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外学者对低位直肠癌病人肛门括约肌保留问题已作了大量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前切除手术时直肠肿瘤远端应切除的范围根据早期直肠癌病理学研究,Lofgren、Copeland和Enker等认为,为了清除直肠远端肿瘤扩散,切除肿瘤远端正常肠段应不少于5cm。但Williams等统计8位作者对449例直肠癌标本的病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应用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64例作回顾性分析。五年生存率31.25%,局部复发率3.62%。结果表明,对适当选择的低位直肠癌病例,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的生存率和病人生活质量都是令人满意的。讨论了手术方法的依据,手术适应征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博慈 《癌症》1996,15(2):132-133
本文对应用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64例作回顾性分析。5年生存率81.25%,局部复发率8.62%。讨论了手术方法的依据,手术适应证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结果表明,对适当选择的低位直肠癌病例,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的生存率和病人生活质量都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应用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64例作回顾性分析。五年生存率31.25%,局部复发率3.62%,结果表明,对适当选择的低位直肠癌病例,保留肛门括约手术的自下而上率和病人生活质量都令人满意的。讨论了手术方法的依据,手术适应征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对46例中,下段直肠癌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和经腹前切除术标本进行病理学方面的研究,作者发现远端肠壁内显微镜下播散平均为0.5厘米。隆起型病变28例中,46.5%肿瘤远端无扩散。乳头状腺癌、分化Ⅰ-Ⅱ级腺癌32例,其中53.1%远端肠壁内无扩散,而低分化腺、粘液腺癌14例,仅7.1%无  相似文献   

6.
对46例中,下段直肠癌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和经腹前切除术标本进行病理学方面的研究,作者发现远端肠壁内显微镜下播散平均为0.5厘米。隆起型病变28例中,46.5%肿瘤远端无扩散。乳头状腺癌、分化Ⅰ—Ⅱ级腺癌32例,其中53.1%远端肠壁内无扩散,而低分化腺、粘液腺癌14例,仅7.1%无  相似文献   

7.
对肿瘤距肛缘6~10cm 之直肠癌病人是否施行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尚无统一意见。本文根据直肠癌病理、临床资料和直肠下端全切除术后肛肠生理状态,对低位直肠癌病人保留肛门括约肌理论进行初步探讨,并介绍经腹直肠下端全切除经肛门低位吻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门诊经常遇到病人或家属询问直肠癌手术能否保留肛门.病人之所以关注这个问题,因为肛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它有非常精细的结构和功能,不仅可以控制粪便的排泄,而且对排泄物的性状有非常准确的感觉.  相似文献   

9.
国外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技术的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国外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技术的发展史作了简单的回顾,并对目前经常使用的几种手术方法的适应证和主要并发症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直肠癌的生存率不单取决于手术方法,更取决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直肠远侧切缘距肿瘤2.5cm是足够的,如将直肠低前切除术与各种保留肛门括约肌技术结合,可以治疗多数中下段直肠癌病人。对未损伤括约肌者,经过数月的适应后,绝大多数采用保留括约肌技术后可恢复满意的控制排便能力,并获得与经腹会阴直肠切除相似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直肠癌的治疗方法,首选仍是外科手术。自Miles对直肠癌手术作出里程碑的贡献后,迄今仍被外科界一致公认为直肠癌根治的典型术式。后来由于人们对解剖学淋巴输纳不断认识,外科技术的提高,对高、中位的直肠癌已习惯亍应用被定型的Dixon和Bacon术式以及在它们基础上各种改良手术方式,本文不再赘述和讨论。其重点探讨低位直肠癌如何保留肛门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超低位直肠癌采用臀大肌替代部分括约肌重建肛门,探讨其术后的局部复发及排便功能问题.方法:对16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臀大肌替代部分括约肌重建肛门,术后1个月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及术后1年进行直肠肛管向量测压,选择同期30例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及30例肛门功能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研究.结果:16例患者平均随访4.2年,无局部复发.臀大肌替代部分括约肌术的术后主观Vaizev评分和Wexner评分及客观直肠肛管向量测压结果均不如对照组(P<0.001),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改善术后的肛门功能(P<0.001),1年后改善更加明显(P<0.001),但是无论与正常对照组还是低位前切除(LAR)对照组比较,仍然有显著性差异(P<0.001).另外,直肠肛管反射的阳性率提高并不明显,术后1年阳性率达到31.3%.结论: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臀大肌替代部分括约肌重建肛门由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局部复发率低,排便功能短期内不甚理想,但是经过生物反馈治疗及长期的功能锻炼,达到比较满意程度,可以作为部分超低位直肠癌术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相距齿状线上2~8cm的直肠癌,常规采用Miles手术,结肠永久性造瘘。这对肿瘤小,恶性度低的肿瘤患者似觉切除太过。我科采用改良Krask法,经骶骨旁切除直肠内肿瘤,保存肛门正常排便功能。1989~1995年,共收治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2...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施行保留肛门括约肌的直肠癌根治术44例,其中前切除术26例,拉出切除术17例、Welch 手术3例。并对其中8例病例测定了他们术后的肛门机能。即测定直肠肛门静压,肛门随意收缩压和直肠括约肌反射,从而对此手术的术后肛门机能进行讨论。肛门机能测定记录表:  相似文献   

14.
肛门直肠推进器在低位直肠癌保留原肛门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由于部位深在,肿瘤切除后,直肠肛侧断端缩回盆底,用管状吻合器吻合有困难,为此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外科自制了肛门直肠推进器,以辅助管状吻合器的使用。为观察该器械的作用,把保肛手术患者分成两组:1986~1990年采用肛门直肠推进器辅助管状吻合器吻合的9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1980~1985年单纯应用管状吻合器吻合的8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作者就两组之间吻合成功率、吻合口瘘及手术时间等3项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观察组的吻合成功率由45.9%提高到77.1%(P<0.01);吻合口瘘由11.6%降至3.1%(P<0.01);手术时间平均由211分缩短为183分(P<0.01)。提示肛门直肠推进器能使肛门、直肠及盆底组织上移,便于彻底切除肿瘤组织,同时有利于管状吻合器吻合。  相似文献   

15.
1985年7月~1990年12月我科对2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施以保留外括约肌的会阴部结肠套叠式肛门成形手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 25例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27~68岁,平均46岁。病史1个月~2年,平均8个月。直肠腺癌16例,粘液腺癌1例,印戒细胞癌2例,乳头状腺癌5例,平滑肌肉瘤1例。Dukes分期:A16例,B 8例,C 1例。肿瘤下缘距肛缘3 cm 17例,4 cm 8例。二、切除标本病检结果肿瘤近侧断端和直肠肿瘤外侧周围组织均未发现癌细胞。三、治疗结果本组25例与同期Miles手术(随机抽样)治疗结果对比见附表。四、肛门功能本组25例术后第1天肛门即能随意收缩,其中22例(88%)术后恢复排气时,粪便不随排气流出。17例(68%)在术后1个月内每日排成形便2~3次,有便意感,余8例(32%)每日排成形便3~4次,便意感不明显;术后2个月22例  相似文献   

16.
早年,曾试图经会阴或骶部径路作局部切除以治愈直肠癌。1908年Miles氏描写了一种包括肿瘤的全部淋巴扩散区域在内的直肠癌根治手术。据死于直肠癌的患者的病理学研究,使他认识到需要一个腹部径路以控制肿瘤通过伴随上痔血管的淋巴流的向上扩散。晚期病人伴有近端淋巴管的堵塞,致使肿瘤逆流至中和下痔淋巴管。他因而主张对每个直肠癌患者行提  相似文献   

17.
日本弘前大学医学部外科森田隆幸、伊藤卓等认为,对下段直肠癌病人积极地进行保留肛门功能手术,从根治角度来看手术适应范围和排便功能限度均有探讨之必要。肛侧切端的长短对手术疗效影响小,而须完全切除直肠系膜,低分化腺癌病人不适于该术式,淋巴结清扫范围包括D2~D3,对N1病例进行扩大清扫范围,可获得有意义的良好手术效果。麦氏和保留肛门功能术式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4.3%和74.4%,两种术式术后复发方式相同。从术后排便功能来看,确认由于肛管静止压低、潴留功能差和吻合口近端肠道痉挛性收缩引起的异常运动,而…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最近5年选择直肠肿瘤位置距肛门4~5cm患者,经切除耻骨联合行保留肛门括约肌直肠癌切除术6例,其中5例Ⅰ期愈合、1例术后肛门内未置支持管等原因发生吻合口瘘,经换药2个月治愈。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最近5年选择直肠肿瘤位置距肛门4~5cm患者,经切除耻骨联合行保留肛门括约肌直肠癌切除术6例,其中5例Ⅰ期愈合、1例术后肛门内未置支持管等原因发生吻合口瘘,经换药2个月治愈。随访:术后1~2年死亡3例;存活1  相似文献   

20.
我院自1979~1986年间,采用《TZW-1型直肠吻合器操作方法的改进》一文的方法,共行结直肠切除吻合手术187例。其中肿瘤下缘位于直肠8~6 Cm139例作了根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