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子结肠镜下粘膜下注射并高频电刀切除大肠息肉的疗效.方法:对159例266枚大肠息肉经电子结肠镜下粘膜下注射并高频电刀治疗进行总结.结果:全部病例均镜下完全切除,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结肠镜黏膜下注射并高频电切治疗息肉,可有效预防出血或穿孔并发症,使高频电切除术的安全性得以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息肉摘除术的成功率,是治疗结肠息肉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频电套切大肠息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高频电圈套器,在电子结肠镜下摘除大肠息肉。结果;共电切大肠息肉252枚,单发74例,多发58例,大小以1cm以下为多,部位多在直肠、乙状结肠。结论:该方法安全、有效、简单、易操作,巳成为消化道息肉的道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结肠巨大息肉内镜下切除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3月至2014年5月经电子结肠镜检查发现直径>2cm结肠巨大息肉患者187例(201枚巨大息肉)临床资料。结果 201枚巨大息肉中经內镜黏膜切除186枚,其中57枚细长蒂息肉行全套器高频电凝切除,90枚粗长蒂息肉金属钛夹夹闭蒂根部后圈套器高频电凝切除,39枚短蒂息肉黏膜下注射1:10000肾上腺素盐水溶液后一次性内镜下黏膜切除(EMR)或分片黏膜切除(EPMR)。并发症:即时出血22例,延迟性出血2例(均经内镜下氩气喷凝或金属钛夹止血),息肉电凝切除术后综合征1例(经内科保守治疗临床治愈)。无肠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结肠巨大息肉内镜下切除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适合临床全面推广。  相似文献   

4.
本组33例经纤维结肠镜确诊为小儿大肠息肉,经内镜点电灼电切息肉24例,共切治36枚大肠息肉。 一般资料:男24例,女9例。年龄3~12岁,其中5~8岁20例。病程1个月~6年。血便28例,单纯性  相似文献   

5.
内镜下高频电摘除大肠息肉是应用电热法将息肉凝固、止血并切除.因其安全有效,得到了广泛应用.我院胃镜室自1982年9月~1993年6月应用本法摘除大肠息肉87例201颗,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下.一、资料和方法1.治疗对象:本组共87例,男67例,女20例,年龄11~74岁,平均48岁.87例患者息肉201颗,其中直肠息肉74颗,乙状结肠息肉67  相似文献   

6.
大肠腺瘤26例癌变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同胜  陈桂荣 《人民军医》1997,40(4):205-205
1989年3月~1995年7月.我们共行结肠镜检查1870例,检出大肠脉瘤340例,占18%,其中癌变26例,占76%,现就大肠腺癌癌变的因素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26例中,男22例,女4例;年龄30~68岁,临床表现:便血21例,腹泻5例。1.2息肉切除采用奥林巴斯UES-10型高频电流发生器。首先常规插入结肠镜,发现息肉后,充分确认其位置、大小、形态后,反复冲洗,吸尽息肉表面粘液及周围液体。选择合适的电切圈套器,在内镜在视下,将息肉套入圈套器内,于息肉根部,逐渐拉紧套圈后,使用高频电凝、电切,直至息肉切除,仔细观察确认…  相似文献   

7.
刘敏  刘晓琳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9):1720-1721
目的:探讨放大肠镜下大肠息肉染色及切除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使用靛胭脂对大肠息肉样病变部位进行染色,然后用放大电子肠镜观察记录腺管开口形态,进行活检及电切后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染色后放大肠镜观察共发现85枚息肉,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7.1%。肠镜下对81个良性病变进行了同步微创治疗,并为决定其他4个病灶的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结论: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分析大肠息肉腺管开口形态,能有效鉴别大肠非瘤性息肉、腺瘤和癌,实时地选择性处理大肠息肉。正确细致的护理和医护之间的密切配合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8.
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对结肠肿瘤性病变检查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如何通过放大内镜和实体显微镜观察分析大肠息肉腺管开口类型,从而发现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方法 2001年8月-2002年2月结肠镜检查139例大肠病变。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结合放大内镜、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 pattem)并与病理诊断对照。结果 139例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124例,进展期癌9例,LST型病变5例。5例LST的直径为10-50mm,其中ⅢL型1个,Ⅳ型4个。本组采用放大内镜与病理、实体显微镜诊断的符合率高。结论 大肠腺管开口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如发现有V型腺管开口则高度提示早期癌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子结肠镜引导下腹腔镜治疗结肠良恶性息肉的应用价值。方法 45例基底直径≥2.0 cm、位置特殊、操作困难、无法内镜切除的结肠良恶性息肉,在结肠镜引导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结果 4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内镜辅助的腹腔镜小切口切除10例,内镜辅助的腹腔镜楔形切除21例,内镜辅助的腹腔镜经肠腔切除3例,内镜辅助的腹腔镜肠段切除8例,术中冰冻为恶性追加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3例。无中转开腹,未出现吻合口瘘、梗阻、出血等主要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100(40~220)min,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3(2~5)d。术后随访平均12(4~24)个月,38例复查肠镜未见息肉残留、复发。结论电子结肠镜引导下腹腔镜联合内镜切除困难的结肠息肉定位准确,切除彻底,对冰冻为恶性的病例可追加结肠癌根治术,是一种治疗结肠良恶性息肉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大肠息肉形态、部位、病理改变等与恶变危险性的关系。方法对空军总医院2011年2月—2012年6月行结肠镜检查的537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内镜下发现大肠息肉158例,共282枚息肉,其中男121例,女37例,大肠息肉检出率为29.4%。腺瘤性息肉170枚,炎性息肉74枚,未做病理38枚;直径0.5 cm以下占55.3%;位于升结肠19.5%,横结肠20.2%,降结肠11.7%,乙状结肠30.1%,直肠18.4%;随访1年,4例复发,复发率为2.5%。结论大肠息肉以男性多见,腺瘤性为主,直径0.5 cm以下常见,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患病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部位、息肉大小及病理类型,对所有息肉均应切除并做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1.
黑斑息肉综合征52例治疗后随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黑斑息肉托吡酯(PJS)治疗后适宜的随访时间。方法回顾分析1980—2004年间确诊的52例PJ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胃息肉内镜下治疗后1年息肉再检出率57.2%,大肠息肉内镜下治疗后随访1年息肉再检出率53.1%。结论PJS内镜治疗后及时的随访复查是极为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大肠息肉诊断治疗经验 ,探讨症状与息肉部位、大小、组织学类型、患者年龄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 82例大肠息肉患者的诊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青少年组主要症状为便血 ,中老年组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 ,便秘集中于中老年组 ,未发现症状与息肉大小、类型、部位有关。 81例患者行镜下高频电息肉切除术 ,治愈 73例 ,好转 5例 ,无效 2例 ,术后肠穿孔 1例。结论 大肠息肉症状与患者年龄有相关性 ,而与息肉的部位、大小、组织学类型无明确的关系。镜下高频电凝切术是治疗大肠息肉的有效、安全的首选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研究多排螺旋CT仿真内镜及电子结肠镜对大肠肿瘤病变的显示能力和诊断价值.方法 65例大肠肿瘤疾病患者术前均行多排螺旋CT检查,扫描前10 min肌注山莨菪碱10 mg,自肛门注入适量气体.对扫描图像行仿真内镜重建,从检查方法、检查结果及对病变的显示能力等方面与电子结肠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5例大肠肿瘤患者电子结肠镜全部检出,检出率为100%,CT仿真内镜正确检出62例,检出率为95.3%.直肠病变的定位诊断,仿真内镜及结肠镜的准确率分别为97.6%、88.3%,结肠病变的定位诊断,仿真内镜及结肠镜的准确率分别为90.9%、59%.结论 CT仿真内镜与电子结肠镜二者结合,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更全面、精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结肠息肉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 2 58例结肠息肉患者采用电子结肠镜和高频电发生仪进行凝切 ,每次凝切时间 1s~ 3s ;较大息肉分块凝切。凝切务必彻底 ,避免烧伤正常组织及引起出血和肠穿孔。结果 :除 9例 16颗息肉经病理检查证实已恶变而行手术治疗外 ,余经肠镜复查显示息肉完全消失 ,无出血、穿孔等并发证发生。结论 :此技术创伤小 ,时间短 ,痛苦小 ,费用低 ,是消化道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 ,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15.
我们应用Nd:YAG激光在内镜下治疗大肠息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大肠息肉患者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15~66岁.共计57颗息肉,直径0.5~2.0 cm;无蒂息肉40颗,亚蒂息肉17颗.经病理检查证实为管状腺瘤36颗、炎性息肉21颗.  相似文献   

16.
程南平  沈荣  董海燕  牟善坤 《武警医学》1999,10(12):700-701
本文对比粪便潜血试验(FOBT)和粪便潜白蛋白试验(FOAT)两种方法对大肠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情况,以评价FOAT作为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在人群普查大肠癌筛选中的作用。1 材料和方法1.1 标本来源 146名实验对象为在本院内镜室作纤维结肠镜检查的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和病理证实的良、恶性大肠肿瘤及慢性结、直肠炎患者100例,自回盲部以下大肠未见病变的正常人46例,分为4个组。大肠癌组35例,男性20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为52.5岁;大肠腺瘤性息肉组24例,男性20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为51.9岁;大肠炎症组(包括炎性息肉)41…  相似文献   

17.
我们应用Nd∶YAG激光在内镜下治疗大肠息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大肠息肉患者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15~66岁。共计57颗息肉,直径05~20cm;无蒂息肉40颗,亚蒂息肉17颗。经病理检查证实为管状腺瘤36颗、炎...  相似文献   

18.
近年我们应用结肠镜单人操作法,采用射频和高频电凝电切摘除术治疗大肠息肉126例,一次性治愈率高,并发症少,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肠黑变病的诊断方法。方法:本组病例使用的内镜为Fujinon-200型及Olympus-VI型电子结肠镜,均由专业内镜医生检查,常规进镜至回盲部,部分病例进镜至末端回30 cm左右,再退镜详细观察大肠黏膜。结果:39例患者镜像均以黏膜色泽改变为主,肠黏膜呈棕色、褐色或黑褐色,其间可见灰白色网状、条状纹,似豹皮样弥漫性分布于大肠黏膜上,部分色素呈颗粒状,血管纹理模糊甚至消失,内镜下视野暗淡。其中累及全结肠者15例,右半结肠者12例,累及直肠者2例,局限于左半结肠者10例,合并有腺瘤性息肉者2例。表现轻度黑变者21例;中度黑变者11例;重度黑变者7例。结论:大肠黑变病是一种良性的可逆性疾病,其发生可能与便秘、药物或其他原因有关,也可能与细胞凋亡有关。由于常伴发结肠肿瘤,故对大肠黑变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预后的研究十分重要,要大力开展结肠镜普查,一旦发现大肠黑变病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了解结肠黑变病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高原地区结肠肠气囊肿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肠肠气囊肿症(PCI)的结肠镜诊断与治疗。方法:经结肠镜检查发现确诊的结肠PCI10例,根据分布范围、大小及有无严重合并症和并发症分别采用外科手术切除和内镜下无菌注射针刺破囊壁排气联合高压氧治疗。结果:2例合并息肉癌变和2例降结肠PCI造成肠梗阻行外科根治性切除者,随访(3~5)年无复发;其余6例内科(高压氧)与内镜下联合治疗者4例肠气囊肿完全消失,2例部分消失,部分隆起病变缩小,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结论:结肠镜是检出结肠PCI的主要方法。PCI结肠镜下呈黏膜下多发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透明或半透明状隆起,质软,弹性感明显。对无严重合并症和并发症的结肠PCI积极行内科(高压氧)与内镜下联合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