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重组人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收治的60例肾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重组人促红素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贫血纠正情况、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水平及血细胞比容等临床指标。结果 观察组贫血纠正患者28例(93. 33%,28/30),贫血未纠正患者2例(2/30);对照组贫血纠正患者23例(76. 67%,23/30),贫血未纠正患者7例(7/30);观察组贫血纠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观察组血红蛋白水平为(69. 30±5. 44) g/L,对照组血红蛋白水平为(68. 22±5. 60) g/L,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血红蛋白水平为(99. 20±6. 55) g/L,对照组血红蛋白水平为(88. 20±6. 12)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观察组血细胞比容为(20. 33±1. 66)%,对照组血细胞比容为(20. 54±1. 76)%,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观察组血细胞比容水平为(31. 88±1. 65)%,显著高于对照组[(27. 55±1. 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重组人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疗效理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纠正患者贫血状态,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敬彬  柯楚琴  蔡奕川 《新医学》2012,43(6):410-412
目的:评价干扰素α-2b单独与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合并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珠贫)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2例合并珠贫的CHC患者进行平行、随机、对照试验。36例患者随机分为干扰素α-2b单独应用组(单药组)18例及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组(联合用药组)14例。单药组患者接受每周3次普通干扰素α-2b300万单位皮下注射;与此同时联用组患者接受每周3次普通干扰素α-2b 300万单位皮下注射,以及利巴韦林800~1 200 mg/d分3次口服。两组疗程24~48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共有6例患者因严重不良反应而提前结束治疗,其中联合用药组5例(36%),包括4例严重贫血患者及1例甲状腺炎患者;单药组1例(6%),为抑郁症患者。联合用药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单药组(P<0.05)。治疗结束时,联合用药组完成所有疗程的9例患者终点应答率9/9,单药组为6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联合用药组ALT明显高于单药组(P<0.05),两组A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停药6个月时,联合用药组、单药组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4/9、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患有珠贫的CHC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案是单独使用干扰素α-2b。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8月接诊的肾性贫血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综合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促红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贫血纠正率、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贫血纠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人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重组人促红素联合左卡尼汀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36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衰肾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对照组单用重组人促红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治疗,共12周,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每4周的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的指标变化及每周平均重组人促红素的用量,同时观察两组治疗过程中血压升高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与治疗之前相比,都有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的血红蛋白以及血细胞比容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重组人促红素的每周平均用量较对照组少(P〈0.01),且其血压升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组人促红素联合左卡尼汀可提高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并减少重组人促红素的用量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纯水透析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贫血、血浆内毒素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8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行常规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应用超纯水透析液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治疗时间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病人贫血情况、血浆内毒素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病人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比容(H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每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血浆内毒素、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超纯水透析液行血液透析治疗能有效降低病人血浆内毒素及炎症因子水平,能明显纠正透析病人贫血,提高病人血液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32例患者使用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的效果及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心理护理、疼痛护理以及饮食护理,针对药物的副反应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认为左卡尼汀与促红素联合用药治疗肾性贫血比单独使用促红素的治疗效果更好。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素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贫血患者,结合针对性的护理能显著改善贫血症状,同时还可以减少促红素的用量。  相似文献   

7.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贫血的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心衰合并贫血患者抗贫血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老年慢性心衰并贫血患者43例,均予以抗心衰治疗。其中予促红素和(或)铁剂抗贫血治疗23例为观察组,未抗贫血治疗2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后血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心功能分级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贫血明显改善,心功能分级明显好转(P<0.01)。结论老年慢性心衰并贫血患者,有效抗贫血治疗,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左卡尼汀联合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治疗规律透析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贫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规律透析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贫血患者,以计算机随机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治疗,试验组给予左卡尼汀与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CHC、MCH、MCV、SF、Hb、RB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律透析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贫血患者接受左卡尼汀与重组人促红素注射液联合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改善贫血相关生化指标水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左卡尼汀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贫血及高脂血症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治疗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的贫血及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将42例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于血液透析后皮下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剂量为每周80~120 U/kg,待血红蛋白(Hb)11 g/dl或血细胞比容(Hct)上升至33%后减量。同时治疗组每次血液透析后静脉注射左卡尼汀1.0g,疗程12周。结果治疗组的Hb、Hc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于治疗后第12周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较治疗前减少。同时治疗组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较治疗前下降。结论左卡尼汀能提高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同时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脂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素联合蔗糖铁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贫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贫血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蔗糖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促红素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2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红细胞参数、铁代谢指标、炎症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38%,高于对照组的6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后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及铁蛋白(S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重组人促红素联合蔗糖铁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贫血患者可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铁代谢情况,促进红细胞代谢,降低机体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及促红细胞生成素低反应性的影响。方法286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者68例为治疗组,未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者218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铁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及每周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结果治疗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治疗后(1.23±1.11)mg/L较治疗前(1.58±1.49)mg/L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1.93±1.22)mg/L与治疗后(2.10±1.77)m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每周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30.60±24.50)u/kg明显低于对照组(47.30±31.20)u/kg(P(0.05),且促红细胞生成素反应指数(2.82±1.73)低于对照组(4.51±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性别、hs-CRP、透析时间、血清铁蛋白及他汀类药物治疗是促红细胞生成素反应指数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他汀类药物可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并减少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用量。  相似文献   

12.
陈闽东  张芸  周蓉  冯雪芳  沈杰 《临床荟萃》2012,27(22):1946-1949,1952
目的 通过收集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导致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低反应性的相关危险因素,探索其EPO低反应的机制,对老年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治疗效果进行早期预测.方法 共选取我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0例,根据患者使用EPO的剂量,采用四分位法分组(高反应组20例,正常反应组40例,低反应组20例),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EPO抵抗患者占3.8%(3/80).与高反应组及正常反应组比较,低反应组体质量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1±10.0) kg、(61.0±8.2) kg vs (55.2±9.9) kg(P <0.05).与高反应组比较,低反应组合并血液滤过治疗较少65.0% (13/20) vs25.0%(5/20)( P<0.05).低反应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降低,丙型肝炎抗体阳性率升高,低反应组EPO剂量升高,EPO品牌、EPO给药途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结论 加强低分子毒素的清除无法改善EPO低反应性,血液透析合并血液滤过治疗可以提高EPO反应性,丙型肝炎抗体水平、EPO品牌、EPO给药途径与EPO反应性有差异,这可能与患者免疫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维持性肾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肾性贫血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分别用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EPO治疗和低通量血液透析联合EPO治疗,疗程1年,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率小于对照组(6.4%vs 66.7%,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尿素氮(BUN)、血细胞比容(Hct)明显下降,分别为(2.1±0.5)mmol/L vs(1.1±0.2)mmol/L(P0.01)及(152.6±119.1)%vs(38.8±17.2)%(P0.01),而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多效蛋白(PTN)和血红蛋白(Hb)明显升高,分别为(100.6±3.8)mg/L vs(57.0±1.5)mg/L(P0.05)及(31.1±0.5)g/L vs(18.7±0.5)g/L(P0.01)。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EPO治疗维持性肾性贫血临床效果好、安全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长效红细胞生成素(美信罗)与短效红细胞生成素β(罗可曼)在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贫血的疗效,同期评估和比较两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入选2008年02月到2010年5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长效红细胞生成素组给药方法为美信罗注射液,起始剂量0.4μg/kg,静脉注射,每2周1次;短效红细胞生成素组给药方法为罗可曼注射液,40IU/kg,静脉注射,每周3次。研究时间共55周,其中筛选期2周,纠正期16周,评估期8周,延长期28周,在第53周时做最后1次随访,第24周评估期2组血红蛋白变化的差异性,同期评估Hb的反应率及较基线值的变化,记录并评估不良事件,在第53周时评估2组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结果共22例患者入选,每组11例,第24周时2组的反应率均为82%(9/11),24周内2组血红蛋白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第53周最后评估2组的反应率,2组总血红蛋白的反应率81%(19/22),其中长效组72%(8/11),短效组100%(11/11)。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2组血红蛋白的变化值无统计学意义,疗效相当。2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亦无差异。结论长效红细胞生成素与短效红细胞生成素疗效相当,各组血红蛋白稳步上升,安全及耐受性好,临床可个体化选择不同的剂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液血红蛋白( HB)浓度因素。方法对89例尿毒症患者进行日饮食总量、饮食结构及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 EPO)用量统计,分析患者血液HB浓度。结果摄入荤菜占饮食总量>60%,30%~60%,<30%患者,血液HB浓度分别为(103.2±30.36),(96.96±25.24),(103.76±16.49)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69,P>0.05);日饮食总量>1500,800~1500,<800 g患者HB浓度分别为(118.36±22.82),(99.96±18.28),(83.03±14.2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86,P<0.01),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饮食总量患者EPO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摄入饮食量对血液HB浓度影响大,荤菜与素菜对HB浓度影响相似。只有饮食治疗与使用EPO结合血液透析患者的贫血状况才能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上海郊县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的治疗状况,为优化郊县和农村地区的血液透析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009年10月对上海市青浦区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共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133例,其中男性73例,女性60例。患者年龄55.28±12.36(26~80)岁,透析龄40.71±30.56(3~131)个月。患者中高血压病患病率、治疗率和达标率分别为88.0%(117/133)、99.1%(116/117)和12.8%。49.6%的高血压病患者服用1种降压药,应用2种、3种和以上者分别占40.0%和10.4%。单药用药以钙通道阻滞剂最多(87.9%),其次为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22.9%)。贫血治疗的达标率为29.3%(39/133)。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率为94.7%,口服铁剂应用率为85.7%。患者血钙、血磷、钙磷乘积和甲状旁腺激素(iPTH)的治疗达标率依次为54.9%、25.6%、51.1%和32.3%;仅有5例(3.76%)上述4项指标均达到要求。患者中30.1%(40/133)的患者合并血吸虫肝病,前者较无血吸虫肝病患者年龄高(58.8±11.7岁比53.8±12.4岁,P〈0.05),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低(39.2±6.4g.L-1比41.1±3.1g.L-1;96.1±9.8g.L-1比99.9±10.0g.L-1,P〈0.05)。结论:上海青浦地区MHD患者合并血吸虫肝病、贫血、高血压病的患病率高且相应治疗不充分,血压和Hb的达标率低。相当比例的血液透析患者未能满意地控制钙磷代谢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充分性与肾性贫血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肾性贫血的纠正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四川省人民医院肾脏内科MHD患者97例,以尿素氮清除指数(Kt/V)评估患者透析充分性,并监测血红蛋白(HGB)、铁蛋白,以及人红细胞生成素(EPO)的每周用量.结果 经充分透析后,患者贫血状况能得到有效改善[(87.12±26.78) g/L比(103.92±21.16) g/L,F=12.635,P<0.05].随着透析充分性的提高,红细胞生成素使用剂量可明显减少[(10351.9±6413.9)IU/周比(6178.8±3693.7) IU/周,F=14.285,P<0.05].透析充分性好的患者对缺铁治疗效果更加明显[(270.5±148.0)ng/ml比(168.3±92.2) ng/ml,t=-2.844,F=3.738,P<0.05].结论 充分透析是纠正贫血的有效手段,可减少血液透析患者EP0以及铁剂的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18.
微炎症状态对血液透析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微炎症状态下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uEPO)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ain hemodialysis,MHD)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进行分析,探讨影响r-HuEPO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根据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数值,将54例MHD患者分为2组:微炎症组(hs-CRP5mg/L)和非微炎症组(hs-CRP≤5mg/L),测定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和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的水平,计算各指标均值,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以r-HuEPO的用量[IU/(kg·周)]与Hct的比值(EPO/Hct)作为EPO反应性的指标,对影响EPO反应性的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54例MHD患者中,29例(53.7%)hs-CRP升高(微炎症组),25例(46.3%)正常(非微炎症组),微炎症组的hs-CRP、IL-6和EPO/Hct比值水平均显著高于非微炎症组(P0.01),Hb和Hct显著低于非微炎症组(P0.05);单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EPO反应性(EPO/Hct)与hs-CRP、IL-6和iPTH呈正相关,与Alb呈负相关;多因素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s-CRP升高是影响EPO反应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微炎症状态是影响MHD患者r-HuEPO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有研究提示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使用中心静脉置管相对于内瘘存在更重的炎症状态,而炎症又是加重肾性贫血的重要原因.本研究试图通过比较不同血管通路患者的贫血相关指标,了解通路对肾性贫血治疗产生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配对设计.选取2012年4月~2013年3月间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持续接受治疗的患者,根据血管通路不同分为半永久置管组和内瘘组,按照性别、年龄、原发病、透析龄及通路使用时间共配成14例对子.记录其在观察期内血红蛋白(Hb)、红细胞生成素(EPO)用量及超敏C反应蛋白(SCRP)等指标,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 2组患者基线资料匹配较好(P>0.05).观察期内2组Hb水平无差异(P =0.210),但半永久置管组EPO的月平均用量高于内瘘组(691.022±141.763比533.198±174.558IU/(Kg·月),P =0.014).对2组白细胞计数(WBC)、SCRP等指标的比较没有发现差异(P>0.05),而半永久置管组通路感染住院次数和天数高于内瘘组(P=0.034,0.035). 结论 为维持大致相同的Hb水平,比较使用内瘘的MHD患者,半永久置管患者需要注射更大剂量的EPO,故血管通路与肾性贫血的EPO治疗可能存在联系.本研究对其原因尚不能提出明确答案,需要今后扩大样本并进行更严格的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20.
杨岳  冯胜刚  白亚君  杜艳彬 《华西医学》2011,(11):1646-1648
目的比较生血宁片和多糖铁复合物胶囊两种口服铁剂在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8年12月2010年6月间选择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贫血患者,随机分为生血宁片组和多糖铁复合物胶囊组,每组20例,观察期为8周。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4、8周时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等指标情况。同时两组患者均使用基因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按100~120U/(kg.周),分两次皮下注射。结果治疗前两组指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清铁蛋白以及转铁蛋白饱和度较治疗前均显著上升,且两组患者升高的幅度相比,生血宁组升高的幅度更显著。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口服铁剂均能有效地纠正血液透析患者的铁缺乏及贫血状况;生血宁片组的作用更显著,且还具备降低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使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