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应用间歇性导尿术的护理效果.方法:37例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患者行间歇性导尿4周,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尿WBC.结果:治疗4周后膀胱容量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残余尿量及尿WBC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结论:间歇性导尿可以维持脊髓损伤患者膀胱近似于生理状态,减少尿路感染,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电针八髎穴为主治疗脊髓损伤排尿障碍6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电针八髎穴结合间歇性导尿治疗脊髓损伤患者排尿障碍的疗效.方法:64例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2例,治疗组采用电针八髎穴并结合间歇性导尿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间歇性导尿治疗,治疗1-4个疗程后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患者治愈率90.6%,对照组患者治愈率59.4%,两组患者治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果:电针八髎穴结合间歇性导尿治疗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使患者建立反射性排尿。方法:全组32例脊髓损伤患者,实验组采用间歇性导尿术、Crede手法按摩等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方法,对照纽单纯采用留置导尿术。训练期间定期查尿常规和中段尿培养,进行尿路感染率比较;监测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结果:①实验组、对照组尿路感染率分别为6.25%(1例)和37.5%(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膀胱容量测定实验组明显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实验组少于对照组。结论:间歇导尿可以使脊髓损伤患者建立反射性排尿,从而使脊髓损伤患者的排尿接近正常,间歇导尿引起的尿路感染较长期留置尿管低。  相似文献   

4.
电针八穴为主治疗脊髓损伤排尿障碍6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八穴结合间歇性导尿治疗脊髓损伤患者排尿障碍的疗效。方法:64例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2例,治疗组采用电针八穴并结合间歇性导尿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间歇性导尿治疗,治疗1-4个疗程后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患者治愈率90.6%,对照组患者治愈率59.4%,两组患者治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果:电针八穴结合间歇性导尿治疗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突发电刺激结合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引起排尿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采用常规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方法治疗,治疗组同时进行突发电刺激治疗,比较2组患者完成残余尿量小于100 mL所需时间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缩短治疗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突发电刺激结合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在缩短脊髓损伤后引起的排尿障碍的治疗时间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30例脊髓损伤患者行无菌间歇导尿术及膀胱功能训练,观察效果。结果:26例患者建立反射性膀胱,恢复自主排尿。结论:间导歇尿能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方法及其I}缶床效果,促进脊髓损伤患者尽早拔除尿管、力争减少尿路感染。方法:对21例脊髓损伤的患者通过留置导尿期的训练,手法排尿期以及反射性排尿的训练等相结合,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疗效。结果:在3周内拔管者6例,26~55天拔管者15例。17例建立了反射性膀胱,可自主控制排尿,手法排尿者3例,伴有尿失禁者1例,需配合假性导尿。尿管留置时间缩短、尿路感染率降低。结论:利用留置导管按膀胱容量进行排尿的方式,使膀胱规律性充盈与排空,达到接近生理状态,促进脊髓低位中枢与大脑间的联系,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早期对膀胱功能进行积极康复功能训练可促进脊髓损伤患者顺利排尿。  相似文献   

8.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指脊髓某一处受损伤后导致相应的感觉与运动平面神经功能障碍,常引起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代谢、体温调节等神经功能的改变甚至障碍,其中最常见的是膀胱功能障碍.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引起的尿路感染、肾功能衰竭等一系列并发症更成为患者晚期死亡的首要原因.以往对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是采用留置导尿的方法,不仅容易造成泌尿系感染,而且极不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尽早建立自主性排尿节律,不施或少施行导尿术,免除随身携带尿袋,尽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总结20例住院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住院期间加强了泌尿系统管理,实行间断导尿,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CII)患者痉挛型膀胱康复护理方法及其临床效菜。方法:52例SCI患者通过综合康复措施:心理护理,日常生活能力(ADL)训练,膀胱训练,间歇清洁导尿及自家间歇性清洁导尿等相结合,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疗效。结果:45例建立了反射性膀胱,可自主控制排尿,有6例病人需长期间断清洁导尿,1例伴有尿失禁,需配合使用假性导尿。结论:科学的康复护理可避免长期留置导尿,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颈脊髓损伤高位截瘫病人预防并发症的护理,预防和减少脊髓功能进一步损害及并发症的发生,为后期的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方法:对58例颈脊髓损伤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呼吸功能障碍护理、排尿功能障碍护理、皮肤护理、预防感染护理,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论:对颈脊髓损伤高位截瘫患者进行积极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常见并发症的护理对策。方法依据循证护理,解决脊髓损伤患者发生压疮、呼吸功能障碍、肠道功能障碍、排尿系统感染等问题的实践过程。结果51例患者均缩短住院时间,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循证是临床护理的基础,不仅可提高护理质量,而且可进一步提高骨科护理的专业性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膀胱训练法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早期进行膀胱功能训练的体会。方法:对27例脊髓损伤致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膀胱充盈训练、穴位按压诱导、手法挤压等方法刺激患者排尿反射,使其建立反射性膀胱。结果:经1-4周膀胱功能强化训练,成功排尿23例,占85.1%,失败4例,经重复训练2周,成功排尿3例,1例有滴漏性排尿。结论:膀胱训练使脊髓损伤患者建立反射性膀胱,降低了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感染机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2009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脊髓损伤患者65例,均伴有排尿困难,通过对患者的泌尿系统的康复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45例,女20例,19~62岁。其中车祸伤49例,高处坠落16例。45例伴有截瘫,20例伴有不全截瘫。2护理2.1留置导尿:伤后即可给予留置导尿,无论任何部位的脊髓损伤,排尿反射均受到抑制,膀胱均表现为无张力状态,必须留置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6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即心理护理、呼吸肌及腹肌训练、坐站训练、膀胱训练、针灸盆底肌刺激等。结果:经护理及康复训练后两组残余尿量均明显减少,但综合康复护理组下降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康复护理能使脊髓损伤病人的膀胱训练达到平衡和恢复自主排尿,减少并发症,缩短康复期,提高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截瘫患者因脊髓损伤中枢神经传导中断致排尿障碍尿潴留,需长期留置导尿,这样势必引起泌尿系感染,从而增加危及患者生命的因素。那么,如何尽早拔除尿管就是我们医务人员应该解决的一个问题。对此,笔者想谈一下自己的护理与治疗经验,具体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9例脊髓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EAS组)、电针组和间歇导尿组(IC组)各33例,TEAS组在间歇导尿基础上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法;电针组在间歇导尿基础上采用针灸穴位疗法;IC组拔除尿管,每4~6小时试自排尿后立即导尿1次。1个月后对3组患者膀胱功能康复情况、膀胱功能康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3组均无并发症的出现,TEAS组与电针组均对膀胱功能康复情况有较好的疗效,而IC组疗效稍差;同时TEAS组与电针组自主导尿时间与停止导尿时间均较IC组短。结论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脊髓损伤膀胱功能康复有着良好的效果,但其具体机理仍需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
脊髓损伤后,由于脊髓本身或者脊髓与大脑中枢的联系通路受到损害或中断,而引起膀胱及尿道功能障碍,结果造成反复尿路感染.因此,促进脊髓损伤截瘫患者恢复膀胱功能,降低尿道感染发生率成为临床康复护理的重要任务.早期实行间歇导尿可以使患者的膀胱周期性扩张与排空,维持近生理状态以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我院2006年6月~2008年1月收治脊髓损伤患者79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中风排尿障碍患者早期膀胱功能训练的临床护理干预。方法:将40例中风排尿障碍的住院患者,根据接受康复训练的时间先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病情稳定即开始行膀胱功能训练,而对照组则单纯行导尿或自行排尿,无系统的训练。结果:观察组经过早期膀胱功能训练,残余尿量明显减少,尿失禁、尿路感染等发病率明显下降,优于对照组。结论:中风致排尿障碍患者早期实施膀胱功能训练,可明显促进膀胱排尿功能的提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7例SCI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施以间歇性导尿、Grede手压法、Valsalva屏气法、激发排尿技术等膀胱功能训练。对膀胱功能训练前后残余尿量进行比较。结果27例患者进行1~4个月的膀胱功能训练,残余尿较前明显减少(P<0.01),其中24例患者已恢复自主排尿功能,停止间歇性导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肾积水和肾功能损害。结论正确的护理能显著提高患者排尿功能,降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清洁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膀胱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月-2014年1月间诊治的脊髓损伤伴有尿潴留的患者7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清洁间歇导尿术,并于护理前后分别测定并对比残余尿量和进行实验室检查,计算下尿路感染率。结果:相对于护理前,所有患者在护理后的残余尿量和下尿路感染率均明显降低。结论:采用清洁间歇导尿术能够显著减少脊髓损伤患者的残余尿量和下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在膀胱护理中价值较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