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发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试剂法测定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5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较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胆红素水平偏低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临床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对脑梗死的预防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清胆红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检测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Hcy及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浆Hcy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脑梗死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低于对照组(P〈0.01),间接胆红素(IBIL)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Hcy血症、血清胆红素水平偏低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张莹  王世民  李效兰 《天津医药》2012,40(10):1056-1057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和尿酸浓度在脑梗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测定233例脑梗死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及尿酸浓度,并与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尿酸浓度均明显增高(P<0.05).中重型脑梗死组与轻型脑梗死组比较,血清胆红素浓度均明显升高,尿酸降低(P<0.05).急性脑梗死组血清胆红素浓度均高于亚急性组和对照组(P<0.05);亚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胆红素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和亚急性脑梗死组血尿酸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急性与亚急性脑梗死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红素升高为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机体的应激反应,血清尿酸浓度升高能反映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粉防己碱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要求的1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如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调脂、脑保护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粉防己碱片剂口服。治疗前后进行血清胆红素水平测定,并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胆红素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升高,治疗后第7天达到最高水平,治疗组治疗后7、14 d血清胆红素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4 d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粉防己碱治疗急性脑梗死可升高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减轻脑组织损伤和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血清胆红素、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62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确定有无颈动脉斑块,根据结果分成斑块组(颈动脉IMT≥1.2mm和/或有颈动脉斑块)92例和无斑块组(颈动脉IMT〈1.2mm且无颈动脉斑块)70例,同时测定血清胆红素、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两组间血清胆红素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差异。结果两组间性别、年龄、血糖、血脂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斑块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尤其是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无斑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呈负相关,而血清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浓度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在急性脑梗死(AMI)患者中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轻型脑梗死组和中重型脑梗死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并比较中重型脑梗死治疗前后的血清胆红素。结果中重型脑梗死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浓度均明显增高,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轻型脑梗死组,轻型脑梗死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型脑梗死患者治疗半月后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浓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结论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中重型脑梗死后血清胆红素浓度的升高是机体的应激反应,临床动态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对脑梗死防治可能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和胱抑素C(cystatin,Cys-C)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160例和同期住院的健康体检者150例,分别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cy和Cys-C水平,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和Cys-C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组血清Hcy和Cys-C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性脑梗组血清Hcy和Cys-C水平呈正相关。结论血清Hcy和Cys-C水平升高与脑梗死发病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水平与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病情变化之间的关系,以达到IMA可作为预示急性脑梗死病情进展的评价指标.方法 选择发病72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95例,分别在发病12 h、24 h、72 h抽取静脉血,运用ACB比色法来测定血清IMA水平,再按照美国国立卫生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n=45)、非进展性脑梗死组(n=50).选取同期来院体检的对照组30例.观察2组患者不同时间IMA水平变化.结果 发病72 h内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MA水平在12、24、72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湝.01);发病72 h内的急性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MA水平在12 h、24 h、72 h三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MA水平随病情进展加重而增高,血清IMA可能作为辅助手段预测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C-反应蛋白和血清白介素-18水平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为发病后24h内入院治疗作为治疗组,同时选择到本院体检的健康者共4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治疗组发病第1天,第14天及对照组的白介素-18与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发病第1天的白介素-18与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发病第14天的的白介素-18与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自介素-18与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有助于了解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及判断其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14例,分为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104例、中型急性脑梗死患者81例、重型急性脑梗死患者29例.分组于发病72 h内进行hs-CRP检测,并于治疗2周后,hs-CRP检测进行比较.结果 健康体检组与急性脑梗死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72 h内进行hs-CRP检测为(13.28 4-2.39)mg/L,并于治疗2周后,hs-CRP检测(2.914-1.08)mg/L.经统计学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测定血清hc-CRP,浓度的临床意义非常巨大,可以为临床评估急性脑梗死病情的变化及预后提供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18与C-反应蛋白水平改变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共80例,其中轻度患者21例,作为病情轻度组;病情中度患者36例,作为病情中度组;病情重度组患者共23例,作为病情重度组。同时选择到本院体检的健康者共5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上述对象的白介素-18与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发病第1天、第3天、第14天的白介素-18与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发病第3的白介素-18与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发病后第1天和发病后第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重度组的白介素-18与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高于病情中度组和病情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白介素-18与C-反应蛋白水平,监测白介素-18与C-反应蛋白水平有助于了解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及判断其预后。  相似文献   

12.
张元晓  李正仪 《中国医药》2012,7(2):148-150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发生后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与常见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关系,探讨其在脑卒中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收集急性脑卒中病例245例(急性脑梗死145例,急性脑出血99例)以及同期健康对照组80例,检测血清胆红素及TC、TG、LDL-C、HDL-C、空腹血糖浓度,记录患者性别、入院时年龄、发病时间、既往一般病史,包括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心房颤动病史、既往脑血管病史以及吸烟史.脑出血患者记录其出血量.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 17.3 ±7.6) μmol/L比(13.8±4.7) μmol/L,(3.9±2.0)μmol/L比(2.8±1.2) μmol/L,( 13.4±6.2)μmol/L比(10.9 ±3.9)μmol/L,均P<0.01];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分别为(18.4±9.8)、(4.2±2.3)、(13.8 ±7.3)μmol/L]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胆红素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总胆红素水平与LDL-C负性相关,与TG、TC、HDL-C无统计学相关(P>0.05);血清直接胆红素浓度与TC、LDL呈负性相关(P<0.05);(P<0.01),与胆红素、TG、TC、LDL-C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急性脑卒中无论急性脑梗死或急性脑出血其患者胆红素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因此,据胆红素水平增高可间接反映急性脑卒中事件的发生.急性脑梗死患者总胆红素水平与LDL-C负性相关,血清直接胆红素与TC、LDL-C呈负性相关,可能与胆红素在脑卒中中参与了抗LDL-C氧化的作用有关.脑出血急性期血清胆红素的升高主要不是因为颅内血肿的分解和代谢,而是可能为急性期的应激反应导致了这种变化.这些变化,大大增强了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是机体的自我保护反应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孙颖  刘持善 《中国医药》2010,5(11):991-99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检测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25名正常人(对照组)血清hs-CRP水平,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13.04±3.38)mg/L]明显高于对照组[(2.57±0.5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各亚组的血清hs-CRP水平[分别为轻型(8.25±2.49)mg/L,中型(17.02±4.76)mg/L,重型(23.86±5.12)mg/L]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hs-CRP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r=0.627,P<0.01). 结论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与血清hs-CRP水平增高密切相关,血清hs-CRP水平越高病情越严重,临床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TAFI)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3例作为脑梗死组,选择同期健康成人93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TAFI含量变化。观察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及小动脉闭塞组患者、NIHSS评分≤5分及NIHSS评分>5分患者、死亡及存活患者等不同亚组间血清TAFI含量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患者血清TAFI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小血管闭塞组患者相比,大动脉粥样硬化组患者血清TAFI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IHSS评分≤5分患者相比,NIHSS评分>5分患者血清TAFI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患者血清TAFI水平较存活患者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血清TAFI水平异常,并与神经缺损程度及预后相关,提示血清TAFI含量与急性脑梗死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含量动态变化及临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动态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变化,探讨炎性因子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发病1、3、7、14d时的空腹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CRP的水平,并与对照组30名健康体检者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发病1、3、7、14d时血清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发病3d水平最高,随时间推移及治疗的介入,炎性因子水平逐渐下降;3d测定的不同梗死体积患者血清CRP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并与急性脑梗死的体积密切相关,对炎性反应的干预治疗可能有利于减轻缺血性脑损害.  相似文献   

16.
《临床医药实践》2018,(5):326-33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小板源性趋化因子CXCL4、CXCL12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7年11月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斑块,将观察组分为无斑块组(11例),稳定斑块组(40例)和不稳定斑块组(19例)。选取年龄、性别与观察组相匹配的同时期无脑血管病表现者65例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血清CXCL4、CXCL12表达水平,并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发病72 h内血清CXCL4、CXCL1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内不稳定斑块组血清CXCL4、CXCL12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XCL4、CXCL1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XCL4与CXCL12水平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r=0.466,P<0.05)。结论:血清CXCL4、CXCL12水平在脑梗死发病72 h内显著升高,提示二者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血清CXCL4、CXCL12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可能成为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预测指标;血清CXCL4与CXCL12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提示二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及脑梗死的发生具有协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血脂水平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与进行体检的正常人各48例,分为梗死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血脂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梗死组Hcy、LDL、TG、TC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梗死组HD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血脂水平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徐玉龙  丁琪 《安徽医药》2010,14(5):552-553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黏附蛋白-1(sVAP-1)的水平,探讨sVAP-1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作为病例组,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外周血清sVAP-1的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sVAP-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在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重度组血清sVAP-1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及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VAP-1水平升高,其水平增高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脑梗死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周敏  古国荣 《河北医药》2012,34(24):3729-3730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血清不同时期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以及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病程小于2周)为观察组,对照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患者80例,分别于入院时及1周后测定血清CRP水平,并应用NIHHS评分标准和Barthel指数评估所用患者入院时和3个月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CRP含量明显高于健康体检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周内的CRP水平低于再过1周的CRP水平,前者与入院及患病3个月NIHSS、BI评分显著相关(P<0.05)。结论患者发病后2周内血清CR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定指标之一,值得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急性脑梗死初次发病患者62例,作为脑梗死组。根据梗死面积分为轻度梗死27例、中度22例、重度梗死13例。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轻型28例、中型23例、重型11例。同时选择本院同期非脑梗死患者5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和重度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轻度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型、重型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轻型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与脑梗死有着密切关系,其升高水平与病变程度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