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中B超辅助下微侵袭手术切除颅内深部海绵状血管瘤的应用。方法 21例颅内深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中应用B超定位,辅助显微镜下微侵袭切除病变,并判断病变的切除程度。结果病变定位准确,所有海绵状血管瘤均被全切,未出现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随访未复发。结论术中B超操作简便,对颅内深部海绵状血管瘤定位准确、安全经济,应用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2.
立体定向显微手术摘除脑内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病灶多较小,位置较深,传统手术或难以准确定位或可造成较大的脑损伤。本将探讨定向开颅术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应用。方法以立体定向显微脑手术除了9例位于脑深部的小型(直径0.8-1.4cm)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体层摄影(CT)立体定位,小骨窗开颅和标准显微外科病灶切除。结果9例病人的海绵状血管瘤得以全切,而未造成术后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全部病人在6-17个月的术后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伽玛刀治疗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探讨治疗的适应证和制定治疗计划的注意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至1995年间,用伽玛刀治疗57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边缘剂量平均20.6Gy(9-25.2Gy)30%-80%的等剂量曲线包绕病灶。结果:53例平均随访4.2年。4例失访。1例死亡。影像随访中见19例病灶缩小。5例治疗后4月到39月再次出血。21例治疗后癫痫发作频度和程度减轻,6例主诉癫痫未改善。4例额叶(A)停药后未再出现癫痫。17例病灶位于额顶叶及额叶内侧功能区的患者治疗后4月至25月出现肢体肌力减退、失语等症状。33例病灶周围出现中到重度水肿;5例出现明显的肢体运动障碍。2例治疗后14月和16月再次外科手术切除病灶。3例出现明显视力下降。结论:(1)以边缘剂量16Gy为界,边缘剂量较高时治疗后再出血率明显减低。(2)癫痫发作频度和程序减轻与较高的治疗剂量和水肿的程度较重有关。额叶的绵状血管瘤疗效较显著。(3)同样剂量照射相同体积的血管畸形和海绵状血管瘤,后者较前者临床实践中出现严重放射性脑损伤的比率明显增高。(4)从治疗后再手术切除的病理标本中,未找到血管瘤内完全机化闭塞的确切证据。(5)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伽玛刀治疗必须慎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CA)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43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结果:全部病例术前均行头颅MRI或CT检查,其中30例MRI检查结果为海绵状血管瘤,与病理结果相符,4例MRI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不相符。其他9例CT检查结果为脑内血肿。显微手术全部切除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无死亡,效果满意。结论:MRI对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对于有明显临床表现的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采用显微手术切除病灶,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桥脑海绵状血管瘤(CA)的手术治疗及其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显微手术切除桥脑CA 9例,其中桥脑上端腹内侧1例采用颞下切开小脑幕入路,桥脑腹外侧3例采用同侧乙状窦后入路,桥脑桥臂2例采用乙状窦后经三叉神经根部周围安全区入路,第四脑室2例均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左侧桥脑与延髓交界区1例采用远外侧入路。结果 病灶全切8例,次全切1例;全切率为88.9%。术后7例神经功能改善,1例无变化,1例外展受限和面瘫加重;无死亡病例。术后平均随访26.3个月,次全切1例术后5年内发生再出血。结论 桥脑CA展神经功能受损和面瘫恢复较差,面部、躯体感觉障碍以及共济失调术后恢复较好;桥脑出血较少遗留明显肢体运动障碍,仅表现为下肢肌力减退;乙状窦后经三叉神经根部周围安全区入路,对同时凸向第四脑室底部和脑桥侧方的病灶其效果优于经第四脑室底入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婴幼儿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cranial cavernous angioma,ICA)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我科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3例3岁以下婴幼儿ICA的临床资料,分析病变的大小、分布及临床表现、治疗预后等。结果 13例患儿均在手术显微镜下行手术治疗(部分采用神经导航下手术),共切除病变13个,多发病变者仅切除责任病灶,病灶平均大小21.6 mm,大脑半球发生率最高(8/13,61.5%);术后全组患儿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病例,原有癫痫发作、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除1例复视未改善外,均明显改善。随访2~5年,无复发病例,未出现新的临床症状。结论婴幼儿ICA的临床特点与成人不同,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微创手术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障碍,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周东学王勇军段国升刘宗惠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angioma,CA或cav-ernoushemangioma),也称海绵状血管畸形(cav-ernousmalformation),或称海绵状瘤(cavernoma),是一种并...  相似文献   

8.
目的小脑海绵状血管瘤较少见,通过回顾分析手术的11例小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征、放射学表现以及手术策略。方法11例小脑海绵状血管瘤中男性3例,女性8例(男:女=1:2.7);年龄17~74岁,平均40岁;临床均为急性发病,以头痛、小脑症状为主;所有患者均行CT和MRI扫描,9例为ZabramskiⅡ型,2例属Ⅰ型;4例术前全脑血管造影,2例发现合并静脉畸形。结果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枕下入路,均全切病变,无手术死亡,无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期内无再出血,无病变复发。结论dqg海绵状血管瘤具有独立于后颅窝其他部位的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常急性起病,与其他部位的海绵状血管瘤相比,年龄、性别没有差异,外科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手术治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4年收治的9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比较经改良翼点入路开颅显微手术和射频辅助显微手术这二种手术治疗方法的治疗结果。结果9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其中经改良翼点入路开颅显微手术治疗6例,经改良翼点入路开颅射频辅助显微手术治疗3例。经改良翼点入路开颅显微手术和射频辅助显微手术的肿瘤全切率分别为1例(17%)和3例(100%),次全切除率分别为5例(83%)和0例(0%),次全切除病例中有2例因大出血而终止手术,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3500ml和500ml,术后Ⅲ、Ⅳ、Ⅴ、Ⅵ等颅神经功能损害分别有4例(67%)和1例(33%)。结论经改良翼点入路开颅射频辅助显微手术出血少,肿瘤全切率高,是治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海绵状血管瘤是指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它并非真性肿瘤,按组织学分类属于脑血管畸形。临床较少见,为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我们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和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于1999年9月至2006年8月间收治的38例脑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7例,女21例,年龄4.5~58岁,平均32.5岁。病程2周至7年,平均20个月。病灶位于幕上27例,海绵窦区脑外4例,右侧丘脑突入第三脑室1例,小脑半球3例,脑干3例。病灶直径0.6~8.0cm之间,平均2.5cm。多发病灶及家族史者各1例。癫…  相似文献   

11.
Three families with two or more members affected by cavernous angiomas of the brain are described and the other 17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are reviewed. The familial occurrence of cerebral cavernous angiomas has been considered a rare event; nevertheless, the experience of the authors (positive familiarity in three patients where two or more relatives have been explored radiologically) suggests that cavernous angiomas of the brain might be, at least in most cases, a familial disease. Therefore, when a patient with cerebral cavernous angioma is observed, a careful familial history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familial members by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or better still by magnetic resonance must be performed. The high frequency of multiple lesions in familial cases, the surgical indications and the role of the ultrasonic prenatal diagnosis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2.
幕上脑内海绵状血管瘤与癫痫(46例报告)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幕上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所致癫痫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1998—2003年在北京天坛医院顺序入院的72例幕上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中,46例伴有癫痫发作。详细记录和分析癫痫发作的临床类型和特点,同时给予手术和药物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随访。结果46例患者行显微手术治疗,其中40例术前均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后27例发作次数减少,13例病情无改善。手术治疗后,癫痫均得到良好控制。结论幕上脑内海绵状血管瘤伴发癫痫单纯通过药物控制效果不佳,而显微外科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早期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微创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早期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87例,在CT引导下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对血肿进行抽吸、液化和引流,并对存活病人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87例患者中治愈68例,好转15例,死亡4例。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存活出院病人日常生活能力评分1~3级者达72人(82.76%)。结论:早期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是一种有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背景: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具有稳定性好、操作灵活、运动精准、手眼协调等特点,是微创手术未来发展的方向。目的:分析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的现状,探讨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关键技术。方法:分别从体外手术机器人与体内手术机器人等方面,详细分析和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微创外科手术机器人的力反馈、主从控制策略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结果与结论:综合国内外微创外科机器人的研究情况来看,微型体内手术机器人是手术机器人领域的研究热点,特别是微型机器人的灵巧性设计、手术机器人的定位、运动规划与控制、操作力的实时测量与力反馈等关键技术。主从操控技术是手术机器人进行遥操作和微操作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CT和MRI表现,并比较CT和MRI优缺点。结果海绵状血管瘤位于幕上55例,幕下脑干4例,小脑9例。68例病灶有出血54例,钙化17例。MRI检查。T1加权像病灶显示为短T1高信号,周边为轻度低信号影;T2加权像病灶中央呈高、低混杂信号影,周边为极低黑色信号环。增强有轻度强化或无强化。CT平扫为斑片状不规则形高密度区。增强后有轻度强化或无强化。结论应用MRI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显示MRI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16.
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目的 比较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寻找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将 1995年1月至2003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微创引流组、内科治疗组和开颅手术 组,根据配对条件对278例患者按照1:1配对研究,分别行微创引流和内科治疗,微创引流组中10例患者同时另与10例开颅手术患者对比。微创引流组根据脑CT显示血肿的不同情况进行穿刺抽吸引流,壳核、脑室出血选择额部入路,保留引流至CT显示血肿消失。内科治疗组以药物治疗为主。开颅手术组则于全麻下进行手术清除血肿。结果微创引流组与内科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为19.91±13.55与34.55±10.93,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微创引流组和开颅手术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为13.60±11.93与31.20±17.04,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随访存活患者微创引流组ADL1-2级与内科治疗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随访病死率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 临床观察和随访表明,微创引流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内科治疗及开颅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治疗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方法我院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经病理学证实的髓内海绵状血管瘤25例(男性12例,女性13例);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完成显微手术治疗,用Frankel分级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4年,平均2.3年。术前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1例,C级5例,D级8例,E级7例;术后1年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2例,C级3,D级7例,E级10例。术后症状改善18例(72%),症状维持不变4例(16%),症状加重3例(12%)。结论 MRI是术前诊断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最佳方式,手术是治疗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术中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能够使手术更安全、更有效。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脑出血的超早期微创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手术时机对该疾病疗效产生的影响。方法:对23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采取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最微镜下清除血肿,观察疗效。结果:远期ADL1~3级73.9%,死亡率8.7%。结论: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清除高血压脑出血创伤小,某些相对手术禁忌病人可以耐受手术。超早期手术是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9.
顽固性癫痫的精确定位和微创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提高药物难治性癫痫的致痫灶精确定位和外科治疗水平。方法 综合应用三维痫灶精确定位诊疗计划系统及影像学检查对185例顽固性癫痫患进行术前、术中致痫灶三维精确定位,采用癫痫外科微创手术技术(神经导航技术、多处软膜下扇形横切、胼胝体潜行切开等技术)毁损致痫灶、阻断致痫网以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结果 将术前“偶极子”系统定位结果与术中64导皮层电极及8导深部电极检测结果相比较,证实该定位系统定位准确可靠;必要的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痫灶定性定位诊断及治疗方案设计;随访疗效评估显效率达到87,0%,总有效率达到94,6%,术后正常神经功能保持良好,无明显后遗症。结论 综合应用三维痫灶精确定位诊疗计划系统和影象学检查定位及癫痫外科微创手术技术是外科治疗顽固性癫痫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CT导引外科治疗应用报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介绍高血压脑内血肿并破人脑室系统微侵袭手术新方法的应用。方法:首先CT扫描定出X、Y、Z坐标,确定血肿靶点在颅腔内位置。钻颅置入F14导管抽吸排空血肿和引流,并与开颅方法进行比较。结果:93例血肿消失时间分别为4d 15例,5d 53例,7d 20例,10d 5例,其中6例死亡(占6.5%)。结论:应用本研究证实CT导引行单管排空血肿及脑室内积血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