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胃论》学术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佩江 《河南中医》2009,29(9):856-857
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了李东垣《脾胃论》的学术思想:①脾胃病的发病机理;②脾胃是元气之本;③脾胃为精气升降的枢纽;④首创甘温除热法。其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  相似文献   

2.
马居里教授作为陕西省首届名中医、主任医师、教授,重视对历代名医经典著作的研读和经验的传承,通过临床验证,对古方治疗今病疾病谱有创新发挥。马教授在中医教学和临床享有盛誉,笔者有幸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继承了导师运用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临证发挥时灵活辨证论治的学术精髓: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中焦既健,以灌四傍;治病首重调理后天脾胃。  相似文献   

3.
陈宝玲 《陕西中医》2010,31(2):253-254
金元四大医家李东垣代表作《脾胃论》,开创了疾病的内伤学说,奠定了祖国医学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对丰富和发展祖国医学的脾胃学说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论点,理论内涵精辟丰富,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和重视,“甘温除热”理论和所创的补中益气汤等方剂辟内伤发热治疗之蹊径,至今仍对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裘叶忠 《河南中医》2003,23(4):21-21
东垣名著《脾胃论》十分强调脾胃病饮食治疗的重要性 ,为我们研究饮食保健和脾胃病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 ,一升一降 ,相互依赖 ,饮食水谷全由脾胃之功能 ,才能完成人体所需营养物质的运化与吸收。《内经》云 :“食入于胃 ,散精于肝 ,浊气归心”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胃为饮食转化之枢纽 ,气血津液生化之器。故饮食与脾胃有着必然的生理和病理联系。饮食调和 ,脾胃健旺 ,则元气充沛 ,生机蓬勃 ;饮食不调 ,脾胃损伤 ,则元气衰减 ,生机不足。元气根于脾胃 ,与饮食息息相关。故东垣在研究《内经》有…  相似文献   

5.
李东垣《脾胃论》中使用了七个含有巴豆的处方,详细阐释了胃肠寒冷积滞及虚证实证均可使用巴豆治疗。巴豆七方涵盖了巴豆众多传统炮制方法,核心在于制熟减毒,并根据临床需要配伍辅料。巴豆配伍人参、白术治疗虚中积冷;配伍干姜、丁香等温里药温下扫邪;配伍木香、陈皮调畅气机;配伍黄连、大黄、百草霜制约巴豆辛热燥烈峻下之性;配伍三棱、莪术、神曲活血祛瘀、行气消积。通过对巴豆的炮制、灵活把握服用剂量以及经验配伍,达到峻药缓投、攻药虚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李东恒《脾胃论》 ,随证立法用药 ,分经随病制方遣药 ,及“时、经、病、药”四禁的用药规律 ,因病因时、五邪所伤 ,调饮食 ,运寒温等 7个方面 ,探讨李东垣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7.
甘温除热法是治疗内伤发热的重要方法之一,由李杲首创。其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在临床广为应用,为后世治疗内伤热中开辟了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李东垣,名杲,字明之,世居河北真定(正定)的东垣地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金元四大家之一。拜师张元素,继承了张元素脏腑辨证医学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并有所发展,是“补土派”的创始人,是一位具有法家创新思想的医学家,在医疗实践和治学立论方面不拘泥于成方古法,能联系当时的实际,对于中医理论和临床治疗上都有所发明和创新,对后世医家和中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李东垣生平著述颇多,但多有散失,存世并广为流传的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活法机要》《医学发明》等,其中《脾胃论》是其主要代表作,据考证大约撰于公元1249年,属李东垣晚年作品。南宋时,人们生活在极不安定的环境下,患病多因饮食失节,劳逸过度损害脾胃所致,李东垣据此创立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思想,治疗上尤善补脾胃之元气,主张“升阳、泻火”的治疗原则。笔者综观现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往往亦多以饮食失节,劳逸过度损害脾胃为病而多见,因此详读东垣先生的《脾胃论》,将其学术思想,呈管窥述之,希望对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补中益气汤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黄芪、人参、白术、当归、陈皮、柴胡、升麻、甘草组成,具有补脾胃、升阳益气之功能。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各种杂症,疗效满意,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0.
李东垣《脾胃论》一书,其在治病、用药、组方上注重脾胃,重视时令、气候、环境对机体的影响。笔者据其方义,以其方辨证用于临床,屡获良效,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从文献角度梳理了"风药"使用的历史,重点阐述了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重视风药应用的学术思想:重元气,倡后天养先天;重脾胃,倡甘温补中;重升降,倡少阳生发;重风药,倡风药升阳.  相似文献   

12.
对李东垣治疗便秘的学术思想进行研究探讨,其认为便秘的病机在于阴火灼津,而根本原因在于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辨证不离脾胃内伤,提出润泄散温四大治则。临证用药以养血润燥,辛润活血为主,多用辛散之风药,升降结合,且善用苦寒之药,攻补兼施。  相似文献   

13.
补土派创始人李东垣独树一帜提出了阴火论,后世对此各执其词,争论不休。现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思想为基础,忠于原著为原则,分别从"阴火"的来源、提出、表现、治疗四个方面浅谈后世医家对东垣"阴火论"的理解,得出结论李东垣的"阴火论"是通过中医整体辨证的方法,基于"脾胃为后天之本"的学术思想所提出,并非以管窥豹,局限于某个脏腑。希望能为广大中医学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李东垣乃补脾派一代宗师,他所创立的内伤学说为中医学术的发展做出了卓绝贡献.捧读<脾胃论>深感东垣先生确属学有渊源,治有独到之处.不揣浅陋,将学习心得涂之成篇,以斧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5.
庄子云“鸟影不移”,是说鸟飞过时速度很快,其影在人的视野中好像是在一瞬间出现,又在同时消失。如此即生即灭,顿生顿灭的存在,反而造成了一种错觉,就好像是没有移动一样。而事实上,正是一种连续的、快速的移动才能够形成这种效果。一旦这种连续的移动停止,即使是在瞬间,才会令  相似文献   

16.
《脾胃论》是中医脾胃学说的标志性著作,作者研读《脾胃论》过程中发现东垣论述胃多于脾,重视胃过于脾。本文对《脾胃论》中胃的生理作了全面整理和分析。胃的生理特性:阳土,性湿。胃的生理功能:胃为器,主受纳、传化;胃为仓廪之本,主腐熟饮食、滋养元气;胃为升清降浊之枢纽,尤主升清。胃与脏腑、经络、九窍等有着过广泛的生理联系。  相似文献   

17.
《脾胃论》是中医脾胃学说的标志性著作,作者研读《脾胃论》过程中发现东垣论述胃多于脾,重视胃过于脾。本文对《脾胃论》中胃的生理作了全面整理和分析。胃的生理特性:阳土,性湿。胃的生理功能:胃为器,主受纳、传化;胃为仓廪之本,主腐熟饮食、滋养元气;胃为升清降浊之枢纽,尤主升清。胃与脏腑、经络、九窍等有着过广泛的生理联系。  相似文献   

18.
19.
李东垣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历经疫病治疗,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李东垣以清热解毒法合升阳散火法治疗头面疫毒大头瘟,是“火郁发之”的具体应用,为后世温热病的治疗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在当今临床也应用广泛,不拘于大头瘟一病。在壬辰疫病发热的治疗中,李东垣反对时医以“伤寒”论治,观察到群体脾胃内伤是发病基础,认为发热是由内伤所致,归入“阴火”范畴,采取补脾胃、升阳散火,再酌加清热药的方法治疗,其“甘温除热法”当理解为“甘温+除热药”的组方模式。根据李东垣的实践经验,有脾胃内伤基础的疫病发热或外感发热均可依“阴火”辨治,莫拘于“内伤”一语而将甘温除热法排除在外感热证的治疗之外,对当今的疫病治疗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脾胃论》是最能体现李东垣学术思想的一部著作,书中阐述了脾胃与四脏生理病理的密切关系及治疗五脏病的遣方用药规律,丰富了脏腑辨证理论内涵.从《脾胃论》中李东垣对心与脾胃的生理病理关系的阐述入手,提炼出李东垣从脾胃论治心系病症循"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的特点.临床从脾胃论治心系疾病,以脾胃病机入手,师东垣古法,理后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