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相辅相成一、宣散对药 1.发散风寒——麻黄细辛两药皆辛温,散寒解表.麻黄开腠理,平喘利水;细辛止痛化饮,启发阳气.两药相伍,止痛散寒,化饮定喘,用于风寒所致喘咳、身痛诸证.如小青龙汤、麻黄细辛附子汤等.其辨证要点为喘咳痰多且清稀,或身痛恶寒.用量:麻黄5-10克,细辛2-3克. 附:麻黄、桂枝,用于风寒外束,表实无汗;羌活、细辛,用于疼痛偏下者;白芷、细  相似文献   

2.
张××,女,51岁。1985年3月15日因鼻塞流涕,喷嚏频作,恶寒,周身酸楚,口不渴,自服感冒冲剂,每日三次,每次一包,连服两天。身痛鼻塞不解,并见咳嗽(痰稀色白)、气喘、胸闷,又自服罗汉果止咳冲剂,致咳喘加剧(张口抬肩,难以平卧),故来我院治疗,诊见苔薄白、脉浮紧,于3月25日收入住院。拟宣肺散寒,止咳平喘。处方:麻黄6克,杏仁10克,甘草3克,陈皮6克,法夏10克,云苓15克,苏子10克,前胡10克,桔梗10克。服药三剂,气喘减轻,仍咳嗽,痰白,原方加百部、桔梗各6克,再进四剂而愈出院。  相似文献   

3.
<正>小青龙汤出自《伤寒杂病论》,组成为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白芍、炙甘草。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黄、桂枝解表祛邪;然而若素有痰饮、脾肺本虚,纯用辛温发散之剂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白芍和营养血,二药与辛散之品  相似文献   

4.
<正> 治疗方药;青黛(包煎)、黄芩、法半夏、百部、地龙、茯苓各6克,海蛤壳12克,僵蚕、竹茹各10克,陈皮、枳壳、甘草各3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5日为1疗程。百日咳初期,常见发热恶寒,咳嗽流涕,但咳嗽不为热退表解而衰,日轻夜重,渐至挛急。治宜疏表达邪,清胆肃肺,用原方加麻黄、前胡、杏仁,热重者加石膏。中期为疫邪蕴伏,胆火灼伤肺津,炼液为痰,阻塞息道。证见咳嗽频作,气急而喘,咳后有鸡  相似文献   

5.
小青龙汤主治病证为太阳、太阴合病,同时可治疗溢饮、咳喘、吐涎沫等病证。小青龙汤以桂枝汤为底方,加麻黄、细辛辛通散寒饮止痛;半夏化痰止咳;五味子与麻黄、细辛,一散一敛,均有止咳作用。小青龙本方症状:干呕发热而咳、肢节疼重(溢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吐涎沫。小青龙汤的应用以呼吸系统为主,常用于咳嗽变异性哮喘、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胸腔积液、感冒后咳嗽、间质性肺炎等疾病。中医辨证要点:咳嗽、喘憋,稀水痰或泡沫痰,苔水滑,脉弦,或伴有身疼痛、恶寒无汗、发热等表证。作者临床多以咳喘,咽痒,无痰或少痰,苔水滑,脉弦细;或者咳喘伴有泡沫痰或稀水痰这2条为主要临床指征。  相似文献   

6.
失音治验     
病例:卢××,女,32岁。诊断日期:1985年2月7日。患咳嗽、胸痛,发热微有恶寒两天,其夫用苏叶、生姜、红糖等为饮与服之。少顷,发热汗出,声音重浊,咳嗽、痰黄稠,口燥,咽干而痛,苔黄膩,脉滑数。证属痰热犯肺,肺失清肃。治以清肺利咽,泄热化痰。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6克、石膏30克、杏仁12克、银花12克、连翘12克、射干10克、鱼腥草15克、虫蜕6克、苡仁15克、甘草3克。二剂痊愈。  相似文献   

7.
<正> 1982~1985年,笔者应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小儿肺炎(邪热壅肺型)20例,效果满意,现简介如下。一、一般资料:在20例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岁以下6例,1~2岁7例,2~3岁4例,3~4岁2例,6岁1例。均有发热恶寒,咳嗽气喘,脉浮数或弦数,指纹青紫,舌红苔黄等症候。肺部听诊可闻干湿性罗音,X 线胸透显示炎症病变。二、方药组成及用法:麻黄5克,生石膏30克,杏仁6克,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服。热重加青蒿6克,金银花10克;痰多加贝母6克或天竺黄6克;惊厥加蝉蜕6  相似文献   

8.
万某,女,64岁,2011年7月21日初诊。咳嗽8年余,四处求医,屡服中西药乏效,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痛苦不堪。多次胸片均示:双肺纹理增粗,未见实质性病变。刻诊:干咳,偶有泡沫白痰,咳嗽程度不随气候变化而有所缓解或加重,四季不辍,无有宁日,苦不堪言,咳则十数声不停,咳甚时则小便失禁,偶有睡时咳醒。就诊时闻其咳声不断,舌质暗、舌体胖、舌苔薄白,脉沉细、按之无力。辨为肾阳亏虚,寒邪恋肺。治宜温肾散寒,宣降肺气,止咳化痰。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生麻黄10 g(先煎去上沫),制附片30 g(先煎1小时),细辛6 g,白前10 g,杏仁12 g,桔梗10 g,紫菀10 g,桃仁10 g,炙甘草30 g。4剂。二诊:患者心情愉快,自述服药3剂咳嗽即明显减轻,现仅偶有微咳,舌质稍暗、舌体胖、舌苔薄白。效不更方,继予上方加味:生麻黄10 g(先煎去上沫),制附片30 g(先煎1小时),细辛6 g,白前10 g,杏仁12 g,紫菀10 g,法夏10 g,桂枝10 g,炙甘草30 g。继服7剂。咳嗽及诸症若失。  相似文献   

9.
肖××,女,40岁。1980年8月25日诊.患咳嗽气喘已三年。近月余来出现咳喘痰多,胸闷气短,手足心热,口渴喜冷饮,脉滑数,舌苔薄黄。西医诊断为哮喘性支气管炎。中医辨证为痰热内结,肺气不宣。处方:炙麻黄9克、杏仁12克、生石膏30克、冬虫夏草6克、黄芩12克、瓜蒌30克、半夏9克、川贝6克、银花30克、干姜6克、细辛1.5克、五味子6克、甘草6克。服3剂后咳喘大减,夜间已能平卧,又服3剂,咳喘止,其余诸证亦消失。  相似文献   

10.
化饮诸法,《伤寒论》中论述颇详,临床若能辨证准确,灵活运用,常能取得桴鼓之效。本文仅就个人临证所得,试举数例如下: 一、温肺化饮止咳嗽林××,女,40岁,1988年3月12日初诊。患者素有咳嗽史,半月来因受寒引起咳嗽,并逐渐加剧,虽累进感冒清、止咳糖浆、抗生素等药,均未见效。现咳嗽不止,夜间尤甚,咳痰清稀夹白色泡沫,量多,咽喉部有阻塞感,不发热但背部尤为恶寒,口不渴,大便正常。面部有轻微浮肿,舌质暗红,苔白根部稍厚滑,脉弦紧。此乃风寒侵袭,寒饮射肺所致。治拟温肺化饮,散寒止咳。方用小青龙汤加味、麻黄、桂枝各9克,法夏10克,五味子6克,干姜10克,白芍10克,细辛3克,白术10克,甘草6克,云苓15克,  相似文献   

11.
头痛是临床常见病证。临证时只有明确地辨清其病因病机,疼痛的部位、性质、久暂,及其和脏腑、经络的关系,选用适当的治法和方药,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兹举治验4例,以就正于同道。[例1] 尚某,男,44岁,农民。左侧头痛7天,剧痛难忍,坐卧不安,影响眠食。风吹、吸气、咀嚼等均可使疼痛加重,伴恶寒。经某医院诊为“三叉神经痛”,服西药不效。查舌淡、苔薄润,脉浮弦紧。诊为偏头痛,辨证为风寒外袭。治当疏风散寒,通络止痛,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麻黄9克,附子6克,细辛3克,白芍  相似文献   

12.
例1:郭某,男,33岁,1987年3月1日诊。心悸失眠半年,屡用益气补血,宁心安神之剂罔效。现频发心悸,动则甚,伴胸脘痞满,肢寒纳少,舌苔白腻,脉沉缓。证属饮停心下(胃),治宜和中化饮、宣通阳气。投半夏麻黄丸治之,半夏140克、麻黄120克,共末炼蜜如小豆大,饭前开水送服6克,日3次。1月后全症皆消。例2:王某,女,68岁,1985年12月10日诊。半月前因过食肥甘,翌日即腹痛胀满,恶心呕吐,继现恶寒、咳嗽等。经用保和丸、香苏饮化裁治疗仍见恶寒咳嗽,余症消失。昨日不慎,复感外邪,恶寒加重,喘闭胸闷,纳呆呃逆,舌苔厚白,脉细缓。辨证为风寒袭肺、胃失和降。方药:半夏30克麻黄20克茯苓25克干姜15克,水煎分4次温服,药后两日喘呕若失,后用香砂六君子汤调理1周痊愈。例3:宋某,男,46岁,1979年1月20日诊。  相似文献   

13.
杨××,女,42岁。1990年6月10日诊。半月前乘凉感寒,头痛、发热、清涕、鼻塞、咳嗽。服感冒清、病毒灵、土霉素及中药桑菊、银花等数天无效,病反加重。平素畏寒,服黄连素等寒凉药即出现腹泻。脉象沉迟,舌淡嫩苔薄白。辨证:阳虚外感(风寒)。投麻黄附子细辛汤一剂(药用:麻黄9克,附片15克,细辛6克,杏仁、白术各10克),诸症顿除。  相似文献   

14.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方由麻黄、附子、细辛组成。原方专为少阴病而设:“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笔者根据中医辨证理论,以此方化裁治疗多种内科杂证,颇有效验,介绍如下。1 喘证(肺气肿) 路某,男,64岁,农民。1983年12月6日诊。患者有肺气肿病史10年,经常咳嗽吐痰,遇寒加重,1周来因感冒后出现喘息不能平卧,咳嗽吐白色泡沫痰,心悸胸闷,口唇青紫,恶寒肢冷,X 线报告“双肺透亮度明显增高,中下野纹理明显增重”。舌质偏暗、舌苔白腻而润,脉浮而无力。证属素体阳虚、外感风寒之喘证。治以宣肺定喘,温阳化痰。处方:生麻黄7克,细辛5克,附子、厚朴各15克,杏仁、生桑皮、紫菀、冬  相似文献   

15.
<正> 1 顽固性咽痛:薛某,男,38岁。1988年7月20日初诊。咽部疼痛,反复发作10年。两日前,不慎感受风寒,疼痛加剧,局部干痒,咽部微红不肿,恶寒头痛,无汗足冷,脘胀便干,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证属少阴阳虚,兼太阳表证。治宜助阳解表,止痛利咽。处方:麻黄、附片各9克,细辛、大黄各6克,白芷3克。服2剂后,咽痛大减,表证已  相似文献   

16.
答: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方中以麻黄、桂枝相配。发汗宣肺而解表邪,麻黄又能宣肃肺气而助化里饮;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甘草和药祛痰。这样,已成散寒化饮之剂。那么,为何又要酸敛的五味子和芍药?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甘缓之。五味子五味俱全,以酸为主,长于收敛肺气。与辛温发散之麻、桂、辛相配,一散一收,相互制约,互相为用。  相似文献   

17.
1 肺病致呃逆临床多见咳嗽、胸痛、恶寒、发热、脉浮、舌苔薄白,呃逆不止。治以清肺去痰,降气止呃。方用麻杏石甘汤和千金苇茎汤加薤白、瓜蒌。若咯痰不利加桔梗;痰多尿少加石苇;咳嗽甚加仙鹤草;呃声洪亮加赭石、竹茹;肺热重加黄芩、菊花、鱼腥草。例1.杨某,男,34岁。1982年4月16日诊。1周前发热、恶寒、咳嗽、气紧、胸痛,呃逆不断,白血球13×10~9/L,“X”光为急性支气管炎伴中下肺间质肺炎,辨证为痰热郁肺,肺胃气逆。治以清肺去痰,降气止呃,药用:菊花、黄芩、薤白各20克,麻黄、桔梗、桃仁、瓜蒌各10克,苇茎、冬瓜仁、石膏、鱼腥草、苡仁各30克,服1剂后呃逆止,5剂后肺部感染灶消失。  相似文献   

18.
无汗症     
<正> 刘××,男,52岁,莒县峤山公社北井大队社员。1976年4月8日来诊。患者十五年前的夏天,外出卖瓮罐,途中,大汗淋漓,适逢倾盆大雨,遍身湿透。回家后,头痛身疼,恶寒、无汗。经用中西药治疗,虽有好转,但无汗一症反而更著。特别每年夏季,在田间劳动时,烈日暴晒,皮肤灼烫而痛,从不出汗,心中烦躁,甚是难忍。现症:精神佳,面色红润,头痛身疼,无汗,时有恶寒,烦躁口渴引饮。舌淡苔边白中黄,脉弦紧鼓指。辨证:属伤寒表实症,日久寒邪部分化热。治则散寒解表,清热除烦。方用《伤寒论》大青龙汤:麻黄8克、杏仁9克、桂枝6克、生石膏30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4枚,三剂,水煎温服,每日一剂,分二次。服首剂一次,患者自觉体内热势向外向  相似文献   

19.
笔者遵仲景“痰饮之为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 ,总结二十余年临床经验 ,运用牙辛二陈汤为主方 ,加减治疗咳喘取得了满意疗效 ,兹举例如下。1 风寒咳嗽  杨某 ,女 ,4 2岁 ,1992年 11月 5日就诊。患者 1d前因受凉 ,恶寒无汗头昏身痛 ,咳嗽吐白泡痰 ,喉痒则咳嗽频频 ,苔薄 ,脉浮紧。辨证为外感风寒 ,内蕴风痰。治宜外散风寒 ,内化风痰。方用牙辛二陈汤 (猪牙皂 6g ,北细辛 6g ,陈皮 12g ,法半夏 2 0g ,茯苓 30 g)温化风痰 ,加麻黄 12 g ,杏仁 12 g ,云香草 2 0 g ,蛇床子 2 0 g散寒宣肺止咳止痒。每2d1剂 ,水煎服。 1剂后患者诸症…  相似文献   

20.
王××,女,40岁,一九七七年九月中旬患鼻渊,经X线确诊为“右上颌窦炎(急性期)”。症见:鼻塞流浊涕如脓,不闻香臭,咳嗽,头痛,饮食二便如常,舌白,脉缓。脉证合参,当属风寒郁闭肺窍使然。乃与葛根汤加味: 葛根10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炙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麻黄3克、桔梗10克、辛荑6克、苡仁10克、自芷6克、党参30克。服三剂后,鼻涕减少;服十剂后,鼻涕转为稠白;乃去苡仁、辛荑,加川芎10克,又服五剂后,鼻已不流涕,且能闻香臭,但牙齿松浮,舌粗,脉缓。宜去辛燥之味加养血之品,改方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