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采用CBCT技术分析骨劈开手术后种植体唇侧骨板垂直骨吸收特点及与水平向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19例上前牙种植患者,共26个种植牙位,牙槽嵴宽度均在3~5 mm之间,采用骨劈开手术联合引导骨组织再生术(GBR)种植Ankylos种植体,患者种植修复完成时和2年后复诊时均拍摄锥形束CT,观察唇侧骨板吸收特点,并根据统计学分析唇侧垂直骨吸收与牙龈退缩的相关性,及与骨板水平向厚度的相关性。结果:种植体唇侧骨板垂直骨吸收与牙龈的退缩有明显的相关性,与唇侧骨板颈部水平向厚度也有相关性。结论:种植治疗时骨劈开技术能够有效增宽牙槽嵴宽度,种植体颈部唇侧骨板水平向厚度是唇侧骨板垂直骨吸收与牙龈退缩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即刻种植术后可能影响上颌牙槽嵴改建的因素。方法:共80例接受上颌即刻种植的患者,在上颌前牙及前磨牙区拔牙后即刻植入80枚种植体。检查并记录如下数据:1种植体表面距颊侧牙槽嵴外侧骨板的距离;2种植体颊侧水平骨缺损距离;3种植体颊侧垂直缺损距离。并于术后4个月行二期手术时复查上述数据。依据以下3个原则进行分析:颊侧牙槽骨厚度;缺牙位置;是否因牙周病拔牙。结果:当颊侧骨板较厚时,牙槽嵴吸收量较少。前磨牙区域牙槽嵴吸收量较少。结论:颊侧骨板的厚度及缺牙位置均有可能影响术后牙槽嵴的改建。在行即刻种植术时,临床医师必须密切关注种植体颊侧骨板的厚度,水平缺损的宽度等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牙槽骨劈开技术在口腔种植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16例缺牙区牙槽嵴高度大于12 mm,颊舌向厚度在3~5 mm之间的牙列缺损患者,行牙槽嵴劈开同期植入种植体治疗。共植入ITI种植体147枚,Replace种植体52枚。根据骨劈开术后间隙及唇颊侧骨壁厚度等不同情况选择植入或不植入自体骨、人工骨粉等修复手段。术后6月种植修复,定期随诊。结果 种植区软组织愈合好,无红肿,颊舌向牙槽骨较种植前明显增宽。术后除1颗种植体失败取出外,其余种植体稳固,种植修复体能正常使用。复诊时X线检查骨吸收≤1 mm。结论 骨劈开术使牙槽骨宽度在3~5 mm的病例有了一期种植的可能,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增宽牙槽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锥形束CT在慢性牙周炎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拍摄3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锥形束CT片和曲面断层片,观察796颗牙近远中、及颊(唇)、舌侧牙槽骨吸收情况。并通过锥形束CT对其中60颗单根牙近、远中和颊(唇)、舌侧8个位点的牙槽骨吸收情况进行测量取均值,与曲面断层片测量得的近、远中牙槽骨吸收均值进行比较。结果锥形束CT片和曲面断层片均可明确显示近、远中牙槽骨吸收情况,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锥形束CT测得牙齿近、远中牙槽骨吸收的均值与曲面断层片测得的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锥形束CT在判断颊(唇)、舌侧骨吸收及根分叉病变方面,明显优于曲面断层片。结论锥形束CT比曲面断层片对慢性牙周炎牙槽骨吸收的诊断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比较上颌中切牙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同期唇侧植骨术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度行上颌中切牙区单颗牙种植的患者57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即刻组(28例)和延期组(29例),2组均同期行唇侧引导骨再生技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所有患者于术前(T0)、术后即刻(T1)、术后6个月(T2)进行锥形束CT(CBCT)检查,并通过影像分析软件测量种植体肩台下2 mm和10 mm处的唇侧水平骨量。结果:在观察期内,2组种植体存留率均为100%。在T1~T2时间段内,即刻组患者2个位点处的唇侧骨板吸收量小于延期组(P<0.05),即刻组2个位点处唇侧剩余骨厚度>2 mm的患者多于延期组,且即刻组获得更好的美学效果与更高的满意度评分。结论:与延期种植相比,即刻种植同期唇侧植骨更有利于减缓牙槽骨吸收,能维持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CBCT研究上前牙即刻种植后牙槽嵴的宽度及唇侧骨壁的变化。方法即刻种植患者术后(T1)、术后6个月(T2)、术后1年(T3)行CBCT检查,测量位点包括从种植体肩台到根尖点(0、2、4、6、8mm)的5个距离,测量线与种植体长轴垂直,测量数据包括牙槽骨厚度及种植体唇侧骨厚度。结果 T2-T1为-1.21±0.39mm,T3-T1为-1.42±0.56mm,6个月时唇侧骨壁变化为-1.11±0.24mm,占牙槽骨变化的91.73%,12个月时唇侧骨壁变化为-1.26±0.37mm,占牙槽骨变化的88.65%。结论即刻种植后牙槽骨宽度变化主要在拔牙后的6个月内,其中唇侧骨壁的变化量约占总宽度变化的90%。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中重度慢性牙周上颌中切牙区牙槽骨的骨量和牙齿偏移度,为上颌中切牙区的种植治疗和方案制定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深圳爱康健口腔医院内150例中重度牙周炎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测量共290颗上颌中切牙唇/腭侧骨壁厚度、牙槽骨骨宽/高度、骨内根长、牙体长轴和牙槽骨走行方向的夹角共7个项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对测量结果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结果中重度慢性牙周炎上颌中切牙牙槽嵴顶处和根尖处的唇腭向骨厚度分别为(7.68 ± 0.78)mm和(8.52 ± 1.55)mm,牙槽骨高度平均为(18.35 ± 3.45)mm,骨内根长1/2处的唇侧和腭侧的骨壁厚度分别为(0.62 ± 0.45)mm和(3.18 ± 1.00)mm,牙体长轴与牙槽骨走行方向夹角的平均值为18.80° ± 5.46°。不同性别间对比测量结果,在牙槽嵴顶骨宽度和根尖区骨宽度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优于女性。 结论中重度慢性牙周炎上颌中切牙的唇侧骨壁菲薄甚至缺如,骨量条件不理想,牙体长轴与牙槽骨偏移度明显,在制定种植方案时有必要充分利用CBCT了解骨量情况并评估解剖形态,为达到上颌中切牙种植效果长期美观、稳定的需求应有更多的考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1.统计前牙区采用即刻种植术植入种植体后5年以上的种植体存留率,探讨前牙区即刻种植术后种植修复的远期效果;2.通过锥形束CT观察种植体唇侧牙槽骨厚度并分析其原因。材料和方法:统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种植中心2001年至2007年期间行前牙区即刻种植术的病例96例,共植入种植体115颗,术后4~10个月行上部义齿修复,平均随访时间为7.4年(5~11年)。检查项目为临床检查和锥形束CT检查。结果:骨愈合期间5颗种植体脱落,功能负载后1颗种植体脱落,种植体存留率为94.7%。对来院复诊的24名患者(28颗种植体)进行临床检查,种植体均无松动。CBCT观察发现25.0%(7颗)的种植体唇侧牙槽骨完全吸收,种植体根尖暴露于骨膜下,46.4%(13颗)种植体唇侧牙槽骨完整,菲薄,厚度<2mm,28.6%(8颗)种植体唇侧牙槽骨完整,厚度≥2mm。结论:本研究表明前牙区即刻种植术后的种植体5年以上存留率在90%以上。前牙区即刻种植的远期临床修复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骨碎补总黄酮对合并牙列缺损或缺失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牙槽骨高度、厚度、骨密度及牙槽嵴顶宽度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6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实验组服用强骨胶囊,对照组服用阿仑膦酸钠片;于药物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时分别行锥形束CT(CBCT)检查,应用Anatomage invivo 5软件测量并观察牙槽骨高度、厚度、骨密度及牙槽嵴顶宽度的变化,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牙槽骨颊(唇)侧皮质骨的骨密度在药物治疗后1个月时较实验组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牙槽骨的颊(唇)侧皮质骨骨密度在药物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时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牙槽嵴顶宽度和牙槽骨的颊(唇)侧皮质骨厚度在药物治疗后3个月较实验组显著升高(P<0.05),在药物治疗后6个月时,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点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基骨的颊(唇)侧皮质骨、松质骨、腭(舌)侧皮质骨的厚度变化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骨碎补总黄酮能显著增加骨质疏松症患者牙槽骨骨密度,在增加牙槽骨的颊(唇)侧皮质骨的骨密度上较阿仑膦酸钠存在优势;骨碎补总黄酮能增加骨质疏松症患者牙槽骨的颊(唇)侧皮质骨厚度,对牙槽嵴顶宽度、牙槽骨高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多根牙不同植入深度即刻种植手术后受植区的牙槽骨形态的变化.方法:选取过往即刻种植的病例38例,共44颗牙,根据种植体颈部颈缘高度分为骨下0、1、2、3 mm共4组,均从根间隔以不同的种植体植入深度植入并植骨.调取术后即刻和术后6月的锥形束CT数据,重建受植区的三维影像,测量受植区牙槽骨宽度(5个平面)、植体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测量上颌第一、二磨牙间顴牙槽嵴颊侧骨皮质厚度及颊腭向最大骨厚度,探查微种植钉合适的植入位点及植入角度范围,为正畸治疗在顴牙槽嵴处安全植入微种植钉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1年11月来大连市口腔医院放射线科行锥形束CT扫描的40例成人患者,测量上颌第一、二磨牙间顴牙槽嵴处距牙槽嵴顶6、8、10mm三水平,各水平微种植钉长轴与真性水平面呈45°、60°、70°角时顴牙槽嵴颊侧骨皮质厚度及颊腭向最大骨厚度。结果:3个水平顴牙槽嵴颊侧骨皮质厚度均随着植入角度的增大而增厚。在所有颊侧骨皮质厚度测量项目中以距牙槽嵴顶6mm点微种植钉长轴与真性水平面呈70°角时最厚。在距牙槽嵴顶8、10mm水平,微种植钉长轴与真性水平面呈60°角时顴牙槽嵴颊腭向最大骨厚度均较厚。在距牙槽嵴顶8、10mm水平,3个角度的颊侧骨皮质厚度男性均大于女性。40例中有4例(占10%)上颌窦底与上颌第一、二磨牙牙根紧邻。左右对称指标相互比较无差异。结论: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分析明确了上颌第一、二磨牙间顴牙槽嵴颊侧骨皮质厚度及颊腭向最大骨厚度,为正畸治疗安全植入微种植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比较拔牙后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术后1年唇侧骨量变化的差异,评价CBCT在美学区种植唇侧骨量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上颌前牙区完成单颗种植的患者22例,共22颗种植体,拔牙后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各11颗。分别在种植术前1周、术后即刻与术后1年进行CBCT影像学检查,根据设计的测量位点评价唇侧骨高度与骨厚度变化,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所有病例术后即刻与术后1年唇侧骨高度与骨厚度的变化。 结果即刻种植术后1年唇侧牙槽嵴高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6,P=0.009),延期种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73,P=0.068);两组术后1年唇侧骨厚度在距离种植体基台连接处1 mm处(t=2.369,P=0.042)与种植体中点处(t=3.474,P=0.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距离种植体底1 mm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96,P=0.145)。 结论CBCT可用于美学区种植唇侧骨量的价值诊断,可以准确评价拔牙后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术后1年唇侧骨量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后牙即刻种植的方法、效果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能满足即刻种植的20颗后牙经微创拔牙后,翻瓣或不翻瓣植入种植体,种植体周围植入骨粉,翻瓣者则覆盖生物膜。种植体植入3~6个月后常规取模,完成上部修复结构。种植体完成修复后随访6~34个月。结果:所有种植牙随访期间内正常行使功能,美学效果令人满意。CT示颊侧骨板骨吸收为(-0.65 mm±1.29 mm);近远中骨吸收为(1.23 mm±0.23 mm)。统计显示:即刻种植术前与术后龈乳头指数及种植体近远中骨吸收无明显差异,即刻种植后种植体颊向骨板吸收及种植体稳定系数与拔牙后牙槽嵴吸收有差异。结论:后牙即刻种植能有效维持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高度和宽度,对有即刻种植适应证的患者,可减少手术次数,缩短治疗时间,临床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目的是评估上前牙种植术后唇侧牙槽骨厚度和垂直性骨吸收对牙龈退缩的影响。对延期两段式种植和即刻种植两种不同的种植技术,通过牙科锥形束CT(CBCT)扫描,监测牙槽骨三维影像同步变化,观察种植体周围的软硬组织情况。对于延期两段式种植.使用无机化牛骨粉和不可吸收膜或可吸收膜,进行引导骨再生(GBR)。结果表明.延期两段式种植与即刻种植相比,特别在使用不可吸收膜进行引导骨再生时牙龈退缩明显减少.CBCT测量唇侧骨厚度是评估前牙牙龈退缩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X线片观察并测量后牙区即刻种植术后的牙槽骨改变,比较即刻种植与延期种植术后牙槽骨吸收的程度。方法:对我院2014—2016年间后牙区94例即刻种植义齿和168例延期种植义齿进行术后6个月及1年随访,患者种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复查时均采用平行投照技术拍摄X线片,利用测量软件测量种植体近中及远中牙槽嵴顶端与种植体颈部之间的垂直距离。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即刻、术后6个月以及1年时种植体近远中牙槽骨的吸收变化。结果:无论即刻种植还是延期种植组,所有植体都获得了良好的骨结合。在种植体植入后,近远中的牙槽骨均有不同程度吸收。术后6个月复查时,即刻种植组牙槽骨近远中平均吸收0.25 mm,延期种植组牙槽骨近远中平均吸收0.43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复查时,即刻种植组牙槽骨近远中平均吸收0.57 mm,延期种植组牙槽骨近远中平均吸收1.10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牙区即刻种植和延期种植术后,植体均可获得良好的骨结合;术后近远中方向牙槽骨均发生明显吸收,且术后1年时即刻种植组牙槽骨吸收程度轻于延迟种植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骨劈开术在上颌前牙区种植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42例患者,缺失上前牙1-4颗,牙槽嵴可利用骨高度〉10mm,宽度3-5mm。采用骨劈开术形成唇侧骨瓣,在腭侧骨板与唇侧骨瓣之间植入直径3.5mmAnkyl os种植体83枚,劈开部位应用GBR技术,6个月后行二期手术和固定修复。结果:二期手术时所有种植体稳固,1例(2枚种植体)唇侧骨板部分吸收,产生2.0mm种植体颈部唇侧暴露。其余种植体被骨质完全包绕,牙槽嵴宽度增加2.8-4.1 mm,平均增宽3.5mm。83枚种植体完成固定修复,经过2年的追踪观察,无一种植体松动或脱落。结论:上颌牙槽嵴骨宽度为3-5mm时,采用骨劈开术能有效增加骨量,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述近十年来关于即刻种植后种植体周围牙槽嵴垂直向和水平向的早期改建的相关文献,为即刻种植提供可靠的临床指导.方法 使用MeSH主题词在PubMed上搜索2000-01-0l至2011-12-30的电子英文文献,对相关的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研究进行分析.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0篇,其中9篇为前瞻性研究,1篇为回顾性研究.即刻种植无法阻止牙槽嵴的生理性改建,虽然不能减少牙槽嵴水平向吸收,但有可能减少牙槽嵴垂直向吸收.结论 在选择即刻种植的治疗方案时需要考虑到新鲜拔牙窝颊侧骨壁的厚度以及种植体植入应偏舌(腭)侧及牙槽嵴根方的位置,即刻种植后牙槽嵴垂直向吸收减少有利于软组织美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减数正畸治疗对成人患者中切牙牙根吸收及牙槽骨形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11例行减数正畸治疗的成年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全牙列锥形束CT(CBCT)检查,观察治疗前、后上、下中切牙牙根吸收、牙槽骨厚度变化与牙槽骨高度缺损,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部分牙位出现牙长度减小及牙根长度减小,上颌切牙牙根长度变化量大于下颌切牙。中切牙舌腭侧颈部牙槽骨宽度表现为一定程度降低,其中上中切牙腭侧根颈部及下颌中切牙舌侧根中部牙槽骨宽度变化较为明显。下颌中切牙唇侧中部牙槽骨宽度增加,但舌腭侧牙槽骨在正畸治疗后骨开窗、骨开裂位点增多,且较上颌更明显。结论: 减数正畸治疗伴随中切牙牙根一定程度上的吸收和舌腭侧牙槽骨吸收,唇侧牙槽骨骨量增加。下颌舌侧牙槽骨吸收导致骨开窗、骨开裂位点增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锥形束CT测量天然上颌中切牙的唇腭侧骨壁厚度,以及牙长轴与牙槽突长轴的角度关系,探讨其对即刻种植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取76例天然上颌中切牙的锥形束CT图像,测量其牙槽嵴顶、牙槽嵴顶下4mm、8mm、根尖处的唇、腭侧骨壁厚度,以及牙长轴与牙槽突长轴的夹角,比较唇、腭侧骨壁厚度的差异,不同性别之间唇腭侧骨壁厚度的差异,以及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牙长轴与牙槽突长轴夹角的关系。结果:除牙槽嵴顶外,天然上颌中切牙的唇侧骨壁比腭侧骨壁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的唇侧骨壁厚度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其天然牙长轴与牙槽突长轴的夹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天然上颌中切牙唇侧骨壁较薄;性别对其唇腭侧骨壁厚度的影响不大;牙长轴与牙槽突长轴的夹角未随年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选择合适的适应征进行微创拔牙后行即刻种植术,观察人工珊瑚颗粒、海奥生物膜行GBR技术,应用于前牙区即刻种植成骨效果.方法:25例前牙冠根折伴骨吸收患者进行即刻种植手术.微创拔除残根,牙槽窝嵴周少量骨缺损或伴唇侧骨壁洞穿,常规预备后植入种植体,种植体与牙槽窝骨壁间隙内、骨缺损处植入人工珊瑚颗粒(天博骨粉),盖海奥口腔修复膜,种植体均为潜入式愈合,二期手术后常规修复.观察二期手术及修复后6月或1年植骨区外形及牙龈状况.结果:二期手术时牙槽嵴成骨明显,包绕种植体颈周,二期手术修复后6月或1年牙槽外形均较植骨前丰满,牙龈质地、色泽良好.结论:珊瑚骨粉颗粒联合海奥生物膜应用于即刻种植修复少量骨缺损,成骨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