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攻击性行为,是指"导致另一个体受到伤害的行为",是反社会行为的一种,严重的攻击如暴力犯罪、自杀、恐怖主义等,有较大的社会危害[1]。长期以来,人类和动物的攻击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重要的研究课题。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关于攻击行为和暴力攻击行为与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也成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辽宁男犯攻击行为的心理因素,构建心理健康等因素与攻击行为的关系模型。[方法]采用修订后攻击问卷、症状自评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气质调查表和防御方式问卷对262名辽宁男犯进行心理测量。[结果]除内外倾和成熟防御机制外,男犯暴力倾向组与对照组攻击行为、心理健康、人格、防御方式有显著差异。暴力倾向组与对照组气质类型有统计学差异(χ2=17.08,P=0.002)。男犯攻击行为与心理健康、人格、气质、防御方式等因素存在显著相关。以攻击总分为因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有显著性意义的因子为不成熟防御机制、敌对、精神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结论]不成熟防御机制、敌对、精神质、多血质和抑郁质预测男犯可能有较高的攻击行为,黏液质预测攻击行为较低。  相似文献   

3.
从心理学角度谈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医患关系的心理因素,以及患的心理需求,提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对应措施。  相似文献   

4.
程耀慧  韩慧 《中国学校卫生》2021,42(7):1106-1109
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已经成为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攻击行为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父母是青少年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而父母控制作为一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通过查阅现有文献,对父母控制的概念及分类、父母控制对青少年心理行为的影响、攻击行为的概念及测量、青少年攻击行为影响因素、父母控制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及人口学因素对两者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预防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提升父母教养能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关系攻击行为是故意操纵和破坏他人的同伴关系从而伤害他人的行为[1].与身体攻击造成的后果一样,关系攻击导致的心理和社会适应困难也是广泛且稳定的[2].目前,随着社会对校园暴力和攻击行为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学校发生的关系攻击行为也不容忽视.本研究旨在调查大学生关系攻击行为状况,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依据,并为营造积极、安全、尊重的学校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考察中学生自尊、羞耻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为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提供实证参考.方法 采用自尊量表、中学生羞耻感量表和Buss&Perry攻击问卷,对从哈尔滨市方便抽取的l 17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中学生的主要攻击形式为敌意和言语攻击.男生的攻击行为总分、愤怒和身体攻击水平均高于女生(t值分别为2.806,3.864,4.279,P值均<0.05);高一学生攻击行为水平最高,初一学生的攻击行为得分低于初三和高一学生(P<0.05);在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维度上的年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自尊与羞耻、攻击行为及各维度间呈负相关,羞耻与攻击行为及各维度间呈正相关(P值均<0.05).自尊不仅能直接影响中学生的攻击行为,还可通过羞耻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攻击行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别为0.172,0.150,中介模型拟合指标x2/df=2.924,CFI=0.899,TLI=0.912,RMSEA=0.038,SRMR=0.044.结论 中学生自尊、羞耻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密切,且羞耻在自尊预测攻击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少年攻击行为发生的社会心理因素,为预防和减少此类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儿童版)对武汉市1051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有攻击行为青少年的家庭矛盾性得分高于无攻击行为青少年,而亲密度与知识性得分低于无攻击行为青少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攻击行为青少年的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父亲过分干涉因子得分较高,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攻击行为青少年情绪稳定性、精神质因子得分较高,掩饰性和社会成熟水平因子得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地社会风气、矛盾性、精神质、神经质是影响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OR值为1.10~1.98),知识性是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保护性因素(OR=0.80)。结论改善家庭和社会环境对降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探讨中学生情绪管理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为攻击行为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安徽省宣城、淮北、蚌埠市12所学校的5 892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中学生情绪管理得分与攻击行为得分的相关性.结果 男生攻击行为得分高于女生,高中生攻击行为得分高于初中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高情绪管理能力组中学生攻击行为得分低于低情绪管理能力组(P<0.01).在控制性别、学段、父母文化程度等变量后,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情绪管理能力对攻击行为具有负向预测力(β=-0.368,P<0.01).结论 中学生情绪管理和攻击行为的相关有统计学意义.应提升有攻击行为青少年的情绪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中学生同伴依恋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为青少年心理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方便抽样方法,对安徽省淮北市6所中学2 707名中学生同伴依恋和攻击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 707名中学生同伴依恋总分和攻击行为总分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学段差异,同伴依恋总分女生高于男生,初中学生高于高中学生;攻击行为总分男生高于女生,高中学生高于初中学生。同伴不安全依恋的中学生攻击行为总分显著高于同伴安全依恋的中学生,同伴依恋与攻击行为显著负相关。结论良好的同伴依恋关系可以减少攻击性行为,应重视青少年同伴安全依恋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黄艳  王俊  余毅震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1):1548-1550
目的:探讨中小学生攻击行为与家庭因素的内在关系。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CBCL量表、家庭环境量表(FES-CV)对湖北省5个地区的4 010名6~15岁学生进行调查,筛查出131名有攻击行为的学生,并对131名有攻击行为学生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攻击行为的检出率为3.27%(其中男生为3.72%,女生为2.74%),性别无明显差异;攻击行为组的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3个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矛盾性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中小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不一致、高矛盾性、低亲密度。结论:中小学生攻击行为与家庭环境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进入青春期前后儿童攻击行为的稳定性,为进一步开展学龄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86名学龄儿童(男46名,女40名)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以攻击行为量表、攻击观念量表、父母管教行为量表、冲突解决策略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为研究工具,对学龄儿童自评的攻击行为进行为期2.5a的追踪。结果学龄儿童攻击行为存在稳定性,且没有性别差异;与学龄儿童的攻击行为有关的攻击性观念及父母的管教行为、家庭冲突解决策略和家庭环境在追踪的2.5a内基本保持稳定,只有父母管教行为中的体罚和取消儿童权利的做法显著减少。结论进入青春期前后的学龄儿童的攻击行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了解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的关系,为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新乡市某中学初一至初三年级抽取399名学生作为被试.采用青少年攻击性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独生子女女生的攻击行为总分及口头攻击行为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女生(P<0.05).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总分及身体攻击、口头攻击与母亲控制和父亲控制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总分、身体攻击和口头攻击与亲密度、知识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呈显著负相关,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总分、身体攻击、口头攻击及自我发泄均与矛盾性呈正相关(P值均<0.05).组织性对于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父亲控制对于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30,0.216,P值均<0.01).结论 家庭亲密度、知识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能降低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父亲控制、母亲控制、矛盾性能增加独生子女初中生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3.
攻击行为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配对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具有攻击行为中小学生的人格特征,筛选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为开展人格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湖北省4 010名6~15岁学生进行调查,并对131名有攻击行为的学生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学生攻击行为的检出率为3.27%,其中男生为3.72%,女生为2.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攻击行为组EPQ问卷中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中小学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父母对孩子管教方式不良、居住地社会风气不好、学校风气不好、与同学和邻居的关系不好、高精神质、高神经质。结论有攻击行为学生的人格特征表现为高精神质、高神经质。攻击行为的发生受诸多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城市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现状及其与师生互动风格的关系,为降低攻击行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选取辽宁省两所城市15所中小学的880名城市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城市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秩均值为467.35,非留守儿童为413.65;城市留守儿童相关分析显示领导、理解和不满的师生互动风格与攻击行为显著相关(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满的师生风格(β=0.185)与攻击水平密切相关。结论辽宁省城市留守儿童攻击行为水平较高,师生互动风格对攻击行为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攻击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人格、自尊和社会支持的关系,为大学生攻击行为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 采用线性结构方程并建立模型来探讨大学生攻击行为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通过建立大学生攻击行为模型发现,大学生攻击行为受人格变量直接和间接影响;而自尊对攻击行为仅产生直接影响,效应指数为0.19;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会支持通过人格变量和自尊中介因素对大学生攻击行为起不同程度的间接作用,分别为:父亲情感温暖、理解(0.062),父亲惩罚、严厉(0.147),父亲偏爱被试(0.094),母亲惩罚、严厉(0.001),客观支持(0.056),主观支持(0.021),对支持的利用度(0.027),精神质(0.258),内外向(0.014),神经质(0.430);神经质对攻击的直接效应值最大,达0.360.结论 加强大学生个性辅导,提供给他们物质支持和精神理解,使他们在良好家庭氛围中以更好的心态来进行学习、工作和交往,可减少攻击行为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学生关系攻击行为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班级戏剧问卷,同伴提名对549名小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小学生关系攻击行为的性别、社交地位差异有显著性,女童的关系攻击水平高于男童,低接纳组的关系攻击行为显著高于一般接纳组和高接纳组;②关系攻击与受欺侮、退缩、被排斥显著正相关,与同伴接纳性显著负相关;③不同关系攻击水平小学生心理社会适应差异显著,高关系攻击型小学生受欺侮、退缩、被排斥得分显著高于一般型和低关系攻击型,同伴接纳性得分显著低于一般型和低关系攻击型.[结论]关系攻击行为对小学生心理社会适应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13年11月25日,重庆发生一起10岁女童在电梯内摔打1岁男婴的案件,轰动甚广.近来,一系列的宝宝攻击行为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3~6岁的宝宝处在人生开端的关键时期,如何从教育层面有效避免和制止宝宝的(隐性)攻击行为呢? “宝宝攻击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1.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宝宝的攻击行为源自其本能的驱力,简言之,宝宝体内天生具有某种攻击特质,或本能促使其隐藏的攻击行为借助某诱发事件最终爆发出来.  相似文献   

18.
聂衍刚  李祖娴  万华  胡春香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2):1464-1467,1470
目的 探讨生活压力事件、人格特质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为青少年攻击行为的预防和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攻击问卷、青少年大五人格特质问卷和生活压力事件问卷,对从广州市整群随机抽取的4所中学的84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青少年生活压力事件、人格特质和攻击行为的关系.结果 青少年攻击行为在年级、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青少年和师长同伴交往的压力对他们的攻击行为表现影响最为广泛,而神经质、宜人性与外倾性对青少年的攻击也有广泛的预测力.青少年体验到的压力会通过影响神经质、宜人性和严谨性3种特质影响其攻击行为的发生.结论 生活压力事件和攻击行为存在显著相关,并且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宜人性和严谨性在生活压力事件和攻击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家庭因素与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与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明显相关的家庭因素,为预防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湖北省5个地区401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母亲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家庭类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管教方式与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有显著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父母教育态度不一致,孩子与同学、邻居关系不好,家庭矛盾性评分高。结论 家庭因素主要通过父母管教方式、家庭环境质量对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学生攻击行为与人际归因的关系,对预防攻击行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安徽、云南、广东、黑龙江、湖北等5省15个大、中、小城市抽取7 008名小学生进行攻击行为问卷和人际归因策略调查。结果父亲文化程度高(P<0.05)、父母管教方式严格、对孩子期望值高(P<0.001)的学生攻击性低;与老师和同学有较好的关系、成绩优良、居住地社会风气较好(P<0.001)的学生攻击得分明显低于其他学生;人际关系外倾性归因与攻击行为有显著相关(r=0.4,P<0.01),并且外倾性越高,攻击行为越严重。结论改善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以及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及人际关系,对预防和干预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