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颌骨牵张成骨中牵张器的最佳拆除时机。方法:12只山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4只,在对动物右下颌骨行骨皮质切开术后进行牵张,第1组动物在牵张后固定期第6周处死,第2组动物在固定期第8周处死,第3组动物在固定期第10周处死,随机选取实验组4只动物的未手术侧下颌骨作为对照组,将各组新骨组织和对照组下颌骨组织分别进行压缩实验和三点弯曲实验,观察新骨生物力学强度随固定期时间延长的变化规律。结果:随着固定期时间的延长,新生骨抗压缩和抗弯曲实验各项力学指标值逐渐增大;固定期6周组和固定期8周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10周组与对照组之间各个指标对应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牵张后固定期10周时新生骨的机械强度已接近于正常下颌骨骨组织,固定期10周可能是较为适宜的牵张器拆除时机。  相似文献   

2.
目的定量检测牵张成骨(DO)延长下颌骨过程中血管生成的数量,初步探讨DO过程中血管生成的时空模式。方法用自行研制的牵张器将12只成年雄性山羊双侧下颌骨以1 mm/d的速率延长10 mm,在牵张开始当天,牵张第5天,牵张结束当天,固定第102、0和30天分别处死2只动物,另选取2只山羊不实施手术作为正常对照组。获取牵张区骨组织标本并作相应的组织学处理后作JC70免疫组化染色,并用Chalkley血管计数法对血管生成数量进行定量检测。结果①在间隙期末已有大量血管生成,牵张至第5天时达到峰值,随后呈梯度递减的趋势。②牵张结束时,血管密度由骨小梁形成区带(MCF)向纤维区带(FIZ)递减;随着固定时间延长,各区带血管密度均呈梯度减弱;固定后期,MCF阳性染色基本消失,血管密度由FIZ向MCF递减。结论在牵张成骨延长下颌骨过程中,血管生成与新骨形成密切相关,两者具有空间联系性;牵张早期微血管的大量生成是向骨组织及周围软组织再生提供充足血供的组织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犬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咀嚼肌肌球蛋白重链mRNA相对含量的测定,研究牵张成骨过程中肌肉的增殖与改建能力,探讨牵张成骨术的术后稳定性。方法 12只西安本地杂种犬分为6组:对照组、牵张5天组、牵张10天组、固定2周组、固定4周组和固定8周组。麻醉后分别取嚼肌与颏舌骨肌的中央部分对MHCⅠ、MHCⅡ及GAPDH(内参照)的mRNA进行RT-PCR。结果 试验各组嚼肌中各项检测 示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牵张5天后颏舌骨肌中MHCⅠ的mRNA转录增加,MHCⅡ的mRNA转录受到抑制,而MHCⅠ+MHCⅡ的mRNA含量出现上升,刚刚牵张完成时变化最为明显,牵张完成固定4-8周时基本恢复。结论 在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相关的咀嚼肌会发生增生与肥大,并发生适应性的改建,而且这种改建有利于牵张成骨术的术后稳定。  相似文献   

4.
牵张成骨延长山羊下颌骨后下齿槽神经的组织学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后不同时间下齿槽神经的组织学改变。方法:对8只成年山羊行双侧下颌体骨皮质切开术,经口外安置自行研制的下颌牵张器,以每天1mm的速率向前牵引延长其中6只山羊的下颌骨10mm。于牵张结束后第2、4、8周各处死2只动物,取双侧下齿槽神经作组织学检查,另2只未牵张的山羊作对照。结果:下齿槽神经受牵张力作用发生了一定程的沃勒变性,主要表现为髓鞘肿胀、碎裂及轴索数目减少。但随着固定时间的延长,受损神经纤维逐渐得以再生。结论: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后下齿槽神经发生了轻度的退行性变,但这种退行性变在适宜的速率牵张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的新骨生成进行动态定量组织学观察,探讨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新骨生成的规律。方法:采用牵张成骨术延长10只山羊双侧下颌骨10mm,于术后第10、15、25、35和45天各处死2只动物;另选取2只山羊.不实施手术作为正常对照组。用骨组织形态法评价新生骨组织的形态结构变化;用四环素荧光标记法间接测定新骨的中成速率.外用方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从10天组到45天组的平均骨小梁体积分数、平均骨小梁厚度、平均骨小梁数目和新生骨小梁体积密度比均表现为向正常对照组阶梯式递增(P〈0.05),而平均骨小梁分隔距离和新生骨小梁表而积密度则表现为向正常对照组阶梯式递减(P〈0.05)。从15天组到45天组,成骨细胞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破骨细胞活性则表现为向正常对照组阶梯式递增(P〈0.05)。从15天组到45天组,新骨生成速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3个数量级的差异(P〈0.05)。结论:在下颌骨牵张过程中,新生骨小梁由少到多,从幼稚到成熟:新骨生成过程持续活跃:骨吸收改建过程逐渐增强:牵张期新骨生成速率快于固定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牵张成骨过程中连接蛋白43(Cx43)调节成骨细胞的骨形成功能与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之间的偶联动态平衡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建立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牵张成骨不同时期骨组织中Cx43的表达以及分布情况。计算骨组织细胞中Cx43的阳性表达率.应用SigmaStat2.03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Cx43表达主要位于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骨细胞的细胞膜上。牵张1周后,牵张区成骨细胞、破骨细胞Cx4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7±3.0)%和(56.8±4.0)%,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骨细胞Cx43阳性表达率为(29.0±2.8)%,显著低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P〈0.05)。牵张2周后,牵张区的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骨细胞的Cx4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7±5.3)%、(49.0±4.1)%和(36.2±5.1)%,成骨细胞Cx43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破骨细胞和骨细胞(P〈0.05),表达主要位于细胞膜上,胞质中亦有少许表达。完成牵张4周及6周后,新骨形成区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和骨细胞细胞膜上均有Cx43表达,其阳性表达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牵张成骨过程中,Cx43对成骨细胞的骨形成功能与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之间的偶联动态平衡有比较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犬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咀嚼肌肌球蛋白重链亚型mRAN含量变化的测定,研究牵张成骨过程中肌肉改建的过程及能力。方法:12只西安本地杂种犬分为6组:对照组、牵张5d组、牵张10d组、固定2周组、固定4周组和固定8周组。麻醉后分别取嚼肌与颏舌骨肌的中央部分对MHCⅠ、MHCⅡ及GAPDH(内参照)的mRNA进行RT-PCR。结果:试验各组嚼肌中各项检测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牵张5d后颏舌骨肌中MHCⅠ的mRNA相对含量开始上升,MHCⅡ的mRNA相对含量开始下降,MHCⅠ/MHCⅡ之比增加,刚刚牵张完成时变化最为明显,牵张完成固定4—8周时基本恢复。结论:在犬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相关的咀嚼机会发生组份的改变,并且这种改建有利于牵张成骨术的术后稳定。  相似文献   

8.
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动物模型,了解自行设计开发的三维骨牵张器的成骨效果。方法:成年山羊6只,建立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动物模型,术后第8天开始用自行设计的牵张器,以0.6mm/次、2次/d的速度牵张,牵张期为17~18d,牵张高度20mm左右。牵张完毕后1、2及3个月各处死2只动物,进行大体标本、组织形态学和骨密度观察。结果:成功建立山羊下颌骨较大速率牵张成骨实验动物模型。大体标本观察表明,在牵张间隙形成了很好的骨痂组织,牵张间隙达到了预期的长度。组织形态学检查结果显示:牵引后1个月,牵张区充满平行排列的骨小梁;牵张后2个月,牵张区可见排列成网状粗大的骨小梁及成熟的哈佛氏系统。结论:我们自行设计的三维牵张器,制作简便,易于控制,可以稳定成骨,具有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2种不同牵张方向对下颌骨体部牵张成骨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0只.随机分2组,每组5只,在动物颏孔前0.5 cm处截骨安牵张器.A组牵张器沿延伸轴放置;B组牵张器沿矢状轴放置,在牵张后4、8周时分别进行放射学检查及组织学检查,探索出牵张器哪一种牵张方向更有利于牵张器的稳固,加快成骨速度,提高成骨质量.结果:牵张器平行于下颌骨矢状轴放置优于平行于延伸轴放置.结论:牵张器平行于矢状轴放置成骨速度快,成骨质量高.  相似文献   

10.
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下颌骨牵张成骨进程中骨段间张力强度的变化特征。方法:8只山羊右下颌骨行骨皮质切开术并牵张后,对牵张期的每个工作日内的牵张前骨段间张力值、牵张时张力值和牵张后张力值进行测量分析,同时对固定期内的骨段间张力也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牵张期内骨段间张力值逐日显著增高,牵张期结束时达到峰值;固定期内张力值逐周显著下降,至骨皮质切开术9周后与施加牵张力前正常状态时骨段间张力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下颌骨牵张成骨进程中骨段间延长区组织所承受的张力值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这可能与骨周组织的适应性增长和新骨强度的逐渐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具有良好可行性及可重复性的大鼠下颌牵张成骨模型,为颅面部牵张成骨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对153只雄性SD大鼠施以单侧从乙状切迹至下颌骨下缘的纵向骨切开,在下颌角舌侧放置预制的甲基丙烯酸树脂块,安放并固定口外牵张器。经过3d的潜伏期,进行连续5d的牵张加力,之后进入固定期。结果:全部实验步骤已被SD大鼠耐受。大鼠体重在平均术后9.2d即恢复正常,后逐渐增长。伤口无感染,牵张装置足够稳定,产生并维持了所需的牵张距离。结论:新型的大鼠下颌牵张成骨模型已建立,并具备很好的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告自行研究开发的外置式兔下颌骨牵张器.探讨其用于动物实验的可行性方法:10只新西兰兔,采用外置式牵张器,牵张延长下颌骨,并进行X线及组织学观察。结果:牵张器成功延长兔下颌骨1cm,稳定性良好。结论:此牵张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合在动物实验中应用.  相似文献   

13.
山羊双侧下颌骨牵引成骨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刚  郑杰  吴烨 《口腔医学研究》2006,22(4):387-389
目的:建立一个可行性良好的山羊下颌骨牵引成骨模型。方法:将6只山羊的下颌骨截断,安置牵引器,延迟期4 d后以0.5 mm/次,2次/d的速度牵引10 d;随后进入固定期。分别于固定期的2、4、6、8周处死动物,进行大体标本和放射学观察。结果:牵引过程被所有山羊耐受,牵引长度达到预期效果。结论:山羊是一种良好的牵引成骨动物模型;该模型有助于DO临床的应用及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运用自行研制的弧线式牵引器修复下颌骨体部节段的可行性。方法:以犬建立实验动物模型,制造下颌骨体部约38mm的节段缺损,制作带有右侧第一磨牙拔牙创的传送盘,以自制弧线式骨牵引器行传送盘牵引成骨。固定期8周后组织学检查及X线观察。结果:2只犬实验内容按计划进入固定期,犬1在固定后期传送盘回缩。犬2成功修复约12mm骨缺损。固定8周的组织学和扫描电镜证实牵张区新骨成熟,大体标本及X线显示传送盘明显外旋,后方新生骨组织与对侧下颌骨体相比更向颊侧扩展。结论:实验自行研制的弧线式牵引器虽然尚处于实验阶段,但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为临床运用及牵引器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个新的可行性和重复性俱佳的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方法:对30只雄性大鼠从升支前缘中部至下颌下缘行全层骨切开,并安放特制的纯钛牵张器.用螺钉固定5d延迟期后.以0.2mm/次、2次/d的速度进行牵张,共8d;随后进入固定期:分别于固定期第2、4、8周分3批处死大鼠,进行大体标本观察和放射学、组织学检测。结果:实验过程被所有大鼠很好的耐受,切口感染率低(6.7%).无牵张器脱落。大体标本观察表明,在牵张间隙形成了很好的骨痂组织.牵张间隙达到了预期的长度:新生骨组织放射学和组织学表现与大动物的表现相似。结论:我们成功建立了一个新的可行性和重复性俱佳的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该模型有助于牵张成骨分子机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利用自主研发的种植型弹性牵张器增高下颌牙槽嵴的可行性。方法:选用6只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拔除一侧全部前磨牙和第一磨牙。2个月后,每个传送盘内植入两枚自主研发的种植型弹性牵张器行下颌牙槽嵴牵张成骨,传送盘长3 mm,高6 mm。在牵张手术前和术后摄X片,利用X线根管测长的原理测量牵张的高度。分别在牵张完成后4周和10周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研究。结果:下颌牙槽嵴被平均抬高4.7 mm,方向满意。X线显示牵张完成后4周牵张区骨密度增高,10周时新骨密度接近周围骨组织。组织学观察可见牵张区新骨形成良好。结论:具有自加载特性的镍钛形状记忆合金与纯钛部件相结合,为牵张器的开发提供了可尝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细胞周期调节蛋白在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的表达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素(Cyclins)A、D、E和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4(CDK4)在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的表达和作用.方法:对15只兔行双侧下颌骨骨切开术,在间歇期末,牵张结束当天及牵张结束后第7天、14天和28天分别处死3只兔子.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时期Cyclins A、D、E的染色分布特征和表达水平,并用放射免疫法定量测定不同时间点CDK4的血清浓度变化.结果:下颌骨延长后牵张间隙内有高水平的Cyclins A、D、E表达,阳性信号主要定位于增殖活跃的间充质细胞和成骨细胞;CDK4血清浓度自牵张开始即迅速上升,牵张结束后第7天达到最高点,14天时已逐渐降至较低的水平.结论:在牵张成骨过程中,Cyclins A、D、E和CDK4的高表达对成骨细胞系的增殖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牙附着式牵张成骨对牙周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使用牙附着式牵张器行上颌牙槽骨牵张成骨术后牙髓和牙周的组织学改变。方法:8只成年杂种犬建立上颌单侧牙槽突裂模型,固定口内牙附着式牵张器,牵张成骨关闭裂隙,监测附着牙及支抗牙是否有松动移位,连续X线摄片并取支抗牙及附着牙的牙髓及牙周作组织学检查。结果:附着牙有大约0.8mm的近中移位,牙髓受牵张力作用发生了轻度血管扩张、充血,牙周受力后有成骨/破骨改变,早期有炎性细胞浸润,随着固定时间的延长得以恢复;支抗牙未发现松动和远中移位,牙髓及牙周组织无变化。结论:牙附着式牵张成骨术对牙髓牙周的损伤是轻微的,对牙周组织有类似正畸牙受力后的生理改变,这些改变在适宜的牵张速度和频率下可逆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弱激光对牵张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将家兔下颌牵张成骨实验模型分为两组,A组接受弱激光照射,B组未接受弱激光照射。采用彩色病理图像测量系统对两组定量分析,比较新骨形成情况。结果:在牵张成骨过程中,A组骨小梁形成明显优于B组(P<0.01)。结论:弱激光能加速骨形成,促进牵张成骨。  相似文献   

20.
下颌骨牵张成骨对下牙槽神经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观察狗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术中不同时间点的下牙槽神经的电生理功能及组织学结构的变化。方法 实验组 :12只狗行保留下牙槽神经的双侧下颌骨截断术 ,装上自制的口内牵张器 ,于术后第 8天开始牵张 ,1mm/d ,共 10d ,牵张长度约 10mm。分别在牵张中第 6天、牵张完毕后固定 2周及 8周时各处死 4只动物。分别在术前及术后的不同时期用电生理方法检测双侧下牙槽神经的传导功能 ,并于处死前取出双侧下牙槽神经进行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组织学检查。对照组 :4只狗 ,其中 2只狗作为对照组 ,未行手术 ;另 2只狗为手术对照组 ,进行与实验组相同的骨切开截断术 ,上牵张器 ,但未行牵张和固定 ,于操作完毕时取出双侧下牙槽神经作为术后的组织学结构标本。结果 实验组动物的下牙槽神经在光镜下显示部分神经纤维稍肿胀变粗 ;电镜下显示部分神经纤维髓鞘的板层松解及脱髓鞘现象 ;电生理结果显示 ,神经传导的速度于截断术后的不同时期均低于术前 ,但仅术后第 8天 (即牵张前 )的传导速度与术前的传导速度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对狗的双侧下颌骨进行牵张成骨时 ,可一过性引起下牙槽神经损伤。其损伤的主要原因是手术过程所致。在适当的牵张速率、牵张长度和牢固的固定条件下 ,下颌骨的牵张成骨术对下牙槽 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