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临床的关系。方法根据152例患者入院时的空腹血糖水平分为正常血糖组、高血糖Ⅰ组、高血糖Ⅱ组和高血糖Ⅲ组,在治疗前、治疗后的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对神经系统缺损进行评分,并观察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年龄、既往病史积分、并发病积分和临床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糖水平越高,其并发病和神经系统缺损评分也越高,其临床疗效也越差。结论高血糖尤其伴高糖化血红蛋白会增加急性脑梗死神经系统损伤和并发症。控制糖尿璃可能会提高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而积极预防和治疗高血糖是预防脑梗死的有力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血糖升高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3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病史及血糖水平分为三组:糖尿病组,非糖尿病血糖正常组和非糖尿病血糖异常组;观察三组的神经功能变化、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脑梗死急性期,血糖愈高,神经功能缺损愈重,并发症及病死率愈高,预后愈差(P<0.01)。结论血糖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近期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06例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的患者根据空腹或即刻血糖、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进行分组,分成血糖正常组(A组,38例)、应激性高血糖组(B组,33例)和糖尿病组(C组,35例),并对三组患者的血脂指标、C反应蛋白、左室射血分数以及冠脉积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应激性高血糖组(B组)和糖尿病组(C组)与血糖正常组(A组)相比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降低,冠脉积分显著增高(P<0.05),C反应蛋白也显著增高(P<0.01),B、C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激性高血糖可加重冠脉病变程度,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4.
赵彩虹 《现代保健》2010,(27):176-177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组)68例和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68例,两组分别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水平,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对比分析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水平的关系、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两组之间有高度相关性(P〈0.01)。结论糖化血红蛋白是观察糖尿病病情的稳定指标,与血糖联合检测在临床上对糖尿病筛选、诊断、血糖控制、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等方面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代谢综合征社区干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代谢综合征(MS)社区干预、防治的适宜技术,提高对MS的防治、干预效果。[方法]根据中华糖尿病学会(CDS)制定的MS判断标准,对受检对象进行甄别、筛选,将符合MS判断标准的328名对象随机分为强化干预组181人和一般干预组147人,观察干预前后两组人群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尿微量蛋白、体重指数(BMI)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通过1年半不同干预模式的干预后,两组人群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调节异常转归、血压、血脂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尿微量白蛋白、BMI转变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社区强化干预可降低MS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MS伴高血压者的血压水平,调节MS伴血脂紊乱者的血脂水平,同时可能降低糖调节异常转变为糖尿病以及降低糖尿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及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2006—2008年入院的231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入院血糖水平分为高血糖组(入院血糖水平≥6.12mmol/L)和血糖正常组(入院血糖水平6.12mmol/L),采用定期随访观察的方法,对两组患者发病90d后的生存状态、神经功能评分(NIHSS、mRS)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高血糖组急性脑梗死发病90d时的病死率(53.73%)高于血糖正常组(46.2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90d后仍存活者中,高血糖组功能康复不良(mRS≥2)的比例(28.19%)高于血糖正常组(19.1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正常组mRS≥2者的入院血糖水平([5.05±0.58)mmol/L]高于mRS2者([4.92±0.60)mmol/L],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糖增加脑梗死患者发病90天时的病死率,同时对其功能恢复也有不利影响。监测血糖水平对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林  辛艳秋 《中国医师杂志》2012,14(8):1109-1110
目的探讨餐后高血糖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检测202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餐后血糖,将所有患者分为餐后高血糖组和餐后血糖正常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状况进行跟踪观察。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餐后高血糖对终点事件的影响。结果餐后高血糖组患者4、12、24周的NIHSS评分均高于餐后正常血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餐后高血糖组患者死亡和再发缺血性血管病变的风险均高于正常血糖组(x2=11.75,24.35,P〈0.01)。结论餐后血糖升高对脑梗死的预后有重要影响,是预后不良及病情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非糖尿病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血糖变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马海生 《职业与健康》2005,21(6):916-917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血糖水平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68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4组,A组(血糖:3.9~6.1 mmol/L)、B组(6.1 mmol/L≤血糖<11.1 mmol/L),C组(11.1 mmol/L≤血糖<16.7 mmol/L)、D组(≥16.7 mmol/L).分析非糖尿病急性胰腺炎患者血糖水平的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恶化死亡率的关系.结果非糖尿病急性胰腺炎患者血糖水平升高,可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如SAP(Ⅱ型)C组、D组分别与A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且血糖升高影响其预后.结论血糖水平的高低,可作为估计非糖尿病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合并脑梗死时血糖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 0 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组,按入院时血糖水平分为A、B、C三组,对其进行分析,与同期住院的非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患者1 0 0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入院时及3周后对照。结果 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病灶以多发脑梗死以及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为主;就诊时血糖水平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重,预后越差,病死率越高(P <0 .0 1 )。结论 血糖水平的高低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住院期间血糖升高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35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病史及血糖水平分为三组:糖尿病组,非糖尿病血糖正常组和非糖尿病血糖异常组;观察三组的神经功能变化、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脑梗死急性期,血糖愈高,神经功能缺损愈重,并发症及病死率愈高,预后愈差(P〈0.01)。结论血糖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近期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经临床空腹检测分为血糖正常和高血糖两组,根据1996年第二次全国脑血管会议通过的疗效评定标准,评判两组预后。结果正常血糖组120例,有效率88.3%;高血糖组72例,有效率69.4%。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糖升高是脑梗死患者病情加重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其预后有不良影响,而预防高血糖治疗可以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及纤维蛋白原(FIB)在糖尿病(DM)监测中的意义.[方法]对146例糖耐量正常者、165例糖尿病患者(DM组)进行HbAlc、FPG、2 h PG及FIB的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糖尿病组HbAlc、FPG、2 h PG及FIB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检测糖化血红蛋白能较好地反映血糖控制水平,对糖尿病的诊断、控制和预防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有良好的相关性.FIB水平显著上升说明糖尿病患者的血液高凝程度加剧,有血栓形成的危险,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对本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2月6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患者入院的空腹血糖的水平分为高血糖组和正常组,其中高血糖组为32例,正常组为28例,分别对2组患者的预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高血糖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死亡患者的血糖平均值也明显高于存货患者(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血糖水平对患者病情判断和预后预计具有高价值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血糖水平分为两组:高血糖组60例,正常血糖组58例。对照分析了两组患者发病后1d、7d、14d、21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评定的关系。结果治疗3周后,高血糖组总有效率52%,正常血糖组91%,两组比较,P<0.01,正常血糖组明显优于高血糖组。结论脑梗死发病后有无高血糖,可作为估计预后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以及与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相关性。[方法]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33例,无微血管病变患者46例,正常对照49例,分别对空腹血糖(FBG)、HbAlc、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测。[结果]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FBG、HbAlc、血浆D-二聚体与无微血管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微血管病变组血浆D-二聚体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P=0.63)。[结论]检测糖化血红蛋白与血浆D-二聚体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及微血管病变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糖化血红蛋白及血糖检测对脑梗死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糖是促使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脑梗死患者急性期通常有不同程度的血糖升高,加重脑组织的损害,造成患者预后不良。一般因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糖升高可能发病前有糖尿病(有一部分是未检测过血糖又称阴性糖尿病)或使用其他可使血糖升高的药物。我们运用前瞻性的研究,探讨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判定在临床上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糖波动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方法对202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Michigan糖尿病神经病变症状评分、体征评分和神经电生理检测,根据血糖变异系数分为持续性高血糖组和波动性高血糖组,分析不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时两组周围神经病变发生情况和严重程度。结果 HbA1C≥9%时,波动性高血糖组神经病变发生率(44.9%)、Michigan糖尿病神经病变症状评分(2.42±2.38)和体征评分(1.76±1.45)均高于持续性高血糖组(分别为30.4%,0.60±0.83,0.80±1.39),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腓总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左侧(50.91±5.14)m/s,右侧(51.38±5.98)m/s]和腓总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左侧(45.72±4.53)m/s,右侧(44.90±3.56)m/s]低于持续性高血糖组[分别为左侧(54.13±5.82)m/s,右侧(54.43±5.27)m/s和左侧(47.17±3.66)m/s,右侧(47.40±3.57)m/s],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动性高血糖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和严重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胰岛素治疗急性重症脑梗死伴高血糖的疗效和预后。方法选择62例急性脑梗死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均经临床和头颅CT或MRI证实为脑梗死,发病时空腹厦输液前血糖值高于9.0mmol/L,发病24h内意识为嗜睡至深昏迷,以往无糖尿病史,随机分为加用和不加用胰岛素两组,两组病情程度、年龄、性别、血糖水平及其他综合治疗、护理方法相同。结果治疗15d后,胰岛素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结论胰岛素治疗急性脑梗死伴血糖升高时如能及时有效将血糖降至正常范围内,能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社区综合干预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医护人员不进行任何干预;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由医护人员实施社区综合干预,持续时间为1年。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1年后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自我管理情况。结果试验结束时两组患者在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方面,两组患者均较入组时明显改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结论社区综合干预能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更加有效地控制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利于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是进行慢病防治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张哲庆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3):4742-4743
[目的]检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水平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含量并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9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设为糖尿病组,74例健康老年者设为对照组,进行了FBG、Ch、TG、LDL-C、HDL-C和mALB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采用层析法,尿微量白蛋白采用竟争性放射免疫分析方法,空腹血糖(FBG)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胆固醇(Cho)采用胆固醇氧化酶法,甘油三醋(TG)采用甘油磷酸氧化酶法,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直接酶法。[结果]糖尿病组的HbAlc、FBG、Cho、TG、LDL-C、mALB的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HDL-C的血清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增高,空腹血糖、尿微量白蛋白水平随之增高,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648,P﹤0.01;r=0.483,P﹤0.01)。[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增高程度与糖化血红蛋白的增高有关,而尿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早期肾脏损害的灵敏指标。联合检测HbAlc和mALB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