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风病气虚血瘀型患者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52例健康对照组和89例中风气虚血瘀型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观察。结果:中风气虚血瘀型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活血化瘀治疗后,其血液流变学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风气虚血瘀型患者与血液流变学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夏爱萍  叶淑敏 《华西医学》1995,10(3):368-369
本文报导了19例妊高征、31例正常妊娠和9例正常妇女进行血液流变学方面检测,并随机抽查48例同时做了甲皱微循环检测,认为妊高征正常妊娠组间四项血液流变学检验指标均有增高(P〈0.01),甲皱微循环亦出现异常表现,说明定期检测妊高征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的观察,对本病病情监测,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气虚血瘀证的血液流变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气虚血瘀证的实质,选用FASCD-94全制动快测仪毛细玻管法,对46例气虚血瘀证进行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标,血沉,血程方程K值,纤维蛋白原与正常值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为中医大气虚血瘀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脑心通胶囊对气虚血瘀型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血流动力学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气虚血瘀型高血压病患者68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4)。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脑心通胶囊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IMT、血压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中医血瘀证候积分。结果:治疗前两组IMT、血压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IM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收缩压、舒张压、全血黏度、血细胞压积水平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血浆黏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中医血瘀证候积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血瘀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有利于降低气虚血瘀型高血压病患者IMT厚度,对预防和延缓气虚血瘀型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气虚血瘀型脑梗死(CI)恢复期患者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光泽县中医院收治的82例气虚血瘀型CI恢复期患者,以随机摸球法分为研究组(41例)与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56%较对照组80.49%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半身不遂、舌歪语蹇、气短乏力)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应用于气虚血瘀型CI恢复期患者治疗中,可提高临床疗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CRP、PCT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中医证候分型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表达水平和全血粘度与血微循环相关性。方法对15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型,采用双抗体夹心KIISA法检测技术测定ICAM-1、MCP-1水平;以全自动血流变仪锥板稳态测量技术检测全血粘度、红细胞变形性,从微循环角度观察血液流变学、ICAM-1表达与中医证候各型关系。结果三组ICAM-1、MCP-1明显高表达(P〈0.01),全血粘度依次为正常对照组〈肝火亢盛组〈痰湿壅盛组〈阴虚阳亢组。红细胞变形指数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中医不同证候型与血微循环之间存在一定关系,ICAM-1、MCP-1水平高表达、血液流变异常可作为高血压早期血微循环障碍时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定量血瘀证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2年1月~2004年1月我们通过对20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nent respiration infection,RRI)甲皱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的检测,进行其血瘀证的定量诊断,探讨采用中医活血化瘀疗法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选择本院就诊的肾虚血瘀型PCOS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补肾活血方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炔雌醇环丙孕酮片治疗,两组均治疗二个疗程。两组患者的LH、LH/FSH、T水平在治疗前后有显著改善(P〈0.05),FSH水平无明显差异。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侯改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证候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肾活血方加减能有效改善肾虚血瘀型PCOS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可显著降低血清LH、LH/FSH、T水平,状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血液流变学与甲皱微循环已广泛应用与临床,血粘度与甲皱微循环障碍,对冠心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现将我院确诊为冠心病148例患者血粘度检测及其中55例甲皱微循环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4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康复治疗前后与40例健康人进行甲皱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甲皱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部分指标有显著改善(P<0.05),提示康复治疗对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滞度和高凝状态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 ,观察年龄在 4878岁血液流变学异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 80例 ,按统计学处理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40例。治疗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和常规治疗 ,对照组仅行常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全血还原黏度及红细胞沉降率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所测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 (P <0 0 1) ,有显著性差异 ;而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两组间治疗后上述指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后 ,其血液流变学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和抗凝血酶Ⅲ活性的变化。方法对50例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和抗凝血酶Ⅲ活性的检测。结果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全血低切还原粘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低切相对粘度及抗凝血酶Ⅲ活性与正常组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和微循环障碍。测定血液流变学和抗凝血酶Ⅲ活性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加味参芪地黄汤对早期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肾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11月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糖尿病科收治的150例早期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对照组患者予以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加味参芪地黄汤,两组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肾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肾功能指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早期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加味参芪地黄汤治疗,效果良好,对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保护肾功能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兔肾缺血再灌注(IR)损伤时肠系膜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变化,并探讨前列腺素I2(PGI2)对兔肾IR损伤的预防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日本大耳白兔18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Contro1)组、单纯缺血再灌注(IR)组和缺血再灌注 前列腺素I2(IR PGI2)组.运用微循环显微镜自动摄像分析系统,于肾缺血60min和再灌注120min时动态观察肠系膜微血管管径、血流速度、白细胞粘附、白微栓及管周出血情况,并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IR组的缺血期和再灌注期,肠系膜微动、静脉管径减小(P<0.01或P<0.05),血流速度明显减慢(P<0.01),白细胞粘附聚集、白微栓及管周出血增多(P<0.01),以血粘度增高为主的多种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P<0.01或P<0.05).IR PGI2组微动、静脉管径、血流速度、白细胞粘附、白微栓及管周出血与IR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血液流变学指标较IR组明显改善(P<0.01或P<0.05);与Control组比较,除微动、静脉管径明显增大(P<0.01)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肾IR机体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明显异常,PGI2具有改善肾IR损伤时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异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现代血液流变学检测,业已成为中医学瘀证实质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我们通过对血瘀组、对照组及血瘀组各型的血液流变指标现察,发现血瘀组的全血比粘度及血沉均高于对照组,血瘀组各型之间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也有明显差异.观察结果说明,血瘀组患者的血液具有浓粘聚性,其中热瘀、寒瘀、痰瘀型的血液粘稠性更加明显,气滞、气虚血瘀型的血液浓粘聚性较轻.结合中医血瘀证理论,气滞、气虚血瘀证为脏腑气分功能失调所致,尚无与病理产物结合,血瘀所造成的病理反应较轻,血液流变轻度异常;痰瘀、热瘀、寒瘀证为痰、热、寒等病理产物与瘀血相结,不仅使血液运行受阻,且气血津精被耗损,机体病理反应较重,血液流变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纤溶酶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溶栓时间窗外脑梗死患者血流变及微循环状态的影响和临床疗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纤溶酶治疗,观察组采用纤溶酶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前后观测大脑中动脉的峰流速(Vp)、平均流速(Vm)的变化情况以及血流变、微循环状态、NIHSS评分变化和用药安全性指标。结果:同组血流变、微循环状态、Vp、Vm、NIHS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流变、微循环状态、Vp、Vm、NI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用药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纤溶酶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血流变、微循环状态、相关血液观察指标和血流动力学,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观察冠心病(CAD)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160例血液流变性的主要改 变为血液粘滞性增高、血液聚集性增高、血液凝固性增高等;微循环的主要改变为微血管中血 流缓馒、红细胞聚集、管 数减少、管 畸形等。与同期急性梗塞48例比较有类似血液变-微 循环改变。提出血液流变性改变对触发和恶化某些可导致心肌梗塞(AMI)的血液动力学过程 起重要作用,改善血液流变性、微循环是CAD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关微循环-血液流变 学指标的普查和监测,对CAD预测,治疗监测以及预防心肌梗塞,瘁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前列腺素E1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前列腺素E1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对86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合并冠心病患者53例,单纯糖尿病患者33例)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并与对照组比较,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采用前列腺素E1治疗,观察其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升高(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降低(P<0.05),其中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变化更为显著(P<0.05).前列腺素E1可以明显降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液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痛患者的血液黏度和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前列腺素E1可以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和微循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南方冬季老年脾胃虚寒性脚痹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指标的变化,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1年冬季,老年脾胃虚寒性胸痹患者(观察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指标并进行比较,其中男性各48例,女性各72例,采用半自动血液黏度计、全自动血细胞、血凝和生化分析仪进行样品检测。结果血液流变学显示:全血黏度(wholebloodviscosity)、红细胞数量(RBC)、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压积(Hct)、血沉(ESR)、血糖(Glu)、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o)、总蛋白(TP)、清蛋白(A)、球蛋白(G)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血浆黏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分析显示:凝血酶原时间(PT)、部份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缩短,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冬季脾胃虚寒性胸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可能是由于长期消化、吸收不良而导致长期营养物质缺乏乖红细胞数量、压积偏低而引起。高凝状态是由于器官、组织缺血、缺氧和寒冷损伤,激活凝血系统所导致。  相似文献   

20.
静脉血栓患者炎性因子和凝血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高危静脉血栓患者炎性指标和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关系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28例重症监护病房高危静脉血栓患者(实验组)和65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分别进行高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检测;应用肝素(5000U,每天3次,静脉注射)或低分子量肝素(100U/kg,皮下注射),华发林(2~3mg,口服),5d前后检测上述指标变化。结果实验组的高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应用肝素、低分子量肝素或华发林后,上述指标显著性降低(P<0.05或<0.01)。结论重症监护病房高危静脉血栓患者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采用抗凝尤其是低分子肝素可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液黏度,高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可作为抗凝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