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dr-1、CD44v、和nm23-H1基因产物与肝癌侵袭及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mdr-1,CD44v和nm23-H1基因产物蛋白与肝癌侵袭,转移预后的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6例肝癌患者CD44v和nm23-H1和mdr-1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 显示肝癌组织mdr-1,CD44v和nm23-H1(60.08%),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和癌旁组织(P〈0.05);肝癌转移组的mdr-1,CD44v阳性表达率高于nm23-H1阳性表达率,差异显著(P〈0.05);肝癌非转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nm23-H1基因的存在状况及其转录表达水平,分析肺癌恶性转移与该基因异常的关系。方法采用PCR-SSCP和半定量RT-PCR方法,以正常癌旁组织及正常肺组织为对照,观察了31例原发性NSCLC中nm23-H1基因的突变和mRNA表达情况。结果31例肺癌中未发现1例存在nm23-H1基因突变。在20例具淋巴结转移的NSCLC中nm23-H1基因mRNA表达降低14例(14/20),明显高于未发生淋巴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3/11)(P<0.05)。结论以上结果显示,nm23-H1为一种可在肺癌转移过程中发挥负调节作用的转移抑制基因,该基因表达水平可望作为一个肺癌转移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3.
采用本所制备及鉴定的二株不同位点的抗h-TSH单抗13B4和8E7,建立了高灵敏度、高特异的h-TSH免放测定法。其中经饱和硫酸铵和ProteinASepharose亲和层析柱纯化的13B4以Iodogen固相法进行碘标,纯化的8E7(1∶100稀释度)作塑料管固相抗体。方法学鉴定表明,本法与生理剂量的其他糖蛋白激素h-FSH、h-LH、hCG无明显交叉反应,灵敏度达0.026mU/L(-x±2s),批内cv为1.23~7.30%,批间cv为12.3%。稀释度试验示平行线性关系好,r=0.999。初步临床应用结果表明:甲亢64例,TSH值为未测得(ND)~0.31mU/L,95%可信限为ND~0.263mU/L;甲减28例,TSH范围为6.6~182mU/L;甲状腺功能正常者98例TSH为1.45mU/L(P_(50)),95%可信限为0.326~6.059mU/L。本法与瑞士Serono酶免药盒同时测定128例,两种结果的相关系数r=0.844(P<0.01)。经上海华山医院等4家医院初步临床试用,结果表明本法与国内外同类型药盒相比,测定方法简便,相关性高,临床符合率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单用胸腺肽α1(Tα1)及联合应用干扰素(IFN)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作用。方法36例CHB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Tα1和IFN联合治疗;B组单用Tα1,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治疗后6月时ALT水平在A、B两组分别下降至(72.1±4.77)U/L和(73.7±37.9)U/L,较治疗前(226.7±219.4)U/L和(170.1±165.6)U/L明显下降(P=0.0027和0.0003)。HBVDNA水平在A、B两组分别下降到(130±283)mEq/ml和(373±825)mEq/ml,较治疗前(807±1222)mEq/ml和(883±1438)mEq/ml明显下降(P=0.0019和0.019)。治疗后6月时,具有ALT完全反应者,A组和B组分别为8例(44%)和9例(50%),具有HBV清除反应者A组为8例(44.4%),B组为7例(38.8%)。结论采用Tα1或Tα1联合IFNα1b治疗CHB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及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76例肝细胞癌(HCC)及其癌旁组织c-erbB-2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及结论 e-erbB-2蛋白在HCC和癌旁组织内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7.9%(44/76)和71.9%(41/57),阳性表达与HCC组织学分级及细胞增殖状态无相关性,而与HBV感染密切相关,PCNA在HCC及癌旁组织阳性率分别为77.6%(59/76)和35.1%  相似文献   

6.
目的及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76例肝细胞癌(HCC)及其癌旁组织中c-erbB-2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及结论c-erbB-2蛋白在HCC和癌旁组织内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7.9%(44/76)和71.9%(41/57),阳性表达与HCC组织学分级及细胞增殖状态无相关性,而与HBV感染密切相关。PCNA在HCC及癌旁组织的阳性率分别为77.6%(59/76)和35.1%(20/57),PCNA标记指数与HCC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CD44在肺癌中表达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目的观察标准型白细胞分化抗原(CD44s)及变异型白细胞分化抗原(CD44v6)在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同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以SP法对96例原发性肺癌及12例转移淋巴结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在小细胞肺癌(SCLC)中,未见CD44表达;而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鳞癌(SCC)的CD44表达明显高于腺癌(ADC)(P<0.01);在12例转移淋巴结中,10例(83%)表达CD44v6阳性;同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原发性肺癌(51%)相比,发生转移的原发性肺癌中CD44v6表达明显增多(91%,χ2=14.92,P<0.01);CD44s及CD44v6表达同肺癌分化程度无关;按TNM分期,Ⅲ+Ⅳ期中CD44v6表达显著高于Ⅰ+Ⅱ期肺癌(χ2=6.05,P<0.05)。结论CD44大部分表达于NSCLC中,且主要在SCC中;CD44v6阳性可能预示NSCL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倾向,并可能对肺癌临床分期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国产洛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国产洛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洛伐他汀组(n=80)及美降之组(n=40),分别口服国产洛伐他汀及进口洛伐他汀(美降之),每次20mg,每日2次,服用8周。观察用药4周及8周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TC-HDL-C)/HDL-C、甘油三酯、载脂蛋白AⅠ(ApoAⅠ)、载脂蛋白B100(ApoB100)及ApoAⅠ/ApoB100变化。结果:服用国产洛伐他汀4周及8周可分别使患者血清TC降低23.0%及27.3%,LDL-C降低27.9%及34.1%,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甘油三酯水平降低21.6%及26.2%;HDL-C升高9.1%及10.1%,(TC-HDL-C)/HDL-C降低29.6%及37.1%。血清ApoB100降低9.6%及15.5%,ApoAⅠ升高18.9%及14.5%,ApoAⅠ/ApoB100升高39.9%及44.9%。服药4周即有明显疗效。结论:国产洛伐他汀调血脂作用疗效肯定,与其相应进口产品美降之比较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与非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比较和分析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为冠心病(CHD) 和冠状动脉基本正常者的血脂代谢改变情况,了解血脂代谢紊乱与CHD 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71 名住院病人进行CAG 并根据狭窄程度分为三组:A 组(CAG 基本正常,冠状动脉狭窄< 30% ,n = 111 例) ,B 组(CAG证实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内径狭窄≥50% ,n = 203例) ,C组(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n= 57 例),除外糖尿病、瓣膜病及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结果 血清TC:A组(5-22±1.12)mmol/L(200.8 ±43.1) mg/dL,B 组(5-58 ±1-26) mmol/L,(214-6 ±48-5) mg/dL,C 组(5-09 ±1-12) mmol/L(195-8 ±43-1) mg/dL,( P= 0-031 7) ;LDL- C:A 组(3-13±1-14)mmol/L(120.4 ±43.8) mg/dL,B 组(3-69 ±1-09) mmol/L(141-9 ±41-9) mg/dL,C组(3-23±1-15)mmol/L(124-4 ±44-2) mg/dL,(P= 0-027 4) ;HDL- C:A 组(1-18 ±0-41) mmol/  相似文献   

10.
胃癌抗转移癌基因nm23_H1mRNA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nm23_H1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程度与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分子杂交(ISH)技术,检测胃癌组织112例(男84例,女28例,年龄29岁~70岁)中nm23_H1mRNA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胃癌肿瘤区、移行区及癌旁区nm23_H1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9%,276%和18%,阳性表达呈梯度下降趋势;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nm23_H1mRNA表达阳性为872%(41/47),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为108%(7/65);随访88例中,≥3年生存者中686%(24/35)nm23_H1mRNA表达阳性,<3年生存者中379%(11/29)nm23_H1mRNA表达阳性,故nm23_H1mRNA阳性表达在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非转移中差异显著(P<001).结论nm23_H1mRNA表达率的升高与淋巴结的转移呈负相关性,与胃癌患者生存期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干扰素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干扰素α(INF-α)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疗效。方法:12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给IFN-α300万IU+胸腺肽20mg,均隔日1次;对照组64例,单用INF-α300万IU,隔日1次,疗程均为6个月。主要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病毒复制指标、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①两组患者在主要症状、体征方面改善明显(x^2=7.45,P〈0.05)。②疗程结束时及1年后,治疗组患者HBeAg及HBV-DNA的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x^2=5.47、x^2=8.61,P〈0.05、P〈0.01)。结论:两药联用能明显抑制HBV复制,降低其反跳和病情复发。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IGF-II)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检测了肝癌组织IGF-II及其受体(IGF-IIR)、乙型肝炎病毒X抗原(HBxAg)的表达,并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了IGF-II表达与细胞DNA倍体、S期的关系。结果显示:(1)IGF-II、IGF-IIR、HBxAg在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标记阳性的癌组织阳性率均为93%(n=15),高于HBV标记阴性的癌组织(1/5)(P<0.05);(2)IGF-II阳性的癌组织DNA异倍体出现率为100%、S期比例为28.8±6.4%,高于IGF-II阴性的癌组织DNA异倍体出现率(60%)和S期比例(12.8±2.4%)(P<0.05);(3)肝癌组织IGF-II、IGF-IIR的表达与HBxAg表达一致。研究结果提示IGF-II可能在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阳性的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中有某种作用,HBxAg可能是IGF-II基因的一种激活因子。  相似文献   

13.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转移与nm23—H1基因突变及mRNA表达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nm23-H1基因的存在状况及其转录表达水平,分析肺癌恶性转移与该基因异常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SSCP和半定量RT-PCR方法,以正常癌旁组织及正常肺组织为对照,观察了31例原发性NSCLC中nm23-H1基因的突变和mRNA表达情况。结果 31例肺癌中未发现1例存在nm23-H1基因突变。在20例具淋巴结转移的NSCLC中nm23-H1基因mRNA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中乙型肝炎病毒X抗原表达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基因工程技术由大肠杆菌合成重组乙型肝炎病毒(HBV)X抗原(HBxAg)并制备兔抗-HBxIgG以检测HBxAg,合成一对以HBVX基因序列为模板的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HBVDNA。免疫组织化学和血清学方法分别用以分析肝病患者肝组织中的HBxAg和血清标本中的HBxAg、抗-HBx。发现HBxAg在慢性活动性肝炎(CAH)患者肝组织中检出率为72.7%,在肝炎后肝硬化(LC)中为92.6%,而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在LC中检出率为47.8%。在CAH、慢性迁延性肝炎和LC的血清中HBxAg的阳性率分别为44.4%、66.6%和33.3%,与HBeAg的阳性率相似,而且在这些HBxAg阳性的血清中可检出HBVDNA的存在,HBxAg的表达与HBV复制紧密相关,HBxAg可能是一慢性HBV感染的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17-β-雌二醇对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17β雌二醇对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一氧化氮(NO)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胰蛋白酶灌流消化法培养原代HUVEC,以原代HUVEC为对象,观察不同浓度的17β雌二醇(100nmol/L,30nmol/L,10nmol/L,1nmol/L,0.1nmol/L)作用于原代HUVEC一定时间下NO产量(测代谢产物NO-2),采用Greis反应测定NO-2的量。结果100nmol/L17β雌二醇作用1小时,NO-2即明显增高(P<0.001);30nmol/L的17β雌二醇作用下,4小时起NO-2产量即明显增高(P<0.001);10nmol/L的17β雌二醇作用12小时及1nmol/L的17β雌二醇作用18小时,NO-2产量均有明显增高(P<0.05)。0.1nmol/L的17β雌二醇作用24小时内,NO-2产量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7β雌二醇作用的阈浓度可能在0.1nmol/L-1nmol/L之间。结论17β雌二醇可促进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NO的生成,可能为其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降低血管阻力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以单克隆抗-HCV-NS3直接酶标法对石蜡包埋肝组织中丙型肝炎病毒抗原(HCAg-NS3)进行测定,该抗体系应用基因重组表达丙肝抗原(HCV-NS3区-C33-C)免疫小鼠并通过细胞融合术后获得,49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组织测定结果,抗-HCV阳性组的HCAg-NS3检出率51.9%(14/27),抗-HCV阴性组为13.6%(3/22),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慢性重症肝炎和肝硬化患者  相似文献   

17.
北京地区46例Ⅱ/1b型HCV高变区1的序列变异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北京地区Ⅱ/1b型丙型肝炎病毒(HCV)包膜蛋白E2/NS1高变区1(HVR1)序列变异规律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巢式PCR技术从46例北京地区Ⅱ/1b型HCV感染病人血清中扩增了HCV部分包膜区基因片断(nt1119~1258),纯化后直接采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北京地区Ⅱ型HCVHVR1位于氨基酸(aa)384-408位,与有关文献报道(383-410或414)略有差异。HVR1序列与HCV-J、台湾株、河北株、HB-11相应序列比较,核苷酸同源性依次为440%~66.7%(平均57.7%),48.0%~72.0%(60.0%),60.0%~85.3%(69.8%)和56.0%~81.3%(68.2%),氨基酸同源性依次为20.0%-56.0%(38.2%),32.0%~64.0%(45.7%),36.0%~76.0%(49.8%)和40.0%~76.0%(55.6%)。本组HVRI内发现6个较保守的氨基酸位点:385位Thr,389,390,406位Gly,401位Ser,403位Phe。结论对HVR1序列变异规律及生物学意义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HCV疫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肝细胞癌p53及nm23-H1 mRNA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目的探讨p53,nm23H1与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运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对49例HCC中p53和nm23H1基因mRNA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p53mRNA杂交阳性23例,占469%;p53mRNA过表达与肿瘤的肝内转移.包膜侵犯及Edmondson分级相关(P<005);nm23H1mRNA阳性表达27例,占551%;nm23H1mRNA表达与肿瘤肝内转移及TNM分期呈负相关(P<005);同时发现p53mRNA过表达和nm23H1mRNA低表达在HCC肝内转移中具有协同作用.结论p53和nm23H1参与HCC的发生发展,p53过表达及nm23H1低表达提示HCC肝内转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P16蛋白缺失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HBV感染与P16蛋白缺失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技术(LSAB法)检测70例原发性肝癌组织标本中的P16蛋白和HBsAg.结果有606%(40/66)的肝细胞癌(HCC)和750%(1/4)的胆管细胞癌(CCC)P16蛋白缺失;Ⅰ,Ⅱ,Ⅲ和Ⅳ级(按Edmondson标准)HCCP16蛋白缺失率分别为00%(0/1),441%(15/34),821%(23/28)和667%(3/4),组间差异显著(P<005).在有癌旁肝组织的48例标本中,癌组织P16蛋白阴性率(726%)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412%,P<005).有625%(30/48)的HCC癌旁肝组织HBsAg阳性.HBsAg阳性病例与阴性病例的P16阴性率分别为733%(22/30)和667%(12/18),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16蛋白缺失与原发性肝癌相关,与肝癌的恶性发展关系密切,可能对预后有重要影响.HBV感染与P16蛋白缺失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以HCV-T3序列为引物,结合RT-PCR和寡聚核甘酸探针Southern杂交,检测66例慢性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患者的血浆HCV-RNA,阳性42例(63.6%)。同样病例以相当于HCVC区基因编码和NS3区编码的人工合成肽抗原检测抗HCV,阳性49例(74.2%)。这66例慢性NANBH病例,抗HCV和HCV-RNA双阳性者38例(57.6%);抗HCV阴性而HCV-RNA阳性者4例(6.1%);抗HCV阳性而HCV-RNA阴性者11例(16.7%)。其中诊断为散发型NANBH者35例,检出HCV-RNA者17例(48.6%),为输血后NANBH者31例,检出HCV-RNA者25例(8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