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髓系生成是从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s)到成熟的髓系祖细胞的分化过程,接着再通过终端分化形成粒系和单核/巨噬系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1].髓系细胞发育异常与各种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与髓系恶性肿瘤相关的疾病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  相似文献   

2.
中性粒细胞是血液中含量最丰富的白细胞,先天免疫的主要部分,是宿主抵御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由髓系干细胞分化而来,经历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中性粒细胞和分叶核中性粒细胞等成熟过程,这个过程大概需要10~12d[1].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杀死入侵细菌和调节炎症反应,避免细菌及炎症反应损伤机体...  相似文献   

3.
小儿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CD11/CD18是细胞粘附分子中整合素家族成员之一.国外有人认为中性粒细胞CD11b测定可作为新生儿感染的早期指标[1].本研究对130例不同疾病小儿中性粒细胞CD11b进行了流式细胞仪(FCM)分析,并对其中30例急性肺炎作了动态观察,以探讨中性粒细胞CD11b在儿童感染时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RP)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骨髓浆细胞增多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儿童发病率约 2.95%[1].我们对临床诊断RP患者的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CRP)及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进行了检测,旨在探讨上述指标在本症诊断中的作用. 1.郑州,河南医科大学一附院检验科450052 2.河南复邑县妇幼保健院;3.新乡医学院生化教研室  相似文献   

5.
重症卡介苗淋巴结炎与儿童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慢性肉芽肿病(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CGD)是少见的原发性吞噬细胞免疫缺陷病.患者的多形核粒细胞不能通过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磷酸(NADPH)氧化酶产生超氧阴离子(O2-)来有效杀灭入侵的微生物.患者在儿童早期易于发生反复致命的过氧化氢酶阳性细菌和真菌感染,在慢性炎症部位形成肉芽肿[1].  相似文献   

6.
2000年及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对面罩通气失败而又难以气管插管的新生儿均推荐使用喉罩进行复苏[1-2].美国儿科学会(AAP)和美国心脏协会(AHA)将喉罩(laryngeal mask airway,LMA)应用纳入第5版<新生儿复苏教程>(2006年),介绍了其原理、适应证及操作方法等[3].故近年来由于喉罩在新生儿复苏中的作用已受到国内关注[4].  相似文献   

7.
儿童侵袭性肺曲霉菌病诊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菌感染作为医院获得性机会性感染,已成为一类疾病引起关注.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nvasive aspergillus infection)尽管发生率低于白色念珠菌,但近年来病死率已升高了3.57倍,位居真菌感染中第一位[1].肺是曲霉菌最容易侵袭的器官,一旦感染病死率可高达62%~100%,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rgillosis,IPA)不仅是粒细胞缺乏、白血病、骨髓移植或实体器官移植患者等免疫受损儿童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在ICU危重患儿中的感染率也在上升[2-3].降低儿童IPA病死率有赖于认识风险因素、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及新生儿监护水平的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大大提高,但越来越多的存活者却面临着监护和治疗方式所带来的患病风险.其中真菌感染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尤其是念珠菌感染,已成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晚发性败血症的第三大常见致病菌[1-2],是导致早产儿患病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3].一、现状据估计,低出生体重(VLBW)早产儿患念珠菌感染的发病率大约是4%~15%,其中30%~75%死亡[1,4].NICU的新生儿在其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内约有60%发生念珠菌定植[4].极低出生体重(ELBW)儿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最高[5],发病率为5.5%~20%[1].  相似文献   

9.
白细胞黏附缺陷(leukocyte adhesion deficiency,LAD)属于原发性免疫缺陷性疾病的一种,主要分为3型:LAD Ⅰ型,LADⅡ型和LADⅢ型.在此,我们重点结合临床确诊的1例LAD Ⅰ型患儿的典型病史,探讨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以及在此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微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LAD Ⅰ型是由于整合素β2( CD18)分子亚单位基因(ITGB2)突变[1],导致白细胞黏附功能和趋化功能缺陷所致[2-3].该病的特征性表现为脐带脱落延迟、反复严重的感染、牙周炎和伤口愈合延迟.实验室检查可发现:①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升高;②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分子表达下降[4].  相似文献   

10.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小儿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为了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常使用高强度的化学疗法及先进的支持疗法[1]。化学治疗时骨髓抑制所致的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已成为小儿ALL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过程中的主要问题[2]。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不但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还延长患儿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成本[3]。在接受化学治疗的ALL患儿常使用集落刺激因子(CSF)来防治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经过试验研究用于临床的CSF有2种:中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_CSF)和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_CSF)[4]。成人中这2种集落刺激…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细菌感染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大多增加,中性粒细胞亦经常增加,淋巴细胞相对减少;病毒感染时外周血白细胞大多正常或减少[1].例如幼儿急疹属于病毒感染,发热3~4天后白细胞总数降低,淋巴细胞增至70%~80%,但病初24~36小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升高[1].在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早期白细胞是否有上述类似的变化?本文试探在婴幼儿上感起病初期1~3天时期的白细胞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亦称嗜酸性胃肠炎,是以胃肠道组织中有弥散性或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为特征的罕见胃肠道疾病.其发病率约为(1~20)/10万[1].自1937年Kaijser2首次报道以来,国内病例报道较少.该病好发年龄为30~50岁之间,儿童发病实属少见.  相似文献   

13.
正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一种异质性疾病[1]。近年来哮喘发病率逐年攀升,据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委员会调查显示,全球约有3亿人受到哮喘困扰[2],世界卫生组织(WHO)预计至2025年全世界哮喘患者将会增至4亿人。研究发现,哮喘患者气道菌群在丰度及多样性等方面与正常人存在显著差异[3],而且  相似文献   

14.
红霉素对哮喘豚鼠气道炎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红霉素对哮喘豚鼠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以卵蛋白(OVA)致敏的过敏性哮喘豚鼠为模型,诱喘后24 h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细胞分类及右肺中叶HE染色,镜下观察支气管肺组织形态学改变并对BALF及气道壁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进行计数。结果:哮喘组BALF及支气管管壁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数分别为:[B3ALF(10.9±1.2)×108/L,(3.9±0.7)×108/L,(4.2±1.0)×108/L:支气管管壁(73.6±8.8)个/HP,(7.1±1.9)个/HP,(3.5±0.7)个/HP],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BALF(0.5±0.1)×108/L,(0.4±0.1)×108/L,(2.0±0.4)×108/L;支气管管壁(5.5±1.6)个/HP,(1.2±0.9)个/HP,(0.7±0.5)个/HP],均显著增高(P<0.01或0.05),红霉素组BALF及支气管管壁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数分别为[BALF(3.3±0.5)×108/L,(1.7±0.2)×108/L,(3.1±0.7)×108/L;支气管管壁(38.7±5.6)个/HP,(3.7±0.8)个/HP,(2.2±1.0)个/HP],较哮喘组明显下降(P<0.01或0.05),但较正常对照组仍显著增加(P<0.01或0.05)。结论:红霉素能减轻哮喘豚鼠气道炎症反应,具有抗炎作用,但红霉素不能完全阻断这种气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胆汁淤积(cholestasis)按病因可分为胆管性(梗阻、肝外胆管扩张或肝内胆管过小)和肝细胞性(膜转运体缺陷,遗传或代谢性障碍)[1].胆汁淤积性黄疸在足月产婴儿发病率约为1/2 500,临床上常与新生儿内科性黄疸相混淆[2].婴儿胆汁淤积性黄疸常见的病因包括胆道闭锁(25%~40%)、遗传性疾病(25%)、胆总管结石或胆总管囊肿导致的肝外梗阻、代谢障碍(酪氨酸血症Ⅰ型、半乳糖血症、先天性胆汁酸代谢障碍)、全垂体功能减退、Alagille综合征、感染及肠外营养相关的肝脏疾病[3].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粒细胞减少脓毒症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研究其炎症反应特点及肺泡巨噬细胞CD40表达.方法 实验大鼠随机分4组,即粒细胞减少感染组、粒细胞减少对照组、粒细胞正常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动物处死后留取肺组织,观察病理形态,测定肺湿/干重比,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细胞总数;外周血计数白细胞数;ELISA方法测定BALF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流式细胞仪测定BALF肺泡巨噬细胞CD40表达.结果 (1)粒细胞正常组大鼠处死前平均体重(181.13±16.94)g,平均外周血白细胞数(9.54±1.25)×109/L,粒细胞减少组处死前平均体重(168.56±5.03)g,平均外周血白细胞数(2.56±1.12)×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感染组(粒细胞减少感染组和粒细胞正常感染组)的BALF细胞总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3±0.26)×106/L,(3.23±0.06)× 106/L,(1.68±0.23)× 106/L,P<0.05].(3)感染组(粒细胞减少感染组和粒细胞正常感染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明显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337.08±1 148.85) pg/ml,(2 274.01±1 569.37) pg/ml,(96.20±93.69) pg/ml,P<0.05].(4)粒细胞减少感染组、粒细胞减少对照组CD40表达率明显较正常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06±11.90)%,(46.38 ±7.42)%,(21.62±4.86)%,P<0.01].结论 在粒细胞减少脓毒症大鼠肺损伤模型,感染早期外周血和肺泡巨噬细胞具有分泌细胞因子功能,可能与CD40高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7.
乌司他丁是从人尿中提取的一种单链多肽糖蛋白,具有广泛的酶抑制作用,对胰蛋白酶、α糜蛋白酶等丝氨酸蛋白酶及粒细胞弹性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巯基酶、纤溶酶等多种酶有抑制作用;另外还具有稳定溶酶体膜、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抑制心肌抑制因子产生、清除氧自由基及抑制炎症介质释放的作用;其分解形成的相对低分子质量成分也具有很强的抑制水解酶的作用[1-2].乌司他丁于1985年开始应用于临床医疗实践,因其来源于人体,无免疫原性,被广泛应用于成人危重症(如急性胰腺炎、感染性休克、抗手术侵袭、心肺复苏)的临床抢救[3].近年来其在儿童危重症中的应用前景也日益受到关注,并有相关的儿科临床应用报道.现就乌司他丁在儿童危重症中对全身主要重要脏器的保护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荧光定量PCR检测手足口病患儿肠道病毒RNA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在儿童中流行情况较为严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可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易造成流行[1].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溃疡性疱疹及四肢末端水疱样皮疹,主要病原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2].  相似文献   

19.
载脂蛋白E缺乏鼠血25-(OH)D水平及维生素D受体表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维生素D(VitD)对人类健康特别是儿童健康具有重要意义.ViID主要是通过与Vit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结合发挥其生物学作用[1].既往我们研究发现纯合子VDR基因剔除鼠存在血压明显升高与心肌肥厚现象,并与影响血压水平的主动脉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内皮素-1基因表达水平及心房利钠肽水平明显相关[2].  相似文献   

20.
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主要发生于早产儿.早产儿RDS需要呼吸支持的几率较高.为了减少有创通气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越来越多的(特别是胎龄>32周[1])早产儿RDS的初始治疗直接使用无创通气[2-4].随着呼吸机技术及经鼻连接界面的不断改进,无创通气模式不再只是单一的经鼻持续气道正压(NCPAP)通气.常用的无创通气模式还包括: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及其同步模式(SNIPPV),神经调节辅助通气(NAVA),经鼻高频通气(NHFV),加热加湿的高流量鼻导管(HHHFNC)通气等[5-10].其中NIPPV的概念还涵盖经鼻间歇指令通气(NIMV),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等[4].现重点介绍BiPAP通气在早产儿RDS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