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风后遗症属于络病范畴,通过络穴能调整全身络脉虚实,统治表里两经病,通络止痛,并可通过不同的配穴方法扩大治疗范围四个方面论述了络穴在中风后遗症治疗的应用依据,进一步扩展了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正> 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的支脉,源于十二经脉中的同名经,是十二经脉别行的通路,所以也称为别行的正经,因而它的命名随十二经脉。络脉是从经脉中分出来的斜行支脉,呈网络一样遍布人体各部,主要有十五条。即十二经脉、任、督二脉各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所以通常称为十五络脉。因络脉从其经脉的络穴处别出,故以这个经命其名。经别与络脉均属十二经脉的支别,它们都有沟通表里两经的作用,为何二者名称不一?  相似文献   

3.
李兴国  关玉 《中国针灸》2003,23(12):757-757
十五络穴首见于《灵枢·经脉》 ,篇中详细论述了络脉的循行、络穴、主 (治 )病、治法等多种内容。《针灸学》认为其主治病证由于在循行上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 ,故在临床上具有主治表里两经病证的作用 ,即足少阴络所主之“闭癃” ,实为足太阳膀胱经病证。另外 ,在临床治疗时 ,可以原络配伍 ,又称“主客原络配伍” ,即根据脏腑经络先病、后病的顺序 ,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 ,取其经的原穴 ,后病脏腑为客 ,取其经的络穴。例如 ,外感风寒入里 ,肺经受病 ,病人出现咳嗽等肺经病证 ,继则出现腹泻、腹痛等大肠病症 ,治疗时即可以肺经的原穴太渊为…  相似文献   

4.
1原穴、络穴原穴首载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是指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可见,原穴反映脏腑及十二经脉的病变,是治疗脏病的主要穴位之一。实验研究表明针刺原穴,不仅可影响本经气血的运行和功能状态,而且还可引起对侧同名经的气血的运行和功能状态,为《内经》“巨刺”、“缪刺”提供了客观依据[1]。而不同时辰针刺原穴对人体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比值、甲状腺功能均可产生影响[2,3]。研究亦发现,同一经各腧穴的导电量差异很大,但该经原穴导电量相对稳定[4]。因此,这种方法也被认为有助于寒热辨证的量化诊断[5]。络穴首载于《灵枢·经脉》,是络脉从经脉分出部位的腧穴。《灵枢·根结》把四肢部六阳经的络穴称为“入”,即“由表入里”。因此络穴不仅对本经络脉具有重要的调整作用,亦有统治表里两经疾病的作用[6],有文献[7]报道,部分络脉主病还可以为经脉主病的补充,如足厥阴病候以前阴为主,其络脉主病中“挺长”、“暴痒”则是对所主前阴病的补充。正如《针经指南》云:“络穴正在...  相似文献   

5.
原络配穴法治疗漏肩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漏肩风包括各种肩关节疾病,笔者于1977年以来在临床上试用“原络配穴法”治疗,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原络配穴法”出自《针灸大成》,原名“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经”,为杨继洲配穴经验的总结,其法将本经的原穴(主)与其表里经之络穴(客)配合用于治疗本脏腑有关的疾病。笔者将此法移用来治疗是疾。  相似文献   

6.
经络包括十二经、奇经八脈、十五别络等部分。十二经主要是内连脏腑,循行表里,通达上下的正经;奇经八脈则担任联系和网维全身之阴阳经络血气,与奇恒之府(如脑、髓、内分泌腺、生殖器官)直接相连;十五别络是十二经别出的踰穴,作为联络阴经和阳经的纽带。十二经各有一络穴,  相似文献   

7.
络病辨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小青 《中医杂志》1997,38(10):584-585
中医诊断学所述经络辨证,内容包括十二经病证、奇经八脉病证,而络脉病证论述较少。现将络病辨证的内容,研究整理于次。1 辨层次络病,或络脉之病,是指经络之“络”受邪而其功能失调所表现的病证。从病变层次讲,有浅有深,这是因为络本身特点所决定的。经,又称经脉,有路径之意。络,又称络脉,有网络的意思。经络“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  相似文献   

8.
张素钊  宁沛  孙翔  李梅  冯梦  袁军  张晓琪 《河北中医》2014,(12):1899-1902
"子午流注针法"是以井、荥、输、经、合五输穴配合阴阳五行为基础,运用干支配合脏腑,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以推算经气流注盛衰开阖,按时取穴的一种治疗方法。此针法的基本组成包括天干、地支、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及五输穴等内容,可概括为五输穴配合阴阳五行,与天干地支配合脏腑时辰两大部分。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运用分为"纳干法"、"纳支法"两大类。  相似文献   

9.
解读《素问·缪刺论》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笔者曾先后发表了“缪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1]和“缪刺法临证新探”[2]两篇文章,最近笔者又对《素问·缪刺论》(在本文中简称为《缪刺论》)进行了研究,现就其中几个问题求教于诸同行。1“络”字的理解“邪客于……之络”的“络”,《缪刺论》指为“大络”:“今邪客于皮毛……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黄帝内经太素》[3]注:“大络,十五络也。”但十五络脉有自己的循行、主病、络穴。《灵枢·经脉》中十五络脉的大部分主病与《缪刺论》中的病候不合,而《缪刺论》中病候又没有一条用络穴治疗。这是为什么?《缪刺论》最后一句对…  相似文献   

10.
络穴的妙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络穴是位于表里两经联络处的穴位,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除脾经有两个络穴外,其余经脉各有一个络穴,共15个,叫15络。本人自1987年4月起,在广西中医学院肖继芳老师的指导下,将络穴广泛用于临床,治疗了呼吸道感染、胃痛、腰痛、牙痛、肋间神经痛、胸部软组织挫伤等70多例,均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本人应用12络穴的方法介绍如下:一、几种对应形式的络穴:1、对应经上相对应的络穴:根据十二经脉气血流注选用对应经上相对应的络穴。2、同名经对应络穴:手太阴肺经列缺一足太阴脾经公孙、手阳明大肠经偏历──足阳明胃…  相似文献   

11.
络脉是经络的重要组成部份,目前有谈“经”忘“络”之倾向,笔者认为如此下去,必使经络的许多功能阐述不全,以致影响临床与教学工作。为此就络脉不可舍之理由,略陈刍荛之见。一谈整体现、讲联系,络脉不可舍络脉是经脉的各级分支,如网络而遍布周身,它不但沟通表里阴阳两经的作用,而且扩大了经脉与组织器官之间的联系,肢体未端的  相似文献   

12.
子午流注纳支法治疗失眠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秀梅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2):1633-1633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纳支法取穴对失眠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子午流注纳支法,择时选取本经补泻或子母经补泻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辨证取穴法进行治疗。结果:子午流注纳支法取穴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取穴组。结论:子午流注针法可更有效地改善睡眠状况。  相似文献   

13.
子午流注掌上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子午流注针法是一种注重时间条件取穴的古典针法。笔者在学习和运用这一针法的过程中,汲取众家之长,加以改进,形成一种单以手掌推算日、时干支和流注开穴的方法,名之为子午流注掌上法。应用本法,首先要熟练掌握干支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的配合,十二经五输穴及其五行属性,时间与时辰及地支的关系等,还要掌握“阳进阴退”、“返本还原”、“血归包络”、“气纳三焦”和“我生他”、“他生我”等规律。子午流注针法分为纳甲法和纳子法两种。纳甲法又有阎氏开穴法和徐氏开穴法等不同。本文主要谈目前临床上较为通用的徐氏开穴法。具体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4.
针灸治疗急症,历史悠久,早在标幽赋中就记载:“太子暴死为厥,越人针维会而复醒”,《针灸大成》说:中风中暑不省人事,针“人中、百会、中冲、合谷”。在针灸学理论中“经脉所过”是针灸临床选穴治病的一个重要依据。但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在人体内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系统,即经脉的阴阳、表里,同名经、异经,上下、左右等关系,为临床复杂多变的各种病症尤其是急性病症的治疗提供了多种途径的选穴理论依据。现就针灸疗法治疗急症,结合循经取穴法中本经取穴法、表里经取穴法、同名经取穴法的应用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络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辜孔进 《四川中医》2008,26(11):107-108
十五络穴,为全身气血汇聚与转输分流的重要部位.作者运用络穴治疗本经脏腑所生病、表里二经病证、脏腑病、络脉病变及络脉循行部位病证、各种痛证和慢性病,均收到较为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根据络病理论,高怀林教授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机分为虚、瘀两大类,因虚而致络脉失荣,因瘀而致络脉通行不畅;治疗遵循“络以通为用”的基本原则,分别给予虚以补之、瘀邪除之的治疗大法。该思路目前在临床治疗中已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冯毅  裴音 《北京中医》2004,23(4):237-238
凡痛证 ,虽有寒热虚实之分 ,然求其本 ,不过气血不通而已。而络穴联络表里两经 ,对调节气血运行有着重要作用。基于此理 ,周德安教授根据列缺行气、蠡沟活血、丰隆气血并治之功用 ,选此 3穴组成“络血止痛方” ,广泛应用于多种实性痛证的治疗之中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疏风安神针法配合循经远端取穴治疗丛集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丛集性头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采用疏风安神针法配合循经远端取穴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取穴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VAS)、丛集期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在VAS、丛集期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上均有减少(P0.01),治疗组更明显(P0.01)。结论疏风安神针法配合循经远端取穴治疗丛集性头痛在减轻疼痛程度,减少丛集期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上优于传统取穴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9.
络脉是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灵柩·脉度》载有"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从经脉支横别出的络脉的干线部分分为二大类:①是从体表络穴分出的"别络",为十四络;②是从体内经脉别出的"大络",为五脏六腑之大络。二者均是经脉气血营养体内外组织器官的重要通道,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络脉从经脉分出后,又逐层细分,形成由别络或大络至孙络的各级分支组成的网络系统,即别络或大络之后又逐级细化分层为系络、缠络、孙络等网络层次,孙络为络脉系统的最小单位,统称为络脉系统。络脉纵横交错连成网片状,其分布有在外、在内之别,在外者称为阳络,在内者称为阴络,因此,络脉系统在机体的空间位置呈现出外为阳络、中为经脉、内为阴络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中风病病位在脑之络脉,无论脑络阻塞或脑络破裂,皆可导致中风病的发生。随着对本病病因、病理、病位认识的不断深化,其治疗方法也不断向纵深发展,作为中风病治法之一的络脉病变治法(以下简称治络法)也从理论和临床上得到相应发展。爰就其源流及应用作简要叙述。一、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络脉病变的有关论述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络脉病变的认识应当追溯至《史记·扁鹊传》,扁鹊谓虢太子尸厥证曰:“上有绝阳之络,下有破阴之纽。”张锡纯认为此“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