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不同 ,他是运用整体观点、辨证施治指导临床。调理脾胃 ,既可治好脾胃病 ,更为重要的还能治好各种脾胃以外的疾病 ;通过调理脾胃以后 ,获效亦好 ,且能治本 ,使人得谷者昌 ,所以调理好脾胃是人体的生命之环。1 在生理学上 ,脾胃有特殊重要位置 ,简述如下 :1 1 脾胃的基本功能 :1 1 1 胃的功能只有一种 ,即纳受谷食 ,病时临床表现为不纳、少纳、或善饥。虽然仅此一种 ,但却十分重要。《内经》云“得谷者昌 ,失谷者亡”说明能否受纳与生命有关。1 1 2 脾的功能有二 :一是助胃消化。二是转输 (或健运 )。古人云 :“…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钱乙“五脏辨证”的分析,总结了其“脾主困”的学术思想,包括理论、临证、治则、方药等系列内容,进一步提出了钱乙“脾主困”的脾胃学术观点。强调在研究脾胃学说时,钱乙“脾主困”的思想是不容被忽视的。  相似文献   

3.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年老之人,肾精枯,脾胃虚,脾胃之病迁延难愈。张景岳云"安五脏即所以调脾胃",认为脾胃与其他脏腑均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与肾的关系尤为密切。本文就"从肾论治脾胃病"的相关理论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证治新理论--"脾弱胃强"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脾弱胃强阐释糖尿病的证候,认为本病以脾胃气阴两虚为本,燥热、痰湿、瘀血为标,其病机以脾胃失调为主要特点,从而确立扶脾抑胃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从"脾升胃降"论治皮肤病是陈彤云教授学术思想之一.陈彤云认为脾胃失健是皮肤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脾胃气机升降失司更是"湿邪"致病的核心病因病机.通过总结陈彤云教授对"脾升胃降"理论的认识和运用,分析其应用升清降浊、斡旋气机来调畅脾胃升降之枢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6.
小儿素有"脾常不足"之生理特性, 故脾胃疾病尤为高发, 脏腑图点穴法以调理中焦脾胃为施治核心, 同时顾护他脏, 对小儿脾胃疾病疗效尤为突出。文章从小儿脾胃观入手, 于督任调气、首开中焦、辨证取穴三方面探讨脏腑图点穴法之脾胃观思想, 并总结杜春雁主任医师多年临床经验, 以突显此疗法的对小儿脾胃病的治疗特色与优势, 并附验案一则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线索,分别筛选治疗"脾气虚证"、"脾胃气虚证"的方剂54首、284首,采取"Excel数据透视表","SQL Server 2005_DMAddin关联规则","SPSS 17.0因子分析"等方法,探讨"脾气虚证"、"脾胃气虚证"用药配伍规律的异同。结果显示,"脾气虚证"、"脾胃气虚证"其治疗方剂同中有异,两者均以补气、消食药配伍理气、温里、祛湿药等组成,均以白术、陈皮为基础方。但"脾气虚证"方剂以补脾治本为主,喜用"人参";"脾胃气虚证"方剂以补脾、行气、渗湿、消食等同用,标本兼治,喜用"党参"。  相似文献   

8.
李东垣"阴火论"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垣首倡“阴火”之说,然“阴火”之本质究竟何在?兹谈谈我们的看法。1“中焦如枢”为脾气胃之主理要想探究阴火产生的机理,首先必须对脾胃的生理功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就是“中焦如枢观”。中焦(主要针对脾胃而言)为脏腑联系的枢纽,能沟通上下的气机,是机体能处于协调的动态平衡状态而维系有序的生命活动的前提。盖脾胃属绅土而性伸,《周易》所谓“地势坤” 即此意。李中梓《医宗必读》云“后天之本在脾,脾为  相似文献   

9.
脾胃学说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黄帝内经>"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的理论高度概括了脾胃的生理功能,对脾胃的生理有了系统而深刻的认识,这对后世脾胃论的创立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占坤 《河南中医》2011,31(8):854-855
<素问·奇病论>认为消渴的成因为脾脏过劳而发或脾胃积满蕴热而发,应"节饮食,惜用脾胃""畅情志,平和心志"以预防.病机为脏腑虚损为本,津液精微不归正化为标,治疗时应重视脾脏,治脾为主,清热利湿、祛痰活瘀并用,使脾健、湿化、瘀通、痰消,则疾病祛、脏腑健,气血津液各得其所,脾肺心肝肾各尽其职.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脾虚湿阻、中焦气机失畅的角度探讨抗痨药物导致的胃肠道反应的诊治要点以及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思路。方法:胃肠道反应是抗痨药物导致的常见副作用之一,文章从本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发病特点、辨证要点以及疗效和预后出发,以益气健脾、化湿和胃为法,观察对腹胀、恶心呕吐、纳差乏力等胃肠道不适症状的疗效,确立本病以脾虚运化失常,胃失和降为其主要发病机理,从而提出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以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中药治疗对于治疗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胃肠道反应具有良好的疗效。结论:本病以补气健脾、化湿和中为法治疗疗效肯定,且安全性良好,对于减轻患者的痛苦和顺利实施抗结核治疗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学勤教授根据肝胆病腹胀病机及症状特点,将其分为肝郁脾虚、胃失和降、湿困中焦、胆胃不和及腹水作胀五类,分别采用疏肝健脾、和胃降逆、利湿化浊、辛开苦降、攻补兼施五法治之,并选加适当的消胀药物,不但腹胀可除,且肝病得减或痊愈。  相似文献   

13.
多数慢性胃病患者反复发作的诱因多为饮食不慎、情志刺激等,而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素体脾胃虚弱,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脾胃病中单纯的虚、实、寒、热证并不多见,往往相互错杂为患,治疗颇为棘手,当补虚泻实,平调寒热,以"衡"为期,众所周知,脾胃病易治,却难以根除,主要原因在于初愈后调理失当。除了告知患者节饮食,调情志外,临床上常给患者开具用于无病时服用的方药来预防复发,嘱其间断服用。  相似文献   

14.
干燥综合征是以口干眼燥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目前治疗尚无切实有效的药物,多为对症治疗。文章从干燥综合征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方面阐述了其和脾胃的关系,认为其病因病机为燥邪外袭,损伤脾胃气阴,或脾胃本虚,水液代谢异常,气阴生化受阻,从而出现口眼干燥、鼻腔干燥、吞咽困难、关节肿痛、肌无力等症状,因此该病的主要治则为健脾益气,益胃养阴。从脾胃着手治疗该病方可标本兼治,有利于彻底根治此病。  相似文献   

15.
春秋战国到两汉是脾胃学说形成与奠基阶段,《黄帝内经》阐述了脾胃生理功能;《伤寒杂病论》重点阐述外感疾病与脾胃基础疾病的辨证关系,调理脾胃成为治疗外感病重要法则。唐宋为发展时期,《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以五脏六腑为纲,寒热虚实为目,确立"春夏取冷太过",提出"温食",顾护脾阳。金元至明清时期是脾胃学说的鼎盛时期,张元素著《医学起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实用药式》"土实泻之"、"土虚补之"、"本湿除之"、"标湿渗之";李东垣《脾胃论》"饮食伤脾论"、"甘温除大热"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明清是充实、完善阶段,叶天士继承东垣补脾升阳,创立胃阴辨治说,弥补了东垣略于治胃,重在温补,不及养阴的不足,纠正了举世皆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甚则阴阳不辨的弊病,对脾胃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李中梓重视脾、肾,提出:"人之有脾胃,犹兵家之有饷道,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脾胃一败,百药难施","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薛己结合温病,巩固了脾阴学说,提出"阴虚乃脾虚也,脾为至阴"。近年在中西医学基础理论基础上建立了40余种脾虚模型,综合观测,证实脾胃与人体多系统(消化、神经、内分泌、免疫及血液)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赵军  师建平  段迎喜 《河南中医》2020,40(3):344-347
脾胃之气的充足和清气的正常升发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决定意义,饮食、劳倦、情志、外感对脾胃的损伤往往影响中焦脾胃清阳的生成及升发,脾胃病以本虚为主,多由虚致实,虚实兼有,病机关键为升降失常,脾气不升。肝对人体气机具有升宣调畅作用,脾气的升清有赖于肝气升发促进。在补中益气的同时,要补肝益气。同时,肾精气充盈,元气方能充沛,肾阳又主气化,肾精不封、肾气不固者必致肾气下陷。治疗须温肾壮阳、升阳举陷。脾胃中气不足,气机郁滞而化火,并脾之清气下流而生泄泻,相火乘其土位更加耗伤中焦清阳之气。段老师特别注重脾气生长、升发,只有清阳升发,脾气上升,元气才能充沛,阴火才会收敛潜藏。治疗时运用辛甘之药以补益中气,借升阳风药以助肝胆之用,补其中而升其阳,升浮变通,使生长之气健旺。段老师善于运用甘温之品,温补中气,升发清阳。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重点介绍作者遵循经旨,阐述脾胃的生理、病理作用。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内而脏腑经络的温养,外而四肢百骸的濡润,无不仰赖于胃的纳谷和脾的散精。脾胃一旦发生病变,不仅中州损伤,而且也会引起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各方面的疾患。文中并列举低热、口疾、尿血、癃闭、崩漏诸证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梳理芳香中药的定义、归经,探讨其在脾胃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芳香中药辛温香燥,循脾之所喜,去脾之所恶,行中焦之正气,宣壅滞之湿浊,可健脾、理脾、醒脾、暖脾,临证脾胃有恙者均可灵活加减用之.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具有抗溃疡及促进胃肠蠕动等药理活性.本文重点从原理、适应证、临床应用等方面介绍芳香中药化湿健脾、行气宽中、醒...  相似文献   

19.
神阙穴位于人体之中央,脐之中央,是生命之根,是胚胎发育中腹壁的最终闭合处。能调和阴阳、扶正祛邪、温补脾肾,故可治百病,尤其是脾、胃、肾之病。本篇总结了临床上较少运用神阙治疗的几种疾病,均取得良好的疗效,总结后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20.
脾胃十针的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石玺 《中国针灸》2002,22(4):11-19
方法:从已故针灸名老专家王乐亭教授名方“老十针”加减化裁,取中脘、天枢、气海、内关、足三里、公孙6穴10针。结果:治疗不寐、喘证、惊悸、眩晕、中风便秘等病,临床收效甚佳。结论:脾胃十针功能和中健脾、通畅气机、升清降浊、消补兼施,治疗因脾虚弱或脾胃不和引起的各种疾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