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明萘普生钠在肠道各区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吸收部位及吸收机制,以期对药物的长效缓释制剂的设计提供重要的依据。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吸收实验,研究了萘普生钠的吸收部位和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 萘普生钠在小肠部位吸收良好,吸收速度按空肠、回肠、十二指肠、结肠的顺序依次下降,吸收速度常数依次为0.596、0.536、0.378、0.146h^-1。药物在肠道的吸收呈现一级吸收动力学特征且吸收机制为被动吸收,药物的吸收窗为结肠以上部位。结论 萘普生钠的吸收窗比较长,适于制备日服一次的缓释给药系统。而结肠的吸收速度常数大约是小肠段的3/10,这又提示设计萘普生钠日服一次的缓释制剂时,最好能延长制剂在胃肠道上中部的滞留时间。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大鼠在体灌流肠吸收实验研究了盐酸地尔硫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盐酸地尔硫在小肠部位吸收良好,吸收速率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顺序依次下降,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566,0554,0521,0148h-1,回流液中被吸收的药物量与大鼠血液中的药物浓度成正比。药物在肠道的吸收呈现一级吸收动力学特征,吸收机制为被动吸收。水分的吸收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顺序依次增加,但由水分吸收伴随的药物吸收即溶剂拖曳作用在回流吸收的药物中所占比例很小。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大约是小肠段的十分之三,提示适于制备日服一次(24h)缓释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考察葛根素微乳在小肠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并与葛根素胶束进行对比,研究葛根素微乳在各肠段的吸收情况.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回流实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和酚红浓度.结果 葛根素微乳和胶束在整个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048 2,0.021 8 h-1,葛根素微乳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的吸收百分率依次为13.86%,15.52%,20.13%,26.58%.结论 葛根素微乳在肠道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葛根素微乳在结肠、回肠吸收较好.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大鼠在体灌流肠吸收实验研究了盐酸地尔硫Zhuo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盐酸地尔硫Zhuo在小肠部位吸收良好,吸收速率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遥顺序依次下降,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566,0.554,0.521,0.148h^-1,回流液中被吸收的药物量与大鼠血液中的药物浓度成正比,药物在肠道的吸收呈现一级吸收动力学特征,吸收机制为被动吸收,水分的吸收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  相似文献   

5.
瑞香素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瑞香素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对大鼠小肠段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4个部位及整段小肠分别进行在体肠吸收实验,比较瑞香素在各肠段的吸收参数。结果在0.024—0.096mg/mL浓度范围内瑞香素在小肠的吸收量与浓度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99),药物在各肠段的吸收速率从十二指肠到结肠有所增加,但Ka值基本不变。结论瑞香素在大鼠小肠各段均有吸收,在肠道内的吸收呈现一级吸收动力学特征,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6.
萘普生钠缓释骨架片的制备及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进行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methycelluose,HPMC)为骨架材料的日服一次的萘普生钠缓释片的研究。方法 考察并比较自制与参比萘普生钠缓释骨架片在pH1.2盐酸液+0.05%吐温80、pH5.0磷酸盐缓冲液+0.05%吐温80、pH6.8磷酸盐缓冲液、pH7.4磷酸盐缓冲液及pH梯度介质中的释放行为。观察骨架材料HPMC的黏度和用量与制剂在pH梯度释放介质中释药速率间的关系,并考察制剂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结果 体外释放实验表明自制制剂缓释效果良好,体外释药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自制制剂和参比制剂的体外释放行为相似度高,在各种释放介质中f2均远大于50。家兔药动学试验结果表明,自制制剂和参比制剂的各药动学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自制萘普生钠缓释骨架片具有良好的体内外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7.
咖啡因的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咖啡因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回流装置,在浅麻醉状态下,主要从吸收部位、药物浓度、pH值等3方面对咖啡因的肠段吸收特性进行研究.以UV法和HPLC法分别测定酚红和咖啡因的含量.结果:咖啡因在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Ka)在药物浓度为2.5、5、10、25 mg/L 时分别为0.252、0.247、0.304、0.232 h-1;在pH值为7.8、6.8、5.4时分别为0.267、0.274、0.247 h-1 ;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时分别为0.112 0、0.099 6、0.095 5、0.069 5 h-1.结论:一定范围的药物浓度对咖啡因Ka无影响;在pH7.8~5.4范围内,药物的Ka无显著变化;药物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吸收较好,在结肠的吸收较差;咖啡因在肠道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8.
用改进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萘普生的血浆浓发。在8名男性受试者,按交叉设计口服同等克分子量的萘普生片(500mg)和萘普生钠片(550mg)后,经对表明生物利用度的三个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作自身对照的统计学处理,证明萘普生钠片口服吸收显著地较萘普生片快(T_(max),P<0.05),峰浓度也高(C_(max),P<0.05),但吸收程度不变(AUC_(0~24h),P>0.05)。提示,作为镇痛剂,萘普生钠看来是萘普生的一种改进形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考察去甲基斑蝥素壳聚糖纳米粒 (NCTD-CS-NP) 的体外释放以及其在体、离体肠吸收特征,并建立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离子诱导交联法制备 NCTD-CS-NP,动态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药动力学;以去甲基斑蝥素 (NCTD) 水溶液为对照,采用大鼠离体外翻肠法与在体回流法研究纳米粒制剂在大鼠小肠区段内的吸收规律;并对体外释放、离体及在体肠吸收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NCTD 与 NCTD-CS-NP 在大鼠小肠部位的吸收速率常数 (Ka) 依次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两种剂型在十二指肠的Ka 分别为 15.69、29.16 h-1,纳米粒制剂的吸收显著好于水溶液;同一剂型,不同质量浓度药物的大鼠小肠部位的吸收速率之间无显著影响(P>0.05),均符合一级吸收动力学过程;离体小肠外翻吸收的趋势与在体吸收一致,仅 Ka 稍有降低,二者呈现良好的相关性 (r=0.999 4)。结论 壳聚糖纳米粒有利于药物释放,可有效促进 NCTD 在肠黏膜的吸收;NCTD 在肠道中上部吸收明显,药物质量浓度对吸收速率无显著影响;NCTD 体外释药、在体、离体肠吸收三者之间相关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灯盏花素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动力学。方法 进行大鼠在体肠循环灌流肠吸收实验,HPLC法测定灯盏花乙素,研究灯盏花素在小肠和结肠的吸收情况,并分别考察不同质量浓度和不同pH对小肠吸收的影响。结果胆管结扎与胆管不结扎的实验组之间,吸收速率常数(ka)和吸收百分率均有显著性差异,在小肠和结肠的ka分别为(0.1071±0.013O)和(0.0707±0.0089)h^-1;灯盏花素在不同质量浓度下,未发现饱和现象,其ka几乎保持不变,在pH6.0~7.4,灯盏花素的吸收不受pH的影响。结论 灯盏花素在小肠的吸收多于在结肠的吸收,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吸收过程为一级动力学过程,提示灯盏花素可以被制成口服缓释剂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考察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在大鼠小肠的吸收特性和促吸收效果,探讨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吸收部位及吸收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离体外翻肠囊模型,以柚皮苷和新橙皮苷作为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特征成分,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技术检测在相同给药质量浓度下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不同给药质量浓度下空肠肠囊内的药物浓度;并比较相同质量浓度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与玳玳黄酮有效部位提取物的吸收效果。结果 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中柚皮苷和新橙皮苷在不同肠段中90 min的累积吸收量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依次下降,但吸收差异很小,即十二指肠至回肠均是玳玳黄酮的有效吸收部位。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质量浓度分别为3.6、7.2、12.0 mg/mL时,在空肠段的吸收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表现出一级吸收动力学过程;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吸收速率常数(Ka)均随药液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表明其为被动吸收;在相同给药剂量下,柚皮苷和新橙皮苷在大鼠空肠90 min的累积吸收量是玳玳黄酮有效部位提取物的1.3倍。结论 大鼠小肠上中段是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最佳吸收部位;其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可能为被动扩散;与玳玳黄酮有效部位提取物比较,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可显著改善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肠吸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SPIP),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肠液中缬沙坦的浓度,研究缬沙坦的肠吸收动力学与P-糖蛋白(P-gp)和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对缬沙坦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缬沙坦为全肠段吸收,吸收速率与灌流液的pH和肠段部位有关,吸收速率按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和回肠顺序下降。缬沙坦在十二指肠的非线性吸收动力学参数为Ka=0.328 h-1;Vm=72.652μmol/(L.h);Km=10.968μmol/L;Vms=69.115μmol/(L.h);Kms=0μmol/L。空肠、结肠和回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595±0.091),(0.586±0.153)和(0.551±0.030)h-1。与原药组相比,含P-gp抑制剂药物组Papp显著增加,含OATP抑制剂药物组Papp显著减少(P<0.05)。缬沙坦的肠吸收机制为主动转运-被动扩散混合吸收,符合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瓜蒌薤白(GX)提取物中3,29-二苯甲酰基栝楼仁三醇(DK)的大鼠在体肠吸收机制。方法采用单向灌流模型,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PDAD)测定大鼠在体肠灌流GX提取物中DK的浓度变化,研究其吸收部位和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 GX提取物中DK的主要吸收部位为空肠、回肠和结肠,且三部分肠段间的吸收无显著性差异,均显著大于十二指肠的吸收(P<0.05);不同浓度的GX提取物中的DK的Ka值和Papp值无显著差异。结论 GX提取物中DK在全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其中空肠、回肠和结肠吸收最好,药物浓度对GX提取物中DK的Ka值和Papp值无影响,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14.
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吸收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羟A)在大鼠体内的吸收机制。方法:大鼠灌胃给药和大鼠胃肠道不同部位分别给药后.用HPLC测定羟A的血药浓度和胃肠道中羟A残留量;大鼠小肠推进实验。结果:橄榄油、维拉帕米和环孢素显著性促进羟A的吸收(P〈0.01);橄榄油和川芎挥发油延缓了药物在肠道内的推进速度(P〈0.01);羟A在胃内不吸收;羟A在肠道内的吸收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空肠、十二指肠、回肠;羟A在胃肠道内的稳定性从大到小依次为:回肠、胃、空肠、十二指肠。结论:大鼠口服羟A时生物利用度受胃肠道蠕动速度、P-糖蛋白、吸收部位及其在胃肠道内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药物AB0315在大鼠各肠段吸收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段灌流实验装置,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肠循环液中药物AB0315和酚红的含量。结果药物AB0315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7902,0.6253、0.6812,0.8324h^-1;在不同药物浓度40、80、250μg/mL小肠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5754,0.7191、0.8455h^-1;在不同pH值(4.0、6.5、7.4)时的吸收速率常数分别为0.7422、0.6127、0.5628h^-1。结论药物AB0315在大鼠小肠全肠段均有吸收,并且药物的吸收呈一级动力学,吸收机制为被动转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岩白菜素在大鼠肠道内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灌流模型,应用HPLC测定回流液和血浆中岩白菜素的含量,从吸收部位、药物浓度、pH值三方面对岩白菜素的肠吸收特性进行研究.结果 岩白菜素在0.07~0.21 mg/mL范围内的吸收具有线性动力学特征;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各不相同;在pH5.40~7.80范围内,吸收速率随pH值增大而减小.结论 岩白菜素在大鼠全肠段均有吸收,但吸收较差,其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吸收机制主要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羟基积雪草苷在大鼠肠段各段的吸收特征,探究其在肠道的吸收机制,为设计药物的剂型和给药途径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利用大鼠在体循环肠灌流模型和方法,探明羟基积雪草苷的肠道吸收部位和吸收特征,以及不同表面活性剂对其肠吸收的影响。结果/b> 羟基积雪草苷在大鼠小肠段吸收强于大肠段,其吸收速率回肠>空肠≥十二指肠>结肠。而不同浓度的羟基积雪草苷溶液回肠吸收率和吸收速率常数无显著差异。在3种不同表面活性剂中,聚山梨酯-80对羟基积雪草苷的回肠吸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结论 羟基积雪草苷的肠吸收主要集中在小肠中段,且吸收机制推测为被动扩散,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可以促进其回肠吸收。  相似文献   

18.
RP—HPLC法测定苦参素在大鼠胃肠中的吸收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苦参素在大鼠胃肠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胃肠吸收模型,以HPLC法测定胃肠灌注液中药物的含量。结果:苦参素在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中的吸收百分率分别为(31.02±10.08)%、(21.13±2.71)%、(28.22±6.09)%、(35.66±9.01)%和(33.12±13.22)%。结论:苦参素在胃和小肠上段中吸收良好,制剂研究应考虑其吸收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枳壳提取物对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不同肠段平滑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离体肠平滑肌实验方法,利用BL-410生物机能分析仪记录给药前后大鼠各肠段平滑肌的收缩幅度和频率,探讨不同浓度枳壳提取物对各肠段收缩的影响。【结果】随着枳壳提取物浓度的不断增加,对正常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平滑肌的自发性收缩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并能够拮抗乙酰胆碱所致的平滑肌收缩功能的亢进,使阿托品所致平滑肌的舒张作用进一步增强。而枳壳提取物对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及结肠4个肠段平滑肌的舒张作用的强度不同,其中对回肠的作用最强。【结论】枳壳提取物对大鼠离体肠平滑肌的舒张作用强弱表现为回肠>空肠>结肠>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槲皮素肠溶PLGA纳米粒各肠段的吸收特性.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法结合复乳-溶剂挥发法等方法制备槲皮素PLGA纳米粒,进行纳米粒形态学分析与粒径考察及包封率的测定,并优化制备工艺;考察药物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不同介质中的槲皮素PLGA纳米粒的释放度;分别以Eudragit L100、Eudragit L100-55、Eudragit S10、HP55、HP50等肠溶包衣材料与PLGA以一定比例量制备槲皮素纳米粒,比较粒径、包封率,筛选肠溶材料及制备方法;分别于人工胃液及人工肠液中测定不同槲皮素肠溶PLGA纳米粒释放度,与槲皮素PLGA纳米粒比较;从吸收部位、药物质量浓度、灌流速度三个方面对槲皮素肠溶PLGA纳米粒的各肠段吸收特性进行考察.结果 5种不同肠溶包衣材料与PLGA以一定比例量制备槲皮素纳米粒的包封率、粒径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PLGA浓度为100 mg/mL和50 mg/mL时析出大颗粒沉淀;在人工肠液中的槲皮素PLGA纳米粒释放度明显高于人工胃液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人工肠液中的槲皮素PLGA纳米粒释放度为(84.6±9.8)%,明显高于人工胃液中的(64.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1,P<0.05);质量浓度为1μg/mL时,药物吸收速率常数为(6.6±1.6)Ka/h,质量浓度为10μg/ml时,药物吸收速率常数为(3.5±1.5)Ka/h,质量浓度为20.0μg/mL时,药物吸收速率常数为(2.0±0.4)Ka/h,十二指肠、空肠中的药物吸收速率常数为(7.5±2.5)Ka/h,回肠、结肠中的药物吸收速率常数为(2.7±1.4)Ka/h;灌流速度为0.2 mL/min时,药物吸收速率常数为(15.5±3.5)Ka/h;灌流速度为0.8 mL/min时,药物吸收速率常数为(26.5±1.7)Ka/h;药物吸收速率在质量浓度10~20μg/mL范围内出现了自身浓度抑制;在十二指肠、空肠的药物吸收速率常数明显高于回肠、结肠段,且药物吸收速度常数随着灌流速度的增高而逐渐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制备槲皮素-聚乳酸-羟基乙酸(QC-PLGA)纳米粒可显著提高抗肿瘤的缓释作用,在质量肿瘤切除术后残留癌灶方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