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对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肺结核病人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2月间诊断为活动性肺结核病,同时为非活动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355例,同时取300例单纯肺结核患者为对照组。观察其抗结核药物治疗期间肝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出现肝功能损害的有137例,占38.59%;而对照组只有54例,占18.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抗结核药物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肝功能损害更大,与60岁以上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肝损的发生时间多在用药后45 d以内,占78.31%。结论乙型病毒标志物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药物化疗中较易发生肝功能损害,要密切监测,并给予护肝处理。  相似文献   

2.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肝功损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抗结核药物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比较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和阴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肝功能损害的情况,并对其中HBV-DNA阳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联合口服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进行疗效观察.[结果]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肝损率比阴性者明显增高,其中HBV-DNA阳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联合口服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较之单纯护肝效果更佳.[结论]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肝损率较阴性者高,对其中转氨酶升高的HBV-DNA阳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联合口服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有助于肝功恢复,进而有助于完成抗结核全疗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抗结核化疗对乙肝表面抗原(表抗)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4例乙肝表抗阳性的肺结核患者随机等分为HRZE组和HBAL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每周和巩固期每月的肝功能.结果:两种治疗方案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AL方案对肝功能的影响较小.结论:抗结核药物易造成肝损害,推荐肺结核合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预防性使用护肝药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预防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择广西14个县(区)作为项目点,将半年内在项目点结防机构登记治疗的涂阳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6~8个月。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实验室肝功能检测。结果 90%的肺结核患者预防性使用护肝药物。预防性护肝药物的使用种类主要有中成药类、水飞蓟素类、葡醛内酯类,占使用护肝药物总人数的96.2%。预防性使用护肝药的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3.9%,未预防的发生率为1.9%,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419,P>0.05)。肝损害发生率在全程护肝组(3.8%)、非全程护肝组(4.2%)和对照组(1.9%)之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2=1.109,P>0.05)。几种常用预防性护肝药物未显示出与降低肝损害的发生有关。预防性使用护肝药物与肝损害严重程度亦未显示出有关系(2=2.699,P>0.05)。结论预防性使用护肝药物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预防效果尚不明确,临床用药应根据患者病情确定是否需要预防性护肝。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抗结核药物引起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相关高危因素,进一步探讨恩替卡韦对抗结核治疗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后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与年龄、性别、治疗前HBV-DNA载量、长期饮酒史、低蛋白血症及是否已使用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治疗等因素的关系,并把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72例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治疗后17例(23.61%)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经χ2检验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治疗前HBV-DNA载量、有无长期饮酒史、是否合并低蛋白血症、是否已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等因素对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22、14.421、11.466、4.303、7.810,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治疗前HBV-DNA高载量和有长期饮酒史是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治疗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OR=26.030,95%CI:2.402~282.115;OR=27.478,95%CI:1.777~424.891),而抗结核治疗前已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是防治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保护性因素(OR=0.079,95%CI:0.008~0.830)。进一步分析治疗前已使用恩替卡韦抗病毒组抗结核期间出现乙肝病毒再激活率、肝功能损害率及被迫终止抗结核治疗率分别为8.82%、17.60%、8.82%,均明显低于未抗病毒组的36.80%、52.60%、42.10%(P<0.05)。 结论 HBV-DNA高载量和有长期饮酒史是肺结核合并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治疗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前口服恩替卡韦可降低乙肝病毒再激活风险,减少肝脏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抗结核药物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院自2006年10月~2011年1月收治的136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肺结核患者,与同期收治的130例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肝功能损害及DNA水平变化的情况.结果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组共发生肝损104例(76.5%),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组共发生肝损22例(16.9%),两组在轻度肝损、中度肝损及重度肝损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组及阴性组发生肝损的时间段主要分布在31~60 d及16~30 d,两组在肝损发生>60d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组年龄增加则肝损发生也增加.出现肝损的年龄主要分布在大于60岁组及41~60岁组,分布在45.2%及31.7%.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组主要分布在31~40岁及41~60岁组,分别为31.8%及27.3%.重度肝损与中度肝损与轻度肝损组比较(P< 0.05,P< 0.01).结论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比阴性者多,可能与用药前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肝脏病理损害有一定的相关.因此针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肺结核患者应选用肝损害小的药物并积极采取保护肝功能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H3R3Z3S3(E3)/4H3R3方案抗肺结核治疗对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分析危险因素,探索防治方案,推出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2H3R3Z3S3(E3)/4H3R3方案治疗的HBV标志阳性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肝功能情况,以及同期采取同样方案治疗的5项HBV标志(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阴性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为对照。结果HBV标志阳性组肝损率为36%明显高于阴性组8.2%。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使用2H3R3Z3S3(E3)/4H3R3方案治疗对HBV标志阳性患者肝功能损害大,故在抗结核过程中应加强肝功能的监测,加强护肝治疗减少肝损的发生。对于HB-sAg、HBeAg、HBcAb均阳性患者抗结核期间出现肝损的,如果经加强护肝治疗无明显改善的,在情况允许下,最好改用肝损率小的抗结核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HBV生物标志物阳性涂阳肺结核病人DOTS中肝损害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世英 《职业与健康》2008,24(4):349-350
目的观察板式组合药2H3R3Z3E3/4H3R3方案直接面视下短程化学疗法(DOTS)对HBV生物标志物阳性的涂阳肺结核病人肝损害发生情况。方法比较HBsAg、HBeAg、HBcAb阳性的初治涂阳肺结核病人与HBV生物标志物阴性的初治涂阳肺结核病人DOTS前后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 HBV生物标志物阳性初治涂阳肺结核病人肝损害总发生率59.2%,HBV生物标志物阴性者肝损害发生率8.2%,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1%病人因肝损害需更改治疗方案。结论DOTS中合并HBV生物标志物阳性的初治涂阳肺结核病人采用板式组合药用2H3R3Z3E3/4H3R3方案易发生肝损害,对这类病人应慎用常规方案,并要密切全程观察肝功能,尽可能应用肝损害较小的抗结核药,或在早期应用保肝药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9.
高清华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9,30(4):303-305,封4
目的研究抗结核药物联合抗病毒治疗对肺结核并HBV-DNA阳性患者抗结核肝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76例肺结核合并HBV-DNA阳性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抗结核治疗,方案为2HRZE/4HR,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常规护肝。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检查患者肝功能,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检测HBV-DNA水平,统计肝损伤出现时间、肝损伤程度、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肝损伤例数和停药例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随着时间的增加,两组ALT、AST和TBIL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其中观察组ALT、AST和TBIL水平均低于同时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V-DN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肝损伤发生率、停药率和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肝损伤严重程度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通过对肺结核并HBV-DNA阳性患者采用抗结核药物联合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减少肝损伤发生,并减低肝损伤严重程度,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沈忱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0):4547-4548,4644
目的 探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致重症药物性肝炎的护理,以提高对肺结核的治疗及护理水平.方法 对医院2001-2011年735例肺结核住院经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引起药物性肝炎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35例肺结核患者在经抗结核药物治疗期间,引起药物性肝炎的132例,总发生率为18.0%,其中重度20例、中度76例、轻度36例;在影响因素中,年龄>55岁对肝损害的影响较大,25例中发生药物性肝炎20例,发生率达80.0%;吸烟的影响也较大,253例发生药物性肝炎75例,发生率为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线抗结核药物对不同年龄、不同体质肺结核患者有不同程度肝损害;轻者可继续抗痨治疗,重症则需减量或停用治疗药物并同时护肝治疗.结论 抗结核治疗期间,非常有必要密切观察病情、常规监测肝功能、及时发现肝损害、并认真做好用药安全护理.  相似文献   

11.
结核病化疗用药的特点是疗程长,需同时应有多种抗结核药物。药物性肝功损害是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毒副作用之一,也是大部分结核病人中断治疗的最常见原因。因此,如何减少、预防和治疗抗结核药物肝功损害的毒副作用,是保证结核病人全程和规律治疗的关键环节。现结合近年来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肝功能损害的300例肺结核病人资料,分析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措施,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抗结核药物致高危人群肝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的主要因素,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年3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674例抗结核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出现肝损伤的例数,总结患者分析导致肝损伤的高危因素,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结核病的类型、抗结核药物疗程、并发症,结果使用SPSS18.0统计学分析。结果年龄越大、有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其肝损害更容易发生,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药时间长、合并肝炎患者容易发生肝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结核药物发生肝损伤与年龄、并发症、治疗疗程和抗结核类型均有关系,针对此类患者需要医生积极给予保肝护肝药物。  相似文献   

13.
张立贤 《现代保健》2009,(19):176-177
目的观察护肝片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防治效果。方法初治肺结核168例,应用“2HRZE(S)/4HR”方案抗结核治疗,治疗组88例,全程加服护肝片;对照组80例,全程加服葡醛内酯片。结果治疗组出现肝损害6例(6.82%),其中HBsAg阳性患者出现5例(5.68%);对照组出现肝损害26例(32.50%),其中HBsAg阳性患者出现20例(2500%)。两组比较有碌著性差异(P〈0.01)。HBsAg阳性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肝功能更容易受损害。结论护肝片在防治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发生是有效的,特别是对HBsAg阳性的结核病患者。  相似文献   

14.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在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炎中的作用。方法84例由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炎患者均停用抗结核治疗药物,在护肝治疗基础上分别应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组n=42)和肝泰乐(对照组n=42)进行治疗,4周为1疗程;对两组患者肝损害情况(ALT、AST、TBIL)及预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的恢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愈及好转40例(95.2%),对照组治愈及好转31例(73.8%),治疗组肝功能损害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结核患者进行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应加强肝功能监测;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用硫普罗宁对肺结核患者由抗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防治作用。方法:118例结核患者在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的同时同步应用注射剂与片剂硫普罗宁6个月。结果:用药或6个月未出现肝功能损害100例,用药过程中出现肝功能异常、血清谷丙转氨酶(AST)异常者18例,继续用硫普罗宁后16例肝功能异常者肝功能复常,2例仍有ALT及AST增高,但均较稳定,无进行性增高趋势。结论:肺结核患者在使用抗结核药物的同时同步应用硫普罗宁可较好地保护肝细胞,明显改善肝功能,能有效防治抗结核药物所导致肝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对乙肝病毒标志物携带者肝功能影响。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测定乙肝病毒五项标志物。结果 观察96例,抗痨化疗6~8个月,肝功能异常29例,异常率为30.2%;对照100例,抗痨化疗6~8个月,肝功能异常9例,异常率为9%。结论 抗结核药物对乙肝病毒标志物携带者肝功能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结核病发病率一直攀升不下,同时中国也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地区。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结核合并慢性HBV的情况较多,而抗结核药物本身对肝有很大的毒性损害,因此结核合并乙肝患者的治疗导致轻重不等的肝功能损害,乙肝病毒感染者更应引起重视。而结核病的治疗是要联合用药的,那么毒性就会加强,对肝功能的损害就会更大。在对患者使用结核药时就要慎之又慎,考虑全面,并同时要应用保肝药物防止患者的肝功能损害加大,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经常检查肝功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肺结核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科129例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DILI的临床资料。结果高龄、嗜酒、肝炎病毒携带者或有肝病史、抗结核药物治疗的1~3周、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更易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结论对抗结核药致DILI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治疗,以保证患者能够顺利完成化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抗结核组合药化疗对肺结核病人肝功能的影响。方法比较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阳性组和阴性组肺结核病人组合药化疗前后肝功能损害程度,受损时间和恢复时间。结果960例病人中肝损率为18.95%,HBVM阳性组肝损率为35.77%,HBVM阴性组肝损率为12.24%,HBVM阳性组肝损率比HBVM阴性组明显高(P〈0.01)。其中HBsAg(+)、HBeAg(+)、HBcAb(+)组比单纯HBsAg(+)组病人肝损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组合药化疗有明显肝功能损害,HBVM阳性病人比阴性病人多见,损害出现时间早而恢复时间相对延长。应用组合药化疗时应密切观察肝功能变化并积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乙肝的抗结核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案例分析法.对本院近年来收治的40例肺结核合并乙肝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40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三联加上乙胺丁醇或链霉素的化疗方法,具体剂量如下:异烟肼0.3g/d、利福平0.45g/d(体重超过50kg,R0.6g/d)、吡嗪酰胺1.5g/d,分3次口服;乙胺丁醇0.75g/d或链霉素0.75g/d,肌肉注射.治疗期间患者均需每一至两周进行肝功能检测,若出现、恶心、厌食以及发热、不适等症状,立刻进行检测,且调整治疗方案.结果本组40例患者中共出现10例肝损伤,肝损伤率为25%,其中单独HBsAg(+)的患者与HBcAb(+)、HBsAg(+)、HBeAb(+)的患者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1);HBsAg(+)、HBsAg(+)的患者与HBcAb(+)、HBeAg(+)的患者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1);本组40例患者中能持续使用抗结核药物的为30例(75%),由于出现肝功能异常而减少药物使用患者7例(17.5%),由于出现严重肝损伤而停用药物患者3例(7.5%),肝损伤主要为黄疸、消化道炎症、肝脾肿大等.结论肺结核合并乙肝的治疗需要在治疗前对患者肝功能和乙肝病毒标志物进行检测,治疗过程中需严格观察患者肝功能变化情况,且给予恰当的护肝治疗,保证患者的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