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双歧三联活菌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72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口服,0.42 g/次,3次/d;观察组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口服,0.84 g/次,3次/d。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肠道菌群改变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乳酸杆菌、类杆菌和双歧杆菌计数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计数明显增多,且多于对照组,同时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及类杆菌明显减少,且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较大剂量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可有效调节肠道菌群的失衡状态,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小鼠急性肝衰竭时肠道腔菌群和膜菌群的变化及肝脏细菌易位的情况。方法:以D-氨基半乳糖予小鼠腹腔注射,制备急性肝衰竭模型,取肠内容物和肠管标本,进行腔菌群、膜菌群定量检测,计算双歧杆菌/肠杆菌(B/E)值,并观察肝脏细菌易位情况。结果:小鼠肝细胞出现大片状坏死,肠道腔菌群与膜菌群中肠球菌、肠杆菌数量升高(P<0.001),肠道优势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显著下降(P<0.001),B/E比值<1,并可见肝脏细菌易位。结论:急性肝衰竭小鼠肠道腔菌群及膜菌群比例失衡,定植抗力下降,小鼠肠道细菌易位,是肝衰竭发生、发展、维持、恶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临床医学》2021,41(1)
目的 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肠道菌群分布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于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就诊的70例婴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喂养方式分为研究组(母乳喂养婴儿,n=42)、对照组(配方奶粉喂养婴儿,n=28)。两组均接受大便检查,记录并比较两组粪便中双歧杆菌、肠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葡萄球菌、拟杆菌检出情况。结果 研究组乳酸杆菌、葡萄球菌、拟杆菌、双歧杆菌检测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肠杆菌、肠球菌检测值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肠道菌群分布情况具有显著影响,母乳喂养的婴儿肠道菌群分布情况更优。  相似文献   

4.
余娜  卢葵花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6):1055-1056
【目的】了解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与健康人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方法】IBS患者35例,健康志愿者36例,取当日首次定量大便作活性菌培养、检测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BS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数量明显减少(P〈0.01,0.05),肠杆菌数量显著增多(P〈0.01),肠道定值抗力(CR)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IBs组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其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可能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数量减少,肠杆菌数量显著增多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微生态制剂联合锌制剂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86例迁延性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与锌制剂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微生态制剂。比较两组患儿的腹泻停止时间、肠道菌群变化情况及血清白介素6(IL-6)、血清白介素8(IL-8)、一氧化氮(N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 :观察组的腹泻停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肠球菌、肠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类杆菌数量及血清IL-6、IL-8、NO和SOD等指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肠球菌和肠杆菌等菌群数量及血清IL-6、IL-8和NO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以上各指标下降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类杆菌等菌群数量及SOD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的以上各指标升高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生态制剂联合锌制剂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可有效调节患儿的肠道菌群平衡,下调炎症刺激因子水平,促进患儿恢复。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1):3770-3772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10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人群血糖和血脂水平,粪便中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和D-乳酸的含量和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拟杆菌以及肠杆菌、肠球菌的含量。结果 2型糖尿病组的GLU、TC、TG和LD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HD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组的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拟杆菌含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乳酸杆菌、肠杆菌、肠球菌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组的粪便中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乙酸、丙酸、正丁酸含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D-乳酸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调节肠道菌群可影响糖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2010年3月-2012年11月,从我院门诊选择35例腹泻型IBS患者为IBS组,另选健康志愿者35例为对照组。取当日首次定量大便作活性菌培养,检测IBS组菌群。结果IBS组较对照组,其肠杆菌数量增多(P〈0.01),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的数量减少(P〈0.01)。IBS组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其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可能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数量减少,肠杆菌数量显著增多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轮状病毒感染婴幼儿与健康婴幼儿的肠道菌群差异,探讨益生菌在轮状病毒感染时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15例0~3岁轮状病毒感染患儿(轮状病毒感染组)及15份健康婴幼儿(健康对照组)的粪标本,根据16Sr DNA基因序列设计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梭菌、梭杆菌属的特异性引物,采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7种细菌的在健康组及患儿组的数量,进行比较。结果轮状病毒感染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肠球菌、大肠杆菌、拟杆菌属数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轮状病毒感染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梭菌、梭杆菌属数量明显少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感染对婴儿肠道菌群有影响,临床治疗应注意婴儿肠道菌群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青春双歧杆菌双元蛋白酸奶对肠道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春双歧杆菌双元蛋白酸奶对小鼠和人群志愿者肠道正常菌群以及实验性便秘小鼠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1在齐齐哈尔医学院药物研究所完成.选择昆明小鼠80只,雌雄各半.另选择志愿者20名,男女各半,均自愿参加观察.①青春双歧杆菌双元蛋白酸奶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将20只小鼠随机分成两组,正常对照组和样品组各10只.采用自身对照,样品组小鼠采用青春双歧杆菌双元蛋白酸奶25 mL/kg连续灌胃21 d,正常对照组用等量市售酸奶灌胃连续21 d.在给受试物之前及最后1次给受试物后24 h,无菌采取粪便,培养后以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等鉴定计数每克湿便菌落数,以检查正常菌群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②青春双歧杆菌双元蛋白酸奶对人肠道菌群的影响:将健康志愿者20名随机分成2组,正常对照组和样品组各10名.标准数据对照,样品组服青春双歧杆菌双元蛋白酸奶300mL/d,正常对照组服市售酸奶300 mL/d,均连续饮用15 d.最后给受试物之后24 h无菌采取粪便,培养后观察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等鉴定计数每克湿便菌落数.③青春双歧杆菌双元蛋白酸奶对小鼠肠推进运动的影响:取昆明小鼠30只,随机分成3组,样品组、模型组、正常组各10只.样品组灌胃青春双歧杆菌双元蛋白酸奶25 mL/kg/d,模型组、正常对照组灌胃等容量市售酸奶,连续15 d.第15天禁食12 h,样品组、模型组灌胃地芬诺酯50mg/kg,正常组除外.10min后各组用墨汁溶液灌胃,麻醉脱颈致死后取小肠,测量墨汁推进长度及小肠全长,计算墨汁推进移动率(墨汁推进率=墨汁推进长度/小肠总长度&;#215;100%).④青春双歧杆菌双元蛋白酸奶对抗药物性便秘实验:取昆明小鼠30只,随机分成3组,样品组、模型组、正常组各10只.样品组按25 mL/kg/d灌胃青春双歧杆菌双元蛋白酸奶,连续15 d;模型组、正常组灌等容量市售酸奶15 d,实验前模型组和样品组分别灌胃地芬诺酯50 mg/kg,正常组除外,30 min后各组灌胃含受试物的墨汁,各小鼠均放入单笼,记录各小鼠排首粒黑便时间和8 h内排便总量.结果:参与者及实验动物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数据.①小鼠和受试人群粪便中肠杆菌、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青春双歧杆菌双元蛋白酸奶导致小鼠及受试人群肠道内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6.742~32.570,P<0.01).②地芬诺酯致小鼠便秘后首次排黑便时间、排便总量和墨汁推进移动率:实验性便秘小鼠首次排便时间缩短,排便量增加,墨汁推进率加快(F=7.196~111.642,P<0.01).结论:青春双歧杆菌双元蛋白酸奶可以通过增加有益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降低肠杆菌、肠球菌数量而提高肠道的抗病能力,同时可以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具有明显改善肠道功能和润肠通便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春双歧杆菌双元蛋白酸奶对小鼠和人群志愿者肠道正常菌群以及实验性便秘小鼠排便功能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1在齐齐哈尔医学院药物研究所完成。选择昆明小鼠80只,雌雄各半。另选择志愿者20名,男女各半,均自愿参加观察。①青春双歧杆菌双元蛋白酸奶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将20只小鼠随机分成两组,正常对照组和样品组各10只。采用自身对照,样品组小鼠采用青春双歧杆菌双元蛋白酸奶25mL/kg连续灌胃21d,正常对照组用等量市售酸奶灌胃连续21d。在给受试物之前及最后1次给受试物后24h,无菌采取粪便,培养后以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等鉴定计数每克湿便菌落数,以检查正常菌群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②青春双歧杆菌双元蛋白酸奶对人肠道菌群的影响:将健康志愿者20名随机分成2组,正常对照组和样品组各10名。标准数据对照,样品组服青春双歧杆菌双元蛋白酸奶300mL/d,正常对照组服市售酸奶300mL/d,均连续饮用15d。最后给受试物之后24h无菌采取粪便,培养后观察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等鉴定计数每克湿便菌落数。③青春双歧杆菌双元蛋白酸奶对小鼠肠推进运动的影响:取昆明小鼠30只,随机分成3组,样品组、模型组、正常组各10只。样品组灌胃青春双歧杆菌双元蛋白酸奶25mL/kg/d,模型组、正常对照组灌胃等容量市售酸奶,连续15d。第15天禁食12h,样品组、模型组灌胃地芬诺酯50mg/kg,正常组除外。10min后各组用墨汁溶液灌胃,麻醉脱颈致死后取小肠,测量墨汁推进长度及小肠全长,计算墨汁推进移动率(墨汁推进率=墨汁推进长度/小肠总长度×100%)。④青春双歧杆菌双元蛋白酸奶对抗药物性便秘实验:取昆明小鼠30只,随机分成3组,样品组、模型组、正常组各10只。样品组按25mL/kg/d灌胃青春双歧杆菌双元蛋白酸奶,连续15d;模型组、正常组灌等容量市售酸奶15d,实验前模型组和样品组分别灌胃地芬诺酯50mg/kg,正常组除外,30min后各组灌胃含受试物的墨汁,各小鼠均放入单笼,记录各小鼠排首粒黑便时间和8h内排便总量。 结果:参与者及实验动物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数据。①小鼠和受试人群粪便中肠杆菌、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青春双歧杆菌双元蛋白酸奶导致小鼠及受试人群肠道内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6.742~32.570,P<0.01)。②地芬诺酯致小鼠便秘后首次排黑便时间、排便总量和墨汁推进移动率:实验性便秘小鼠首次排便时间缩短,排便量增加,墨汁推进率加快(F=7.196~111.642,P<0.01)。 结论:青春双歧杆菌双元蛋白酸奶可以通过增加有益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降低肠杆菌、肠球菌数量而提高肠道的抗病能力,同时可以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具有明显改善肠道功能和润肠通便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0~1岁婴儿,应用16S rRNA 荧光定量 PCR技术,分别测定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使用前,使用第3 d、5天时,及治愈后第7天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的水平。结果使用过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者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与未使用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粪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含量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未使用抗菌药物的患儿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恢复明显快于使用过抗菌药物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婴儿肠道菌群有普遍的杀灭作用,对婴儿肠道菌群改变的影响是轻微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使用会延迟患儿肠道微生态的恢复,但若合理使用对疾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素食人群与非素食人群肠道菌群分布,探讨饮食习惯与人体肠道菌群分布之间的关系。方法将50例素食者纳入研究组,50例非素食者纳入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粪便标本,测定粪便标本pH值,使用经典的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粪便标本的细菌总数及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结果研究组粪便标本pH值低于对照组粪便标本pH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细菌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双歧杆菌与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肠道益生菌数量的角度来看,非素食饮食更有利于健康,素食人群可通过服用微生态活菌制剂或适量增加蛋奶制品的摄入来增加肠道益生菌的数量,以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肠道菌群的优势菌属及益生菌制剂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于该院治疗的30例NEC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于该院体检的健康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儿童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并分析两组儿童肠道菌群的优势菌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观察组患儿分为A组及B组;A组患儿采用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剂联合奥曲肽治疗,B组患儿仅采用奥曲肽治疗;两组患儿均治疗1周,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肠道菌群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肠道菌群丰富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儿童的肠道细菌优势菌属条带相似度接近100%。观察组患儿双歧杆菌及大肠埃希菌呈下降趋势。经1周治疗,A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P0.05);治疗后,A、B两组患儿的粪便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真杆菌菌落数均有所升高(P0.05),且A组患儿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真杆菌菌落数明显高于B组。结论 NEC患儿肠道菌群中的双歧杆菌以及大肠埃希菌呈下降趋势,可通过采用益生菌制剂进行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锌制剂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小儿腹泻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以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观察组40例,予以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锌制剂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肠道菌群情况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类杆菌数值均明显升高,肠杆菌、肠球菌数值均明显降低,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锌制剂可以改善肠道菌群情况,提高小儿腹泻的治疗效果,加快患儿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清肠化湿灌肠方直肠滴入治疗激素抵抗型重症溃疡性结肠炎(HRUC)疗效。方法 70例HRUC患者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服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清肠化湿灌肠方中药直肠滴入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肠道菌群(双歧杆菌、肠球菌及乳酸杆菌)、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57%(P0.05)。治疗后,2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含量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实验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肠球菌含量显著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IL-6、IL-8及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实验组IL-6、IL-8及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清肠化湿灌肠方中药直肠滴入治疗HRUC疗效确切,可显著提升肠道内双歧杆菌、肠球菌及乳酸杆菌含量,降低IL-6、IL-8及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及对患儿肠道菌群、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134例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7例。对照组予思密达治疗,观察组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联合思密达治疗,3 d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记录治疗前与治疗3 d后,两组肠道菌群(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菌落数和血浆神经递质[5-HT、NPY、血管活性肽(VIP)、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 d后,两组部分肠道菌群(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菌落数、部分血浆神经递质(5-HT、VIP、NO)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部分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菌落数和血浆神经递质NPY水平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显著,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降低5-HT水平、促进NPY分泌,减少胃肠液分泌、抑制胃肠蠕动,缓解腹泻症状,促进疾病恢复,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观察艾滋病患者肠道菌群量的变化,研究艾滋病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分别设计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的特异性引物。收集艾滋病患者粪便标本30份及正常对照标本30份,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测定5种细菌的数量。结果:艾滋病患者组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的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数量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滋病患者肠道微生态发生了明显变化,提示艾滋病患者肠道微生态紊乱。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肠道菌群和肠易激综合征分型与神经内分泌轴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作研究组,按罗马Ⅲ标准分为腹泻型、便秘型与混合型;另选同期于医院体检的50名健康人群作对照组。检测各组肠道菌群、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甲状腺轴功能指标;分析肠道菌群与分型、神经内分泌轴功能关系。结果 研究组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肠杆菌、肠球菌数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分型患者肠道内菌群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腹泻型患者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高于便秘型、混合型,肠杆菌、肠球菌数量低于便秘型、混合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球杆菌为影响肠易激综合征分型的独立因素(P <0.05)。研究组8∶00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低于对照组,24∶00的ACTH水平高于对照组,研究组16∶00的皮质醇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总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素(TSH)水平比较,差...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5):2801-2802
收集艾滋病患者粪便标本40例和正常人群粪便标本40例。提取细菌基因组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数量。结果滋病患者粪便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数量明显少于正常人群的。艾滋病患者粪便中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数量比正常人群粪便中数量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艾滋病患者肠道肠道细菌微生态发生变化,艾滋病患者肠道肠道微生态已经发生紊乱。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与肠道菌群间的相互关系,为寻找简单、安全的UC治疗方法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通过3%硫酸葡聚糖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观察检测体重变化、肠道病理改变,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小鼠粪便中的肠道菌群,并分析比较结肠炎小鼠与正常小鼠间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丰度。同时,利用已有数据库,预估肠道菌群内的功能基因构成,分析2组间的菌群基因功能差异。结果:溃疡性结肠炎小鼠体重明显减轻,且肠道上皮完整性被破坏,同时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降低,溃疡性肠炎组小鼠肠道内双歧杆菌属降至0.2%明显低于正常组小鼠(P0.05),而乳酸杆菌属平均丰度也显著降低至2.9%(P0.05),提示可能是通过影响机体代谢从而造成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结论: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菌群分布均发生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