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黄芪对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大鼠小肠粘膜iNOS和ET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观察大鼠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内皮素(ET)在小肠粘膜的表达及黄芪对它们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和黄芪组。复制重度失血性休克及复苏动物模型,黄芪于再灌注前静脉注入,造模完成后观察各组动物小肠粘膜病理学变化,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肠粘膜组织诱导型iNOS和ET表达。结果模型组肠粘膜损伤最重,黄芪具有保护缺血-再灌注肠粘膜的作用,对照组肠粘膜无损伤;Chiu’s评分模型组最大,黄芪组次之,对照组最低(P<0·01)。各组肠粘膜均可见到iNOS和ET表达。模型组iNOS表达明显增强,表达的灰度值明显高于其它两组(P<0·05);黄芪组比对照组有增高趋势,但两组间表达的灰度值无显著性差异。模型组和黄芪组ET表达灰度评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黄芪组肠粘膜ET表达灰度值虽有所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黄芪能减少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小肠粘膜组织iNOS表达,这可能与其抗失血性休克再灌注肠粘膜的损伤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3.
氯胺酮对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兔肠粘膜灌注与氧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血性休克时肠粘膜结构和功能受损是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及休克后多器官衰竭综合征的“始动部位”或“中心器官”,但急救手术过程中使用的麻醉药物对胃肠道的保护作用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氯胺酮是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手术时常用的麻醉药物,但它对休克再灌注期间肠道灌注及氧合的影响尚无定论。本研究采用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动物模型,以肠粘膜内pH(pHi)、门静脉血pH(pHpv)、门静脉血氧饱和度(SpvO2)及腹腔脏器氧摄取率(ERO2)等为指标,探讨氯胺酮对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兔肠粘膜灌注与氧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大鼠失血性休克肠粘膜形态学与功能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失血性休克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粘膜屏障功能与形态学的变化。方法 制作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以休克复苏后0h、1h、3h、6h、12h、24h时间段取回肠组织标本,通过光镜和电镜下进行肠粘膜的形态学改变的观察,包括组织学检查、肠粘膜及绒毛厚度测量、粘膜损伤指数评定;同时在肝门静脉血作内毒素测定及复苏后1h、3h、6h的尿液作乳果糖/甘露醇比值检测以分析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改变。结果 肠粘膜损伤主要表现出凋亡、坏死的两种细胞死亡形式。复苏0h组粘膜上皮就发生明显损伤改变,1h进一步加重,3h组出现修复现象,6h部分空肠及回肠绒毛已修复,12h时大部分肠粘膜结构基本恢复正常;内毒素和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在6h组达到高峰,仅24h组才恢复正常。结论 失血性休克缺血-再灌注后,肠粘膜屏障早期受累,表现为回肠粘膜细胞凋亡及坏死的两种损伤形式;肠粘膜具有强大的修复潜能;肠屏障功能的恢复滞后于形态学修复。 相似文献
5.
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对早期肠黏膜显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后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及其病理改变和超微结构变化。方法16只家兔随机分为2组(n=8):假手术组(A),休克再灌注组(B)。采用失血性休克再灌注模型。检测灌注后0.5、2、4h血清磷脂酶A2(PLA2)、一氧化氮(NO)和丙二醛(MDA)值;实验结束后取回肠末端黏膜测MDA和组织钙含量;分别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肠黏膜结构的变化。结果B组血清NO相对A组降低明显。而PLA2、MDA显著升高。B组肠黏膜MDA和组织钙含量有明显升高(P〈0.05);光镜和电镜观察表明B组肠黏膜损伤明显重于A组。结论失血性休克再灌注使肠道经历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损伤,导致肠黏膜生理结构被破坏。 相似文献
6.
7.
生脉注射液对肠粘膜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SM)对休克再灌注期间肠粘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利用兔休克复苏模型,21只家兔随机分为SM组(A组)、单纯复苏组(B组)和对照组组(C组).分别于实验前(S0)、休克1h(S1)、及再灌注1h(R1)、3h(R3)观察乙状结肠粘膜内pH(pHi)、肠氧摄取率(ERO2)、肠粘膜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及钙(Ca2+)含量、肠粘膜病理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A组R1和R3时肠pHi及肠ERO2明显高于B组相应值,肠粘膜NO、MDA及Ca2+含量低于B组(均为P<0.05),而B组复苏期间肠pHi维持在S1时的低水平状态,肠ERO2显著降低,肠粘膜NO、MDA及Ca2+含量均明显高于A组和C组;光镜下肠粘膜损伤A组显著轻于B组且病理分级与肠pHi负相关(r=-0.841,P<0.05).结论SM对休克再灌注期间肠粘膜的保护作用机制为增加肠粘膜灌注及氧合、抑制肠粘膜NO活性、清除氧自由基及减轻钙超载. 相似文献
8.
核转录因子-kB(nuclear factor-kB,NF-kB)是一种多向性核转录调节蛋白,参与多种炎症介质基因的转录和调控,在炎症、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肠粘膜缺血,再灌注过程中NF-kB对细胞因子、粘附分子等因子的基因转录调控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就NF-kB活化的分子机制及其与缺血,再灌注肠粘膜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山莨菪碱对失血性休克再灌注损伤兔小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山莨菪碱对失血性休克再灌注损伤兔小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16只大白兔随机分为山莨菪碱注射液治疗组(S组,8只)和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8只)。复制兔重度失血性休克及复苏的动物模型,在休克期间分别予等容量的山莨菪碱注射液和生理盐水治疗,复苏60min后取回肠末端组织进行电子显微镜检查,并测量线粒体二维形态计量学参数和三维形态计量学参数。结果 电子显微镜显示:S组上皮细胞、微绒毛、线粒体、内质网损害明显轻于C组;上皮细胞单位胞浆内S组比C组线粒体数量多,肿胀较轻微。结论 山莨菪碱对失血再灌注损伤兔小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生长激素对肠缺血—再灌注肠粘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 观察小肠缺血—再灌注24h小肠粘膜形态学,腹腔淋巴结细菌培养、门静脉内毒素水平、小肠粘膜细胞凋亡的改变及生长激素对其改变的影响。结果 小肠缺血—再灌注24h,小肠粘膜细胞凋亡增加,绒毛高度和数量显著降低,门静脉内毒素水平升高,腹腔淋巴结细菌培养阳性升高;生长激素能显著改善上述改变。结论 生长激素对肠缺血—再灌注肠粘膜屏障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失血性休克状态下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对休克发展的影响。方法:雌性家兔12只,随机等分为休克对照组(Ⅰ组)和休克伴双后肢缺血再灌注组(Ⅱ组)。戊巴比妥钠麻醉,气管切开,自主呼吸,并全身肝素化。经左颈外静脉,按1ml·kg-1·min-1的速度放血5分钟,停5分钟,以左颈总动脉MAP达4.0±0.2kPa为休克开始,此时Ⅱ组阻断腹主动脉末端,90分钟后松开。结果:休克后120分钟,血中TXB2、TXB2/6-keto-PGF1α、乳酸、酸性磷酸酶及Mg2+,Ⅱ组均显著高于Ⅰ组,而休克90分钟时,各值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失血性休克状态下肢体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可能对休克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异丙酚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时肠粘膜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0
目的评价异丙酚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R)时肠粘膜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8),假手术组(S组)仅分离肠系膜上动脉(SMA);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阻断SMA1h;异丙酚组(P组)阻断SMA前30min腹腔注射异丙酚100mg/kg。于再灌注3h处死大鼠,取回肠末端组织,电镜及TUNEL法观察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测定肠粘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及神经酰胺(CER)含量,RT-PCR法测定肠粘膜鞘磷脂酶(SMase)mRNA表达。结果与S组比较,I/R组肠粘膜SOD活性降低,MDA含量、CER含量、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及SMasemRNA表达升高(P〈0.05或0.01);与I/R组比较,P组MDA含量、CER含量、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及SMasemRNA表达降低,S01)活性升高(P〈0.05或O.01)。I/R组肠粘膜SOD活性与CER含量呈负相关(r=-0.775,P〈0.01),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与CER含量呈正相关(r=0.852,P〈0.01);P组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与CER含量呈正相关(r=0.782,P〈0.01)。结论异丙酚可抑制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时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可能与清除氧自由基、下调SMasemRNA表达、减少CER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AS-Ⅳ)预处理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30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I/R)组、AS-Ⅳ预处理(AS-Ⅳ)组。I/R组和AS-Ⅳ组采用无创微动脉夹夹闭肠系膜上动脉60 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建立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AS-Ⅳ组于造模前60 min时采用60 mg/kg AS-Ⅳ对大鼠进行灌胃预处理。于再灌注120 min时取小肠组织,采用HE染色法测定小肠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TNF-α、HMGB-1、SOD和CAT的表达情况,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小肠组织中Bcl-2、Bax和Caspase-9的mRNA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小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小肠组织病理学Chiu评分升高,TNF-α和HMGB-1的表达水平升高,SOD和CAT的表达水平降低,Bcl-2、Bax和Caspase-9的mRNA水平升高,occludin和ZO-1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I/R组比较,AS-Ⅳ组I/R组小肠组织病理学Chiu评分降低,TNF-α和HMGB-1的表达水平降低,SOD和CAT的表达水平升高,Bcl-2、Bax和Caspase-9的mRNA水平降低,occludin和ZO-1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AS-Ⅳ灌胃预处理能够显著改善大鼠肠I/R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抑制肠道细胞的凋亡发生以及调节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15.
黄芪对兔周围神经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对家兔周围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40只家兔建立周围神经再灌注模型 ,随机分成 5组 :对照组、缺血组、再灌注组、黄芪治疗Ⅰ组、黄芪治疗Ⅱ组 ,动态观察坐骨神经相应各项指标变化。结果 随制成血再灌注时间延长 ,缺血组、再灌注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减慢为 ( 4 .10 2± 0 .992 )m/s、( 5 .898± 8.891)m /s ,动作电位波幅分别降低为( 4 .2 71± 1.0 71)mV、( 2 .2 5 2± 1.5 2 7)mV ,潜伏期延长为 ( 1.92 1± 0 .2 0 4)ms、( 2 .3 93± 0 .2 3 1)ms ;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降低分别为 ( 18.93± 9.88) μU/L、( 2 8.13± 9.72 ) μU /L、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 (MDA)含量增加 ( 1.2 9± 0 .2 1) μmol/L、( 4 .2 9± 0 .14 ) μmol/L(P <0 .0 5 ) ,病理改变加重。黄芪Ⅰ组相对缺血组、黄芪Ⅱ组相对再灌注组神经传导速度增快 ( 3 .182± 0 .83 9)ms、( 3 .2 71± 1.0 13 )ms ,动作电位波幅增高 ( 1.867± 0 .5 12 )mV、( 2 .467± 0 .2 19)mV ,潜伏期缩短( 1.3 17± 0 .3 2 4)ms、( 2 .3 87± 0 .175 )ms ;组织SOD活性增加 ( 10 .64± 0 .79) μU/L、( 13 .94± 0 .83 )μU/L ,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降低 ( 1.69± 0 .0 1)mol/L、( 1.0 6± 0 .2 0 )mol/L ( P < 相似文献
16.
参附对再灌注期间肠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大鼠缺血 再灌注期间粘膜上皮细胞凋亡及参附注射液对其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肠缺血 再灌注模型 ,2 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 (C组 )、缺血 再灌注组 (I R组 )和参附治疗组 (SF组 )。在规定时间检测回肠粘膜上皮细胞Caspase 3、Bcl 2蛋白的表达、凋亡细胞数目及回肠粘膜组织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水平 ,同时观察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 (1)I R组凋亡细胞显著增多 ,SF组凋亡细胞数较I R组显著减少而多于C组 (P <0 0 5 )。 (2 )Caspase 3在I R组的表达显著高于SF组和C组 (P <0 0 1) ,SF组与C组差异无显著性。Caspase 3表达与凋亡细胞数目呈正相关 (r =0 914 9,P <0 0 1) ;Bcl 2的表达与Caspase 3的表达呈直线负相关 (r =- 0 9384 ,P <0 0 1)。 (3)TNF α表达 :TNF α的表达在I R组显著高于C组和SF组 (均P <0 0 1) ,SF组与C组差异无显著性。TNF α表达与凋亡细胞数目呈正相关 (r =0 9133,P <0 0 1)。 (4)SF组小肠粘膜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小于I R组 (P <0 0 1)。结论 参附注射液通过抑制TNF α、Caspase 3表达同时上调Bcl 2而抑制缺血 再灌注期间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凋亡 ,从而减轻肠粘膜缺血 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7.
中性粒细胞(PMNs)介导组织损伤(NMTI)在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过滤、应用药物或抗中性白细胞血清等方法消耗白细胞,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目前应用去白细胞血的方法复苏失血性休克对多器官再灌注损伤影响尚无定论。本研究拟通过观察回输去白细胞血和全血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复苏后重要器官组织(心、肺、肝、肾、肠)髓过氧化物酶(MPO)、黄嘌呤氧化酶(XOD)、丙二醛(MDA)、活性氧(OH°)的影响,探讨去白细胞血复苏失血性休克对多器官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兔后肢缺血再灌注后足背肌腱表面微循环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活体显微镜技术,观察了兔后肢常温止血带缺血2h(n=8)及5h(n=8)再灌注后最初1h 期间足背肌腱表面微循环动态变化,尤其是白细胞内皮粘附及微血管灌注状况的变化,旨在探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结果表明: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缺血组织微静脉内皮上粘附的白细胞数显著增加,而且缺血时间越长,增加越显著。②肢体缺血5h 再灌注后,缺血组织的微循环并不能均匀恢复,部分区域发生“无复流现象”,包括原发性无复流和继发性毛细血管灌注衰竭两种形式。提示:①白细胞内皮粘附参与了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②肢体缺血5h 再灌注后发生的局部组织损伤并非皆属缺血再灌注损伤,部分区域可能系单纯缺血性损伤,部分区域则可能属缺血再灌注—继发性缺血损伤。 相似文献
19.
应用活体显微镜技术,观察了兔后肢常温止血带缺血2h(n=8)及5(n=8)再灌注后最初1h期间足背肌腱表面微循环动态变化,尤其是白细胞内皮粘附及微血管灌注状况的变化,旨在探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结果表明: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缺血组织微静脉内皮上粘附的白细胞数显著增加,而且缺血时间越长,增加越显著。②肢体缺血5h再灌注后,缺血组织的微循环并不能均匀恢复,部分区域发生"无复流现象",包括原发性无复流和继发性毛细血管灌注衰竭两种形式。提示:①白细胞内皮粘附参与了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②肢体缺血5h再灌注后发生的局部组织损伤并非皆属缺血再灌注损伤,部分区域可能系单纯缺血性损伤,部分区域则可能属缺血再灌注一继发性缺血损伤。 相似文献
20.
山莨菪碱对失血性休克兔小肠微循环血量及血液酸碱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山莨菪碱对失血性休克兔小肠微循环血流量及血液酸碱度变化情况。方法大白兔16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是山莨菪碱治疗组(S组,n=8)和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n =8)。复制兔重度失血性休克及复苏的动物模型,在休克期间分别予等容量的山莨菪碱注射液和生理盐水治疗,复苏60 min。观察放血前、放血后10、30、60 min小肠黏膜微循环血流量、动脉平均血压、中心静脉压。在放血前、放血后10、30、60 min取颈动脉、肠系膜上静脉血液少量进行血气分析。结果放血后两组动物休克期小肠黏膜微循环血流量均比放血前明显降低(P<0.05);回输血液后S组动物小肠微循环血流量恢复,与放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动物在再灌注10、30、60 min时的微循环血流量明显低于放血前(P<0.05)。在再灌注60 min时S组的颈动脉血pH值、BE值高于C组(P<0.05);而对肠系膜上静脉血,S组在再灌注30、60 min时的pH值高于C组,在再灌注10、30、60 min时的BE值高于C组(P<0.05)。结论山莨菪碱能改善失血性休克时肠黏膜微循环,有利于更快清除肠微循环蓄积的酸性物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