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小度数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郑树锋  王建明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2):2407-2410
目的:比较单眼外直肌后退术与单眼小量外直肌后退联合小量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小度数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方法:对73例小度数(斜视度-15~-30PD)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选病例分为A,B两组,A组行单眼外直肌后退术,B组行单眼小量外直肌后退联合小量内直肌缩短术。术后随访6mo,对两组的眼位,双眼单视功能(同时视、融合功能、远近立体视功能)分别进行观察和分析,比较两组术后正位率、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欠矫及过矫发生率;比较年龄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间的关系。结果:术后随访6mo,眼位正位率,B组明显高于A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mo,双眼同时视:两组同时视功能均基本恢复,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mo,双眼融合功能,远、近立体视功能恢复率B组均明显高于A组,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mo,年龄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间差异:4~12岁组双眼融合功能,远、近立体视功能恢复率高于13~30岁组,两年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眼小量外直肌后退联合小量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小度数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眼位正位率、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均优于单眼外直肌后退术;早期手术更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欠矫与过矫对立体视锐度的影响。方法将47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以术后正位、欠矫、过矫分为三组,对其三组手术前后的近立体视锐度与同视机双眼单视功能进行观察比较。结果1、正位组立体视锐度术后比术前显著改善P<0.05;欠矫组立体视锐度手术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矫组立体视锐度术后比术前显著损害P<0.05。2、正位组与欠矫组同视机双眼单视功能术后比术前显著改善P<0.05;过矫组同视机双眼单视功能手术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鉴于间歇性外斜视手术过矫后对近立体视锐度的显著损害,矫正手术以不过较为宜。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5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以术后正位、欠矫、过矫分为三组,行术后双眼视觉训练,对三组训练前后的视远立体视锐度及最后眼位正位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三组视远立体视锐度经双眼视觉训练后比术后2周时显著改善P〈0.01;最后眼位正位率三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过矫组比欠矫组最后眼位正位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双眼视觉功能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疗效和双眼视功能改善十分重要。术前有一定双眼视功能的患者术后早期的轻度过矫,加上双眼视觉训练将有利于达到远期眼位的正位与双眼视功能的发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对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8~25岁52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双眼矫正视力≥0.8,斜视角度为40△~60△(三棱镜遮盖去遮盖及交替遮盖法)、25°~30°(角膜映光法),其中31例(男18例,女13例)为恒定性外斜视,21例(男10例,女11例)为存在间歇期的外斜视.均采用双眼外直肌后退术方式,术后恢复正位.术前及术后7 d、术后6个月应用同视机检查患者远立体视觉和双眼远融合范围;应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觉.应用SAS系统广义线性数据分析模型分析两种斜视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差异.结果 术前近立体视和远融合范围间歇性外斜明显优于恒定性外斜,术后7 d有明显改善(均为P<0.05);而远立体视2种斜视间差异不显著,术后7 d改善不明显(均为P>0.05);术后6个月双眼视功能均明显优于术前和术后7 d(均为P<0.05),间歇性和恒定性外斜视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歇性和恒定性外斜视对双眼视功能影响有差异,而斜视矫正术是矫正双眼视觉的有效手段,应该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以提高患者斜视术后的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8月~2005年12月收治的间歇性外斜视90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三棱镜检查、眼球运动检查、同视机常规三级功能检查、线状镜不同检查距离(6 m及33 cm)双眼视觉功能检查,以及Titmus立体图立体视觉检查。手术方法:斜视度在25△以下者行单眼外直肌后徙术,25△~75△者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75△以上者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 单眼内直肌截除术。术后进行同视机训练,随访6~48月,平均24月。结果间歇性外斜视术前有融合功能者,术后正位率较高;无融合功能者正位率较低。年龄越小,立体视功能恢复率越高。术后同视机训练可提高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结论间歇性外斜术前融合功能的有无对术后眼位影响较大,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术后同视机训练对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治疗V型外斜视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对36例外斜V征根据不同术前检查结果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在矫正水平斜视时,根据AC/A值大小,选择双眼外直肌后徙或内直肌缩短术,若水平斜视度较大,则加行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对于下斜肌亢进为(+++)患者行下斜肌切断加部分切除术;对于下斜肌亢进为(++)的患者行下斜肌切断术;对于下斜肌亢进为(+)及无下斜肌亢进患者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对于只需行单眼手术的病例行水平肌的斜行重叠。结果术后6个月复查时,共有30例(83.33%)手术效果良好,双眼上中下注视时均正位;3例欠矫,水平位仍有外斜视;2例过矫;1例V征(+),仍存在高低眼位,但均较术前情况好转。术前10例有双眼视,7例有立体视;术后随访21例有双眼视,16例有立体视。结论V型外斜视发病原因以下斜肌亢进为主,根据病因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术后配合双眼视功能训练,多能获得双眼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眼或单眼内直肌缩短术或联合外直肌后退术治疗集合不足型共同性外斜视的疗效。方法:收集行双眼或单眼内直肌缩短术或联合外直肌后退术的集合不足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181例,术前及术后1wk;2,6mo均行常规的眼科检查、斜视角测量、眼球运动及同视机检查,分别对眼位、视功能等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wk;2,6mo,患者正位率分别为80.1%,83.7%和81.3%,眼位同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1),术后双眼视功能同术前相比无明显恢复(P>0.05)。结论:对于集合不足型共同性外斜视,行双眼或单眼内直肌缩短术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背景 临床上矫正超过50Δ的大角度外斜视时往往需对3条或4条水平直肌进行手术,以避免因外直肌超长量后徙(>7 mm)引起的眼球外转受限.但研究表明,超长量外直肌后徙可有效矫正大角度外斜视,且术后并不出现眼球明显外转受限.这个结果仍有待临床上进行验证. 目的 观察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或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对大角度外斜视的矫正效果. 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法对2013年5月至2014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或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的间歇性或恒定性大角度外斜视患者51例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其中29例为间歇性外斜视,22例为恒定性外斜视.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前及术后眼前节、眼底、眼球运动和双眼视功能检查,采用三棱镜加遮盖法测量斜视角大小.依据病史、眼球运动、知觉状态和斜视角度数对患者行个体化手术治疗,术中结合可调整缝线技术,行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或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术后随访时间均超过6个月,比较术眼术前和术后眼位变化、眼球运动情况以及双眼知觉功能.结果 行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者33例,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者18例.术前患者视远(5 m)斜视度为-52Δ~-120Δ,平均(-70.57±16.46)Δ;视近(33 cm)斜视度为-55Δ~-130Δ,平均(-75.65±16.14)Δ.左眼外直肌后徙8~15 mm,平均(11.17±1.67)mm,右眼外直肌后徙9~15 mm,平均(11.28±1.62) rnm,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3~6 mm.末次随访时患者视远斜视度为+4Δ ~-14Δ,平均(-3.45±4.20)Δ;视近斜视度为+4Δ~-14Δ,平均(-5.49±3.96)Δ,其中41例术后眼球正位,占80.4%,10例欠矫,未发现过矫者.32例患者术后立体视较术前改善,其中术前无立体视的27例中18例术后获得不同程度的立体视.无一例患者出现眼球运动障碍.结论 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或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可有效治疗大角度外斜视,可减少需要手术的眼外肌数目,术后未发现眼球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外斜视患者伴有上、下斜肌功能亢进现象的临床特点、机制和治疗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13例外斜视伴上、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患者。方法回顾分析该类患者的斜视患病时间、眼球运动功能、眼球主客观旋转、手术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主要指标斜视程度、斜视患病时间、眼球运动功能、双眼视功能。结果13例患者外斜视患病时间平均(19.5±5.9)年,视远外斜视度平均(35.0±5.2)°,视近外斜视度平均(45.4±6.2)°,术前双眼内转功能不足-2~-3,双眼上、下斜肌功能同时亢进 1~ 2,眼球主观和客观旋转正常。2例行单眼内直肌缩短联合外直肌后退术,11例行双眼内直肌缩短或联合外直肌后退术。术后1周双眼内转功能正常,上、下斜肌功能亢进现象消失,1例患者术后2个月时复查有单眼下斜肌功能亢进 2。结论部分患病时间较长的大度数外斜视患者伴有内转功能不足,可表现为假性斜肌功能亢进,建议行内直肌缩短术或联合外直肌后退术。(眼科,2007,16:330-333)  相似文献   

10.
V征斜视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的远期效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Yu XP  Mai GH  Yu HY  Chen JC  Deng DM  Lin XM  Wu HP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7):585-589
目的探讨V征斜视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63例因V征斜视行下斜肌减弱术和常规水平直肌后退和(或)缩短术患者,回顾性总结和分析手术前、后的斜视度数,上、下注视眼位的斜视度数差,斜肌功能和双眼视功能状态。平均随访时间为8.2个月。结果62例(98.4%)患者合并双眼或单眼下斜肌功能亢进(+2或+3),行下斜肌减弱术和常规水平直肌后退和(或)缩短术;1例患者合并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1),仅行水平直肌后退缩短术。术前上、下注视眼位的斜视度数差为25.6△,随访末期为4.5△。48例外斜视V征患者术前水平斜视度数为(外斜)37.2△,随访末期为(内斜)3.4△,其中38例(79.2%)患者的斜视度数<±10△;15例内斜视V征患者术前水平斜视度数为50.6△,随访末期为(内斜)2.4△,其中11例(73.3%)患者的斜视度数<10△。术后21例(33.3%)患者恢复立体视功能。结论V征斜视患者多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减弱下斜肌功能可有效矫治V征斜视,常规斜视矫正方法可有效矫正水平斜视;术后患者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方法将76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根据手术设计方式分为A、B两组,A组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组行单眼内直肌缩短联合外直肌后徙术。术后随访,比较两组术后正位率、融合功能恢复率、立体视功能恢复率及残余性外斜视、连续性内斜视发生率。结果术后随访眼位总体正位率82.89%,A组为69.23%B组为90%,P〈0.05。术后融合功能恢复率、立体视功能恢复率、残余性外斜视和连续性内斜视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截除术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正位率、融合功能和立体视功能恢复均优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间歇性外斜视术前双眼视功能状态和术后双眼视功能的重建与恢复,分析双眼视功能对术后眼位正位的影响。
  方法:收集我院2011-01/2014-01收治的47例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前术后近立体视、双眼同时视、融合功能及远立体视功能的变化,分析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双眼视功能的缺陷和术后的恢复重建,并对两者进行对比,观察双眼视功能的存在、恢复和重建对术后维护眼位正位的作用。
  结果: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双眼视功能不同程度受到破坏,远立体视破坏最早、最多;术后各项功能均得到明显的恢复和重建,与术前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术前存在或部分存在双眼视功能的患者相比其丧失者术后正位率明显高,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和重建对维持眼位正位很重要。
  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对远立体视功能破坏发生最早,术后双眼视功能均有明显的恢复和重建,术前相对好的双眼视功能可使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增加术后眼位正位率,甚至达到功能性治愈。选择以远立体视破坏为手术时机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单纯单眼内直肌截除术和2.5~3.0mm单眼外直肌后徙+单眼内直肌截除术对视近时斜视度在15△~25△之间的小度数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10例患者行2.5~3.0mm单眼外直肌后徙+单眼内直肌截除术(A组),15例患者行单纯单眼内直肌截除术(B组),术后分别比较两组患者视远和视近的斜视度以及视远和视近的斜视度的差值,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正位率、恢复双眼视例数和恢复近立体视例数.术后随访6至12个月.结果 两组术前和术后视远和视近的斜视度以及视远和视近的斜视度的差值比较经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3~9.73,P<0.05),A、B两组术后正位率、术后恢复双眼视的例数和恢复立体视例数经x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84~5.11,P<0.05).结论 (1)2.5~3.0mm单眼外直肌后徙+内直肌截除术和单纯单眼内直肌截除术治疗视近时斜视度15△~25△的小度数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均有效.(2)在缩小视近和视远斜视度的差值、术后正位率、恢复双眼视和立体视功能方面,2.5~3.0mm单眼外直肌后徙+内直肌截除术优于单纯单眼内直肌截除术.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urgical results of unilateral medial rectus muscle resection and 2.5mm-3.0mm unilateral lateral muscle recession with unilateral medial rectus muscle resection for the intermittent exotropia of the convergence insufficiency type with small-diopter exodeviation of 15 △ to 25 △ at near.Methods Ten cases received 2.5mm-3.0mm unilateral lateral muscle resection with unilateral medial rectus muscle resection (group A),15 cases received unilateral medial rectus muscle resection (group B).The distance and near deviation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deviations were compared separately for the two groups;besides,the positioning rates,number of patients with restoration of binocular and stereoscopic visions were compared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surgery.They were followed-up for 6 to 12 months after surgery.Results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 =1.73-9.73,P <0.05) in the angle at near and distance,the angle near-distance difference.There also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x2=3.84-5.11,P <0.05) in the orthophoria rate,biocular vision recovery,stereopsis recovery after opera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group A and B.Conclusions Both of the unilateral medial rectus muscle resection and 2.5mm-3.0mm unilateral lateral muscle recession with unilateral medial rectus muscle resection are an effect surgical treatment for the intermittent exotropia of the convergence insufficiency type with small-diopter exodeviation of 15△ to 25△ at near.2.5mm-3.0mm unilateral lateral muscle recession with unilateral medial rectus muscle resection is superior to unilateral medial rectus muscle resection in reducing the angle difference of near-diatance,orthophoria rate,biocular vision recovery,stereopsis recovery.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斜视矫正术后的远期临床效果及其术后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斜弱视专科接受手术治疗且随诊时间超过12个月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分析患儿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远、近斜视角及双眼视功能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术前和术后各时期的远、近斜视角。采用卡方检验比较手术前后远、近知觉性融合及立体视功能。结果:共纳入患儿139例,手术年龄为7.4±2.6(4~14)岁。随访时间为21.0±10.5(12~51)个月。术前视远和视近的斜视度分别为-33.9 △ ±10.9 △ (-20 △ ~-75 △ )和-38.2 △ ±10.2 △ (-20 △ ~-85 △ )。末次随访时视远和视近的斜视度分别为-6.4 △ ±8.0 △ (+16 △ ~-35 △ )和-7.7 △ ±9.6 △ (+20 △ ~-40 △ ),103例(74.1%)保持成功,35例(25.2%)欠矫复发,1例(0.7%)保持过矫。末次随访时双眼视功能显著改善,远、近知觉性融合功能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 χ 2 =26.88、26.24,均P < 0.001),远、近立体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 χ 2 =64.38,P < 0.001; χ 2 =14.63,P=0.002)。末次随访时复发的35例患儿其远知觉性融合功能较术前显著改善( χ 2 =14.58,P=0.002),远、近立体视水平均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约3/4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远期能维持正位,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有显著改善。即便是术后复发患儿,其双眼视功能仍较术前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眼位、双眼单视功能与发病年龄、斜视度、手术年龄及术前融合功能有无关系.方法 对119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检查斜视度,融合功能及双眼视觉功能,术后检查眼位及融合功能和双眼视觉功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手术年龄较早,术前有融合功能及立体视觉的患者,术后眼位更稳定.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的患者应根据融合功能及双服单视功能的情况,决定手术时机,以利用双眼单视功能的重建和巩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眼位、双眼单视功能与发病年龄、斜视度、手术年龄及术前融合功能有无关系.方法 对119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检查斜视度,融合功能及双眼视觉功能,术后检查眼位及融合功能和双眼视觉功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手术年龄较早,术前有融合功能及立体视觉的患者,术后眼位更稳定.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的患者应根据融合功能及双服单视功能的情况,决定手术时机,以利用双眼单视功能的重建和巩固.  相似文献   

17.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疗效和术后部分患者斜视回退的可能原因.方法 对120例患者的术后一天眼位、术前有无双眼同时视功能、发病年龄、手术年龄、斜视类型与远期眼位的关系进行分析,寻找影响斜视回退的可能因素.结果 120例随访平均25.34个月(12~50个月).眼位:正位90例(75%),外斜29例(24.17%),内斜1例(0.83%);术后远期眼位只与术后一天眼位和术前有无双眼同时视功能有关,而与发病年龄、手术年龄、斜视类型均无关.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远期眼位与术后一天眼位和术前有无双眼同时视功能有明显相关性,术后一天过矫和术前有双眼同时视功能者可以获得较好的远期眼位.  相似文献   

18.
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10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成功的因素及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对 10 6例记录资料完整的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情况及术后 6周到 1年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后正位率 1周为 84.91%、6周为 76.42 %、1年为 75 47%。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与年龄有关 ,年龄越小恢复率越高 ,5~ 8岁组为 10 0 % ,9~ 14岁为 67.3 % ,>14岁组为 17.5 %。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越早越好 ,年龄越小双眼视觉恢复越好。术前有无融合功能对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郭雷  才娜  韩屹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6):1012-1014
目的:回顾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前及术后6mo时眼位正位者的近立体视情况。为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合理时机选择提供判断依据。方法:回顾4~8岁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及术后6mo时眼位正位者78例,将其依据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黄斑立体视、周边立体视分为3组,分析其术前控制正位时以及术后6mo时眼位正位者的双眼近立体视情况。结果:术前控制正位时黄斑中心凹立体视组12例,平均立体视为55.28±15.43″,黄斑立体视组56例,平均立体视为197.55±20.72″,周边立体视组10例,平均立体视为612.29±75.48″。术后黄斑中心凹立体视组立体视锐度不变,平均立体视为41.94±11.56″;黄斑立体视组恢复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锐度者16例,其余有不同程度提高,平均立体视为170.04±16.47″;周边注视组恢复黄斑立体视者2例,其余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平均立体视为506.40±62·53″,没有恢复黄斑中心凹立体视者。结论: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眼位可控制正位时近立体视功能大多已受损,手术可恢复一定的近立体视功能,但是恢复黄斑中心凹立体视功能仍有一定困难,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早期手术对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