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80例胃癌的CT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胃癌患者CT检查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80例临床诊断并进行手术的胃癌患者进行腹部CT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有56例患者于CT图像上有异常表现。其中24例表现为突向胃内的肿块影,28例表现为肿块灶内的腔内对比剂充盈区,另4例表现为胃壁广泛性增厚(皮革样胃)。64例患者伴有后腹膜或腹腔内淋巴结肿大,34例患者有腹部其他脏器转移。讨论:早期胃癌指的是癌组织仅侵及黏膜下层,而未侵及肌层的胃癌,且不论是否有淋巴结的转移。进展期胃癌指的是胃癌病灶已经侵及胃壁肌层或浆膜下和浆膜层者。由于早期胃癌未侵及肌层,胃壁增厚不明显,CT无法作出正确的诊断。必需依赖内窥镜及内镜活检来确诊。目前,CT仅能够对进展期胃癌也就是中晚期胃癌作出诊断。进展期胃癌的CT主要表现为胃壁局限性或浸润性增厚、胃壁内膜明显不规则、向腔内突出的软组织块影等。  相似文献   

2.
胃癌为消化道常见疾病,而钙化性胃癌罕见。现报告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钙化性胃癌的CT表现,以加强认识。例1,男,60岁,胃底、体前璧低分化粘液腺癌。CT平扫可见胃底、作前查10cm×6cm×8cm大小肿块,密度低于同层肌肉,其中可见多发散在小点状高密度比,同周淋巴结肿大(图1)。例2,男,53岁,贲门粘液腺癌。CT平扫可见贲门、胃底5cmX5cmX4cm大小肿块,密度低于同层肌肉,其中可见大小不等高密度点状灶(图2).例3,胃,60岁,胃底、体小弯侧腺癌。CT平扫可见胃小奇侧胃壁广泛增厚,呈不规则状,与同层肌肉等密度,其中有细砂粒…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45岁。因确诊胃癌2年,突发腹痛1d于2009年7月15日入院。患者于2007年年底因左上腹隐痛经胃镜及镜下活检病理确诊胃底体部印戒细胞癌,未行手术及放化疗,一直服用中药治疗。2009年7月15日无诱因出现突发腹痛。查体:BP110/70mmHg,P120次/min,消瘦体型,浅表淋巴结未及,全腹压痛,上腹轻度肌紧张及反跳痛,肠鸣音弱。入院后完善检查明确腹痛原因为胃癌穿孔,予禁食、抗感染对症处理,发热、腹痛等缓解。复查腹部CT示胃壁不规则增厚,符合胃癌表现,胃周包裹性积液,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考虑转移。2009年9月13日发热,伴腹痛,考虑腹腔感染,但患者坚决不同意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上腹部常规CT检查时意外发现的胃肿瘤的CT表现及检查方法。材料与方法:在日常腹部CT扫描中或阅片时对偶然发现的胃壁增厚加服造影剂或服温水600-800ml以提高胃充盈度确定胃壁是否增厚。结果:CT意外发现证实的胃病变31例。26例进展期胃癌表现为胃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厚度平均为2.6cm。胃外扩散占81%。5例良性病变。4例胃炎,3例肥厚性及糜烂性胃炎表现为胃体部胃壁广泛均匀增厚,厚度平均为1.3cm,1例贲门糜烂性炎症胃壁呈不规则增厚。ⅰ例胃柿石表现为胃体腔内多发圆形低密度类似充盈缺损。结论:胃的良恶病变均可引起胃壁增厚。在胃充盈好时,如果阅片时多注意胃是很容易意外发现胃肿瘤。而胃充盈不佳,观察不仔细是造成漏诊、设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赵利琴 《临床医学》2014,(3):99-100
目的探讨分析多层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间滑县中心医院收治的11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检查,病变部位为胃底贲门部16例,胃窦部57例,弥漫型20例,体部23例;胃壁增厚情况:局限性98例,广泛性18例;进展期胃癌94例,早期胃癌22例;远处脏器转移14例;胃癌局部和远处淋巴结转移21例。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及胃镜结果均相符。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明显提高胃癌的检出准确率,是临床上行之有效的胃癌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的CT诊断征象及其临床诊治价值。方法收集60例经胃镜、病理活检证实的胃癌患者CT资料,其中54例手术。胃对比剂用1.5%泛影葡胺或水。42例检查前10 min肌内注射山莨菪碱10-20 mg。60例行CT平扫,其中24例经肘静脉团注注入60%泛影葡胺80 mL增强。结果胃癌CT表现为病变区胃壁增厚,软组织肿块影,合并溃疡时表现为增厚胃壁及肿块内的腔内龛影。CT可同时发现胃癌的邻近侵犯及远处转移。结论CT可作为胃癌诊断方法之一,并有其独特的优势。胃癌CT检查的现阶段目的为疗前评估,指导临床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癌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旨在提高胃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胃镜、病理证实的56例胃癌患者的CT表现。结果全部患者均有局部或广泛胃壁增厚,其中肿块15例,溃疡13例,皮革胃2例,周围组织及脏器侵犯3例,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5例。远处脏器转移8例。结论 CT对胃癌定位、定性及分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气钡双重造影和256排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2年2月到2015年2月进行诊治的胃癌患者120例与胃炎患者120例,均进行气钡双重造影和256排CT检查与诊断,观察影像学特征与诊断效果。结果气钡双重造影诊断胃癌符合114例,胃炎符合108例,诊断符合率为92.5%;而256排CT诊断胃癌符合119例,胃炎符合118例,诊断符合率为98.8%;256排CT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气钡双重造影(P0.05)。气钡双重造影均能清楚显示胃癌大小、形态与病变范围;胃炎患者多表现为病灶部位息肉状,圆形或椭圆形。CT表现为胃壁均质不规则增厚,强化后扫描病灶呈均质或者层状强;而胃炎患者表现为胃腔与胃壁正常,胃体不明显隆起。胃胃癌患者的血流量和血容量明显高于胃炎患者,而达峰时间明显低于胃炎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钡双重造影和256排CT对胃癌的诊断均有很好的影像学特征,其中256排CT的诊断符合率更高,而CT灌注的应用能通过血供状况判定胃癌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进一步明确胃癌浸润及转移情况,就螺旋CT增强扫描的检查结果进行评价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21年05月至2022年05月接受的60例胃癌浸润及转移患者影像学资料信息,并分析影像,观察胃癌浸润及转移特征。结果:CT显示有胃壁增厚明显的情况,观察可见有局部黏膜强化及肿物不均匀强化表现;CT增强扫描提示胃后脂肪间隙消失、胃及肝十二指肠韧带侵犯、十二指肠内轻度强化肿大淋巴结、例肝脏转移灶情况。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能够准确判断和评估胃癌浸润及转移情况,诊断价值很高,有利于临床诊治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胃癌的CT诊断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癌的CT表现,旨在提高胃癌的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和胃镜、病理证实的60例的CT表现。结果:全部病例均有局部或广泛胃壁增厚,其中胃窦癌29例,胃贲门癌18例,胃体癌10例,皮革胃3例。结论:CT对中晚期胃癌定位及定性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早期胃癌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2009年2月,我们收治1例全胃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瘘患者,经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7岁,小学文化.因"进食后伴梗阻感"于2009年2月3日收入我院.入院前患者可进少量流质饮食,大小便正常,体形消瘦,无疼痛症状;血液检查主要指标均正常;CT:胃贲门及小弯侧胃壁增厚,肝左叶胆管轻度扩张;胃镜:贲门狭窄,胃体、胃窦黏膜花斑样改变,黏膜散在出血点,提示贲门胃底病变;钡餐:食管贲门黏膜及下方齿状线黏膜紊乱破坏明显;临床诊断胃癌.于2009年2月8日在全麻下行全胃切除术,术后留置胃管、腹腔引流管、导尿管及营养管(空肠造瘘管).  相似文献   

12.
对我院60例胃癌患者螺旋CT扫描临床资料与手术或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观察螺旋CT扫描特征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螺旋CT扫描均诊断为胃癌,图像显示胃壁均出现不同程度增厚或腔内隆起,胃壁厚度>1cm,肿块形态不同,腔面明显凸凹;CT扫描发现所有患者均有原发病周围临近组织侵犯,其中37例累及浆膜层,10例突破浆膜层,13例向外侵犯或转移;12例发生淋巴结远处转移;分期准确率为93.33%。螺旋CT扫描能够准确显示患者病变部位、大小、胃壁增厚、累及范围及胃癌转移情况等,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详细、准确的依据,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胃淋巴瘤多排螺旋CT表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21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CT表现,观察病变部位、范围、胃壁厚度、强化程度、胃腔、黏膜及浆膜改变特征、胃周淋巴结及其他器官侵犯特点.结果 本组21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19例为多发病灶,2例为单发病灶.CT表现为胃壁不均匀增厚(8 ~62 mm),其中弥漫性增厚10例,节段性增厚9例,局限性增厚2例;19例呈均匀强化,2例内见片状低密度坏死;12例胃壁黏膜线完整,9例黏膜破坏;胃壁浆膜面模糊2例,浆膜面清晰19例;12例胃腔无明显狭窄;6例胃周淋巴结肿大,未发现肝脏侵犯.结论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排螺旋CT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胃癌78例,其中贲门癌43例,胃体癌18例,胃窦癌17例。使用美国GE公司Prospeed 5~10mm层厚常规扫描。结果发现胃壁增厚30例,肿块46例,壁外受侵31例,肝及肾上腺转移19例,淋巴结转移35例,胃壁增厚者多为浸润型,肿块多为伞型和混合型。CT密度与组织学分类有关。结论CT对中、晚期胃癌的诊断有重要帮助,尤其是对壁外侵犯和远处转移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胃癌的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收集22例经胃镜、活检病理证实的胃癌病例进行CT扫描,13例行手术治疗。胃对比剂用阴性对比剂(水),其中4例增强扫描。结果:CT扫描表现22例胃壁不规则增厚,15例合并软组织肿块,CT同时可以发现胃癌的临近侵犯或远处转移。结论:CT检查作为胃癌诊断方法之一,有其独特的优势,胃癌CT检查的目的为疗前评估,指导临床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特别是在中、晚期病例治疗方案的选择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手术治疗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在胃癌的临床诊断作用。材料和方法:观测了20例健康胃壁在空腹和充盈后的变化;分析86例以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胃癌的CT表现;就其中31例我院有完整手术记录者,进行CT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结果:(1)空腹状态下正常胃壁厚度普遍大于1.0cm;胃底、体和窦部厚度依次减低。(2)86例胃癌中,除6例(占7%)CT未显示明确异常外,余80例(93%)CT分别表现为为肿块型(18例,占20.9%)和局限或弥漫胃壁增厚型(62例,占72.1%);(3)31例手术与CT对照,发现CT对局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率为73.3%,特异性为69.0%,敏感性为68.8%。结论:CT是胃癌术前全面评价病灶部位、范围、邻近脏器转移、淋巴结异常的重要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7.
姚金兰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7):1617-1619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减退、腹水、脾功能亢进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处理复杂,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升高[1]。因此,加强胃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预防术后并发症,是保证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胃癌根治性手术成功的关键。2003年1月~2007年12月,我附属医院为16例胃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实施了胃癌根治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42~70岁,平均56.7岁。贲门癌2例,胃体癌3例,胃窦部癌11例,均经纤维胃镜和病理学确诊。入院前已明确诊断患有门静脉高压症者15例,病史3~10年,其中11例曾接受过正规治疗,4例未接受正规治疗;另1例于入院检查时发现并确诊为门静脉高压症。本组所有患者均为肝硬化引起的门静脉高压,其中14例为肝炎后肝硬化,另2例分别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16例患者均通过CT、彩超、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血液生化和免疫功能等常规检查,了解肝脏和脾脏功能、形态、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情况。检查证实: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脾肿大,其中有食管胃底静脉曲...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胃癌的CT表现,旨在提高胃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和胃镜、病理证实的128例的CT表现。结果全部病例均有局部或广泛胃壁增厚,其中早期胃癌4例,皮革胃6例,周围组织及脏器侵犯19例,后腹膜及远处转移8例。结论CT对中晚期胃癌定位及定性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早期胃癌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进展期胃癌患者行螺旋CT检查,探讨其CT表现及对临床诊断、治疗的价值。方法:65例患者行CT检查,对CT表现进行分析并和手术病理作对照分析。结果:65例病例均不同程度有胃黏膜的病变,部分显示有局部肿块及胃周侵润,其中51例增强扫描,增厚的胃壁及肿块有强化,并显示有无淋巴结及肝脏转移。结论:螺旋CT对进展期胃癌诊断价值大,显示率高,可指导临床手术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癌的CT典型征象及在临床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5例经手术证实的胃癌患者的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结果胃癌CT表现为病变区胃壁增厚、软组织块影,胃癌病灶累及周围组织和器官时,表现为病灶与周围组织器官之间脂肪层消失。结论CT可作为胃癌诊断方法,有明显的优势,能为临床及手术提供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