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上皮下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高度近视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37例74眼术前近视屈光度为-6D~ -15D,平均为(-10.5±0.7)D。采用美国博士伦公司Technolas217型准分子激光系统进行手术。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0.8者1月时为47%,3月时52%,6月时97.5%。结论 LASEK治疗高度近视角膜偏薄患者具有良好的预测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Li Y  Li JH  Zhou F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11):981-985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残留近视及散光的疗效。方法对我院自2000年4月至2004年1月间用LASEK治疗LASIK术后残留近视及散光患者34例(66只眼)进行随访,观察术后症状、角膜上皮瓣愈合时间、视力、屈光度数、波阵面像差及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形成情况。随访时间平均13.2个月。结果34例(66只眼)平均等效球镜为(-3.20±0.32)D,所有患者均一次完成手术,有3只眼上皮瓣周边部有破损,其余完好。术后1d上皮瓣基本透明者55只眼,11只眼有轻度的水肿。取镜时间平均为(3.35±0.49)d。术后3个月有56只眼(85%)屈光度数介于±0.50D之间,64只眼(97%)屈光度数介于±1.00D之间。有3只眼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1行,2只眼提高2行,无最佳矫正视力下降者。术后3个月高阶像差较术前增大。术后3个月haze0.5级者10只眼(15%),1级者2只眼(3%)。结论LASEK治疗LASIK术后残留近视及散光的预测性好,疗效确定,安全可靠。(中华眼科杂志,2005,41:981-985)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磨镶术(LASEK)对中高度近视眼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 选择中高度近视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的连续病例27例(41眼),其中LASIK14例(23眼)、LASEK13例(18眼)。使用Zeiss-WASCA客观像差仪在术前和术后6月测量患眼暗室自然瞳孔下的波前像差。结果 术后6月两组总高阶像差均方根(RMSh)以及3~5阶高阶像差均方根(RMS3~5)均明显高于术前,以RMS4最明显。LASIK组术后RMSh的增幅高于LASEIK组(P=0.042)。LASIK组术后Y轴彗差(Z8)与球差(Z12)明显增高(均P〈0.01)。LASEK组术后Z12明显增高(P〈0.01)。LASIK组术后Z8大于LASEK组(P=0.021)。结论 对于中高度近视矫正,LASEK对高阶像差的影响比LASIK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治疗异常眼的近视群体的方法。方法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治疗异常眼的近视群体(眼球较小、眼窝较深、角膜较薄等)。观察术后视力恢复情况。结果25例50眼中,术后3月视力在1.0以上47眼(94%)。0.6~0.8的2眼(4%)。0.5以下的1眼(2%)。结论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拓展了准分子激光的治疗范围。  相似文献   

5.
He TG  Shi XR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6):517-521
目的探讨超薄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在治疗中央角膜厚度<500μm的高度近视眼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使用超薄瓣LASIK和LASEK两种方法治疗近视度数>-6·00D、角膜厚度为450~500μm的近视眼患者。其中超薄瓣LASIK组23人39只眼,近视度数为-6·00~-9·50D,平均-7·51D。LASEK组19人37只眼,近视度数为-6·00~-11·50D,平均为-7·50D。分别于治疗后1、3、6、12个月检查并记录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等值球镜度、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程度等并进行比较。结果超薄瓣LASIK组术后反应较轻,LASEK组角膜上皮完整时间平均为4d,术后裸眼视力超薄瓣LASIK组恢复较快,在术后1、3、6、12个月裸眼视力在1·0以上者分别占64·1%、87·2%、87·2%和79·3%,LASEK组分别为37·8%、75·7%、67·6%和71·4%。等值球镜度在±0·50D之间者超薄瓣LASIK组为48·7%、51·3%、61·5%、82·8%,LASEK组为51·4%、45·9%、45·9%和57·1%。术中、术后无发生严重并发症,超薄瓣LASIK组并发症主要为角膜瓣细小条纹和过矫,LASEK组并发症主要为屈光回退和轻微的haze。结论超薄瓣LASIK在治疗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与LASEK相同,而治疗后的稳定性优于LASEK,患者的满意率更高。  相似文献   

6.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lasersubepithelialkeratomileusis ,LASEK)治疗高度近视的近期疗效。方法 LASEK治疗 18例 3 1眼高度近视 ,屈光度 -6 0D~ -10 0D ,随访 3~ 10月。结果 术后第 3月 (共 3 1眼 )角膜haze≤ 1级 2 7眼 (87 1% ) ,>1级 4眼 (12 9% ) ;裸眼视力 2 9眼 (93 5% )≥ 0 8,2 4眼 (77 4% )≥ 1 0。术后第 6月 (共 2 6眼 )角膜haze≤ 1级 2 4眼 (92 3 % ) ,>1级 2眼 (7 7% ) ;裸眼视力 2 3眼 (88 5% )≥ 0 8,2 0眼 (76 9% )≥ 1 0。结论 LASEK为治疗高度近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但是其长期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预测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兔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两种手术后角膜中神经生长因子(NGF)mRNA表达的差异。方法选用健康、纯种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1组为正常对照组,其余5组为实验组,实验组白兔一眼行LASIK手术,另一眼行LASEK手术。术后1、7d,1、3、6个月取兔角膜做半定量RT-PCR检测兔角膜中NGF mRNA的表达。结果 LASIK手术后不同时间点兔角膜中NGF mRNA总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02),其中LASIK术后1、3、6个月组兔角膜中NGF mRNA表达比正常对照组和术后1、7d组表达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EK术后早期(1、7d)兔角膜中NGF mRNA表达比正常对照组增多;术后1、3个月兔角膜中NGFmRNA表达持续稳定增多,术后6个月时表达到最高峰;LASIK与LASEK两组比较:LASEK组在术后早期1、7d角膜中NGF mRNA表达增高,而LASIK组术后1个月才开始增高,随着手术后角膜神经再生修复时间的延长,两组角膜中NGF mRNA表达的差异越来越小。结论 LASIK与LASEK两种手术后角膜神经损伤修复存在差异,角膜中NGF mRNA表达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近视   总被引:68,自引:5,他引:63  
Lian J  Zhou D  Ye W  Wang K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4):287-290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在治疗近视眼中的作用。方法 将678例(928只眼)近视眼患者(-2.00 ̄-20.00D)分为3组:I组为-2.00 ̄-6.00D、Ⅱ组为-6.10 ̄-10.00D及Ⅲ组为-10.10 ̄-20.00D,均采用LASIK进行治疗,术后平均随访1年(6 ̄18个月),并对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I组:术后1年时平均残余屈光度为-0.24±0.50D,屈光度  相似文献   

9.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靖  张晓燕 《眼科新进展》2000,20(6):420-421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采用LASIK治疗高度近视186例308眼,按术前屈光度将患者分为2组。对1a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术前近视-6.0~-10.0D(等值球镜,下同)术后1a裸眼视力达到0.5和1.0者分别为95.76%和77.58%,剩余屈光度为-0.32D±0.46D。B组术前近视-10.25~-20.00D,术后1a裸眼视力达0.5和1.0者分别为62.24%和37.06%.剩余屈光度-0.92D±1.13D。结论LASIK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并有较好的预测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assisted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f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矫正高度近视术后2 a角膜后表面的变化。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分析。收集2015年1月至12月来我院角膜屈光科行激光矫正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48例92眼。将患者依照术式分为两组,fLASIK组25例47眼,等效球镜度为-6.00~-11.00 D;LASEK组23例45眼,等效球镜度为-6.00~-9.50 D。利用Pentacam测量各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1 a、2 a时角膜后表面高度及曲率和非球面因子Q值变化,角膜后表面高度取自中央角膜厚度最薄点、角膜顶点及距角膜顶点1 mm范围4个位点(0°、90°、180°和270°),同时记录视力、屈光度数、眼压、中央角膜厚度、切削深度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年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度、眼压、中央角膜厚度、切削深度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角膜最薄点和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余4个位点差异亦无均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最薄点和角膜顶点以及4个位点后表面高度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角膜曲率和Q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曲率和Q值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术后2 a时两组患者角膜最薄点后表面高度和术前的差值与切削深度/术前中央角膜厚度比值无相关性(fLASIK组:r=0.017,LASEK组:r=0.061,均为P>0.05);角膜后表面Q值差值与切削深度/术前中央角膜厚度比值亦均无明显相关性(fLASIK组:r=0.062,LASEK组:r=0.103,均为P>0.05)。结论 经fLASIK或LASEK矫正的高度近视患者,术后角膜后表面保持稳定;这两种术式在保留足够的角膜基质床厚度前提下是长期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近视眼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keratomileusis, LASIK)后5年中央角膜厚度及角膜曲率等的变化情况,并分析LASIK的安全性和远期疗效.方法 接受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52例(104只眼),检查患者术后5年的视力、屈光状态、中央角膜厚度及角膜曲率,并与术前及术后早期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5年均未发生继发性角膜扩张或医源性圆锥角膜;最佳矫正视力均无下降;平均等效球镜度数为(0.043±0.502)D,其中94眼为0~0.50 D,占90.38%.术后各阶段视力较稳定,等效球镜度数3个月时渐趋稳定.术后1年与术后5年中央角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自与术后预计角膜厚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较术后预计角膜厚度厚;术后1~5年角膜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SIK治疗近视具有良好的预测性和稳定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矢量法分析LASEK和LASIK矫正高度散光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Thibos矢量法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正高度散光(≥-2.75D)的疗效。方法LASEK59例(59眼),LASIK37例(37眼)。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屈光度(S球镜,C柱镜,M等效球镜)和模糊指数B的差别。结果除LASIK组BCVA外,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UCVA、BCVA、S、M、C、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间S、C、M、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CVA较术前无一例发生下降2行。结论LASEK和LASIK手术方式均安全、手术效果可靠,是治疗高度散光的有效方法。Thibos矢量分析能够全面地描述眼屈光异常和屈光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超高度近视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Li DZ  Xu XM  Zhou SL  Fu JS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2):816-818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超高度(等效球镜度数>-10.00 D)近视的远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99例(173只眼)超高度近视行LASIK矫正,术前屈光度数-10.00~-23.50 D,平均(-13.7±3.6)D(等效球镜),其中-15.00 D以上41只眼.常规行裂隙灯显微镜、三面镜眼底检查、OrbscanⅡ眼前段分析系统、眼压、A超、角膜测厚、电脑验光、散瞳检影、主观验光等检查.术后随访18个月以上.结果术后18个月时裸眼视力≥0.5者148只眼(85.6%),最佳矫正视力高于或等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147只眼(84.4%),未见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低于2行以上的眼;屈光度数稳定在±1.00 D以下者109只眼(63.0%),术前屈光度数在-14.75 D以下和-15.00 D以上达到±1.00 D内者的百分数分别为73.5%(97只眼/132只眼)和29.3%(12只眼/41只眼).术后角膜后表面前移,术后3个月时后表面顶点距理想球面的距离为(0.069±0.031)mm,18个月为(0.065±0.025)mm,均大于术前的(0.029±0.010)mm;角膜微皱褶2只眼,诉暗视力下降眩光6例(10只眼).结论 LASIK矫正超高度近视有效安全,同时在选择手术适应证方面应谨慎从之.对于屈光度数太高而角膜厚度偏薄者行LASIK应慎重,可考虑其他方法矫正如晶状体屈光手术或联合手术.(中华眼科杂志,2004,40816-818)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早期,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方法 随机收集66例(66眼)高度近视,观察其手术前后对比敏感度的变化.结果 术后1个月,暗环境下低频段(3 c/d)、中频段(6、12 c/d)和高频段(18 c/d)对比敏感度均较术前下降.术后6个月,低频段对比敏感度恢复至术前水平,但中和高频段对比敏感度尚未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前和术后1、3与6个月有眩光时对比敏感度均较无眩光时对比敏感度低.结论 高度近视LASIK术后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下降,术后6个月仅低频段对比敏感度恢复至术前水平.眩光对对比敏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LASIK)术后早期,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的变化及相关因素对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方法 随机收集66例66眼高度近视眼,观察其手术前后对比敏感度的变化及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 术后1个月,暗环境下低频段(3c/d)、中频段(6、12)和高频段(18c/d)对比敏感度均较术前下降,术后6个月低频段对比敏感度可恢复至术前水平,但中和高频段对比敏感度尚未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前屈光度与术前和术后的对比敏感度均呈负相关,手术切削光区直径的大小与术后对比敏感度呈正相关,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与6个月有眩光时对比敏感度均较无眩光时对比敏感度低.结论 高度近视LASIK术后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下降;对比敏感度与术前屈光度呈负相关、与手术切削光区直径呈正相关;眩光降低对比敏感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眼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LASIK术后随访≥5年资料完整者68例(125眼),根据术前等效球镜度分为低中度近视组76眼,等效球镜度-0.75~-6.00(-3.79±1.41)D;高度近视组49眼,等效球镜度-6.12~-13.25(-8.13±1.35)D。术后1个月、6个月、1年、5年检查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角膜地形图和眼底情况,最后一次复查填写满意程度问卷调查表。对数据进行χ2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低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术后5年裸眼视力≥0.5的比例分别为100%和96%;术后5年等效球镜度在±1.00 D范围的比例分别为93%和84%;术后最后一次复查最佳矫正视力没有变化或增加的占82%眼(103/125);术后5年等效球镜度分别为(-0.02±0.65)D和(-0.33±0.80)D,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眼术中发生部分游离瓣,1眼术后发生上皮植入,8眼进行了增效手术;两组术后1~5年间均没有出现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患者的满意程度较高。结论 LASIK手术治疗近视术后5年有较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满意度,手术并发症少,术后5年屈光度稳定,远期没有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波前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治疗近视眼的疗效。方法接受Zyoptix波前引导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 63例 (113只眼 )作为试验组 ,同期接受常规LASIK手术(Planoscan)的 3 3 5只眼作为对照组 ,对 2组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2组术后屈光度数差异无显著意义 (t检验 ,P >0 .0 5)。试验组 3 3 .6%患眼 (3 8只眼 )术后裸眼视力优于其术前戴镜矫正视力 ,而对照组此比例为 17 0 % (57只眼 )。当瞳孔直径为 6mm时 ,对照组术后高阶像差RMS平均增加 10 0 % ,而试验组平均增加 3 5%。术后 6个月对照组对比敏感度接近术前水平 ,而试验组则略优于术前。结论 Zyoptix波前引导LASIK的术后视觉质量优于传统LASIK。 (中华眼科杂志 ,2 0 0 4,40 :9 12 )  相似文献   

18.
Epi-LASIK和LASIK矫治高度近视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型角膜刀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治高度近视的疗效。设计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62例(123眼)高度近视患者。方法对62例(123眼)高度近视患者进行Epi-LASIK(28例56眼)或LASIK(34例67眼)手术。由患者自行决定采用何种术式,对于角膜相对较薄者和从事职业存在角膜瓣风险者,医生推荐Epi-LASIK手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周、1、3、6个月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状态及总的高阶波前像差均方根(RMS)。主要指标UCVA、BCVA、屈光状态及总的高阶波前像差RMS值。结果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Epi-LASIK组UCVA≥0.8眼数比例(46.4%)明显少于LASIK组(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术后1、3、6个月Epi-LASIK组UCVA≥0.8眼数比例(85.7%、94.6%、91.1%)与LASIK组(92.5%、95.5%、9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0、0.822、0.530)。两组术后的BCVA无一例下降。Epi-LASIK组术后1周、1、3、6个月等效球镜值在±0.50D以内的比例(42.9%、51.8%、60.7%、64.3%)与LASIK组(53.7%、59.7%、71.6%、73.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30、0.378、0.200、0.290)。两组术后的高阶像差RMS均较术前增大:Epi-LASIK组术后l、3、6个月的高阶像差RMS值(1.51±0.77)μm、(1.32±0.76)μm、(1.18±0.71)μm与术前(0.87±0.27)μ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19、0.026);LASIK组术后1、3、6个月的高阶像差RMS值(2.41±0.81)μm、(2.17±0.63)μm、(1.89±0.87)μm与术前(0.91±0.22)μm相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08、0.006)。Epi-LASIK组对高阶像差的影响小于LASIK组:两组之间术后1、3、6个月高阶像差RM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35、0.033)。Epi-LASIK组Ⅰ级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2眼。结论Epi-LASIK矫正高度近视虽然视力恢复较LASIK慢,但能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眼科,2007,16:336-339)  相似文献   

19.
Liu L  Dong JY  Li XY  Huo M 《中华眼科杂志》2008,44(4):327-331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曲率的计算方法,以得到LASIK术后准确的角膜曲率.方法 应用临床资料进行LASIK后角膜曲率计算公式的推导,并应用临床加以验证.对临床上127例(242只眼)行LASIK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患者手术前后的等效球镜度数和角膜曲率,计算出其角膜平面球镜度数和LASIK后角膜平面球镜度数改变量.将观察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用第一组患者的资料推导出两个不同的角膜曲率计算公式,即回归法计算公式和屈光度数依赖法计算公式,之后用第二组患者的资料来验证公式,用推导出的公式计算所得的角膜曲率值与临床病史法所得的角膜曲率值进行对比.结果 用回归法计算公式所得K回归=-5.657+1.115Kpost,用屈光度依赖法所得K屈光度数依赖=Kpost-(0.24·△SEQco).两种方法计算出的角膜曲率与现在临床常用的临床病史法所计算的角膜曲率有高度的相关性(r=0.955,0.928;P<0.01),各公式计算的K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回归法计算公式和屈光度数依赖法计算公式均可靠.当术前相关资料无法完整提供时可用同归法计算公式和屈光度数依赖法计算公式对术后角膜曲率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