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乳牙期替牙期前牙反(牙合)100 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牙期、替牙期的前牙反[牙合]多为牙源性及功能性反殆,前者即单纯性反殆,此型前牙反[牙合],磨牙中性,上下颌比例正常,面型尚好;功能性反[牙合]下颌可后退至前牙对刃,由于某种机制造成下颌长期过度前伸。近8年来笔者对100例2-12岁患者前牙反[牙合]就病因及治疗等做如下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成人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矫治效果。方法:本组7例功能性Ⅲ类错[牙合]病例采用非拔牙矫治,以活动式上颌后牙[牙合]垫打开咬合,然后用固定矫治器唇向移动上前牙,纠正前牙反[牙合],最后调整全牙列咬合关系。结果:7例患者反[牙合]全部解除,磨牙呈中性关系,面型改善,颞颌关节无变化。反[牙合]解除时间平均2.5个月;全部矫治完成时间10.5个月。结论:采用非拔牙设计,联合应用活动式上颌后牙[牙合]垫与固定矫治器矫治成人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疗程短,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改良式摆型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结合治疗恒牙早期功能性反[牙合]伴牙列拥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恒牙早期功能性反[牙合]且上颌牙列拥挤的患者10例,上颌采用改良式摆型矫治器远中移动第一磨牙,同时下颌戴用活动式全牙列骀垫打开咬合,最后全口粘结固定矫治器完成治疗。分别于矫治前(T1)、改良式摆型矫治器治疗后(T2)、固定矫治器治疗后(T3)拍摄正中[牙合]位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10例患者经改良式摆型矫治器治疗后上颌第一磨牙平均远中移动3.78mm,远中倾斜3.84°,上前牙平均唇向倾斜移动1.52mm;固定矫治器治疗后前牙反[牙合]解除,牙齿排列整齐,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结论改良式摆型矫治器能有效地远中移动上颌磨牙;与固定矫治器结合治疗恒牙早期功能性反[牙合]伴牙列拥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借助功能性[牙合]记录(functionally-generated pathway,FGP)技术进行口腔固定修复体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生理性建[牙合]的方法。方法 以左下第一磨牙全冠修复为例,使用逆向工程软件以标准牙数据库中同名牙[牙合]面为模板构建全冠[牙合]面,在使用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牙合]记录建立ICP位稳定的静态咬合接触的基础上,参考FGP记录编辑[牙合]面,解除动态咬合运动中的干扰,进行修复体[牙合]面的生理性构建。结果 CAD构建后的[牙合]面,形态美观,牙齿尖窝沟嵴形态清晰,ICP咬合稳定,功能性[牙合]运动无干扰点。结论 FGP与ICP[牙合]记录相结合用于牙体缺损及无咬合丧失的小范围牙列缺损的CAD建[牙合]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eta角判断替牙期与恒牙期前牙反[牙合]患者颅面矢状关系的可靠程度。方法应用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比较替牙期与恒牙期前牙反[牙合]患者的Beta角、ANB角、Wits值和APDI指数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和变异程度分析。结果替牙期与恒牙期前牙反[牙合]患者Beta角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eta角与ANB角、Wits值和APDI指数显著相关(P〈0.05),但变异较ANB角和Wits值小,与APDI指数接近。结论Beta角可准确评价前牙反[牙合]患者的颌骨矢状关系。  相似文献   

6.
郑旭 《口腔正畸学》2005,12(4):185-188
患者张某,女,38岁,因前牙反[牙合]、牙列不齐影响美观要求矫治。患者全身状况良好,自乳牙列始即为反[牙合],曾因牙列拥挤拔除两颗上颌尖牙。患者的姐姐、儿子均为反[牙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粘固式下颌联冠斜面导板在治疗功能性前牙反牙合中的作用。方法利用粘固式下颌斜面导板辅助固定矫正器对18例功能性前牙反牙合患者进行治疗,拍摄治疗前后头颅侧位定位片。结果18例患者均在1月左右解除前牙反牙合,面型获得改善;其矫治原理和特点为:通过使上前牙唇倾、下前牙舌倾、下颌下旋,以解除前牙反牙合。结论下颌联冠斜面导板用于功能性前牙反牙合,治疗简单,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disorders,TMD)的开[牙合]患者的[牙合][牙合]干扰特征。方法169例女性开[牙合]患者根据有无TMD分为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组(TMD(+)组)和无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组(TMD(一)组),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模型进行研究,来比较两组患者的早接触等[牙合]干扰特点。结果TMD(+)组开骀患者中,57.8%的患者存在着正中颌位的[牙合]干扰,明显高于TMD(-)组(P〈0.05)。终末位置上的不稳定和由于磨牙的早接触引起的下颌前方偏移是伴有TMD的开[牙合]患者常见的两种咬合特征。结论本研究提示开[牙合]患者中早接触等功能性因素和颞下颌关节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9.
上颌前牙区牙槽骨矢状发育不足导致的前牙反[牙合]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错[牙合]畸形。这种患者除前牙反袷外还多伴有上前牙区的拥挤和上唇后缩凹陷畸形。对于此类患者,如果使用通常的舌簧[牙合]垫式活动矫正器,由于矫正力量不足,无法有效地拓展间隙,所以难以排齐牙列,解除反[牙合],面型的畸形也不能得到矫正。若使用固定矫正器进行矫正,则矫正效应仅局限于牙列和[牙合]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侧后牙反[牙合]成年患者髁状突及下颌升支的对称性。方法:对22例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多层面重建和相关参数测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双侧髁突内、外突面积的差异无统点的距离,髁突内倾角及下颌角点的距离有显著差异,但髁突左右径、髁状突最大横截面积、下颌支高度及下颌支冠状位最大计学意义。结论: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左右侧髁状突及下颌支的位置不对称,但髁突及下颌升支大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成人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髁突的对称性及矫治后髁突位置(R)的变化。方法:21例成功矫治的单侧后牙反[牙合]成年患者作为实验组,男10例,女11例,年龄18~23岁,平均21.8岁。21例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作为对照组,男10例,女11例,年龄19~23岁,平均22.1岁。实验组矫治前后与对照组均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和双侧矫正薛氏位片,测量髁突的不对称指数和髁突在关节窝中的相对位置。结果:实验组两侧髁突高度(CH)不对称,与对照组相比,CH的不对称指数明显增大(P〈0.05)。实验组矫治前后两侧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均无显著性差异,但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非反[牙合]侧髁突相对位置由前位趋于正中位(R由13.52减小为9.48)。结论:成人单侧后牙反[牙合]患者的髁突形态存在不对称性,而髁突位置相对对称,颞下颌关节可随咬合关系和下颌骨位置的变化发生改建;正畸治疗后髁突位置更加协调。  相似文献   

12.
Activator联合头帽颏兜矫治儿童前牙反(牙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颏兜Ⅲ类牵引与功能矫治器Activator矫治Ⅲ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采用颏兜口外牵引联合功能性矫治器矫治38例前牙反[牙合]病例。结果:有效地抑制了下颌骨的前伸及发育、上颌骨与牙弓的发育均有改善、磨牙胎关系基本达到安氏Ⅰ类关系。凹面型得到改善。结论:颏兜与Activator联合使用能够有效地纠正早期牙列反牙台,疗效显著,稳定。但下颌牙列舌倾及高角患者不宜使用Activator。  相似文献   

13.
玻璃离子(牙合)垫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牙合]垫是在正畸治疗中解除反[牙合]、锁[牙合]以及治疗颞颌关节病等常用的装置。笔者自2003年以来用玻璃离子[牙合]垫来治疗牙齿的反[牙合]、锁[牙合],达到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4矫治技术在矫正替牙期前牙反[牙合]中的作用、特点和临床疗效。方法应用2×4矫治技术配合上颌后牙[牙合]垫和Ⅲ类牵引矫正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结果2×4矫治技术可以改正前牙反[牙合],缩短疗程。同时还可以减少患者复诊的次数。结论2×4矫治技术矫正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早期上颌扩弓纠正单侧后牙反(牙合)改善功能性下颌偏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头颅定位后前位片(P-A)测量,探讨上颌扩弓纠正单侧后牙反(牙合),改善早期功能性下颌偏斜的临床效果.方法:混合牙列或早期恒牙列,上颌单侧后牙反(牙合)伴有/或不伴有前牙反(牙合),下颌功能性偏斜病例16例,采用上颌Quad-Helix扩弓方法,矫治前后头颅定位后前位片(P-A)测量分析,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单侧后牙反(牙合)矫正后,面部不对称有明显改善.结论:混合牙列或早期恒牙列,由于单侧后牙反(牙合)导致的功能性下颌偏斜,采用扩大上颌牙弓方法,可使下颌骨的不对称得到明显改善,是早期纠正下颌功能性偏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邯郸市乳牙期错[牙合]流行病学调查,为乳牙期错[牙合]的预防性矫治及阻断性矫治提供依据。方法:对邯郸市1362名乳牙期儿童进行调查,统计错发病率。结果:1362名乳牙期儿童中,错[牙合]率37.74%,排在前5位的错[牙合]类型是:前牙反[牙合],深覆[牙合],乳牙早失,对刃,前牙拥挤。结论:邯郸市乳牙错发病率较高,应加强儿童错[牙合]的预防和早期矫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头颅定位后前位片(P-A)测量,探讨上颌扩弓纠正单侧后牙反牙合,改善早期功能性下颌偏斜的临床效果。方法:混合牙列或早期恒牙列,上颌单侧后牙反牙合伴有/或不伴有前牙反牙合,下颌功能性偏斜病例16例,采用上颌Quad-Helix扩弓方法,矫治前后头颅定位后前位片(P-A)测量分析,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单侧后牙反牙合矫正后,面部不对称有明显改善。结论:混合牙列或早期恒牙列,由于单侧后牙反牙合导致的功能性下颌偏斜,采用扩大上颌牙弓方法,可使下颌骨的不对称得到明显改善,是早期纠正下颌功能性偏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磨牙[牙合]垫配合固定矫治器矫治前牙反[牙合]是固定矫治常见的方法。该方法利用磨牙[牙合]垫直接撑开前牙咬合,解除前牙反[牙合]的反锁结关系。传统[牙合]垫的制作方法往往把口内咬合关系转移至口外,固定于[牙合]架上之后,在模型上弯制卡环。用自凝树脂从舌侧基板延伸覆盖至磨牙咬合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弹性包绕式[牙合]垫加螺旋扩弓器矫治替牙期后牙反[牙合]的适用性及治疗前后的牙颌结构变化。方法:选择替牙期反[牙合]病例11例,平均年龄9.1±1.6岁,后牙反[牙合],上颌缩窄,发育不足。应用弹性树脂材料制作包绕上颌全部牙齿及部分牙槽骨的包绕式殆[牙合],中部连接螺旋扩弓器;快速扩弓法解除后牙反[牙合]。在头颅正位定位片上测量矫治前后牙弓、基骨宽度的变化。结果:弹性包绕[牙合]殆垫固位良好,后牙反[牙合]在2-3周内解除,腭中缝打开。在牙弓宽度的增加中,骨改变所占的比例接近50%。结论:弹性包绕式[牙合]垫加螺旋扩弓器能简便、有效地治疗替牙期后牙反[牙合],促进上颌横向发育。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乳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牙颌结构的变化。方法选择未做过正畸治疗的乳牙期骨性Ⅲ类错患儿16例,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6.2岁,前牙反[牙合]或合并后牙反[牙合],上颌后缩,乳磨牙终末平面呈近中阶梯,不存在功能性下颌前移。应用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正畸治疗前后进行头影测量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6个月后,凹面型改善,上颌长度增加,上颌前移,SNA平均增大2.0°,ANB增大2.9°,W its值增大了3.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前牙轻度唇倾,下切牙轻度舌倾。腭平面、下颌平面、[牙合]平面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腭快速扩大联合前牵引矫治乳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疗程短,反[牙合]及凹面型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