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对象和方法l.1对象本组106例中,男76例,女30例,年龄7岁~79岁,平均54岁.临床有便血者29例,其余无明显相关症状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106例中单发息肉58例,多发息肉48例直肠息肉142颗,乙状结肠息肉86颗,降结肠以上息肉26颗其中有蒂息肉38颗,亚蒂息肉164颗.息肉直径0.3crn~3crn.106例全部经肠镜活俭,其中腺癌性息肉7颗,息肉伴不典型增生36颗,其余均为炎性息肉1.2方法术前准备与结肠镜检查相同,术前15whn肌汪654-210g,内镜发现息肉后,尽可能调整息肉置于内镜正前方Zcrn~3cm处,然后将微波治疗电极进活检孔,根据息肉…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两个家族4例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大肠镜下诊断治疗情况。1.临床资料 :患者分布在两个家族 ,一个家族为父亲与女儿同患病 ,父亲52岁 ,女儿28岁 ;另一个家族为兄弟2人同患病 ,年龄分别是42岁和46岁 ,其父亲早年患大肠癌死亡。患者临床症状以粘液血便、腹痛为主 ,有2例患者轻度贫血 ,1例患者有轻度低蛋白血症。大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分布广泛 ,从直肠到盲肠呈弥漫性分布 ,息肉密集丛生 ,数目均在100颗以上 ,大小不一 ,直径0.5~1.0cm者为多 ,表面光滑 ,部分息肉有蒂。切除部分息肉行病理检查 ,报告为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洞庭湖地区结肠疾病的年龄分布特点。方法对乙状结肠镜检查2704例所见结肠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息肉、大肠癌等4种疾病的检出率分别为2191(81.0%),42例(1.6%),176例(6.5%),214例(7.9%)。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的年龄分布在25_54岁最高;肠息肉的检出率在<15岁组最高,其年龄分布在25_34岁最多,55_64岁组次之,>65岁组则显著减少;大肠癌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其年龄分布在45_54岁组最高。结论结肠疾病的年龄分布反映了其内在的联系以及相互之间的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4.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内镜特点-附10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又称腺瘤性结肠息肉病(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是少儿的消化道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之一。目前认为FAP患在未行干预治疗情况下息肉自然癌变率为100%,中位癌变年龄在25~35岁.至40岁时超过四分之三的患出现癌变,约50%以上的患第一次结肠镜检查时即已发现息肉癌变,因此.FAP患的肠道息肉归属于高危癌前病变,一旦确诊须密切随访并视同恶性病变尽早行干预治疗,包括全结肠切除术及全结肠直肠切除术。本病外显率约50%~90%,出现先证后对患病家系的结肠镜定向筛查是发现和诊断本病的最可靠方法。近年研究发现伴有肠外表现的Gardner综合征;伴发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Crail’s综合征(过去称Turcot综合征)及轻表型FAP(AFAP)等均有相同的遗传学背景.均存在APC基因的突变。目前已将上述综合征统一归属于APC范畴。  相似文献   

5.
乙状结肠镜检查时发现≤5mm的小息肉,该息肉是肿瘤性时,则处理应该包括做全结肠镜检查切除或毁掉所有息肉。如该息肉是增生性时,对是否需要做全结肠镜检查则有争议。为此作者作前瞻性研究,用纤维乙状结肠镜普查,发现直肠及左侧结肠有孤立性小息肉作  相似文献   

6.
我科自1990年以来,用石明液配合谷酰胺内服治疗,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患者均经气钡灌肠、肠镜及活检确诊。肠镜中可见息肉大小为0.3cm×0.6cm,表面光滑,呈灰白色或黄色,X线钡剂检查见肠边缘不整齐,有充盈缺损。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8例,男31例,女7例;年龄3~30岁;直肠多发性息肉24例,乙状结肠多发性息肉11例,结肠直肠息肉3例。对照组22例,男18例,女4例;年龄7~21岁;直肠多发性息肉13例,乙状结肠多发性息肉7例,结肠直肠息肉1例。两组在性别、年龄…  相似文献   

7.
高频电凝与尼龙圈套扎治疗直结肠大息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患直结肠>2cm息肉的患者而言,高频电凝治疗时有严重并发症如大出血、穿孔等危险,有较大的医疗风险,手术治疗则代价大。为寻找有效而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法,我院运用经内镜高频电凝切除及尼龙圈套扎2种方法,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993年4月至1999年11月,我院在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直径>2cm息肉12例(下称电凝组)。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6~72岁,平均33.6岁。息肉位于直肠5例,直乙结合部1例,乙状结肠5例,降结肠1例。息肉直径2.1~2.5cm10例,2.6~3cm2例,与尼…  相似文献   

8.
病人女性,46岁。因大便不畅、带血丝、下腹部坠胀、进食后不消化、上腹部胀满2个月余伴明显消瘦入院。因其妹结肠镜检查也发现多发性息肉,因此在多家医院均诊断为“家族性息肉病”,并建议行结肠部分切除术,但病人拒绝手术而一直行中药等治疗,大便基本正常,仅有时排便不畅,无血丝。入院后行Olympus—QX240电子胃镜检查见胃体胃窦数十枚高低不等、大小不一的无蒂息肉,直径0.2~0.8cm,病理检查为“炎性息肉”。  相似文献   

9.
239例大肠小息肉内镜下及病理特点卫金歧乔林帮我院1985年6月至1995年6月,行大肠镜作全结肠检查986例,共检出大肠息肉349例(35.4%),其中≤5mm小息肉239例417枚,占所检大肠息肉的68.5%。现将结果加以分析,以探讨大肠小息肉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观察尿素酶快速诊断法及组织切片Warthin-Starry银染色法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诊断的特异性,同时探讨Hp在结肠粘膜上皮的感染情况。1.研究对象:60例因有胃肠道病症而来做大肠镜检查的患者,其中肠易激综合征31例,慢性结肠炎16例,溃疡性结肠炎4例,克隆病1例,结肠腺瘤性息肉8例。其中男性39例,平均年龄40.6岁(21-75岁);女性21例,平均年龄42.5岁(25-70岁)。所有病例肝功及肾功能检查均正常,既往无慢性肝、肾疾病史…  相似文献   

11.
乙结肠镜检查时常发现直径≤5mm的细小息肉,增生性息肉常见于直肠,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本研究旨在确定直乙状结肠正常和有细小息肉人群的近段结肠肿瘤的发生率。 受试者共169人,年龄50~81岁,均无结肠癌和息肉的个人史和家族史,无症状,大便隐血阴性。每位受试者都先检查远段结肠60cm,之后作全结肠镜检查。记录每一息肉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受试者分为正常组:远段结肠60cm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26岁。因间断上腹部隐痛一周,黑便2次,于1992年8月在我院就诊。查体:轻度贫血貌,口唇及颊部粘膜、指端皮肤黑褐色斑沉着。心率90次/分,律齐,双肺检查无异常发现。腹软,轻度压痛。血常规:Hb94g/L,WBC5.4X109/L,N0.69、L0.31。大便潜血(++)。门诊诊断为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给予止血、制酸等治疗。三天后病情加重转上级医院,胃镜检查发现胃体及胃窦部有8个大小不等的息肉,高频电套切直径0.5cm以上息肉4颗。行结肠镜检查,发现降结肠脾曲处有一个1.0cm大小息肉,予以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检查为腺癌样息肉。…  相似文献   

13.
门诊患者大肠镜检查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对有症状就诊人群进行大肠镜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1995年~1996年对1246例因有下消化道症状就诊于消化科的患者进行大肠镜检查。结果肠粘膜炎性改变437例,溃疡性结肠炎55例,息肉187例(腺瘤121例,增生性息肉66例),肠癌111例,未发现病变411例。在187例中发现并摘除息肉291枚,其中13例13枚息肉有局部恶变者电凝摘除后随访1年无异常发现。111例肠癌中DuckA60例。腺癌、息肉的检出率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但≤29岁组腺癌、息肉也分别检出1.8%和16.4%。结论有症状就诊人群大肠镜检查是一可行、安全、费用不高和省时的方法,能明显减少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15岁.因"大便带血1周"入院.患者出生时即有口唇点片状黑斑,淡褐色,后逐渐发展至面颊部、手掌、足掌,直径0.5 ~3 mm.自2岁起反复出现排便困难、哭闹,多次因肠梗阻住院,保守治疗好转.7岁时出现阵发性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在外院诊断为肠套叠,予手术切除部分小肠.所切除肠段布满息肉,术后腹痛频率减少,仍有间歇性便秘,未做肠镜检查,经保守治疗可缓解.本次入院后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多发性息肉,分布于全结肠,以左半结肠为主,大小息肉共约50 ~ 60枚,多呈圆形,亚蒂或长蒂,直径0.5 ~3cm,表面糜烂、充血肿胀.因经济问题拒绝做胃镜及胶囊内镜检查,遂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显示增生性息肉.患者父亲及祖母均患此病,其父亲10余年前因结肠息肉癌变已故.  相似文献   

15.
结肠血吸虫病8例影像检查许有进,吴振沏,潘晨近年来,我院发现8例结肠血吸虫病病例,男6例,女2例,年龄22~58岁,平均36.5岁。病变部位:右半结肠回盲部3例;降结肠2例;乙状结肠2例;直肠1例。临床主要症状为反复腹部隐痛,每天可腹泻3~4次。大使...  相似文献   

16.
临床上将直径>2.0cm的息肉称为大息肉,直径>3.0cm息肉为巨大息肉。我们应用热电极在内镜下行电烙样加热,使息肉层层脱落、萎缩至完全消失,对防治大息肉切除术并发出血,有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经肠镜检查发现息肉直径2~3.5cm者56例共64颗,其中大息肉56颗,巨大息肉8颗。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热电极电烙样加热法,即热电极的柱状探头对息肉的表面四周加热,不直接加热息肉的根蒂部,共30例35颗(巨大息肉5颗)。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8~76岁,平均40岁;单发26例,多发4例…  相似文献   

17.
激光光动力学治疗结肠息肉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人,女,46岁。因大便不畅、含血丝、下腹部坠胀、食后不消化、上腹部胀满2月余伴明显消瘦入院。因其妹行结肠镜检查也发现多发性肠息肉,因此,在多家医院均诊断为“家族性息肉病”并建议行结肠部分切除,但病人拒绝手术而一直行中药等治疗,大便基本正常,仅有时排便不畅,无血丝。入院后行Olympus-QX240电子胃镜榆查见胃体胃窦数十枚高低不等、大小不一的无蒂息肉,直径0.2~0.8cm,  相似文献   

18.
1.临床资料: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在我院肠镜检查发现巨大有蒂息肉17例,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12~80岁,平均50岁,予内镜下电切术,息肉直径2~5cm。病变位于乙状结肠10例,降结肠4例,横结肠2例,升结肠1例。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国内报道少见,而溃疡性结肠炎(UC)合并PSC尚未见有报道。现将病例报告如下。患者文,34岁,于1994.2.17因发作性烦躁意识不清入院.患者于1989年夏季起发现大使不成形,3~4次/日。次年4月发现黄疸伴皮肤搔痒,经某院B超、ERCP、PTC及生化检查,提示为肝内淤胆,胆总管细长,管壁僵硬,肝内四管为节段性扩张,诊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出院时Tbili为177.4μmol/L.1991年4月因腹痛伴脓血便住我院,肠镜证实为清病性结肠炎,降结肠以上胸腔狭窄伴假性息肉,后行结肠次全切除,出院时黄疸未退,患者…  相似文献   

20.
内镜微波治疗大肠腺瘤性息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5月至1997年5月,我们对128例大肠腺瘤性息肉患者共216个息肉行内镜微波治疗,疗效显著。1.一般资料:本组中男86例,女42例,年龄18~75岁,平均49.6岁;共216个息肉,分布于直肠45个,乙状结肠82个,降结肠36个,横结肠41个,升结肠8个,盲肠4个;有蒂息肉161个,无蒂息肉55个;其中单发性息肉81例,多发性息肉47例;息肉小于1.0cm者186个,1.1~2.0cm者26个,大于2.0cm者4个所有病例均行内镜下活检,病理报告示腺瘤性息肉,并有29例伴有异型增生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