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和疗效的关系。方法:对《脾胃论》以及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原著中所有方剂的药物分类以及关联性,进一步阐述药物的性味配伍方法。结果:《脾胃论》中药物性味的配伍多为辛甘苦并用,能够起到补脾升举阳气、泻阴火、疏肝理气、除湿热、行气止痛、散结消痞等方面的作用。结论:《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主要是辛甘苦并用,并根据以脾胃为中心的四时五脏辨证用药体系进行组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脾胃论》中药物五味配伍疗效关系。方法:研究原著及参考文献,用统计分析原著作中所有方剂中的药物分类、关联性,进一步总结药物的性味配伍方法。结果:《脾胃论》中药物性味配伍,多以辛甘苦并用,起到补脾升举阳气、泻阴火、疏肝理气、除湿热、行气止痛、散结消痞六个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药性味配伍意义及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卫平 《江苏中医药》2005,26(11):44-45
中药的性味是药物的特有属性,反映了药物的本质特征,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性味配伍则是遣药制方的关键环节。本文就中药性味配伍意义及其应用规律择其精要,探讨如下。1中药性味配伍意义1.1性味配伍是遣药制方的关键环节配伍是中医用药特色,经过适当配伍,方能达到既用药性之偏以疗疾,又防其偏之有弊,“能如人之所欲以致其效”的制方目的。而性味是进行药物配伍的重要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  相似文献   

4.
黄绥心  戴春福 《中医杂志》2005,46(12):950-950
吴鞠通<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云:"阳明温病,无汗,实证未剧,不可下,小便不利者,甘苦合化,冬地三黄汤主之.""甘苦合化阴气法",是前人治疗小便不利少有提及的一种治法.此法是以甘寒与苦寒药物配伍,治疗邪热耗伤所致阴液亏虚之证.冬地三黄汤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组方.  相似文献   

5.
《脾胃论》方剂配伍规律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脾胃论>探究李杲的制方配伍规律与指导思想,刍议如下.  相似文献   

6.
性味配伍理论肇始于<内经>,后经历代医家发挥,成为方剂配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辛味药属阳,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迭经配伍,其效各异.本文试以辛味药为例,浅谈性味配伍理论指导组方之法.  相似文献   

7.
所谓风药,是指味薄气轻、具有轻扬上升发散之性的药品,如升麻、柴胡、葛根、羌独活、防风、蒿本、白芷等一类.<脾胃论>曰:"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故必用升阳风药即差,以羌活、独活、柴胡、升麻各钱,防风根截半钱."说明东垣所谓的风药,即指此类药物而言.  相似文献   

8.
大黄性味苦寒,沉降,入脾、胃、大肠、肝、心经,力猛善行,自古就有"将军"之称.临床取其泻下攻积治疗大便秘结,已广为人知.大黄不仅具有泻下作用,还能清热解毒、止血、活血化瘀等,大黄与不同药物配伍使用具有更广的临床作用,正如将军善于调配士兵,实施各种战术作战,大黄亦如此.在<伤寒论>中大黄出现在15首方中,分别与泻下、活血化瘀、清热、补虚、解表、行气及利湿退黄药配伍应用.笔者对大黄配伍规律探析如下,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中成药》2015,(7)
目的通过频数统计、关联规则等方法,分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局方》)中治疗头痛的用药特点、药-症规律,探讨《局方》治头痛病症的方药配伍思路。方法将《局方》方、药、主治病症资料按国家标准处理,并开展统计分析。结果《局方》治头痛诸方中配伍,药性寒温并用,药味以辛甘、甘苦、辛苦为主,归经以脾、肺、胃等经居多,另得药对及常用药若干。结论《局方》治头痛方中药物的性味归经配伍思维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药物剂量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通过对<伤寒论>药物剂量的考证,明确仲景经方的实际药量,为提高治疗急、危、重症及疑难病的疗效提供思路和借鉴,为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物剂量应用范围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药物实测、炮制方法、方药配伍、煎服方法、安全性及临床用药特点等方面考证<伤寒论>药物剂量.结果 文献研究结果表明<伤寒论>1两折合今秤15.625g;药物实测证实<伤寒论>药量远较现代教科书所标明的剂量为大.并通过中药炮制、配伍及特殊煎服等手段能确保用药安全.<伤寒论>方药少而精、药专力宏、中病即止,多为治疗急危重症而设,然慢性病的治疗、调理尤其是长期大剂量用药应谨慎.结论 <伤寒论>经方1两约合今称15.625g(简为15.6g).  相似文献   

11.
胡波  蒋永光 《江苏中医药》2007,39(11):89-91
性味不仅反映了中药的药性特征,而且性味通过配伍实现方剂的性味合和.为此,许多学者从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计算机量化研究4个方面积极探索方剂性味的配伍规律.目前方剂性味配伍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不够深入.今后要加强方剂性味理论研究,尤其是方剂性味的内涵与外延方面的研究,同时要在研究方法方面进行创新.在计算机量化研究方面要把精力集中在性味量化参数,影响方剂性味的药物配伍、剂型等因素上,使之在方剂性味研究上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2.
以温热、湿热两大类温病为纲,通过分析吴鞠通在应用利小便法时的药物性味合化配伍,详细阐述了各类利小便法在《温病条辨》中的应用,以期指导临床逐邪从水道外出的思路和方法的具体应用。在湿热类温病中,淡渗通利小便以祛湿,通下利小便以逐邪;在温热类温病中,淡渗利小便以通热郁,甘苦益阴气以利小便,淡通活用变苦通。  相似文献   

13.
性味配伍理论是中药复方配伍理论之一,由于复方配伍实质上是不同性味药物的组合变化,性味配伍理论较君臣佐使配伍理论更具有实用性[1].  相似文献   

14.
药食同源是我们祖先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养生方面的理论.我国最早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以药治病,以食疗养,按照自身的实际状况和需要,与"气"、"味"紧密结合,以收到阴阳平衡、性味和谐、养生延年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刘松林 《河南中医》2010,30(12):1145-1147
《伤寒杂病论》中方剂药物性味配伍的运用非常全面。在四气配伍方面有寒热(温)并用法和寒温(热)互投法;在五味配伍方面有辛甘化阳、辛开苦降、辛散酸收、酸甘化阴、酸苦涌泄、甘淡利湿、甘补苦泻等方法;另外还有四气配伍五味的辛温成寒反佐法。临床应充分掌握药物的性味,根据疾病证候特点,按性味特点配伍组方,才能充分发挥中药性味配伍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16.
君臣配伍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剂中君臣佐使的概念最早由<内经>提出,主要是以药物在处方中的作用论君臣佐使,是中医方剂的主要配伍理论,是方剂构成的基本框架.而一首方的君臣配伍决定该方的功效及主治病证.  相似文献   

17.
中药性味与配伍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药性味与配伍初探博兴县第二人民医院(256505)范长青李俊生徐洪艳关键词四气五味配伍中药研究性味是中药性能的重要标志,只有将其与药物作用结合起来,才能确切的把握药物的功效和灵活的组方配伍。笔者根据实践经验,将中药性味与配伍关系分析如下。1性味与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伤寒论》方中性味功效相反药物的配伍特点,明确其应用规律。方法:对《伤寒论》所载性味功效相反药物的配伍运用,分为散敛合用、燥润合用、寒温合用、补泻合用、升降合用、刚柔合用6种,进行归纳分析。结果:《伤寒论》方中性味功效相反药物配伍有着严谨的规律性,并与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辨证密切结合。结论:张仲景以中医辨证为基础,随证立法,按法处方,对不同性味功效的药物灵活运用,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对临床治疗各种疾病尤其是复杂病证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的制方原理、药物配伍及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中医基础应用学科.方剂学研究内容之一的药物配伍既是<方剂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学生对配伍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方剂学的教学质量,甚至影响到学生下一阶段对<中医内科学>的学习.因此,从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及专业特点,深入浅出地讲好方剂的配伍,对提高方剂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双向组方即将药物的性味(四气五味)、功用(收散补泻)、走向趋势(升降浮沉)等完全相反或对立的药物,在一定条件下配伍组合成一方,使其融合后能相互制约,相反相成,达到扶正祛邪,调和阴阳而愈疾的目的,乃是<伤寒论>组方的一大特色,现撷其要首,略举于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