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高肠外营养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高肠外营养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吴肇汉现代肠外营养治疗虽仅20余年的发展历史,但其临床价值已被人们充分重视,在治疗重症病人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肠外营养使病人的营养状态得以维持及纠正,增强了抗病能力,从而提高了抢救成功率。许多外科重症病人,例如消化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热量肠外营养的营养作用及并连输注法的使用。方法低热量肠外营养(HPN)分两组:3L袋装全营养混合液组(HPN3L组)及并连输注组(HPN并连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各30例。第1天开始分别给予2种不同方案的肠外营养支持5~7天。营养前1天及营养后第8天检测几项营养指标。结果HPN具有明显的营养效应。结论HPN有明显的营养作用,且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3.
胃癌患者在手术应激状况下,内脏血流减少,肠黏膜处于低灌注状态,易发生肠黏膜损伤。此外,手术刺激可导致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加重肠黏膜损伤。近年来,肠内营养被作为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有效手段。早期肠内营养在肠黏膜屏障功能保护中的作用机制已被证实,然而不同研究结果有一定差异。本研究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胃癌术后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相关研究,整理、分析既往研究的结论和争议,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癌根治术后应用精氨酸强化低热量肠外营养的营养、免疫作用及其对术后疲劳的影响。方法:408例胃肠癌根治术后病人分为3组,术后第1天开始分别给予3种不同方案的肠外营养支持5-7天。其中低热量肠外营养组(HPN组)352例,精氨酸强化低热量肠外营养组(Arg组)组30例,对照组26例。术前及术后第8天检测多项营养和免疫指标,并评估病人手术前后的疲劳程度。结果:胃肠癌根治术后HPN具有明显的营养效应。精氮酸强化HPN改善了病人的营养与免疫状况,使术后感染率从23%降低至10%,并改善了术后疲劳程度(P<0.05)。结论:精氨酸强化HPN既有明显的营养作用,又有免疫调节作用,并能改善胃肠癌根治术后病人的疲劳程度。  相似文献   

5.
实施长期肠外营养和家庭肠外营养的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长期肠外营养和家庭肠外营养的实施。我们采用经中心静脉导管输全合一营养液行长期肠外营养30例,其中10例经住院治疗后转为家庭肠外营养。每例行肠外营养6~120个月,平均12.4个月。10例家庭肠外营养者每例行家庭肠外营养6~114个月,平均95.2个月。共置上腔静脉导管71根,每根留置时间1~18个月,平均4.6个月。平均每留管26.3个月发生1次导管性感染。我们认为长期肠外营养和家庭肠外营养是肠衰竭病人维护生命的有价值治疗,可在我国安全、有效地应用。  相似文献   

6.
全肠外营养对肠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研究通过不同营养方式添加谷氨酰胺或其前体以强化标准全肠外营养的效果,作者利用SPF大鼠完全肠外营养模型观察标准全肠外营养对肠免疫屏障和细菌移位的影响,以及经口或静脉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和经口添加谷氨酰胺强化对肠屏障功能是否具有维护作用。结果表明,全肠外营养支持1周,肠固有层中CD+3、CD+4、CD+8细胞明显下降,调节功能减弱,肠固有层中IgA阳性细胞数下降,合成及分泌IgA减少,肠腔内细菌S-IgA包被率下降,肠壁清菌能力减弱,肠粘膜免疫功能减退;肠道需氧菌特点是大肠埃希菌优势生长,厌氧菌相对减少,定植抗力降低;细菌发生移位,血浆内毒素潜在升高。提示TPN支持1周即已引起肠屏障功能一定程度减退。本方法确能对肠免疫屏障和生物屏障提供保护,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全胃肠外营养长期使用可引起肠粘膜萎缩、通透性升高,肠道免疫功能障碍和肠细菌移位,谷氨酰胺可减轻全胃肠外营养对肠道的不利影响,增强肠道免疫功能。本文就谷氨酰胺对肠道免疫的正性作用及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肠道营养即经口或导管提供胃肠道液体配方饮食,虽已有约400年历史,但仅在近15年才常用于医院和家庭。已公认只要有可能安全有效地利用肠道,肠道营养较之肠道外营养为优选的营养支持方法。饥饿和肠道外营养可导致肠萎缩和肠功能失调,而肠道营养对肠则有营养作用,使肠绒毛长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对胃癌病人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5例胃癌病人随机分为2组,其中肠外营养(PN)组23例,肠内营养9EN)组22例。术后第1天开始行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时间1周,检测术前和术后第8天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8^ )和NK细胞活性等细胞免疫指标。结果:PN组术后CD3^ 、CD4^ 水平和NK细胞活性明显下降,CD8^ 水平明显升高;而EN组术后CD3^ 、CD4^ 、CD8^ 水平和NK细胞活性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变化。结论:肠外营养对胃癌病人术后细胞免疫功能无明显改善作用,而肠内营养有明显的细胞免疫增强作用,可有效地纠正胃癌病人术后细胞免疫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10.
随着肝、胰移植的相继成功,小肠移植的研究亦已兴起。近年来,尽管对肠切除后残余肠段代偿性增生的机制尚未阐明,但研究发现,营养因素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胃泌素对胃粘膜有营养作用;肠促胰酶肽对胰腺有营养作用;而表皮生长因子如同尿抑胃素可刺激小肠细胞增殖;肠增血糖素是肠道的生长激素,它可在小肠切除后释放并促进小肠粘膜的增生。目前尚无提纯的化学制剂作为小肠营养因子的报道,但肠切后肠粘膜增殖的刺激多数是受化学调节剂  相似文献   

11.
精氨酸强化肠外营养在胃肠癌根治术后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精氨酸强化肠外营养在胃肠癌根治术后的应用价值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广州,510080)彭俊生王吉甫王颀胃肠癌病人常伴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肿瘤根治术的创伤可加重营养不良和免疫抑制。在改善营养不良方面,全肠外营养(TPN)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使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效应更为显著.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寻找对某些组织细胞有特异作用的营养底物。大量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病例研究[1~4].业已证实谷氨酸胺在肠内及肠外营养中所独特的代谢效应及其营养作用,并日益受到关注。谷氨酸胺是人体及血浆中含量最高的氨基酸.通过骨骼肌组织.部分内脏组织与其他组织进行代谢转换,并参与糖异生,RNA及DNA的合成和酸基平衡,同时.它又是肠粘膜细胞及免疫系统细胞的主要营养物质.现有的资料表明[1~4],当患者处于高分解代谢状况时,谷氨酸胺是较为理想的营养底物,它对纠正负氮平衡、…  相似文献   

13.
胸心外科病人肠外营养的临床观察张紫燕,马凤姣,程玲玲,程邦昌部分胸心外科病人需禁食,或因营养消耗过度,或胃肠功能障碍,不能经胃肠道获得机体必要的营养物质、电解质和水分.影响机体的康夏,有必要施行肠外营养。本组对100例重症病例因手术期进行肠外高营养支...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分析库派鼻肠营养管及复尔凯螺旋型鼻肠营养管盲视法置管在ICU患者中 应用效果的对比。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ICU 80例患者行鼻肠营养管盲视法置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营养管类型分为2 组,观察组(库派鼻肠营养管)40 例,对照组(复尔凯螺旋型鼻肠营养管)40例,比较2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二次置管成功率、置管失败率、成功置管所需时间。结果库派鼻肠营养管一次成功率高于复尔凯螺旋型鼻肠营养管(分别为87%和12.5%),复尔凯螺旋型鼻肠营养管往往通过胃镜辅助下置管。库派鼻肠营养管置管时间为31.26±10.94 min,复尔凯螺旋型鼻肠营养管需要借助于胃动力作用到达十二指肠,时间为12.5±8.9 h。结论ICU患者往往伴有胃动力功能障碍,选择鼻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时,库派鼻肠营养管盲视法置管简单、成功率高、置管时间短。  相似文献   

15.
精氨酸对短肠综合征大鼠肠道代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促进短肠综合征患者残存肠道的代偿,可促进残存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减少短肠患者对肠外营养的依赖,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我们通过对85%肠切除大鼠术后应用添加精氨酸的肠内营养,观察精氨酸对短肠大鼠残存肠道代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各种肠外营养制剂的组成及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各种肠外营养制剂的组成及特点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外科(200032)吴肇汉目前,用于肠外营养的制剂不仅质量大为提高。而且品种也c相当丰富,可以说基本上已经能够满足临床的需要。为使肠外营养治疗更为安全、有效,熟悉各种营养制剂的特点很有必要。1葡萄糖葡萄...  相似文献   

17.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常伴随营养状况的紊乱、肠内营养的不耐受以及肠衰竭。肠衰竭和肠源性感染常被认为是SAP死亡的起始环节,因此肠衰竭的防治及营养治疗是SAP管理的重要部分。"肠苏醒"理论基于早期肠内营养可以保护肠屏障功能提出,而进食不会刺激SAP的胰腺外分泌增加,此进一步证实了SAP中使用胃喂养的合理性。此文旨在讨论肠衰竭在SAP发病中的病理生理作用、肠衰竭的处理以及营养治疗的最新进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8.
肠道营养重要性的再认识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近30年来,外科营养支持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许多观点有了更新,营养制剂也不断发展,已成为现代外科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技术。60年代后期迅速发展起来的全肠外营养(TPN),能替代胃肠道提供机体所需要的已知营养素,使胃肠道处于功能性的静止状态,从而有治疗某些胃肠疾病的作用。由于肠外营养不经胃肠道而直接进入循环,是那些因解剖结构或功能上的原因而不能应用胃肠道的患者唯一的供给营养途径。因此,TPN刚开始应用于临床之际,临床医师十分热情地接受这一新疗法,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并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许多病人因TPN而得康复,…  相似文献   

19.
经周围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行肠外营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经周围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进行肠外营养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近6年115例采用PICC施行肠外营养技术的临床资料。结果:经PICC进行肠外营养技术成功102例(88.7%)。13例插管失败,但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PICC施行肠外营养技术简便,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0.
肠外营养的并发症及其预防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肠外营养的并发症及其预防北京协和医院外科(100730)张思源,陈亭范,吴蔚然自60年代后期临床上广泛应用肠外营养以来,已有很大进展,挽救了不少危重病人。然而,在进行肠外营养治疗过程中,仍会发生各种并发症。1与中心静脉插管操作有关的技术性并发症有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