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一九八八年,市冶金系统在企业中进行生产性粉尘(以下简称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普查,旨在为企业今后定期检测、分析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简称国标)《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5817—86与《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GB5748—85,以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以及粉尘浓度超标倍数三项指标,将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表划  相似文献   

2.
国家劳动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对尘毒作业进行分级管理。那末,对尘毒作业如何进行分级呢?国家已经制订了《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和《有毒作业分级》两种标准,为尘毒作业实行分级管理奠定了技术基础。实际工作中尚待完善。一、生产性粉尘作业分级国家标准《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是采用分段法进行分级的,即是将作业过程中劳动条件的因素划分为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工人接尘  相似文献   

3.
报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5817—86标准,笔者对局属5对矿井粉尘作业进行评定分级。5对矿井粉尘作业  相似文献   

4.
目前表示粉尘对人体危害程度的主要指标有 :尘肺发病率、患病率、发病工龄、病程年限、病死率、尘肺晋期年限等 ,不同性质粉尘在不同浓度下导致不同的尘肺患病率和不同的发病工龄 ,反之 ,不同的尘肺患病率及不同的发病工龄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某种粉尘的危害程度。由国家标准局颁布的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也就是根据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及工人劳动强度 ,将粉尘危害分为 0~ 4级 ,对评价综合防尘措施、加强劳动保护、科学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专业技术人员可根据不同的级别 ,将粉尘作业厂矿进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某燃煤电厂工作场所生产性粉尘危害作业分级,为判定该建设项目粉尘危害严重程度和企业粉尘防治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卫生调查,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生产性粉尘接触岗位,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GBZ/T229.1-2010)标准对工作场所生产性粉尘进行作业分级。结果除灰渣系统巡检岗位粉尘作业结果为Ⅰ级,燃运系统巡检岗位、脱硫系统巡检岗位和电焊作业岗位的粉尘作业分级为0级。结论企业应对灰库、气化风机、干式碎渣机的防护设施进行检修,改善除灰渣系统作业环境,加强粉尘治理。  相似文献   

6.
为更好地降低机械铸造行业生产性粉尘浓度,减少尘肺发病,对该行业所属工厂的粉尘作业点按《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国家标准进行调查研究,以便有重点地按生产性作业危害程度级别开展作业环境治理,为进一步建立健全生产性粉尘危害程度分级管理方法和制度,并为采取相应的劳动保护和卫生保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422个厂企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全面掌握广州地区各行业企业生产性粉尘的种类及其作业岗位的危害程度。方法 于1998~1999年分别对广州地区9大行业,2240个作业岗,10种生产性粉尘进行危害程度分级。结果 总体生产性粉尘超标率17.10%,但危害较高的生产性矽尘超标率为74.36%,生产性石棉尘超标率为50%。危害程度较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建材、化工、橡胶和造船业。结论 广州市厂企生产性粉尘危害程度不容忽视,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及企业的注意和重视。  相似文献   

8.
石咀山电厂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市某电厂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的分级调查、系按国家《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进行。调查测定了煤运某号运输带、煤仓、锅炉三个岗位,6名作业工人,测定粉尘样品54份,最高超标倍数8.8倍,最低0.045倍,平均为0.3倍,其中游离SiO_2含量均值未超过10%,根据接尘者肺总通气量和粉尘浓度超标倍数计算,结果三个岗位粉尘危害程度级别均为Ⅰ级。  相似文献   

9.
报道:1991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5817—86标准,以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工人接尘时间肺总通气量以及粉尘浓度超标倍数三项指标,将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为0、Ⅰ、Ⅱ、Ⅲ、Ⅳ级。在普查的近30个企业中,粉尘危害分级工种156个,接触粉尘作业职工923  相似文献   

10.
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的调查孟关海,李乾正(杭州市机械工业局医疗卫生协作组)报道:根据国家标准《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5817-86),对19家企业进行了分级调查,结果为776个粉尘作业点中,0级占81.31%;Ⅰ级占10.95%;Ⅱ级占...  相似文献   

11.
某造船厂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调查李权王闽黄雪玉艾东鲍德平朱吉安席天霞朱爱萍芮光来高翔生产性粉尘危害程度分级,是按GB5817-86《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国家标准规定方法进行,旨在为造船工业建立切实可行的劳动保护措施和进行科学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佛山市南海区陶瓷行业生产性粉尘危害现状,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采样规范对南海区陶瓷生产加工企业作业场所粉尘浓度及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进行检测,并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南海区内92家陶瓷生产加工企业粉尘浓度超标率为89.13%,粉尘浓度为0.44~36.00mg/m3,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为12.2%~79.8%。结论佛山市南海区陶瓷行业生产性粉尘危害现状不容乐观,粉尘危害的治理刻不容缓,作业工人的健康防护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3.
按《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5817-86》规定的方法,对淮海机械厂铸造作业12个工种进行的生产性粉尘危害程度分级调查表明,制芯、进烘、造型、熔化、浇铸、打箱工种的危害程度为I级,配砂、碾料、打毛口、清理工种为Ⅱ级,上料和滚光工种为Ⅲ级,没有发现Ⅳ级危害。上料和滚光工种危害程度最高,是该厂粉尘作业治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生产性粉尘是水泥行业接尘工人主要职业性危害。根据国家标准《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1992年,唐山市分别对丰润等6个县级水泥厂的16个接尘作业岗位进行了危害分级。经综合分析,16个岗位粉尘浓度平均为19.35mg/m~3,超过国家水泥粉尘标准2.2倍。其中危害程度0级岗位7处,占测评岗位的43.75%,Ⅰ级占37.5%,Ⅱ级占12.5%,Ⅲ级占6.25%。防尘措施及工人劳动条件需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5.
水泥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水泥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情况,探讨防治职业病危害对策和依据。方法 对水泥生产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并做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以接尘工人为调查组,非接尘工作的管理人员为对照组进行健康检查。结果 水泥生产场所的粉尘浓度高(108.5mg/m^2),工人接尘作业时间长(360min占8h劳动日的75%),接尘作业时间肺总通气量大[5904L/(d.人)],粉尘作业危害程度级别高(Ⅲ级);接尘作业工人慢性上呼吸道炎患病率高,较对照组有显著性意义,尘肺患病率高达3.29%,尘肺种类既有矽肺也有水泥尘肺。结论 水泥生产作业的粉尘危害严重,呈现粉尘浓度高,粉尘作业危害程度级别高,尘肺患病率高的“三高”趋势。提示降低生产场所粉尘浓度,减少工人的接尘作业时间,降低劳动强度,是预防水泥生产性粉尘危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了加强集团公司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工人的劳动保护,为接尘工人劳动保护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我们按照国家标准GB5817—86《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要求,于1992年至1994年间对集团公司所属18个企业的228个有生产性粉尘作业的岗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国家标准《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对长特公司三个炼钢车间94个粉尘作业岗位进行了分级调查。结果表明,特钢炼钢作业粉尘危害程度较严重。岗位粉尘平均浓度为34.4mg/m~3,超标倍数为9.2倍。危害程度为0级的岗位仅占10.6%,危害程度严重的Ⅲ、Ⅳ级岗位占28.8%。通过对炼钢车间主要产尘作业的分析,对防治粉尘危害的重点和方向提出了建议。并讨论了分级工作中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徐珏 《浙江预防医学》2012,24(1):42-42,50
<正>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有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的企业,经过不断的改造,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生产环境逐步得到改善,生产性粉尘危害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其危害并未彻底消除。为了解杭州地区工作场所粉尘作业危害程度,本文收集2009年杭州地区粉尘作业点的监测数据,对其进行分析,以进一步了解粉尘危害现状和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1996年始我们对194个企业接尘岗位生产性粉尘浓度进行了测定,并对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进行分级。随机测定194个企业共1071个接尘岗位的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级别分布为:901个接尘岗位属0级,占调查总数的8413%,146个接尘岗位属!级危害,占调查总数的13.63%,19个接尘岗位属!级危害,占调查总数的1.77%,5个接尘岗位属正级危害,占调查总数的0.47%。按工业系统统计的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建材行业生产性粉尘监测点数合格率较低为65%,其次为橡胶行业。从本次调查结果看,属于三级、巨级接尘岗位主要是化工、建材、橡胶及…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煤矿井下采掘作业人员工作面生产性粉尘危害管理,加强煤矿作业场所生产性粉尘的防护措施,生产性粉尘会得到有效控制。方法通过仪器对井下各工作面进行测试,计算其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结果井下生产性粉尘合格率为55.6%,有毒物质合格率为100%,局部振动合格率为40%。结论科学管理、加强防护井下作业场所的有毒有害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