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分析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主动外排基因(qacB、qacJ、smr),探讨其在MRSA多重耐药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计算机引物设计软件(Primer Premier 5.0)设计外排泵基因(qacB、qacJ、smr)引物,用PCR和电泳分析方法检测124株MRSA主动外排基因;用利血平进行MRSA协同抑制试验,观察其对利福平和左旋氧氟沙星药敏性的变化。结果124株MRSA中检出外排泵qacB基因86株,检出率为69.4%;qacJ基因45株,检出率为36.3%;smr基因32株,检出率为25.8%。利血平抑制实验结果显示MRSA对左旋氧氟沙星和利福平的最低抑菌浓度值下降2~32倍,表明其耐药性降低。结论MESA存在qacB、qacJ、smr等多种主动外排系统,在其多重耐药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葡菌 )对氟喹诺酮类药物 (FQNS)的耐药率由 1987年的 1.9%上升至 1995年的 35 %[1] 。其中norA基因介导的金葡菌对FQNS耐药相当普遍 ,其机制源于norA基因转录增加 ,使NorA蛋白表达增加最终使药物自菌体内泵出增加。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对编码DNA旋转酶和Ⅳ类拓扑异构酶的基因突变上 ,对主动外排泵的研究较少 ,主要对实验室诱导耐药菌株进行研究 ,为此我们研究了临床分离的FQNS敏感菌、耐药菌及实验室诱导耐药菌的norA基因转录水平及与耐药的关系。材料与方法一、材料(一 )实验菌株 SA2…  相似文献   

3.
临床分离耐氟喹诺酮金黄色区区球菌的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萄)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生(PCR-RFLP)分析和PCR-边构象多太分析(SSCP)技术及利血平逆转实验,分别检测31株临床分离耐环丙沙星金谋略 株gyrA基因的突变及norA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31菌中22株检出gryA基因84位点突变,有28株在得血平逆转实验中对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的MIC同时降低,表明存在 orA  相似文献   

4.
临床分离耐氟喹诺酮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和PCR单链构象多态分析(SSCP)技术及利血平逆转实验,分别检测31株临床分离耐环丙沙星(MIC≥4μg/ml)金葡菌株gyrA基因的突变及norA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31株菌中有22株检出gyrA基因84位点突变,有28株在利血平逆转实验中对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的MIC同时降低,表明存在norA耐药表型。同时涉及以上两种耐药机制的至少有20株。结果提示:临床分离的耐药菌株耐氟喹诺酮机制大多同时涉及药物作用的靶位改变和细菌的膜耐药,即双重耐药机制共存。  相似文献   

5.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及其耐氟喹诺酮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的耐药性及其耐氟喹诺酮的机制。方法用纸片扩散法测定200株金葡菌对12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琼脂稀释法测定52株耐环丙沙星金葡菌对3种氟喹诺酮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及利血平逆转实验分别检测耐环丙沙星金葡菌gyrA和grlA基因突变及norA基因表达。结果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占34%,并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但对万古霉素均敏感。MRSA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高达79.4%,且对其他氟喹诺酮交叉耐药。52株耐环丙沙星金葡菌中42株(80.8%)检出gyrA基因84位点突变,grlA基因80位点和84位点突变分别有10株(19.2%)和14株(26.9%),gyrA或双基因突变株对环丙沙星的MIC显著高于单独grlA突变株或不存在gyrA84位点突变株(P<0.01)。利血平逆转后52株耐药菌对3种氟喹诺酮的MIC显著降低(P<0.01)。结论金葡菌的耐药性日趋严重,特别是MRSA仅对万古霉素等少数抗菌药物敏感,目前氟喹诺酮不适宜治疗MRSA;临床分离金葡菌耐氟喹诺酮的机制大多涉及药物作用靶位gyrA和grlA的基因突变以及主动外排泵增强,耐药菌株grlA突变位点可能有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6.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萄)是临床常见致病菌。近年来该菌耐药数目不断增多,特别是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的出现,使感染的发生率成倍增加[1],临床上治疗十分棘手。了解金葡菌产生耐药的机制,对指导选择抗生素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概述对肝内酞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机制。产生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酶属于诱导酶,与质粒介导及染色体突变有关,能破坏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必然性菌素类和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抗生素失活。这种抗药性可以通过质粒的传导及转座号作用在金葡菌中流行.造成大量的耐药…  相似文献   

7.
多重耐药大肠杆菌中的主动外排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主动外排系统在多重耐药大肠杆菌中的作用。方法用抽滤法测定了3H四环素和3H青霉素在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中的积聚。结果在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大肠杆菌中四环素和青霉素稳态浓度均显著低于敏感株;供能时稳态浓度明显下降,给予能量抑制剂后细胞内药物浓度则又显著上升,而敏感株变化不明显。LM313.1(大肠杆菌野生株AG100经诱导产生的多重耐药株)对四环素的积聚及对CCCP的反应与临床分离多重耐药株一致,而LM313.5(LM313.1经噬菌体将Tn5插入marA并使之失活的突变株)与临床分离的敏感株一致。结论多重耐药大肠杆菌中存在四环素和青霉素的主动外排系统。主动外排系统是其形成多重耐药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机制。方法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应用琼脂平板稀释法及MRSA特异性基因mecA的扩增鉴定MRSA,诱导产生万古霉素耐药株,然后以超声破碎法提取外膜蛋白(OMP),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OMP的成分,分光光度法扫描仪测定相关膜蛋白的相对含量。结果耐万古霉素金葡菌菌株中,分子量为45KD和14KD的膜蛋白的相对含量较金葡菌ATCC25923株和对万古霉素敏感的MRSA少。结论提示45KD和14KD膜蛋白减少或缺失与金葡菌对万古霉素耐药可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甲氧要耐药金黄色球菌(MRSA)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应用氨基醭 抗生素耐药谱推测法、核素标记分析法、Southem印迹和斑点杂交试验对100株MRSA进行了耐药研究。结果:根据细菌对氨基糖苷抗生素的耐药谱,100株MRSA可以分成4类,65株细菌产生AAC(6)-APH(2)钝化酶,24株产生AAC(6)-APH(2)+APH(3),10株产生AAC(6),还有1株产生AAC(6)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柠檬提取物对细菌生物膜的消除作用,研究柠檬提取物抑制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机理。方法采用高分子滤膜法制备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后,加入柠檬提取物分别作用1、2和3h,通过细菌菌落计数判定各组细菌存活数;采用SDS-PAGE电泳法,观察在柠檬提取物作用下菌体蛋白质的变化;EcoRI酶切金黄色葡萄球菌DNA,观察酶切图谱的改变;在低渗环境下动态观察柠檬提取物作用不同时间对细菌细胞壁的影响。结果柠檬提取物对具生物膜的细菌有杀菌作用,且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强,柠檬提取物作用15min时细菌呈现明显的胞壁缺损现象,即细菌个体胀大,呈现大球形;柠檬提取物对细菌蛋白质的组成和表达量均有一定影响,同时细菌DNA的EcoRI酶切图谱发生改变。结论柠檬提取物可能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改变细菌某些关键的结构或功能蛋白的合成来达到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肺炎克雷伯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肺炎克雷伯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将肺炎克雷伯菌900129及其诱导耐药株G1与G2用于本研究。细菌DNA旋转酶以新生霉素亲合层析分离,细菌外膜蛋白质及细菌对环丙沙星了聚积分别以SDS-PAGE及荧光法分析。  相似文献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菌,其分泌的外毒素如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脱皮毒素、肠毒素等可引发人或养殖动物多种疾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MRSA)是携带含mec基因簇的葡萄球菌盒氏染色体(Staphylococcal chromosome cassette mec, SCCmec)遗传元件的多重耐药菌。SCCmec对MRSA的多重耐药性起重要作用。SCCmec元件中mecA基因介导了MRSA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性,而SCCmec元件的可变区插入的耐药基因对MRSA的多重耐药性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欧洲、北美等国家陆续报道在养殖业环境及动物中检测到多重耐药的养殖源MRSA(Livestock-associated MRSA,LA-MRSA),且LA-MRSA可以通过养殖环境等途径传播到人,对人的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本文综述了S. aureus的耐药性变化、MRSA的SCCmec耐药元件和SCCmec型别变迁以及LA-MRSA的毒力危害和流行状况,对了解S. aureus耐药性和SCCmec分型以及控制和预防LA-MRSA在人兽间传播、感染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马耳他布鲁杆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机制,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左氧氟沙星分别对6株马耳他布鲁杆菌(Bru1、Bru2、Bru3、Bru4、Bru5、Bru6)进行体外耐药诱导并筛选耐药菌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左氧氟沙星对6株马耳他布鲁杆菌及诱导耐药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6株马耳他布鲁杆菌和诱导耐药菌株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诺氟沙星、氟罗沙星、氧氟沙星)的敏感性.应用PCR技术扩增6株马耳他布鲁杆菌及诱导耐药菌株的gyrA基因,并对获得的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及氨基酸序列推导.结果 左氧氟沙星对Bru1,Bru2,Bru3,Bru4,Bru6菌株MIC为0.50 μg/ml,对Bru5菌株为0.25 μg/ml,菌株Bru3、Bru4经左氧氟沙星诱导后转变成耐药菌株,分别命名为LEVR3及LEVR4,其MIC分别为64.00、128.00 μg/ml,与诱导前比较,增加了128倍和256倍,6株马耳他布鲁杆菌对上述喹诺酮类药物均敏感,2株诱导耐药菌株对上述喹诺酮类药物均耐药,并且其GyrA亚单位的喹诺酮耐药性决定区(Quinolone resistance-determing region,QRDR)发生突变:Ala87(GCU)置换为Val(GUU)、Asp91(GAU)置换为Gly(GGU).结论 马耳他布鲁杆菌可在左氧氟沙星短期作用后获得耐药性,诱导的耐药菌株gyrA基因发生突变,且对其他喹诺酮类药物产生交叉耐药.  相似文献   

14.
15.
铜绿假单胞菌是院内感染常见的条件致病菌,随着临床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不合理应用,耐药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主动外排泵系统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重要机制。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发表的文献,对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系统的结构、底物及其外排泵抑制剂作用机制及分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