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融合术相比,颈椎全椎间盘置换术(total disc replacement,TDR)在维持颈椎活动度、降低相邻节段的负荷、减缓相邻节段的退变方面具有优势,对于颈椎退行性病变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但颈椎TDR术后若在手术区域或附近发生异位骨化,可影响手术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的活动度,改变颈椎生理曲度,影响手术疗效。本文从TDR术后异位骨化的分级和分型、颈椎TDR术后异位骨化的影响因素2个方面,对颈椎TDR术后异位骨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48例颈椎病患者,其中有62个椎间隙,实施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除2例患者术后10个月手术节段椎体前缘骨质有增生融合导致活动度丢失情况外,其余患者恢复情况良好。术后1个月、2年及末次随访检测JOA和ONDI评分和手术前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效果显著,有较高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颈椎病是脊柱外科的一种常见病,在中老年人群较为常见。自20世纪中期Cloward和Robinson等首次提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起,该术式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了治疗颈椎疾患的常见手术方式。尽管ACDF已相对成熟,但其缺陷是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升高,邻近节段退变加速等。近年兴起的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CDR)成为了一种治疗颈椎病的新术式,该手术方式能够保留术后颈椎活动度。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发现ACDR较ACDF更为出众,但ACDR的普及性及成熟性不及ACDF。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的影像学改变.方法:收集2004年-2008年本科室采用ADR治疗C5/6 CDH病例40例和采用ACDFcage植入治疗C5/6 CDH病例40例的术前、术后标准颈椎侧位、动力位X片,分别测量术前和术后的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邻近间隙的活动度.ADR治疗组术前和术后,ADF治疗组和 ACDFcage植入治疗组,组间两两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为a =0.05 即当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ADR治疗组术前和术后的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临近间隙的活动度比较,P〉0.05,没有统计学差异.②ADR治疗组和 ACDFcage植入治疗组的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临近间隙的活动度比较,P〈0.05时有统计学差异.结论:①ADR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之一,术后2年的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邻近间隙的间隙的活动度维持好.②前路减压Cage植入术后的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有变小趋势,邻近间隙活动度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X线平片确定颈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骨化发展和成熟的时间,研究颈椎前路钛板〈椎体高度1/2和≥椎体高度1/2的患者骨化发展的不同。方法对42例患者的77个椎间盘,用术后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钛板和椎体高度,将相邻椎间盘分为钛板〈椎体高度1/2组和钛板≥椎体高度1/2组。在术后的第3,6,12,24个月,每年1次评价骨化的表现和严重性,记录分成4级,分析0级或1级骨化的椎间盘是否在24个月或者剩下的随访时间(平均45个月)进展为晚期(2级或3级)骨化。结果与钛板〈椎体高度1/2的节段相比(50%,11/22),钛板≥椎体高度1/2的节段骨化发生率(86%,47/55)明显提高。15个进展为晚期骨化病例中,13例(86.7%)的钛板≥椎体高度1/2。结论利用颈椎侧位X线片可以评价颈椎术后相邻节段骨化情况。钛板≥椎体高度1/2患者比钛板和钛板小于椎体高度1/2患者的相邻节段更容易发生骨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X线平片确定颈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骨化发展和成熟的时间,研究颈椎前路钛板<椎体高度1/2和≥椎体高度1/2的患者骨化发展的不同。方法对42例患者的77个椎间盘,用术后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钛板和椎体高度,将相邻椎间盘分为钛板<椎体高度1/2组和钛板≥椎体高度1/2组。在术后的第3,6,12,24个月,每年1次评价骨化的表现和严重性,记录分成4级,分析0级或1级骨化的椎间盘是否在24个月或者剩下的随访时间(平均45个月)进展为晚期(2级或3级)骨化。结果与钛板<椎体高度1/2的节段相比(50%,11/22),钛板≥椎体高度1/2的节段骨化发生率(86%,47/55)明显提高。15个进展为晚期骨化病例中,13例(86.7%)的钛板≥椎体高度1/2。结论利用颈椎侧位X线片可以评价颈椎术后相邻节段骨化情况。钛板≥椎体高度1/2患者比钛板和钛板小于椎体高度1/2患者的相邻节段更容易发生骨化。  相似文献   

7.
颈椎前路减压、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颈椎病的经典术式。但存在手术创伤较大、螺钉脱出、临近节段骨化甚至食管瘘等并发症。我科自2009年6月~2010年6月采用微创颈前路减压、保留椎体终板、植入SYNTHES公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5例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随访3~18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Odom’s评级法为好,JOA评分平均提高15分以上。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初期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节段及双节段颈椎融合手术对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38例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颈椎病患者,按照融合方式分为单节段组和双节段组两组,双节段组为18例行双节段融合术患者,单节段组为20例行单节段融合术患者,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随访18个月的颈椎前屈、后伸、左右转动及左右侧弯的活动度,并依据患者的X线片评价融合节段的融合率和有效率。结果:双节段组患者术后颈椎的6个方向的活动度均较术前有明显降低(P0.05);单节段组患者术后颈椎的前屈、后伸和左右转动的活动度较术前有明显降低(P0.05),但颈椎的左右侧弯较术前差异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双节段组患者颈椎6个方向的活动度降低幅度均较单节段组大,并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各项体征指标及颈椎6个方位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融合手术对颈椎病具有较好效果,但手术能够降低患者的颈椎活动度,其中双节段融合术对颈椎活动度的降低幅度比单节段融合术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家兔颈椎间盘倾斜角度的侧面出发,研究推拿手法与颈椎曲度、生物力学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对家兔颈椎进行CT扫描,通过MIMICS三维重建软件将扫描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运用MIMICS三维重建软件及ANSYS有限元生物力学分析软件对图像和三维颈椎进行分析.结果:不同三维模型同一椎间盘节段倾斜角度比较:相同椎间盘节段颈屈后伸位模型与正常曲度位模型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椎间盘1、3、5、6节段颈屈后伸位模型与正常曲度位模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前屈20°应力下同一颈椎节段不同曲度模型间应力比较:颈屈后伸位模型椎间盘倾斜角度虽然与正常曲度位模型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但变化不大.结论:颈屈后伸位(即模拟推拿后伸手法)各节段椎间盘应力变化处于良性状态.  相似文献   

11.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是目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常用术式,主要适用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致脊髓压迫及后纵韧带骨化患者.手术能够间接解除神经压迫,并最大限度保留颈椎的稳定性[1].但因术后病情复杂多变,并发症较多,因此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并指导进行康复锻炼,对预防和及时发现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零切迹颈椎前路融合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在本科采用零切迹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固定系统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45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5.31±8.69)岁(30~78岁);双节段35例,三节段10例。在术前、术后1,6,12个月分别采用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患者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椎间隙高度及颈椎Cobb角变化,同时对手术时间、出血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5例患者在治疗后1年内均获得随访,平均手术时间为(140.57±49.3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60.45±31.65)mL.术后1,6,12个月VAS评分及NDI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1,6,12个月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术后1,6,12个月颈椎Cobb角均大于治疗前,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患者吞咽不适发生率为4.44%;45例患者中优20例,良19例,可6例,差0例,优良率为86.7%.结论:零切迹颈椎前路融合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具有良好临床疗效,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恢复颈椎曲度及高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09年5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3例,术前和术后JOA评分和恢复率,硬脊膜囊矢状径和膨胀回复率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7个月~4年6个月(平均8±3.5个月),本组病例术后JOA评分和硬脊膜囊矢状径较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论4节段以上多节段颈椎病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符合选择标准的4节段以上颈椎病患者42例,其中A组采用传统颈前路分节段开窗减压植骨内固定术(22例),B组采用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减压轴侧植骨Arch钛板内固定术(20例)。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标准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标准评价术后临床疗效,并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等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A组手术时间为(320±50)min,显著多于B组(90.8±22.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9,P<0.05)。A组术中失血量多于B组,其中A组平均失血约(320±50)mL,B组平均失血约(180±2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天数A组长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出院时JOA评分及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A组随访12~26个月,平均18.7个月;B组随访12~27个月,平均19.1个月。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颈椎生理曲度比较以Ishihara指数为标准,颈椎活动度以过伸过屈侧位片上C_2~C_7的Cobb角变化为准。其中A组活动度丢失4.2°±5.3°,B组活动度丢失3.7°±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Ishihara指数术后改善3.1±1.6,B组较术前无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治疗4节段以上同时伴有椎间不稳的多节段颈椎病均可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采用颈前路手术方式有利于恢复颈椎生理曲度,降低远期轴性症状发生率。采用颈后路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住院周期短,是治疗4节段以上伴椎间不稳的多节段颈椎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5.
前路减压融合术已成为当前治疗颈椎病的经典术式。但是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的继发性退变以及由此引起的新的症状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我院自2004年10月至2005年2月期间,采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6例颈椎病患者,临床早期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及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通过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对比,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将65例(86个病变颈椎间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3例(31个病变颈椎间盘)行颈椎间盘置换术;42例(55个病变颈椎间盘)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组采用常规颈椎手术后护理,颈椎间盘置换术组采用改进型术前体位、肢体和气管推移训练及术后体位护理和功能锻炼.结果: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的住院时间、术后颈部外固定时间以及术后恢复工作时间显著短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组(P〈0.01);术后24个月,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JOA评分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的屈曲与后伸活动范围明显增大,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近期疗效良好,患者恢复时间短,术后护理简便,观察周期短;但对围术期护理计划制定以及患者配合度要求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侧块钢板螺钉置入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伴随颈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多节段颈椎病合并颈椎失稳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行颈椎后路侧块钢板螺钉置入固定术,对照组行前路固定术,对比2组治疗前后JOA评分、颈椎曲度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术后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照组(P0.05);2组治疗后JOA评分、颈椎曲度、VAS疼痛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后路侧块钢板螺钉置入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伴随颈椎失稳效果好,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颈椎生理曲度,缓解手术疼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选择性单间隙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跳跃性脊髓受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选择性减压植骨融合术,术后随访3~10个月。结果依据JOA评定标准,优14例,良2例,好转1例,无效1例,优良率89%,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率达100%,术后无Soliscage松动及植骨不愈合现象。结论颈前路选择性Soliscage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创伤小,保留了颈椎运动节段的不必要损失,提高了植骨愈合率,减少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理筋手法联合下颈段抗阻运动训练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观察。方法将82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1例予下颈段抗阻运动训练治疗;治疗组41例予理筋手法联合下颈段抗阻运动训练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颈椎活动度(包括前屈、后伸、左旋及右旋)及颈椎等长肌力(前屈、后伸、左侧屈及右侧屈)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疼痛VAS及NDI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疼痛VAS及N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左旋及右旋活动度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左旋及右旋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及右侧屈等长肌力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增强(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及右侧屈等长肌力均强于对照组(P0.05)。结论理筋手法联合下颈段抗阻运动训练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改善颈椎功能障碍,增大颈椎活动度,增强颈椎等长肌力,操作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零切迹融合器固定系统(Zero-P)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对吞咽困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温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采用颈椎前路零切迹融合器固定系统进行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第2天、3个月及6个月吞咽困难发生率;采用VAS评分、JOA评分、Odom评级记录患者手术前、术后第2天、术后3个月及6个月功能恢复情况,随访椎间融合情况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3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63.76±12.59)min,术中出血量为(83.65±17.49)mL,术后住院时间为(7.14±2.33)d;术前、术后第2天、术后3个月及6个月VAS评分、JOA评分呈逐渐下降趋势,术后6个月Odom评级优良率达90.00%,术后3个月吞咽困难发生率为3.33%,术后6个月无吞咽困难发生;术后6个月复查MRI,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的植骨融合,仅有3例患者出现邻近节段退变。结论:Zero-P系统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降低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及邻近节段退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