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ongenital coronary artery fistula,CAF)是一种少见的心血管畸形,通常是指冠状动脉主干或者其分支与心腔或者某一大血管之间存在的异常交通,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26%~0.40%~([1])。得益于不断提高的介入治疗技术水平,更多的CAF患者通过介入治疗痊愈。我们用Amplatzer第Ⅱ代血管塞成功封堵1例长且迂曲的左冠状动脉-右心房瘘,以期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病变(SCAD)及其介入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10例SCAD患者,介入治疗9例,了解治疗并发症以及预后。结果 8例患者在冠状动脉夹层处直接植入支架;1例患者导引导丝始终未能进入血管真腔,放弃介入治疗,改为开胸冠状动脉搭桥治疗。1例未予介入干预,仅药物治疗。行冠状动脉支架介入治疗患者随访3个月~2年,未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等心脏事件。所有患者均存活。结论介入治疗可以作为冠状动脉自发夹层病变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但SCAD患者的治疗是选择内科药物保守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还是冠状动脉搭桥术,应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时夹层的范围、形态、夹层阻塞血管的程度及对血流的影响等因素而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分析34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AF)的临床诊断治疗与外科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超声心动图、64层螺旋CT、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确诊的34例CA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为单纯性CAF,10例合并其他心脏外科疾病。结果:34例中5例直接行动脉瘘切线缝合术,其余29例均在体外循环直视下行瘘口修补并同时矫治合并心脏疾病。心腔内发现2瘘口1例,4瘘口1例,其他均为单一瘘口。所有患者术毕效果明显,无一例死亡,超声心动图复查均无残余瘘存在。22例随访0.5~3年无死亡及并发症发生。结论:64层螺旋CT检查可准确显示各种CAF的起源、行程、引流部位及并发异常,显示冠状动脉近段管腔的形态及一些较大冠状动脉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无创性诊断CAF的影像方法。CAF明确诊断后,及时行外科手术治疗安全可靠,少数患者可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1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AF)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2003年至2005年,应用超声心动图、升主动脉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CAF 11例,其中单支瘘管起源于左冠状动脉5例,右冠状动脉2例,双侧起源4例。6例行外科手术治疗,2例患者行导管弹簧栓堵闭术,另3例未进行有创治疗,以药物保守治疗。结果8例手术及介入治疗均成功,无死亡及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随访6~36个月,均无残余瘘发生。结论超声心动图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CAF的主要确诊手段。外科手术和经导管栓堵术闭合CAF均安全有效,应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进行根治性治疗。  相似文献   

5.
轨道辅助封堵迂曲粗大冠状动脉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伴轨道条件下释放封堵器治疗迂曲、粗大的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AF)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患者4例,非选择性主动脉或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后,建立动-静脉轨道,沿轨道静脉端插入长鞘至CAF最窄部位的动脉侧,保留轨道并沿长鞘推入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置于CAF最窄部位,重复冠状动脉造影,见残余微量血液分流或完全堵闭,观察心电图(ECG)无异常后释放封堵器。结果:4例迂曲、粗大CAF封堵成功,术中无并发症。术后分别追踪观察30个月、8个月、2个月和1周,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TIE)复查患者心脏大小恢复正常。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均正常,ECG:3例恢复正常。结论:对迂曲、粗大的CAF,用伴轨道释放封堵器的方法介入治疗安全、有效。用国产器械同样能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AF)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1].近20多年来,陆续有报道用介入方法治疗CAF.我院自2002年以来先后成功为13例患者作了介入治疗.其中有2例为多发性CAF,但各支CAF在远端或末端融合,经用国产PDA封堵器,MicroPlex弹簧圈加Tornado弹簧圈封堵成功.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冠心病诊断和治疗最主要的方法和手段。目前PCI常用的途径包括经股动脉介入治疗(TVI)和经桡动脉介入治疗(TRI)途径。与TFI相比,TRI具有术后无需卧床、无体位限制、患者更舒适、穿刺并发症少等独特优势,已成为临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一种理想入径,受到更多的患者和医生的认可。因此,本研究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2006年中国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注册调查研究(TRI—China2006),旨在了解国内TRI开展情况、应用现状以及临床医师对该技术的掌握情况,以期能进一步推进该技术在国内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分析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并进行比较。方法 对我院 2 0 0 3年 8月— 2 0 0 4年 3月间收治的 93例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心功能及不良临床事件的比较分析。结果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使梗死相关动脉 (IRA)再通 ,改善心功能及降低不良临床事件方面均优于静脉溶栓治疗。结论 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项最有效的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方法 ,并发症少 ,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9.
孙敬春  高丹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491-3492
早期血运重建作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标准治疗方法已经被广泛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具有快速开通血管、恢复有效冠状动脉血流的特点,可以明显提高AMI患者的生存率。但是由于老年人冠状动脉复杂病变比例高,冠状动脉钙化和扭曲严重,并且多合并其他疾病,对于有适应证的老年AMI患者的治疗往往过于保守。我院对有适应证的老年AMI患者实施急诊介入治疗,同样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ongenital coronary artery fistulae,CAF)是一种少见的心血管疾病,大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并有自发性闭合的报道。一般认为有症状或并发症的患者需要手术或介入治疗,而对于无症状且分流量小的患者的治疗存在争议,其争议主要在于多数报道忽视了CAF自然病程的多样性[1]。为理解CAF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指证,本文将从4个方面展开讨论:CAF的解剖学特征;CAF的病理生理机制;CAF的长期随访与自发性闭合;无症状小瘘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赵翠英  李会利 《山东医药》2006,46(13):84-8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冠心病治疗方法,其手术简便、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效果可靠,但术后易发生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康复。2001年1月-2005年1月,我院对232例冠心病患者施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出现并发症20例(占8.62%)。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严重冠状动脉痉挛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常规药物治疗后,心绞痛仍频发的2例严重冠状动脉痉挛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临床效果及中远期预后。结果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绞痛未再发作,分别随访半年及一年半,无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结论对典型冠状动脉痉挛所致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除扩冠、解痉、抗凝、防栓、调脂治疗外,积极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望达到预防心肌梗死及猝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国英 《中华内科杂志》1999,38(11):788-790
冠心病介入治疗自1977年第1例经皮经腔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成功,打破了药物和外科手术的治疗格局,至今仍处在上升势头。一种技术能经受如此漫长岁月的考验而始终显露它引人瞩目的威力,其科学性和先进性已不容置疑。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长盛不衰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介入技术本身的不断更新和扩展,从PTCA开始到发展为包括冠状动脉(冠脉)内支架术、冠脉内膜旋切和旋磨术、激光冠脉成形术、超声冠脉血管成形术等等,一整套相辅相成的技术组合,为介入治疗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第二,各种器械的不断改进和更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 常规药物治疗后,心绞痛仍频发的2例严重冠状动脉痉挛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临床效果及中远期预后.结果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绞痛未再发作,分别随访半年及一年半,无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结论 对典型冠状动脉痉挛所致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除扩冠、解痉、抗凝、防栓、调脂治疗外,积极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望达到预防心肌梗死及猝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治疗措施。对比剂肾病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对于对比剂肾病缺乏有效治疗措施。术前做好对比剂肾病高危因素评估,识别高危患者,围手术期水化是最为有效的防治措施。另外,他汀类药物和N-乙酰半胱氨酸是研究最多的药物。现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对比剂肾病防治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主要涉及药物和介入两个方面。及时有效的介入治疗能迅速开通阻塞的冠状动脉、拯救濒危心肌,降低AMI病人的病死率和病残率。介入治疗、特别是急诊情况下直接介入治疗受限条件较多。如能实施强化的药物治疗,临床效益并不次于介入治疗。因此,AMI的当代处理仍然应该以最佳的药物治疗作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后尽早恢复梗死相关动脉的再灌注是治疗中的首要问题。近20年来直接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应用明显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我们研究目的在于比较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与经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 一、资料与方法 1.对象与分组:自1997年10月至2002年9月因急性心肌梗死收住我院心内科监护病房的老年患者共318例。其中116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溶栓治疗组),患者年龄60  相似文献   

18.
目的:冠状动脉瘘(coronary artery fistula,CAF)出口多变,形态多样,本研究探讨不同冠状动脉瘘的封堵技巧与封堵术治疗效果。方法:纳入1999年1月~2012年12月所有试图实施CAF封堵术的患者,在除外其它心脏畸形的基础上,根据主动脉或者冠状动脉造影观测CAF解剖形态,选择封堵术径路、封堵器类型和大小,封堵术后定期随访。结果:共纳入36例患者(男性17例),年龄3至74 岁(中位数21岁)。CAF起源于左冠状动脉13例(36%),右冠状动脉18例(50%),双侧冠状动脉5例(14%),引流至左心室7例(19%),右心系统29例(81%),包括右心房7例,右心室14例和肺动脉8例。成功封堵25例,成功率69%。经静脉途径封堵9例,CAF出口分别为右心房(n=5),右心室(n=3)和肺动脉(n=1);经动脉途径封堵16例,出口分别为左心室(n=3), 右心房(n=1),右心室(n=10)和肺动脉(n=2)。术后出现短暂胸痛2例,心电图ST T改变6例和再通1例。结论:介入方式治疗CAF安全、可靠,但具体采用何种径路和封堵器,需要根据其解剖形态确定。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与其他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在过去的20年里,住院死亡率明显下降,这与治疗方法的改变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应用。本文旨在于比较直接PCI与其他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AF)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检出率为0.016%~0.020%[1],约90%CAF止于右心系统,止于左心房、左心室的仅占10%[2].近30年已有许多文献报道用介入法治疗CAF[3-6],但有关左冠状动脉-左心室瘘介入治疗的报道罕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