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CD44V6在宫颈癌中表达与局部肿瘤血管生成、癌细胞增殖及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5例正常宫颈上皮(NCE)、18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和75例宫颈癌(ICC)中CD44V6蛋白、癌细胞增殖指数(Ki-67标记)及微血管密度(MVD,CD34标记)的表达情况.结果CD44V6在NCE、CIN和IC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0%,55.56%和69.33%,从NCE到CIN再到ICC,CD44V6的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P<0.05).CD44V6在宫颈癌中表达与盆腔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和Ki-67表达有关(P<0.05),而与年龄、FIGO分期、组织学分级、间质浸润和MVD无关.有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和Ki-67高度表达者CD44V6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和Ki-67中度以内表达者.结论CD44V6阳性表达可能在宫颈癌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检测宫颈癌中CD44V6表达对于了解其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颈鳞癌组织中上皮性钙黏附蛋白(E-cadherin,E-cad)、CD44V6和nm23-H1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14例正常宫颈上皮为对照,分别检测94例子宫颈浸润性鳞癌(Ⅰ~Ⅱ期59例,Ⅲ~Ⅳ期35例,高分化(Ⅰ级)23例,中等分化(Ⅱ级)46例,低分化(Ⅲ级)25例)及其中46例淋巴结转移组织中E-cad、CD44V6和nm23-H1的蛋白表达.结果:正常宫颈、宫颈癌组织及淋巴结转移组织中E-cad蛋白、CD44V6、nm23-H1蛋白阳性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d,CD44V6的表达均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nm23-H1仅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均<0.05).子宫颈鳞癌组织中,E-cad表达与CD44V6表达呈负相关(r=-0.225,P<0.05),CD44V6表达与nm23-H1表达呈负相关(r=-0.282,P<0.05).结论:E-cad、CD44V6和nm23-H1可能直接参与子宫颈鳞癌的浸润、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3.
彭慧霞  宗璐  曲群 《陕西医学杂志》2004,33(11):987-989
目的 :探讨 CD44v6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S- P法对 1 0例正常宫颈上皮、1 6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 CIN)、1 0例原位癌及 30例宫颈浸润癌标本中 CD44v6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正常宫颈组织中 ,CD44v6无阳性表达。在宫颈CIN→原位癌→宫颈浸润癌中 ,阳性表达呈上升趋势。CD44v6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呈正相关 ,有淋巴结转移者 CD44v6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结论 :CD44v6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可作为评估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黏附分子CD44v6、细胞黏附分子-1(ICAM-1)与早期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收集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宫颈癌Ⅰ b1期患者宫颈标本74份,正常宫颈标本20份,宫颈鳞状细胞原位癌标本20份,采用real-time PCR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宫颈组织标本CD44v6和ICAM-1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D2-40标记的淋巴管密度(LVD),并探讨三者与宫颈癌组织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CD44v6及ICAM-1在正常宫颈、宫颈鳞状细胞原位癌、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逐渐提高,分别为0、75.00%、87.84%及10.00%、45.00%、81.08%;mRNA表达水平也逐渐提高,分别为0、0.24±0.02、1.02±0.11及0.10±0.00、0.19±0.02、1.03±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宫颈、宫颈鳞状细胞原位癌、宫颈癌组织中LVD逐渐提高(P<0.01).低分化宫颈癌组织中CD44v6、ICAM-1阳性表达率及LVD高于高、中分化(P<0.01),有淋巴结转移宫颈癌组织中CD44v6、ICAM-1阳性表达率及LVD高于无淋巴结转移(P<0.01).宫颈癌组织中CD44v6、ICAM-1及LVD呈两两正相关.结论 CD44v6在宫颈癌进展中起促进作用,与ICAM-1及LVD协同促进宫颈癌发展,可作为判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及诊断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5.
CD44V6、CD44V7-8在宫颈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群  宗璐  杨整哉 《医学争鸣》2003,24(16):1500-1503
目的 :探讨CD4 4V6和CD4 4V7 8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对 10例正常宫颈上皮、16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CIN)、10例原位癌及 30例宫颈浸润癌标本中CD4 4V6和CD4 4V7 8的表达进行检测 .结果 :正常宫颈组织中 ,CD4 4V6、CD4 4V7 8均无阳性表达 .在宫颈CIN→原位癌→宫颈侵润癌中 ,阳性表达均呈上升趋势 ,两者呈正相关 (r =0 .96 3,P <0 .0 5 ) .CD4 4V7 8阳性表达早于CD4 4V6 .CD4 4V6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呈正相关 (r=1.0 0 ,P <0 .0 5 ) ,有淋巴结转移者CD4 4V6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结论 :CD4 4V7 8阳性表达是一个较早的分子事件 ,对宫颈癌的发生可能起重要作用 ,可作为早期诊断宫颈癌的潜在指标 ;CD4 4V6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可作为估计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联合检测CD4 4V6、CD4 4V7 8,对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免疫治疗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D44v7 8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瘤样病变 (CIN)及宫颈鳞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 10例正常宫颈、16例鳞状上皮CIN (其中轻度 5例、中度 5例、重度 6例 )、10例原位癌及 30例宫颈浸润癌标本中CD44v7 8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正常宫颈组织中 ,CD44v7 8无阳性表达。轻、中、重度C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2 0 %、40 %及 6 6 .6 7%,各组间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从鳞状上皮CIN→原位癌→宫颈浸润癌中 ,CD44v7 8阳性表达呈上升趋势 ,但原位癌与浸润癌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CD44v7 8阳性表达率与宫颈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 (P <0 .0 1) ,与病理分级无关(P >0 .0 5 )。有淋巴结转移者CD44v7 8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P <0 .0 1)。结论 CD44v7 8阳性表达对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及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CD44v6、ki-67在宫颈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1,35(4):332-335
目的探讨CD44v6、ki-67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3例宫颈癌和正常宫颈组织中CD44v6、ki-67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有关的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 结果 CD44v6的着色部位主要在细胞膜和细胞质;而ki-67主要在胞核.CD44v6在正常宫颈上皮、宫颈原位癌和宫颈浸润癌中的阳性表达情况分别为0/10,2/6和37/57;ki-67分别为0/10,4/6和56/57.随着病程进展,CD44v6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P<0.01).CD44v6阳性表达与宫颈癌的盆腔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和ki-67的表达情况有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间质浸润和癌灶大小无关(P>0.05).有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和ki-67过表达者CD44v6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和ki-67低表达者. 结论 CD44v6的阳性表达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和癌细胞增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非唯一决定因素.CD44v6的检测对于了解宫颈癌的生物学行为和判断宫颈癌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宫颈癌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E-cd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1995年2月-1999年4月从未接受过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及其他特殊治疗的宫颈癌患者标本60例,其中经手术切除的I-II期宫颈癌标本37例,Ⅲ-Ⅳ期宫颈癌活检标本23例,同期选取正常宫颈上皮组织标本1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标本14例,要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各组织标本E-cd的表达,结果随着由正常宫颈组织向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乃至宫颈癌的逐步发展,E-cd的阳性表达逐渐减弱,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在宫颈癌病理学分级中的阳性表达率亦有显著差异(P<0.05),癌细胞分化越差,E-cd的阳性表达率越低,E-cd在有淋巴结转移中的阳性表达率无淋巴结转移者明显降低(P<0.05),此外E-cd的阳性表达率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 有关,I-II期宫颈癌中E-cd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Ⅲ-Ⅳ期者(P<0.05),结论:E-cd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CD44v6、ki-67在宫颈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44v6、Ki-67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3例宫颈癌和正常宫颈组织中CD44v6、Ki-67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有关的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结果:CD44v6的着色部位主要在细胞膜和细胞质;而Ki067主要在胞核。CD44v6在正常宫颈上皮、宫颈原位癌和宫颈浸润癌性表达率显著升高(P<0.01)。CD44v6阳性表达与宫颈癌的盆腔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和Ki-67的表达情况有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间质浸润和癌灶大小无关(P>0.05)。有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和Ki-67过表达者CD44v6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和ki-67低表达者。结论:CD44v6的阳性表达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和癌细胞增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非唯一决定因素。CD44v6的检测对于了解宫颈癌的生物学行为和判断宫颈癌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黏附分子CD44V6和原位癌基因Bcl-2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53例宫颈癌、正常宫颈上皮组织和宫颈不典型增生中CD44V6和Bcl-2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间关系。结果:①CD44V6表达在宫颈癌中最高,其次为宫颈不典型增生,在正常宫颈组织最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组织学分级越高,CD44V6表达率越高,并与组织学分级显著相关(P<0.05);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②Bcl-2表达在宫颈癌中最高,其次宫颈不典型增生,在正常宫颈组织不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淋巴结转移组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CD44V6和Bcl-2在宫颈癌中表达不相关(P>0.05)。结论:CD44V6、Bcl-2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宫颈癌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