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女 ,3 1岁 ,因腹痛 1个月于 2 0 0 0 -0 9-2 7入院。1周来腹痛加剧 ,尿色深黄 ,无发热。既往无胰腺炎病史。体检 :无黄染 ,腹软 ,右上腹压痛 (+ ) ,肝区叩痛 (+ )。丙氨酸转氨酶 2 15U/L ,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96U/L ,碱性磷酸酶2 49U/L ,γ 谷氨酰转肽酶 2 64U/L ,总胆红素 2 6 7μmol/L ,淀粉酶 3 60U/L。CT :肝内外胆管扩张 ,胆囊增大 ,胆总管内见结石影。 9月 2 9日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 CP) :十二指肠降部多量深绿色胆汁 ;肝内胆管扩张 ,胆总管直径 15mm ,内无结石影 ,下端呈锥形 ,其下方为扩张的胰头部…  相似文献   

2.
陈智勇  胡先贵 《胰腺病学》2006,6(2):109-109,111
临床资料女性,57岁,住院号:400158,因“阵发性腹痛伴腹泻两月”于2000年7月21日收入我科。病程中无黄疸、无寒热、体重下降3kg。CT示胰头体积增大,可见一大小约5cm×5cm囊实性肿块,密度不均匀,肿块边缘不均匀强化,肝内胆管轻度扩张,主胰管明显扩张。ERCP示乳头呈裂口状,有大量胶冻样黏液流出,X片示胰头部有一不规则造影剂充盈缺损区与主胰管相通,胰管于胰体尾部不规则扩张,最大直径约1.2cm,胰液CEA790ug/L,CA19-97240u/ml。术前诊断:胰头部IPMT。2000年8月3日在全麻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顺利,病理:胰头部黏液性囊腺瘤,局部癌变…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41岁,因“持续性上腹痛12 h”收入我院外科。既往卵巢囊肿切除术史7年。入院后体格检查:体温37.2℃,血压128/87 mmHg(1 mmHg=0.133 kPa),急性病容,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查体(-),腹软,上腹压痛,拒按,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墨菲征(-),麦氏点无压痛,肠鸣音3次/min。实验室检查:白细胞 17.5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90.9%、血红蛋白 126 g/L、谷丙转氨酶 59.2 U/L、谷草转氨酶 40.7 U/L、血淀粉酶1 051.0 U/L、总胆红素22.00 μmol/L、直接胆红素 4.32 μmol/L、间接胆红素17.7 μmol/L。CT腹部平扫:胆总管结石,胆总管略扩张。MRCP(图1A):考虑胆总管下段、胆囊管结石,继发性胆管炎可能;胆囊管低位、远端与胰管汇合于十二指肠壶腹部,考虑变异可能,必要时进一步检查;胆囊炎、胆囊多发结石。依据患者持续性腹痛、淀粉酶高于正常值3倍以上、影像学提示胆总管结石的特点初步诊断为胆源性胰腺炎,给予禁食禁水、补液、抑制胰酶分泌、抗感染等综合治疗,患者腹痛症状明显好转,动态观察淀粉酶逐渐下降。入院后第6天行诊断加治疗性ERCP(图1B~1D):乳头呈绒毛状,导丝引导下弓刀插管成功,造影显示肝内外胆管大致正常,未见充盈缺损影,胆囊管汇合于中段,胆囊有显影;再次胰管造影显示胰管扩张不显著,自该开口再次插管显示另一“胆总管”,该胆总管中段可见多发充盈缺损影,最大约0.3 cm×0.5 cm,顶端与一条额外“肝管”连接向上延伸至右肝,应用球囊封堵结石胆总管近肝门处,继续注入造影剂,胆囊连接胆总管内造影剂逐渐增多,证明双胆总管间存在交通;行乳头中切开,应用取石网篮、取石球囊反复拖取结石,复查胆管造影未见充盈缺损影,于该胆总管导丝引导下放置鼻胆管改制内引流支架一枚,前端置于右肝内,于胰管放置一枚SPSOF-5-5内引流支架,于胆囊连接胆总管放置一条鼻胆管。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66岁,无明显诱因上腹痛15 d,CT示胆总管及肝内胆管结石.有高血压和冠心病史.入院拟行ERCP取石治疗. ERCP取石经过:采用Olympus JF-260V和CO2气泵,术中进镜至十二指肠中段,发现稍外凸的乳头,未见胆汁流出,顺利插管至胆管后,造影剂显影示胆总管扩张、直径15 mm,有一直径1O mm圆形透亮区,肝内胆管未见充盈缺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N)的诊断、内镜下治疗,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内镜对其诊断及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内镜诊治的IPMN患者12例,总结并分析他们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内镜下治疗等方面资料。结果 12例IPMN患者以老年男性为主,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发生部位为胰头或钩突部,CT主要表现为囊实性低密度影,其内可有壁结节,胰管扩张伴或不伴胆管扩张,2例侵及胰腺实质。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主要表现为胰管扩张,胰腺萎缩,胰头部圆形高信号影。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显示十二指肠乳头膨大,开口扩张,可见胶冻样粘液流出,胰管造影显示胰管全程扩张或胰头部囊状扩张,3例伴胆总管、肝内胆管扩张。9例行ERCP治疗,清除粘液栓并置入胰管支架,3例同时置入胆管支架。结论 IPMN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胰腺囊性疾病,影像学检查有其独特的表现,ERCP对其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79岁.因"腹痛伴恶心呕吐,皮肤、巩膜黄染13天"于2009年6月27日入院.患者40年前曾行胆囊切除术,后因胆总管结石先后行4次手术.13日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腹痛,向腰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多次,无发热、黄疸和腹泻.CT平扫考虑急性胰腺炎(AP).给予禁食及对症治疗后病情缓解.7 d前患者突然出现黄疸,查WBC 22.4×10~9/L,中性0.87,血淀粉酶1320 U/L,谷丙转氨酶(ALT)56U/L,谷草转氨酶125 U/L,总胆红素104 pmol/L,直接胆红素70μmol/L,碱性磷酸酶167 U/L.外院上腹部MRCP示胆总管及肝内胆管明显扩张,胆总管下端狭窄,肝左叶萎缩,慢性胆管炎,胆囊缺如,十二指肠降部与胆总管侧壁相通,胰管扩张及AP表现(图1).胃碘水造影示十二指肠胆总管瘘.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71岁.于2006年8月11日因黄疸伴上腹痛2周入院.查体: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腹软,未及明显包块,余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TBIL,385.8 μmol/L,DBIL.200.6 μmoL/L.ALT 186 u/L.核磁共振检查示肝内外胆管及胰管明显扩张,梗阻平面位于胆总管末端,考虑胆总管末端肿瘤病变并侵犯胰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ERCP在诊治胆管乳头状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ERCP检查时发现的6例胆管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52~83岁,平均72.8岁.患者均表现为复发性胆管炎或黄疸,其中表现为持续性右上腹疼痛5例,腹痛伴有皮肤、巩膜黄染4例,伴有寒战、高热3例.2例曾行部分肝叶切除术.5例在内镜下可见十二指肠乳头肿大,肿大的乳头开口类似鱼嘴样改变;1例见乳头占位性病变;乳头内均可见透明胶冻状粘液流出.造影下6例均表现为胆总管扩张,合并肝外胆管扩张3例,合并右肝内胆管扩张、主胰管扩张各1例.扩张的胆管内可见不规则、絮状飘浮的充盈缺损影,取石球囊清理胆道时常可见充盈缺损形状改变.5例多次行ERCP术,于内镜下置入内支架或行鼻胆管引流术(ENBD),已存活10~30个月.1例83岁患者球囊、网篮清理胆道、ENBD 10 d后死于胆管炎.结论 ERCP在胆管乳头状瘤诊断中具有典型的内镜学及影像学特征;对于术后复发或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内镜下治疗是一种安全、方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超声内镜(EUS)在可疑胆胰病变患者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5例急性胰腺炎、梗阻性黄疸、胆总管扩张或反复腹痛等病史的患者,经腹部B超、CT和/或MRCP检查可疑胆胰病变,术前行EUS检查诊断,并经ERCP确认.结果 15例患者确诊胆总管结石并行EST取石术9例,确诊壶腹部肿瘤2例,胆管内乳头状瘤2例,十二指肠乳头炎性狭窄1例,胰管结石1例.结论 EUS对可疑胆胰病变有很高的诊断价值,特别能提高胆总管结石确诊率,高于MRCP检查,并能指导ERCP,提高治疗效果,减少风险.  相似文献   

10.
胆道疾病临床常见 ,包括炎症、结石、梗阻、狭窄、外伤、寄生虫和肿瘤等 ,内镜是其最主要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主要包括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内镜超声检查术 (EUS)、胆道镜和腹腔镜等。一、ERCPERCP即是将十二指肠镜插至十二指肠降段 ,找到十二指肠乳头 ,经内镜活检孔道插入一造影导管 ,并进入乳头开口部、胆管或胰管内 ,注入造影剂 ,作X线胰胆管造影。若造影导管仅插入胆管内 ,注入造影剂仅胆管显影 (ERC) ,是胆道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在ERCP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乳头括约肌 (EST)切开术和取石、放置引流管等操作已成为胆道疾病重要的治疗方法。(一 )诊断性ERCP1.胆管结石 ERCP是确诊胆管结石的最佳方法 ,可显示结石的部位、数目、大小等 ,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为 92 .1%~ 94 .6 % ,肝内胆管显影率为86 .6 % ,诊断符合率为 96 .6 %。有学者主张通过ERCP引导钢丝导入气囊导管至胆总管或左、右肝管 ,气囊充气后再注入造影剂 ,可清晰的显示肝内胆管的结石 ,准确性明显提高。2 .胆管癌 早期胆管癌ERCP诊断符合率(90 .3% )高于B超 (80 .7% )...  相似文献   

11.
1病例资料:1.1女,57岁,因纳差、上腹部胀满不适1月就诊。经上消化道造影,胃镜检查,初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胃下垂。给予对症治疗1月,疗效不明显。患者逐渐消瘦,体重下降4 kg。再次入院。查体:T 36.8℃,P 80次/min,R 20次/min,BP 120/70mmHg,皮肤巩膜无黄染,右上腹深压痛,未扪及明显包块。血常规:白细胞5.5×10~9/L,中性粒细胞0.73,血小板80.6×10~9/L,血红蛋白98 g/L。肝功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正常,丙氨酸转移酶60 u/L,碱性磷酸酶647 u/L。B超检查:胆囊增大,肝内外胆管扩张。CT、MR检查:十二指肠降段占位,多考虑十二指肠癌,并胰头部分受侵,致肝内外胆管、胰管扩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胆管十二指肠乳头瘘口球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06/2014-10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住院治疗并行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 graphy,ERCP)检查患者,其中经ERCP检查提示胆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内瘘患者共28例,分为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组和球囊扩张组.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取出结石;EST组有4例取石过程中出现乳头渗血,球囊扩张组有1例扩张后渗血;两组均无术中穿孔发生.在取石时间上,球囊扩张组明显少于EST组(P0.01);在术中并发症上,球囊扩张组优于EST组(P0.05).术后并发症比较:EST组轻度腹痛4例、发热1例;球囊扩张组有轻度腹痛1例,无发热情况发生.两组均无迟发型穿孔、出血、重症胰腺炎、化脓性胆管炎发生.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瘘口直接行气囊扩张治疗胆总管十二指肠乳头内瘘合并胆管结石是安全及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72岁,因上腹痛伴皮肤眼白发黄3d入院.患者3d前出现上腹痛,以右上腹明显,呈持续性,向腰背部放射,伴腹胀、尿色加深,发病后于当地医院就诊,总胆红素326.4 μmol/L,结合胆红素297.1μmol/L,总蛋白54.0 g/L,白蛋白27.3 g/L,丙氨酰氨基转移酶104 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97 U/L,γ-谷氨酰基转移酶148 U/L,碱性磷酸酶192 U/L,上腹部CT示胰头癌可能、胆管结石、胆囊炎,诊断为胰头癌、胆管结石、胆囊炎、阻塞性黄疸,为求进一步诊治转诊至我院外科.患者既往有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老年痴呆病史,无慢性肝病及胆囊炎等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6.2℃,脉搏91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40/85 mm Hg(1 mm Hg =0.133 kPa),轻微痛苦貌,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心肺听诊无特殊,腹平软无胃肠型,下腹部轻压痛无明显反跳痛,未及明显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减弱,双肾区扣痛可疑.入院诊断:腹痛待查(胰腺占位?肠梗阻?),胆囊炎、胆管结石,老年痴呆症.入院后主要辅助检查结果:白细胞22.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4.5%,血红蛋白127 g/L;总胆红素48.5μmol/L,结合胆红素32.6μmol/L,总蛋白50.0 g/L,白蛋白22.0 g/L,丙氨酰氨基转移酶59 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9 U/L,γ-谷氨酰基转移酶104 U/L,碱性磷酸酶152 U/L;尿素氮13.79 mmol/L,肌酐63 μmol/L,血清钙1.82 mmol/L,钠127 mmol/L;肿瘤标记物正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术(MRCP)示肝内外胆管及胰管扩张,胰胆管汇合部似见结石,肝周及脾周积液;腹部平片示肠梗阻可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异位的内镜下特点与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5/2015-05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8869例经ERCP诊治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确诊为十二指肠乳头异位43例,总结十二指肠乳头异位部位、相关胆胰疾病及ERCP诊治要点.结果:十二指肠乳头异位开口显露36例,未见明确开口7例;异位于十二指肠球部7例,球降交界处34例,水平部2例;诊断胆总管结石27例,胆总管结石伴胆管炎5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7例,单纯性胆总管扩张3例,胆总管扩张合并胰腺分裂症1例;行ERCP胆管插管36例,成功30例,插管成功率83.33%;术后并发胆管炎、轻症急性胰腺炎各1例,高淀粉酶血症2例,无出血和穿孔等其他并发症.结论:十二指肠乳头异位部位呈多样性,且以球部和球降交界处多见,对此熟练采取相应措施有助于提高ERCP的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性,73岁.因持续性上腹部疼痛2d就诊,疼痛向腰背部放散,伴恶心呕吐,呕吐后腹痛无减轻;寒战、发热,体温最高达39.6℃;尿黄;发病后未排便;当地医院应用抗生素治疗无减轻.既往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病史10余年,近2年反复发作右上腹部疼痛,均于当地医院抗感染治疗好转,未正规诊治.近1年发作频繁,且出现腹泻,每日2~7次不等,进食高脂饮食后加重.查体:血压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体温38.9℃,嗜睡状态,巩膜轻度黄染,心率122次/min,律齐,心音略低钝,腹部无胃肠型及蠕动波,上腹部压痛,右上腹部为著,局部腹肌略紧张,轻微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区叩痛明显,Murphy征(+),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减弱,双下肢无水肿.血常规:白细胞16.3×109/L,嗜中性白细胞0.934;血淀粉酶680 U/L;上腹部CT平扫:胆总管多发结石、肝内外胆管扩张、肝内胆管积气、胰腺炎、胰管扩张、肝门区气体影、腹腔少量积液、心包积液.初步诊断:胆总管结石、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感染中毒性休克.对于肝内胆管积气及肝门部积气,当时考虑为感染所致,不除外胆管十二指肠窦道形成.积极抗感染、抑制胰酶分泌、抑酸及纠正休克同时,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行急诊ERCP.  相似文献   

16.
异位胰胆管共同开口在胆胰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异位胰胆管共同开口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操作及胆胰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总结4年来1000例ERCP检查中发现的5例胰胆管共同通道开口异位部位和特点,以及异位乳头周荆黏膜病变及肌胰病变特点。结果 5例中乳头开口异位于胃窦部1例,十二指肠球部2例.十二指肠降部远段2例。5例中胆总管结石3例.胰管结石1例,胆胰正常1例;位于胃窦及十二指肠球部2例均有黏膜糜烂病变。结论 胰胆管共同通道开口异位可能会影响乳头发现。但只要认真寻找.并不会影响ERCP检查。在有异位开口病人中,胆胰疾病发病率增加,乳头周围黏膜病变也增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诊断、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163例临床诊断胆总管结石者行ERCP检查,造影成功159例,150例确诊为胆总管结石并经内镜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结果胆总管结石ERCP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4.3%;胆总管结石150例,取石成功141例,成功率94.0%;EST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4例,少到中等量肠道出血3例,高淀粉酶血症5例,无肠穿孔、大出血及死亡等并发症发生。结论ERCP可提高胆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EST取石是肝外胆管结石治疗的优良方法,对已作胆囊切除后肝外胆管残留或复发结石并应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汪良芝  沈云志 《胰腺病学》2007,7(4):276-276
患者男,76岁,因“反复腹泻3月,肠镜发现多发性息肉”入院行结肠息肉电灼术。患者3月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溏伴黏液,无发热,无腹痛,无黄疸。体检:皮肤黏膜无黄染,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未触及包块。入院后肝功能均在正常范围。B超常规检查发现胰头占位伴胰管、胆总管扩张。MRCP示胰头癌,胆胰管扩张。CT示胰头占位:胰头癌。ERCP中见十二指肠乳头增大、  相似文献   

19.
壶腹周围憩室与内镜后复发性胆管结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壶腹周围憩室与内镜后复发性胆管结石的关系.方法:选择1998-06/2002-01因胆管结石(此前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 的患者1236例,将其中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 hy,ERCP)确诊的185例壶腹周围憩室患者根据临床分型分为乳头旁型(n=96)和胆胰管直接开口于憩室型(n=89),随机抽取95例无憩室患者设为对照组,通过8年后随访比较胆管结石复发情况.结果: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组8年胆管结石复发率26.32%,直接开口于憩室组是34.83%,对照组是9.47%,经卡方检验乳头旁憩室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χ2=8.78,P<0.05),直接开口于憩室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χ2=17.15,P<0.05),而乳头旁憩室组与直接开口组无统计学意义(χ2=1.71,P>0.05).结论:壶腹周围憩室与内镜后胆管结石的复发关系密切,而于憩室的位置无明显关系,壶腹周围憩室可能是复发性胆管结石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84岁。因上腹疼痛6小时,加重伴黄疸、发热1小时于1997年1月30日入院。查体:T37.6℃,皮朕及巩膜轻度黄染,腹平软,肝脾未扪及,胆囊区及中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实验室检查:WBC18.1×109/L,中性0.84。总胆红素29.02μmol/L,直接胆红素18.3μmol/L,肝功能正常,HBsAg(一),尿胆红素强阳性。B超检查显示:胆囊肿大,肝内、肝外胆道及胰管扩张,胰头无明显改变。CT检查显示;肝内胆管、胆总管扩张,胰头不大,密度正常,胆囊扩大。十二指肠钡剂造影显示:十二指肠降部憩室。经抗炎、对症治疗,5日后体温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