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3.
冬去春来,气温逐渐升高,人体新陈代谢由低潮开始复苏,汗孔开泄,血管扩张。春风(有时为寒潮)吹来,许多人早已脱去冬装,故“风”(寒气)能长驱直入人体,令人“透心凉”——这便是春天风“硬”的道理。寒风可侵犯皮肤、腠理、关节和经络血管,诱发多种疾病,中医称为“风病”。[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在现行的各类中医教材中.往往把“内风”与“外风”作为两个相互平行的概念进行介绍。例如:雷载权主编《中药学犷风病有外风、内风之别,外风宜疏散,内风宜平息”;邓中甲主编《方剂学犷风病的范围很广……概言之.可分为外风与内风两大类”:邓铁涛主编《中医诊断学犷常见的风证,分为外风证和内风证”。类似表述在现行各类教材中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5.
月经疹又称"经行风疹",是指月经周期发病,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瘙痒性皮疹,呈规律性发病。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风"、"血"两者密切相关;如《医宗必读卷十》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在风者,常因风热、风寒引起;二者均以风邪为患,缘体虚风邪袭入,郁于皮腠而发。其次,妇人先天以血为本,故妇人病多责肝;而肝又与"风"、"血"息息相关,肝主藏血、疏泄之功影响着女子经、带、胎、产。故本病亦可通过不同治法来疏理肝气,调养肝血达"气血同调",气血调和则病瘥。本病临床较常见,但专门论述本病者少,临床需更多此类的理论探讨来丰富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治风先治血”之说,结合临床实践,论述了风病的概念、特征及病机证治。提出风病证治有三要:即治风必先审因;治风必先察位;治风必备多法。 相似文献
7.
8.
对外风与中风发病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现代医学中呼吸系统感染与脑卒中发病关系的研究结果,并结合中医文献中关于外风的论述,对于外风在中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认为外风可使内在脏腑功能失调突然加重,引起中风卒发;在此之前,外受风邪后能够入内传变,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或加重已存在的脏腑功能失调,逐步形成中风发病的病理基础。在中风发病过程中,外风与内因是共同发挥作用的。在中风病的治疗和预防两个方面都应当考虑外风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中医学对"毒"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后世医家本于经旨,又有不少发挥和创新。使祖国医学对"毒"的涵义、分类及其致病特点、对"毒"的治则,有了较大的发展。兹就祖国医学对"毒"的认识,略述于后,就正于同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国家级名老中医宋康教授治疗风咳的常用药对。方法:随师侍诊,对宋康教授治疗风咳的理论及常用药对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宋师认为,风咳是一类表现为"风"性的疾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气道高反应性咳嗽,临证中当辨清内、外之别。治疗上,外风宜"辛温而散"之;内风者,则应针对病机选取"平肝潜阳"、"滋阴润燥"、"凉血活血"药对以达到祛风、止咳之效,常用的药对有"荆芥-防风"、"地肤子-白鲜皮"、"蝉衣-僵蚕"、"玄参-麦冬"、"芍药-甘草"、"紫草-茜草"等。结论:宋康教授治疗风咳的疗效显著,其临证常用药对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12.
13.
唐宋以前,中风病以“外风”学说为主,以“正虚邪恋”立论,治疗上以祛风通络为主,调气补虚兼顾.唐宋以后医家除考虑外内因素致病外,还考虑到了内在因素明清时期,“内风”学说日趋成熟与完备.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风痱”与“偏枯”浅谈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医院徐经印(751300)关键词:风痱,偏枯,临床特征,病因病理,发病,预后,中医汉法“风痱”之名,出自《诸病源候论》,与《内经》中的“痱”症相同。古今不少医家对“风痱”与“偏枯”不加区别,殊属欠妥。如《类证... 相似文献
19.
污”字历来有多层含义,中医学中也早有提及,但未受到医家的重视。针对目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今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环境污染的出现,疾病模式及疾病谱的变化,我们提出了“污”的课题。结合中医古籍中“污”字上下文及后世各医家的注释,对大肠癌从“污”而论的观点进一步深化凝练,结合当前中医肿瘤微环境的研究,对 “污”进行整理、归纳、推理、总结,以期对“污”赋予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