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该文梳理历代渉医文献中关于中医"营养"的记载,厘晰中医"营养"术语的历史脉络,发现中医营养术语早在汉代就已应用,后历代都有广泛使用,近代姜超等人依据中医营养思想建立了"中医营养学"学科;基于溯源探析中医营养与中医、中医养生、现代营养的相关性,提示中医营养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与现代营养各有优势。应冲破对中医营养的认识的误区,充分发挥中医营养的优势和特色。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上海市社区医务人员对中医"治未病"的认知现状,并提出政策建议。方法 于2014年12月-2015年1月,在上海市黄浦区1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随机抽取在岗医师430名。采用自行设计的《上海市黄浦区社区医务人员中医"治未病"认知与发展调查问卷》对医务人员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医务人员一般资料、医务人员对中医"治未病"认知情况、医务人员的中医"治未病"知识和技能现状等,共回收有效问卷403份。结果 403名社区医务人员中,346名(85.9%)听说过中医"治未病",352名(87.3%)能正确理解中医"治未病"概念,276名(68.5%)认为实施中医"治未病"有必要,136名(33.7%)对实施中医"治未病"有信心,169名(41.9%)对中医"治未病"实施现状满意。不同职称及不同中医"治未病"理解程度、必要性认识、实施信心社区医务人员的中医"治未病"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治未病"知晓情况、必要性认识、实施信心及满意度社区医务人员的中医"治未病"理解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学历、岗位、职业及不同中医"治未病"知晓情况、理解程度、实施信心、满意度社区医务人员的中医"治未病"必要性认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岗位、职业及不同中医"治未病"必要性认识、满意度社区医务人员的中医"治未病"实施信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业及不同中医"治未病"必要性认识、实施信心社区医务人员的中医"治未病"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海市社区医务人员的中医"治未病"知晓率、概念正确理解率及必要性认识均较高,但信心持有率和满意度较低,不同情况社区医务人员的中医"治未病"认知情况不同。建议有针对性开展中医"治未病"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3.
正中医护理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整体观念、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学的精髓,现代中医护理采取"四诊"、"辨证"、"施护"、"评价"等步骤对患者进行护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专业的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及科学的评价方法。目前尽管中医医院对患者进行中医护理,但大多数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内容定位不清,内容模糊,临床操作中使得中医护理特色不显著。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传承中医特色护理技  相似文献   

4.
段飞  祝珍珍  胡镜清 《中医学报》2016,(11):1771-177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中医"证"的诊断规范化研究是中医"证"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冠心病的中医辨证标准的统一,提高中医临床对冠心病中医"证"的辨识度,有利于指导临床精准用药,提高临床疗效。笔者从有关冠心病的中医"证"的基础研究、方法学研究、评价量表及中医辨证标准等方面相关研究进展,探讨冠心病中医"证"的诊断及其规范化的研究近况,为建立统一的冠心病中医"证"的诊断标准提供借鉴和依据。笔者认为以后研究的方向有:1对冠心病中医"证"的研究首先应统一明确有关的基本概念,对其中医"证"的诊断的相关定义要精准,并且有量化指标;2冠心病中医"证"的相关诊断标准要有可靠的临床循证证据,经得起大范围临床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5.
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大医精诚"的道德观、"悬壶济世"的使命观三方面解析了中医文化视野下的职业精神涵义,从科技化、商业化、人文精神缺乏方面分析了中医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提出医学生中医文化人文精神培养路径:提高非中医类医学院校教师自身的中医文化素质,在各科教学中融入中医文化教育,营造中医药文化的环境等。  相似文献   

6.
西安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于2006年被陕西省中医管理局批准为省级中医重点专科,2012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获得"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全国中医特色护理优秀科室"、"陕西省青年文明号"、"陕西省新长征青年突击队"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7.
正中医查体是运用"中医体质"学说为就诊者进行体质辨证及中医疾病诊断。"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传统理论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中医诊断、中医查体方法,通过"体质量表"测量及中医望、闻、问、切传统诊断方法,为患者确定中医范畴内体质类型及就诊时可能疾病状态。如某些就诊者经西医查体各项指标均正常,或大致正常达不到疾病诊断标准,但确实经常出现头晕、失眠、心  相似文献   

8.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在其创立、发展过程中对中医学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中医学理论和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具体体现在:儒家经典《易经》对中医"阴阳学说"的影响、儒家经典《尚书》对中医"五行学说"的影响、儒家思想"中庸之道"对中医"动态平衡"的影响、儒家思想"天人合一"对中医"整体观念"的影响、儒家思想"仁道观"对中医伦理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西安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于2006年被陕西省中医管理局批准为省级中医重点专科,2012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获得"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全国中医特色护理优秀科室"、"陕西省青年文明号"、"陕西省新长征青年突击队"等荣誉称号。科室现设有门诊、病房、检查室、特色疗法治疗室及神经功能康复室、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报》2021,36(5):F0004-F0004
《中医学报》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的科技类学术期刊,以探讨中医理论,报道中医药科学实验和临床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为宗旨。读者对象为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者及中医药院校师生。本刊设有"本刊特稿" "新冠肺炎中医防治研究" "论著" "述评" "名医心法" "学术争鸣""实验研究" "临床研究" "思路与方法" "标准与规范" "流派研究" "方药研究" "中医文献"等栏目。  相似文献   

11.
为了顺应我国社会经济与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培养具有扎实的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中医传承能力、中医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中医人才,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综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以中医特色教育为背景、以"本科生导师制"为载体的"名老中医传承班"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创新,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中医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以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高水平中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医经典教育越来越被边缘化的现状,分析了中医经典对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介绍了中医药院校图书馆联合相关学科通过开展"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系列活动,从发挥"第二课堂"作用的角度弥补课堂中医经典学习的不足,总结了中医院校图书馆开展中医经典活动的优势及不足,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中医取象比类的方法 ,发现小柴胡汤遣方用药的思路与精神分析、森田疗法、文学创作疗法等多个心理学疗法有融会贯通之处。中医的"表""里"可以对应精神分析疗法的"意识""潜意识";中医的"扶正祛邪",对应森田疗法的"扶植正念,祛除邪念";中医的"升清、降浊",对应文学创作疗法的"升华、补偿"。将中医的概念类比西方心理疗法,可以为西方心理学本土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证候是中医认识疾病和临床诊疗的核心,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由于证候具有整体性、非线性、动态性以及"不确定性"或"人为因素"等复杂性特征,使得基于整体论、系统论及控制论的"专家系统"成为中医证候复杂性研究的首要手段。并进一步运用还原论的思维方法进行"自上而下"的系统整合和集成,实现对中医证候复杂系统的控制。同时,利用动态模型探索复杂系统的关键特征,在整体观的指导下实现还原论、整体论和系统论的有机融合。基于上述思路,建立基于症候/证候分析、证素提取、证候辨识与分类以及标志物发现等中医证候的评价方法就成为中医证候复杂性研究的重要途径。此外,基于方证相应的中医用药特点,建立面向中医证候及中药复方疗效评价的新方法也是中医证候复杂性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正薛博瑜,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江苏省重点学科、教育部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带头人,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中医肝胆病"学科带头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医内科学"课程负责人。中国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秘书,江苏省中医肝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会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认知现状,探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推进或完善中医"治未病"服务的发展策略。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对2014年12月-2015年1月在上海市黄浦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就诊的500名社区居民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居民基本情况、对中医"治未病"的知晓情况、认为适宜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的机构、选择中医"治未病"服务的影响因素、对中医"治未病"是否应该纳入医保和政府支持度的认知情况、对中医"治未病"服务愿意尝试情况。结果 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1份,有效回收率为92.2%。55.5%(256/461)的社区居民听说过并了解中医"治未病",14.8%(68/461)听说过但不了解,29.7%(137/461)没听说过。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的获知途径主要有广播或电视(45.7%,148/324)、社区宣传(31.2%,101/324)、中医院(27.2%,88/324)。社区居民认为最适宜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的机构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8.8%,271/461)和中医医院(44.9%,207/461),影响社区居民选择中医"治未病"服务的两个最重要因素是技术水平(34.5%,159/461)和服务内容(26.5%,122/461)。64.7%(298/461)的社区居民认为中医"治未病"服务应该纳入医保,同时95.0%(438/461)的社区居民认为政府对中医"治未病"服务大力支持。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服务愿意尝试率为74.2%(342/461),不同文化程度、户口性质、月收入、医保形式的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服务愿意尝试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社区居民对中医"治未病"认知现状较好,但是还有待完善和改进。为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将中医"治未病"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提出以下发展策略:加大"治未病"理念宣传力度,提高居民认知度;推进"治未病"应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促进居民健康;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技能;拓展中医多领域的优势项目,丰富服务内容;加大政府投入,推进"治未病"服务纳入医保。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上海市社区医务人员对中医"治未病"的技术现状,并提出政策建议。方法 于2014年12月-2015年1月,在上海市黄浦区1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随机抽取在岗医师430名。采用自行设计的《上海市黄浦区社区医务人员中医"治未病"认知与发展调查问卷》对医务人员进行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医务人员一般资料、医务人员对中医"治未病"认知情况、医务人员的中医"治未病"知识和技能现状等,共回收有效问卷403份。结果 403名社区医务人员中,215名(54.8%)认为中医"治未病"知识和技能主要来源于继续教育,211名(52.4%)在工作中会使用中医"治未病"技术,254名(74.3%)认为中医"治未病"主要用途为预防保健,207名(51.9%)对自己的中医"治未病"理论知识感到满意,278名(69.3%)认为中医"治未病"技能有待提高,290名(72.0%)希望培养途径为继续教育和进修。近3年来,382名(94.8%)社区医务人员未接受过相关外出进修,329名(81.7%)未参加过相关学术会议,254名(63.0%)未参加过相关培训班,366名(90.8%)未参加过相关非学历教育。不同岗位、职业及不同中医"治未病"知晓情况、理解程度、必要性认识及实施信心社区医务人员的中医"治未病"技能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海市社区医务人员的中医"治未病"技术有待加强,建议大力推广中医"治未病"技术,加强相关继续教育和进修培训,提升医务人员自身服务能力和服务素养,同时开发适宜技术。  相似文献   

18.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及社会对优秀中医人才的需求,高校积极开展中医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改革,以落实搭建创新交流学习平台、对外交流合作、"校企""校地"合作等一系列措施,初步建成以附属医院、教学医院为主体,国内外相关科研机构和民间、基层中医医疗机构为辅,国际中医分院基地为扩展的中医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生髓通于充实大脑","脑为髓海".中医脑的生成、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和病理状态的呈现都与肾脏功能状态息息相关。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构建中医"肾脑系统"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和运用"肾脑相关"理论解决脑部疾病实际临证问题。分别从构建中医"肾脑系统"的缘由和意义,中医"肾脑系统"的结构和主要功能三个方面初步阐释了中医"肾脑系统"的理论内涵,以期为从肾论治脑病提供更加精确的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20.
正上海市中医医院儿科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传承海派中医流派徐氏儿科的学术思想,继承和发扬儿科泰斗董廷瑶教授和上海市名中医朱瑞群教授等著名中医儿科专家的学术经验。现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重点专科、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科、上海市中医临床优势专科、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