时发现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异常率高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下肢异常率高于上肢,且NCV改变与病程有关,而与年龄无关.结论:NCV测定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3.
<正> 应用无痛的经颅部的磁刺激法对中枢运动传导时间进行估价目前已成为可能。早期的研究表明,多数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出现延长。业已证实,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异常的程度与临床运动能力障碍的程度有关,因此测量此种异常可为锥体束机能障碍提供若干定量的估价。应用类固醇治疗多发性硬化患者,显示中枢运动传导速度明显改善。作者采用物理疗法治疗1例病情稳定的多发性硬化患者,结果表明其中枢运动传导的改变与临床改善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患者下肢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下肢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 )的早期诊断价值及评价DPN程度的意义。方法 对 5 3例糖尿病患者下肢F波、运动神经、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检测 ,分析糖尿病患者中有、无神经系统自觉症状组 ,1型、2型糖尿病组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结果 各观察组神经传导速度较正常值减慢 (P <0 .0 1) ;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比较 ,F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加重 (P <0 .0 1) ,感觉神经传导比较尚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1型糖尿病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较 2型为重 (P <0 .0 1)。结论 下肢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是DPN早期诊断及评价DPN程度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
6.
126例糖尿病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传导速度 (NCV)测定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诊断的价值及DPN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 12 6例糖尿病患者NCV检测结果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糖尿病患者NCV的异常率为 63 5 %,全组有 10 7%为单侧异常。临床症状、体征与NCV测定结果的符合率 5 2 4%和 66 7%,无症状、体征的患者中分别有 5 4 2 %、3 9 4%的NCV异常。结论 :DPN病情隐匿 ,NCV检测为此病的诊断提供直接的客观证据。DPN发病有不对称性 ,必要时双侧同时检测 ,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友卫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6,1(3):159-160
目的:探讨神经传导速度(NCV)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检测164例糖尿病患者(DM组)和40名健康人(对照组)NCV,并分析其与年龄、病程、血糖、血脂及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DM组NCV明显低于对照组,DM组中NCV与空腹血糖、血脂无明显相关,与年龄、病程相关,且有周围神经症状者更为明显。结论:NCV的检测有助于DPN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微波治疗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背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和肌肉萎缩。如果得不到及时控制,将导致糖尿病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明显升高。目的:观察微波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探讨其疗效。设计:病例分析。单位:北京市康复中心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对象:选择1998—10/2002-06北京市康复中心内分泌科病房和门诊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2例,均依据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所拟糖尿病诊断标准及郑白蒂等提出的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确诊。所有患者按意愿分为微波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微波治疗组44例,其中男21例,女23例;年龄52-72岁,平均64.2岁。药物治疗组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53-73岁,平均64.3岁。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50-70岁,平均63.3岁。对照组与两治疗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方法:所有患者均在血糖及血压控制良好[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血压〈130/85mmHg(1mmHg=0.133kPa]的基础上给予治疗,治疗期间饮食、运动及其他降糖和降压治疗药物的应用保持相对稳定。微波治疗组采用国产TMA-A型双频热疗机,局部照射,频率915MHz,功率为30~40W,辐射器为圆形,直径16cm,与体表距离3~5cm。对多发性神经病变者按病变部位分别照射。各部位每次治疗15min,1次/d,15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d。药物治疗组应用复方丹参滴丸,每次0.25g,口服,3次/d,服用30d。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治疗。疗效评定:参照樊东方等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深、浅感觉及腱反射恢复正常,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m/s或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深、浅感觉及腱反射未恢复正常,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增加〈5m/s;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深、浅感觉及腱反射未见明显好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无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联合神经电生理技术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中诊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85例确诊糖尿病患者分别进行定量温度觉阈值(QTT)、交感皮肤反应(SSR)及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测,其中QTT检测指标包括冷觉阈值(CST)、热觉阈值(WST)、冷痛觉阈值(CPT)和热痛觉阈值(HPT)。待各项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束后,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入选糖尿病患者QTT、SSR及NCV异常率分别为84.71%、56.47%和31.76%,经统计学比较,发现入选患者QTT异常率显著高于SSR及NCV异常率(均P<0.05)。无DPN症状组和有DPN症状组其QTT异常率(分别为78.85%和93.9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SR异常率(分别为48.08%和69.70%)、NCV异常率(分别为19.23%和51.52%)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病程组和长病程组QTT异常率(分别为77.77%和89.8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SR异常率(分别为44.44%和65.31%)、NCV异常率(分别为19.44%和40.82%)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SSR及NCV检测比较,QTT检测糖尿病患者的异常率最高,其异常率结果与患者临床症状及病程无明显相关性,SSR及NCV异常率与临床症状、病程均具有相关性;联合采用QTT、SSR及NCV检测DPN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肌电图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它严重影响着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它的诊断主要依靠糖尿病病史、神经损害的症状体征以及电生理的异常.随着肌电图的发展,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确诊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且发现了很多“亚临床DPN”(指没有临床症状和体征,但通过电生理检测或神经活检证实有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由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使其预后有了很大改观.现就肌电图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银杏达莫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银杏达莫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神经症状、体征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 将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DPN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d静脉滴注,连用4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体征,测定四肢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并比较其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增快,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银杏达莫可明显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能提高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2.
托吡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托吡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83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3例,均给予常规降糖及B族维生素支持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托吡酯治疗1个月。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0.7%和67.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提高,但治疗组的传导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在控制血糖基础上,加用托吡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临床疗效确切,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血液流变学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 :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血液流变学的相互关系。方法 :测定 114例糖尿病患者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和腓浅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N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NCV)及其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SNCV异常率为 5 9.4 % ,MNCV异常率为 5 3.6 % ,(P <0 .0 1)。随病程越长 ,NCV异常率逐渐升高。NCV异常组的全血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高于NCV正常组。结论 :改善血液流变学有助于延缓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依达拉奉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 只,选取10 只作为正常组。其余予一次性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造模。抽取48 只模型大鼠,分为电针组、依达拉奉组、联合组和模型组各12 只。造模后4 周、8 周,测试各大鼠摆尾阈值、血清超氧化物酶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浓度及坐骨神经传导速度。结果造模8 周时,电针组、依达拉奉组和联合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SOD 活性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MDA 浓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而联合组明显优于电针组、依达拉奉组(P<0.01)。结论电针及依达拉奉均能有效抑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大鼠的氧化应激反应,改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大剂量山莨菪碱与常规剂量前列腺素E1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DPN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B2组,每组20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包括糖尿病饮食、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控制血糖及调脂降压等,并采用甲钴胺注射液和依帕司他片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加用山莨菪碱注射液治疗,B组加用前列腺素E1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正中神经、腓肠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及Toronto评分的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Toronto得分和正中神经、腓肠神经的MNCV及SNCV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组治疗后Toronto得分和正中神经、腓肠神经的MNCV及SNC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治疗后12例出现口干、面色潮红、视物模糊、心率增快及排尿困难等,但均可耐受,并完成治疗;B组治疗后3例出现低热、头痛及静脉炎,但均可耐受,并完成治疗.结论 山莨菪碱与前列腺素E1治疗DPN对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提高MNCV和SNCV均有效,且不良反应少,但2种方法的疗效未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性神经病的体感诱发电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6例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以了解其神经病变(DNP)情况。结果:依临床表现诊断有工发症患者54%,SEP异常76.9%,其中上肢异常50%,下肢异常90%。主要表现为上肢N9和下肢P40潜伏期明显延长,N9平均峰潜伏期男12.3ms,s:0.86,P〈0.001,女分别为11.6ms,0.88,P〈0.002;P40平均峰值伏期男45.7ms,s:4.55,P〈0.00 相似文献
17.
《The Journal for Nurse Practitioners》2017,13(3):199-204.e1
Diabetes is a leading cause of peripheral neuropathy. Fifty percent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 will have pain. All patients with diabetes should be screened annually for neuropathy by performing a neuropathy-specific history and physical examination. The Michigan Neuropathy Screening Instrument can easily be used to screen patients in the primary care setting. Tight glycemic control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terven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DPN. For the patient with painful DPN,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are considered the first line of treatment. Many patients may require a combination of pharmacologic and nonpharmacologic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及健康人F波,探讨其对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意义。方法:检测68例糖尿病患者和41例健康人上肢正中神经和下肢胫神经F波,检测参数包括F波最短潜伏期(Flmi),潜伏期离散度(Fchd)、F波传导速度(Fwcv)、F比值(Fratio)。结果:病例组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3例,其Flmi、Fchd、Fwcv及Fratio与健康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F波各参数异常率普遍较高(32.1%~66.0%),总阳性率为79.2%;糖尿病无周围神经病变15例,其中Fchd增加4例、Flmi延长2例、FWCV减慢2例。结论:F波是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敏感指标,并可发现亚临床病变,多个参数相结合有助于提高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激光电脉冲穴位刺激治疗与常规改善循环、营养神经西药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理。方法:将95例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成常规西药组(A组,n=32),激光电脉冲穴位刺激治疗组(B组,n=32)及两种方法联合治疗组(C组,n=31),观察三组的治疗效果、神经传导速度、血流变、血糖等指标。结果:(1)A组与B组相当,C组效果则明显加强,优于A、B组(P<0.05)。(2)A、B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组神经传导速度提高值较A、B组差异显著(P<0.05),而血流变值三组治疗前后均无差异(P>0.05),血糖值三组治疗前后差异显著,但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激光电脉冲穴位刺激治疗能有效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提高受损神经的传导速度,疗效等同于常规西药治疗,二者联合治疗后疗效明显加强。激光电脉冲穴位刺激治疗能克服针灸治疗时手工刺激强度不一、疼痛与皮肤破损不易愈合的缺点,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