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治疗方药:党参(或随证选用沙参、太子参)10~20克,黄芪20~30克,白术18克,三棱、莪术各10克,鸡内金30克,陈皮10~15克,甘草3~6克。水煎服。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15~30克,旋覆花(包)10克,代赭石18~30克;阳虚气逆者加沉香6克,丁香10克,生姜9克;胃阴不足者加麦冬30克;舌淡苔白润、呕吐痰涎者选加茯苓30克,炒莱菔子、苏子各10克;胃痛者酌情加丹参、砂仁、乌药、元胡、川楝子;食后胀满甚者加焦三仙、炒莱菔子;兼肝郁者加  相似文献   

2.
方剂组成及加减:羌活10克、独活10克、草乌10克、乳、没药(各)10克、威灵仙10克、防已10克、细辛3~5克(后下)。腰痛甚者加桑寄生15克、炒杜仲15克;腿痛甚者加牛膝10克;上肢关节痛甚者加桑枝15克、桂枝10克;病久反复发作易于感冒者加黄芪30克、丹参30克。  相似文献   

3.
<正> 治疗方药:大青叶12克,萹蓄、连翘、地榆各10克,诃子、藿香各8克,甘草4克。上药制成浓缩合剂60ml,3~6个月患儿,每次10ml;7个月~1岁半患儿,每次15ml;1岁半以上患儿,每次20~25ml,均每日3次,3天为1个疗程。如果出现烦躁口渴甚者,应补液,纠正脱水。高烧加粉葛、寒水石;腹泻甚者加罂粟壳,重用诃子;咽痛、咳嗽加山豆根、桔梗;腹胀甚者加炒莱菔子、广木香;呕吐  相似文献   

4.
<正> 治疗方药:山药、生龙骨(先煎)各30克,山萸肉15克,红参(先煎)、白术、桂枝,苏子(炒)各9克,五味子6克,葶苈子、桔梗各4克,枳壳(炒)5克。加适量水慢火煎1小时,渣加水煎20分钟,去渣将两次药液混合,每次服100毫升,1日3次,10剂为1疗程,阳虚甚加附子,干姜,桂枝易肉桂;肺热者加黄芩、鱼腥草;表症重者加麻黄、杏仁;痰多者加半夏、陈皮。治疗效果:经连服10~20刘,哮喘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消失,1年内哮喘未见发作者为临床控制,共22例;服10剂后,哮喘及哮鸣音均有减轻者为有效,共18  相似文献   

5.
<正>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部第三职工医院曹国文报道,用验方治疗慢性风湿关节痛效果好。处方是:羌活、独活、乳香,没药、威灵仙、防已各10克,细辛3~5克(后下)。腰痛甚者加桑寄生、炒杜仲各15克;上肢关节痛甚者加桑枝15克、桂枝10克;腿痛甚者加牛膝10克;病久反复发作易于感冒者加黄芪30克、丹参30克。本方适应症:既往有急性风湿病史,关节疼痛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而化验室检查正常者;关节疼痛,无红肿,体温不高,化验室检查血沉快、抗“O”高者;关节疼痛显著,有明显的致病诱因(风、寒、湿),化验室检查无异常者。一般服用3~5剂后,疼痛即可减轻,多数患者服用10~15剂后疼痛消除,化验室检查亦趋好转,且不易复发.偶有不耐乳香,没药之气味者,  相似文献   

6.
治疗方药:苍术15克,厚朴、党参各12克,陈皮、炙甘草、云苓、莱菔子各9克,焦三仙30克。胃脘坠胀者加黄芪、升麻、柴胡各9克;四肢沉重者加细辛3克,桂枝9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9克。日1剂,水煎分服。10剂为1疗程,2个疗程无效改用它法。治疗结果:纳食香甜,食量倍增,食后无不适反  相似文献   

7.
治疗方药:熟地、鸡血藤各30克,白芥子6克,鹿角胶10克,肉桂、炮姜、麻黄、甘草各3克,狗脊、牛膝、杜仲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肾阳虚明显者加淫羊霍;肾阴虚明显者去麻桂,改熟地为生地,加枸杞、山茱萸;疼痛甚者加泽兰、穿山甲、蜈蚣;遇寒痛甚者加川乌。  相似文献   

8.
<正> 基本方:生石膏35克,丹皮、青皮、荆芥、防风各10克,生地15克,升麻7克,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加减法:肿痛甚者,加黄连6~10克,川大黄5~8克;牙龈化脓者,加穿山甲6~10克,皂角刺15~30克,白芷10克;门牙痛甚者,加白芷、黄连各7~10克;一侧痛甚者,加柴胡、栀子、胆草各7~10克。该方是本地区一民间验方,适用于胃火及风火牙痛。笔者用之治疗牙痛患者42例,其中属胃火者34例,风火者8例。结果:治愈32例,显效8例,好转2例。服药最少的1剂,最多的6剂。  相似文献   

9.
桂枝汤加减治疗冻疮4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们以桂枝汤加减治疗冻疮43例,疗效较为满意。简介如下: 方药组成:川桂枝10克,赤、白芍各10克,炙甘草6克,生姜6片,大枣12枚,黄酒50克(后入)。加减法:寒重局部痒痛甚者,加麻黄、细辛;气虚神疲乏力者,加生黄芪;阳虚畏寒者,加附子、细辛,并重用川桂枝至20克;血瘀严重、局部紫黯者,加丹参、红花;溃烂者,兼用麻油调马勃粉外敷。用法:以五剂为1个疗程。每剂煎三汁,  相似文献   

10.
笔者自1981~1984年运用痛泻要方加味治疗慢性肠炎,疗效满意。现小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最大者58岁,最小者14岁,其中35~58岁者20例,占57.4%;病史:1~2年者5例,3~10年者12例,11~15年者8例。治疗方法基本方:炒白芍20~30克炒白术15克陈皮6克防风10克。加味法:久泻者加升麻6克;腹痛甚者重用白芍加木瓜、广木香各6克;肛门堕胀,疲乏无力者加党参10克。  相似文献   

11.
<正> 治疗方药:马鞭草30克,当归、赤芍各10克,煅花蕊石、仙鹤草、生茜草各20克。瘀血甚者加琥珀粉、三七粉各2克,热甚者加炒黄芩10克,炒山栀6克,伴气血亏虚者加黄芪20克,赤芍易白芍。治疗结果:痊愈(治疗后3个月以上月经期、量、色、质均正常)65例,好转(3个月以上月经周期正常,经量较前明显减少,腹痛减缓)16例,无效  相似文献   

12.
<正> 治疗方药:炙麻黄、桔梗、冬花各3~9克,前胡3~5克,杏仁、瓜蒌各3~9克,石膏6~15克,紫苑6~10克,鱼腥草、百部各3~10克,甘草3克。热甚者加黄芩、连翘;咳甚加桑皮、知母;喘息加炒苏子、竹沥膏。  相似文献   

13.
治疗方药:苍术、猪苓、茯苓各9克,白术、厚朴、泽泻、萆薢各10克,陈皮、甘草各6克,肉桂3克,草果3~5克。食滞者加神曲,焦楂,莱菔子;脾虚者去猪苓,草果,加黄芪、党参、炙升麻;湿热者加黄柏,六一散。每d1剂,取水约500ml。煎至约200ml,少量多次饮服,5剂为1疗程。治疗结果:显效:服药1个疗程,小便恢复正常,余症减轻36例;好转:服药1~2个疗程,尿白消失,停药后偶有复发,再次治疗而好转或症状得到控制14例;无效:服药2个疗程以上,病情无明显变化3例。  相似文献   

14.
药物组成:猪苓、茯苓、白术各3克,泽泻5克,桂枝、黄连各2克。加减法:伤食型,上方酌加焦山楂,莱菔子、锅粑、青皮;风寒型,上方加藿香、炒防风、炮姜;湿热型,上方加葛根、黄芩等;暑热伤阴者,上方加西洋参(或以太子参代)、五味子、乌  相似文献   

15.
<正> 治疗方药: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枸杞、菟丝子各15克,乌药、陈皮各10克,甘草、柴胡、升麻各6克。以月经干净后4d 服药,连服4d,停药4d,再服4剂,2d1剂,每日3次,每次200~250ml。经期腹泻者去当归加莲肉、炒扁豆、炒苡仁;单相体温者加巴戟天、紫石英、淫羊藿;经期长者,去当归加海螺蛸、仙鹤草、早莲草炭等。治疗结果:痊愈:治疗后2个月内受孕者20例,3个月内受孕者6例,半年内受孕者2例;好转:治疗半年后虽未受孕,但临床症状改善,经期泄泻、经  相似文献   

16.
<正> 治疗方药:葛根15~25克,桂枝、生姜各6克,麻黄、炙甘草各3克,白芍5克,大枣12枚。兼头痛者加川芎、白芷各9克;兼肝阴虚者加菊花6克,生龙牡各10克;兼脾虚者加黄芪30克;兼瘀血者加桃仁、红花各10克,去白芍;病情顽固,久治不愈.面  相似文献   

17.
<正> 治疗方药:党参、黄芪、白术各30克,当归、焦三仙各15克,陈皮、枳实、郁金、鸡内金各10克,柴胡、升麻、炮姜、甘草各6克。痛甚者加五灵脂;灼痛者加蒲公英、黄连;泛酸者加海螵蛸;兼呕恶吐食、暖气甚者加半夏、丁香;兼大便下坠不畅者加白头翁;若病程日久,兼见胃阴不足,表现有口干咽躁、饥不欲食、舌红少苔者,去炮姜加石斛、白芍、乌梅等。水煎服,每d1剂。治疗结果:服药3剂即觉胃脘部痞满、疼痛、暖气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纳食增加者为显效,共11例;服药3剂上述症状稍有缓解,服药6~9剂上述症状明显缓解,纳食增加者为有效,共20例,服药6~9剂,临床症状无缓解而改用他法治疗者为无效,共3例。总有效率为91%。病案举例:郝某,男,37岁。1989年4月3日诊。胃脘疼痛,痞满,食后尤甚1年余。伴暖气,时或泛  相似文献   

18.
<正> 高位肠梗阻病情进展快,后果严重,我们在严格选择适应症的条件下采用中药为主的非手术疗法,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小结如下。一般资料男11例,女5例;5岁1例,21~67岁15例;急性梗阻13例,慢性梗阻3例;X 线检查均符合高位梗阻征象。治疗方法 1.清热泻下,行气活血:用于急性梗阻:复方大承气汤:大黄、赤芍、枳实、茯苓、桃仁各12克,厚朴、元胡、莱菔子各15克,甘草3克,元明粉18克(冲服)。每日一剂,分3~4次服用。气结重者去赤芍,加木香、香附;郁结重者加川楝子、当归,元胡加量;虫积者去桃仁、赤芍,加木香、槟榔、苦楝皮。2.行气活血,通里攻下:用于慢性梗阻,缓解粘连。拟方:厚朴、赤芍各12克,乌药、炒莱菔子、木香各15克,桃仁10克,芒硝9克(冲),番泻叶30克(代茶饮)。每日一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笔者用丁香桂枝汤加减:治疗虚冷胃痛,收到了较好的疗效。其药物组成为:公丁香6g,桂枝10g,陈皮5g,茯苓、半夏各10g,附子5g,炒干姜10g,砂仁6g,炙甘草3g。临床应用时,食积者加槟榔、神曲;腹胀者加川朴、枳实,痛甚者加延胡索、香附;呕逆者加代赭石、旋覆花;久痛入络者加桃仁  相似文献   

20.
我院王益谦副主任医师业医五十余载,临床经验丰富,尤擅内、儿科,名播乡里。在治疗小儿厌食症方面倡用凉肝健脾养胃法,余在随师临证中用之,屡试屡验,今撮其要而述之,用以就教同道。一、方药组成基本方:乌梅、白芍、川石斛各6克,夏枯草、炒扁豆各10克,生麦芽、炒麦芽、生谷芽、炒谷芽各15克,糯稻根5克,生甘草4克。每日1剂,水煎,分服。6剂为一疗程。加减法:内热甚者加胡黄连、青蒿,或地骨皮、丹皮;口渴甚者加炒知母、栝萎根;汗多者加牡蛎、淮小麦,夹食滞者加炒山楂、炒神曲;夹虫积者加使君子、榧子肉。二、典型病例例1:周×,男,10个月。住本县营溪乡卫生院。1990年5月18日初诊。厌食、消瘦一个半月。患儿自春节后发热3次,经用青霉素等治疗后热退。但自此即不思纳食,身体日渐消瘦,内热,寝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