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莪术、郁金、姜黄、片姜黄4种药材功效相近,基原有交叉,药材名与植物名又有所重叠,因此关系比较混乱。现从释名、基原、产地、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等方面对以上4味药材进行本草考证,为含这类药材的不同历史时期经典名方开发提供参考。经考证可知姜黄、郁金、莪术均从唐代开始入药,唐宋时期同时以原植物性状和药材颜色两种标准划分姜黄属药材,以致明末以前一直以Curcuma longa的根茎为郁金,C.wenyujin或C.aromatica的根茎夹杂老姜Zingiber officinale为药材姜黄,药材莪术主流基原则为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温郁金C.wenyujin的根茎。明清两代转用药材产地及性状来鉴别药材,又因战乱等因素导致交通不便,姜黄和郁金的基原及药用部位发生改变。药材郁金自清起基原转为蓬莪术C.phaeocaulis、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温郁金C.wenyujin和姜黄C.longa的块根。药材姜黄清代以后基原转为姜黄C.longa根茎。片姜黄或称片子姜黄,始载于《本草纲目》,基原为温郁金C.wenyujin等的根茎纵切片。药材郁金历代以川产为道地,清代扩大药源更改后逐步发展成川、广(桂)、温三大道地产区;姜黄主生江南,广南诸州及西番亦有,清代基原改变后,也以川产为佳;莪术在两广、江南、蜀川均有分布,历代温州为主流,后发展成著名的道地药材温莪术。经考证得知,民国以前本草郁金、姜黄两味药材未提及过需要蒸煮至透心,仅药材莪术需蒸熟使呈色黑而入血分。但解放后的著作及文献却明确指出3种姜黄属药材均需蒸煮,可能是为了便于干燥,以及经过高温蒸煮后不易蛀虫出发,然与古代有所出入。四味药材多生用,郁金、莪术可醋制以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2.
<正> 我国姜黄属Curcuma植物主要有5种,这5种植物的块根都作中药郁金应用,根茎作姜黄或莪术。中医认为它们的性味功能各不相同。从目前的生产和供销情况看,根茎单株产量高于块根5~10倍,药用莪术或姜黄的需求量不大,致使许多根茎产品积压,而郁金又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为了合理利用资源,我们研究了姜黄的根茎和块根,即同种不同药用部分的化学成分的异同。姜黄Curcuma longa本草名郁金,是历史上中药郁金的正品,又是现代中药郁金的主要品种,它的根茎和块根均含挥发油和酚性成分,块根成分未见报道。根据我  相似文献   

3.
郁金、姜黄、莪术、片姜黄这四种药材都来源于姜科植物。通过文献查阅及经验鉴别以明晰它们之间相互关系,避免混同。发现郁金的物种来源有四种,其中有三种来源和莪术来源相同,一种来源和姜黄相同。郁金和莪术是药用部位不同;姜黄和片姜黄物种来源与加工方法都不相同,功效主治也就不同。  相似文献   

4.
《中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 )共收载 4种姜黄类药材 ,即郁金、莪术、姜黄及片姜黄〔1〕,均来源于姜科姜黄属 (CurcumaL .)植物 ,基源相近 ,药材易混淆 ,药用上亦有所差异 ,彼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今就本草考证情况 ,主成分挥发油及姜黄素与药材质量的若干内在联系阐述如下。1 植物基源的古今演变1.1 郁金 唐代我国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记载的郁金 ,植物基源为姜黄CurcumalongaL .的根茎。始初根茎从国外进口 (沿丝绸之路到甘肃与四川 ,由海运至广东与福建 ) ,后引入栽培 ,国内至今未见其野生品种。至今日本仍沿用…  相似文献   

5.
《药典》1985年版载:“姜黄来源于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辛、苦、温,归脾、肝经,破血行气,通经止痛”。“郁金来源于姜科植物郁金或姜黄、莪术的块根,辛、苦、寒、归肝、心、肺经,行气化淤,清心  相似文献   

6.
温郁金不同部位的挥发油含量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潘晓军  林观样  蔡进章 《中药材》2006,29(10):1016-1017
参考药典方法测定温郁金不同部位:温莪术(主根茎)、姜黄(侧根茎)、温郁金(块根)、温郁金叶、温莪术鲜芽挥发油含量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挥发油中莪术醇含量。结果温莪术提油率和莪术醇含量均较高。而温郁金提油率虽较低,但油中莪术醇含量较高,宜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7.
姜黄、郁金、莪术源于同科同属植物,系同种植物的不同药用部位,形态、性状、成分及功能作用方面既有相似,又有不同。从来源、产地、性状及加工方法等方面可对三种药材比较鉴别。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姜黄、郁金、莪术中姜黄素含量测定,姜黄、郁金及莪术药材中均含有一定量的姜黄素,姜黄中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植物名的温郁金,已确定为系与郁金不同的植物新种。而温郁金因加工不同而产出的药材有片姜黄、温莪术,应当与同类药材姜黄加以区别应用。1温郁金与郁金的分化温郁金原植物在历史上曾以"温州蓬莪茂"之名见载于《证类本草》,但在《证类本草》姜黄项下记载的"根盘屈黄色,类生姜而圆,有节。八月采根,切片暴干"也与本种相似。因本种至今仍将根茎切片暴干,而称片姜黄。但该植物在植物学和药学文献上  相似文献   

9.
蔡永敏  郭文静  郝鹏飞 《中草药》2016,47(1):183-186
姜黄是临床常用药物,在古代方剂中常作为活血行气之要药被广泛应用。但文献记载姜黄的原植物却不尽一致。初载温郁金为其主要的原植物,后将温郁金排除于原植物之外。通过古今文献考证温郁金药用的历史沿革及姜黄和莪术功能主治的异同,表明温郁金从唐宋始载为姜黄的原植物之一,至清代、民国被一直沿用;现代文献中也多将温郁金作为姜黄的原植物之一,其根茎的纵切片——片姜黄在功能主治上与莪术有异,与姜黄则完全相同。将温郁金作为姜黄的原植物符合古今文献记载以及药物功效规律和临床应用实际,有利于临床对古方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姜黄等4种药材的鉴别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新文  李丽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0):I0001-I0001
姜黄、莪术、片姜黄、郁金4种药材均为来源于姜科植物的较常用中药,它们在原植物上很多互相关联之处,但亦有所区别。为了便于正确使用。特鉴别如下。1姜黄1.1来源为姜科植物姜黄Curcnma longL.的干燥根茎。1.2性状鉴别呈不规则卵圆形,圆柱形或纺锤形,有的具短叉状分枝,长2~5 cm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气质联用和比色测定法对姜黄(Curcuma longa)、温郁金(C.wenyujin)、桂莪术(C.Kwangsiensis)、莪术(C.aeruginosa)和川郁金(C.sichuanensis)等五种植物的根茎和块根的挥发油和姜黄素类成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除了川郁金之外,其余四种植物的根茎和块根的成分基本相似。而不同种之间的差别较大。因此,不同来源的郁金(块根)质量不可能一致,而且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2.
<正> 郁金、莪术、姜黄皆为姜科植物,但由于它们的产地不同,而入药的根茎部分不同,入药的名称不一。同时,由于它们的来源比较复杂,所以在入药关系上存在着容易混淆的情况。现将它们的来源及入药关系分述如下。郁金为姜科植物郁金Curcuma aromatica Salisb,莪术C.zedoaria(Bergius) Roscoe,姜黄C.domestica Valeton及广西莪术C.kwangsiensis S.G Lee et C.F.Liang的干燥块根,因其植物的来源不同而药材分别称为温郁金、绿丝郁金、白丝郁金、黄丝郁金与桂郁金(莪苓)。分别产于四川、浙江、广东、广西等地。现分述它们的来源与性状。  相似文献   

13.
姜科姜黄属植物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Y.H.Chenet C.Linger是一种一株三药用的中药材植物,它的干燥块根作郁金入药、干燥根茎作莪术入药、干燥根茎趁鲜纵切厚片为片姜黄,温郁金经水蒸气蒸馏提取的挥发油俗称莪术油“。。温郁金主产于浙江瑞安,为著名的“浙八味”之一,现代药理及临床研究表明,温郁金具有抗肿瘤、降血脂、抗辐射及保肝等多种药理活性。为了更好地控制温郁金的质量,笔者现围绕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及指纹图谱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姜黄、郁金挥发油及总姜黄素的动态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姜黄、郁金为姜科姜黄属植物(Curcuma (?)onga L.)姜黄的根茎及块根。在商品药材经营中,根茎则称为黄丝郁金。本文通过对四川省主产区犍为县、双流县产的姜黄、郁金作了挥发油及总姜黄素的动态测定。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中国药典》载24种根茎入药部位的名称等进行辨析。方法:考著七类,结合实践分析各著所载根茎概念、入药部位的名称。结果:《药用植物学》根茎=根状茎;《药材学》根茎类药材=根状茎、鳞茎、球茎和块茎;《中药鉴定学》根茎类=根茎/芦头+地下茎+少许根部。同一入药部位的名称各异,如香附有根茎/根状茎、块茎;山药有根、块茎/块状茎、根茎;北豆根有根茎/根状茎、根;金荞麦有根茎、根及根茎、块根;菝葜、黄山药有根茎、块根;胡黄连有根茎、根茎及根等多名。入药部位涉及有根茎、根状茎、块根、块茎、块状茎、根茎及根、根7个不同名称。在某些品种的内容中《中国药典》《中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是把同一种药的入药部位作"根茎(根状茎)"(如升麻、白术"根茎。根状茎……");而《中国植物志》与《药用植物学》是把不同药的同一入药部位有的称"根茎"、有的称"根状茎",等等。若根茎与根状茎概念等同,表述应一致。诸如此类就导致中药验收、检验、药监等操作者的诸多迷惑,无所遵从。结论:根茎的概念、入药部位的名称应该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16.
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药材和饮片部分所涉及的十八反、十九畏药物在其使用注意中明确规定相反药物不宜同用。据统计《中国药典》一部共收录成方制剂1 062个品种,其中含反药配伍的成方制剂11个,包括含十八反药对的品种5个,含十九畏药对的品种7个,既含十八反又含十九畏药对的品种1个。本文对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含十八反、十九畏药对的成方制剂进行整理,分别从这些含反药药对成方制剂的收载情况、反药药对出现频率、处方药味数、剂型用法以及现代临床的应用方面进行了归纳分析,总结了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含反药药对成方制剂的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7.
GC-MS比较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中挥发油的化学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同一植物来源的3种中药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挥发油类成分在含量和组成上的差异。方法: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温郁金、温莪术和片姜黄的挥发油类成分,并参照2005年版药典附录XD法测定挥发油含量,采用GC-MS分析比较了三者挥发油化学组成上的异同。结果:温郁金、温莪术、片姜黄三者挥发油的平均含量依次是5.6,19.9,9.4μL·g-1。GC-MS共推测了60种成分;其中片姜黄40种,温莪术41种,温郁金41种,温莪术与片姜黄在低沸点类挥发性成分组成上相似,而温郁金与温莪术则在高沸点类挥发性成分组成上相似,总体上温郁金与片姜黄之间的成分差异较大。结论:虽为同一植物来源,但不同加工方法或不同药用部位,三者挥发油类成分在含量和组成上各有异同,由此决定其疗效各有异同。  相似文献   

18.
片姜黄一名最早始见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为片子姜黄 ,因其扁如干姜而得名。《中药志》:“片姜黄主产浙江的温州 ,瑞安。姜科植物姜黄称之为片姜黄。”又言“浙江所产的莪术为片姜黄 ,以及产自浙江的郁金称之为片姜黄。”《中药大辞典》称片姜黄是郁金的干燥切片。而《中国药典》则称片姜黄是莪术的纵切片。《唐本草》以前的书籍中没有姜黄的记载 ,宋朝苏颂著的《图经本草》曰 :“姜黄根磐屈黄色 ,类生姜而圆 ,有节。八月采根 ,切片暴干……”其记载姜黄的药用部位及加工方法与现在的浙江片姜黄类似。到了明朝 ,李时珍才对片姜黄有一明…  相似文献   

19.
姜黄、郁金、莪术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社利  安秀群 《陕西中医》2004,25(5):454-456
姜黄、郁金、莪术为常用的活血化瘀类中药,三者均来源于姜科姜黄属植物,基源相近,性状相似,很容易混淆。在临床应用方面,也多有相近之处。为了更好地反映3味药物的特点,现从其植物基源、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试作以比较。1 植物基源 姜黄、郁金、莪术的原植物基源非常相似,均来源于姜科姜黄属植物。最早曾以姜黄Curcumalonga L.的根茎作郁金入药。而姜黄、莪术不分,以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Val.、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C.Ling、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C.F.L iang的根茎入药。随着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片姜黄的名称、来源、药用历史及现代研究进行综述。方法:查阅古代现代医药典籍、科研文献,对片姜黄名称、来源、药用概况及现代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古代片姜黄即为片子姜黄,作姜黄药用,而现代片姜黄已不作姜黄用;片姜黄为温郁金的主根茎,与温莪术、温郁金来源相同,主要含莪术油,包括莪术二酮、吉马酮、呋喃二烯、榄香烯等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炎镇痛、抗血栓凝血、增强机体免疫等药理作用。结论:中国药典及炮制法规中片姜黄质量标准不完善,对片姜黄名称辨析、来源、药理作用及效应物质进行关联性分析,为完善片姜黄质量标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