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探讨情绪智力、学业复原力、应对方式和学业成绩的关系。方法:取样1902名青少年并进行EIS情绪智力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学业复原力量表和学业成绩问卷调查。结果:情绪智力、积极应对方式对学业成绩和学业复原力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消极应对方式对学业成绩和学业复原力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学业复原力在应对方式和学业成绩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并受到情绪智力的调节,调节作用体现在高情绪智力能够更加显著的提升高学业复原力学生的学业成绩。结论:学业复原力与学业成绩之间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2.
小组心理干预对新兵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组心理干预对新兵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512名新兵进行心理测试,将检测出的64名有心理问题的分为两组,A组(31人)为小组心理干预,B组(33人)为对照组。在集体讲授心理卫生课的基础上,对A组采取小组心理干预。结果:经过4周小组心理干预后,A组有效率为61.29%,B组有效率为33.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SCL-90结果:干预后A组中除恐怖因子分没有变化外,其它各项因子得分明显下降(P<0.01)。A组的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忧郁、精神病性因子分与B组相比较有明显低(P<0.05-0.01)。TCSQ结果:A组中的消极应对得分明显降低(P<0.01),而B组消极应对得分没有变化。结论:小组心理干预在短期内不仅能有效改善新兵的躯体化、强迫、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常见心理问题,还能促进成功应对方式的形成,掌握自我调节方法,对提高新兵的心身健康水平及我军整体素质提高大有裨益,可推广试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医学生心理控制源和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运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及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对145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不同性别医学生有势力的他人量表得分和积极应对方式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9,P〈0.05;t=-2.726,P〈0.05);在年级、是否独生,是否恋爱,城乡来源等因素上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2医学生的心理控制源有势力的他人量表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r=0.209,P〈0.05);与积极应对呈负相关(r=-0.172,P〈0.05);机遇量表与消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r=0.328,P〈0.01)。结论 1性别对医学生应对方式和控制源水平有影响;2相信他人能够控制自己生活中的事件的医学生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反之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相信机遇的医学生多采取消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4.
高等护理专业男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护理专业男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63名男护生进行测量并与男医学生组比较。结果护理专业男生在人际敏感、抑郁、焦虑3个因子得分较高,与男医学生组有显著差异(P〈0.05)。应对方式中消极应对得分明显高于男医学生组(P〈0.05),积极应对得分与男医学生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护生组积极应对得分与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因子呈负相关(P〈0.05),消极应对得分与各因子(除恐怖、强迫因子外)呈正相关(P〈0.05)。结论应对方式影响护理专业男生心理健康,应加强心理辅导,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神经症患者压力反应与应激有关因素关系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应激有关因素与神经症患者压力反应的关系。方法:使用生活事件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压力反应问卷对88例神经症患者和100例健康人群作调查和分析。结果:神经症组的心理反应、躯体反应、社会行为反应、家庭事件和消极应对分高于健康组(P〈0.01).家庭外支持和积极应对分低于健康组(P〈0.01或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神经症组进入方程的是消极应对和社交事件(R^2=31.9);健康组进入方程的是消极应对和家庭事件(R^2=40.6)。路径分析也表明类似的结果。结论:神经症患者在心理应激有关因素方面大多差于健康人群;神经症患者压力反应与消极应对和社交事件关系较大.而健康人群压力反应与消极应对和家庭事件关系较大;神经症患者的压力反应受本研究范围内各应激有关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
医学生焦虑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医学生焦虑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为医学生提供合理适当的心理疏导和咨询帮助,并为医学院校开展心理卫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使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和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对232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整理、统计和分析。结果1男医学生焦虑水平要高于女医学生;2从总体上看,女医学生比男医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3积极的应对方式与焦虑呈负相关,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与焦虑呈正相关;4应对方式与焦虑程度有关。结论消极应对方式是引起医学生焦虑的重要心理因素,而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缓解医学生的焦虑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医学生心理弹性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为降低医学生心理压力,制定心理弹性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640名医学生采用一般情况问卷、Conne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中文版及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640名医学生心理弹性总均分(61.70±12.44)分,显著低于普通成人总均分(65.4±13.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542,P0.01)。相关分析显示,医学生心理弹性总分与积极应对显著正相关(r=0.538,P0.01),与消极应对呈负相关(r=-0.096,P0.05)。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担任学生干部及家庭月收入是影响医学生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结论:医学生心理弹性水平较低,采取积极应对方式、担任学生干部及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医学生心理弹性水平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性犯罪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为性犯罪的社会心理评估和矫治干预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40名性犯罪服刑人员及40名正常被试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罪犯组较正常对照组在EPQ的精神质、神经质、掩饰性因子及焦虑、抑郁、消极应对方式指标上均有显着性差异,在焦虑、抑郁情绪与人格之间的相关上得出P指标与SAS指标呈显着正相关,N指标与SDS指标、SAS指标呈显着正相关,L指标与SAS指标呈显着负相关,在应对方式与人格的相关方面,N指标与消极应对指标呈显着正相关。结论性犯罪的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驻西藏高原军人应对特点及与自测健康状况的相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驻西藏高原军人的应对方式特征及其与自测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择驻西藏某部队官兵490名,应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进行调查。结果:驻西藏高原军人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比例(23.3%)高于采取消极应对方式的比例(16.2%),最常采取的应对方式是克制负性情感(36.9%)和自己安慰自己(41.2%):积极应对方式得分与自测健康的生理、心理、社会子量表得分和总分呈显著正相关,消极应对方式得分与自测健康的生理、心理、社会子量表得分和总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不同应对方式对自测健康的影响作用不同,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驻西藏高原军人的身心健康,消极应对则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云南贫困医学生心理控制感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贫困医学生心理控制感及其与社会支持、应付方式、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云南198名贫困学生为研究组,相对应的200名非贫困生为对照组,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测评。结果 贫困生心理控制感外倾和SCL-90各因子得分与非贫困生差异显著。与内控倾向的学生相比,外控倾向者社会支持度较低,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结论 贫困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改善应对方式和心理控制感可能有利于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度和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广州某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方法使用华南师范大学郑希付、罗品超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对500名在校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该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显著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t=-19.293,P〈0.001),其中只有心理动力素质较高于全国常模(t=4.472,P〈0.001);职业能力素质男生显著高于女生(t=2.271,P〈O.05),在学习心理素质上,男生显著低于女生(t=-2.521,P〈0.05);各年级大学生在学习心理素质上有显著差异(F=2.760,P〈0.05)。结论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普遍低于一般大学生;男生职业能力素质优于女生,但学习心理素质不如女生;大三学生的学习心理素质比不上大一、大二学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医学专业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个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428名医学专业女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 1医学专业女大学生SCL-90的躯体化、偏执因子分低于全国常模青年组,强迫、焦虑、精神病性因子分高于全国常模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92~4.232,P0.05);2医学专业女大学生EPQ的N、P因子与SCL-90各因子均呈正相关,E、L因子与SCL-90大多数因子呈负相关。结论医学专业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正常,个性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医学生应对方式与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医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及与其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应对方式评定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学生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测试、分析。结果应对方式测试结果,女生求助因子得分高于男生,男生合理化因子得分高于女生。EPQ问卷评定,男生的P因子得分高于女生,女生的L因子得分高于男生。应对方式因子分与EPQ各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建议高校管理者应了解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COVID-19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public health and poses a challenge to medical staffs, especially to front-line medical staffs who are exposed to and in direct contact with patients. To understand the psychological stress status of medical staffs during the outbreak of COVID-19, random sampl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2110 medical staffs and 2158 college students in all provinces of China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which was compiled and completed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tar platform relying on Wechat, QQ, and other social software. The differences in psychological stress status of different groups were compar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Results revealed that in all provinces of China, medical staffs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on all items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than college students (P < .001). In Wuhan, medical staffs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llege students in all items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P < .001). While among medical staffs, the group in Wuhan area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group outside Wuhan on the following items: "Thought of being in danger," "The possibility of self-illness," "Worrying about family infection" (P < .05), "Poor sleep quality," "Needing psychological guidance," and "Worrying about being infected" (P < .01) in the Psychological Stress Questionnaire, but on the item "Confidence in the victory of the epidemic," the group in Wuhan area scored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group outside Wuhan (P < .05). The emotion, cognition, physical, and mental response of front-line medical staff showed obvious "exposure effect", which calls for a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strategy that can be helpful.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高中毕业班学生高考压力与焦虑、睡眠质量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压力自评量尺》《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对长沙市某中学130名高中三年级应考生进行自评问卷调查。结果:23.1%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56.9%的学生感到处于较高的压力状态,并且压力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状态一特质焦虑、匹兹堡睡眠指数显著相关,表现为睡眠质量更差,感受到的焦虑也更多。结论:高考压力高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多。不论是为了考生更好地备考,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育者均应重视学生考试压力相关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6.
医学生心理健康与行为类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医学生心理健康与行为类型特点之间的关系,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术用症状自评量表,A型行为问卷对大学三年级医学生进行集体测验.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①医学生中A型行为类型者比B型行为类型者有更多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的程度更低;②男医学生A型行为类型者与B型行为类型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差较大,而女医学生相差较小;③A型行为类型的两个核心特点,“时间紧迫感”与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不突出,“过分竞争和敌意”与医学生心理健康特别是“敌对”心理有显著相关(P〈0.05),并存在性别差异。结论A型行为类型的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B型行为类型的差;“过分竞争和敌意”的医学生表现出较高的“敌对”心理;均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医学生情绪智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以及职业心理素质提供依据。方法使用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对340名医科大学本科生实施测量,采用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建立情绪智力各因子对心理健康各因子的回归模型。结果回归模型数据拟合度良好,χ2=21.56,P=0.36;RM SEA=0.015;GF I、NNF I、CF I均大于0.95。情绪智力各因子对心理健康各因子存在一个多自变量多因变量的回归模型。结论情绪智力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情绪智力结构中不同因子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有助于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贫困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与系统心理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政治思想教育与系统心理干预相结合模式对医学类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在校医学类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在校本、专科189名贫困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实验组进行1个学期不间断的政治思想教育和系统心理干预,并于干预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健康状况问卷测评。结果实验组教育干预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大多有明显的改善,实验组各因子干预前后自身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统计学处理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实验组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结论采用政治思想教育与综合心理干预措施相结合模式能显著提高医学类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民族院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厦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症状自评量袁(SCL-90)和自制一般情况量表对225名民族院校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民族院校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状况良好。民族院校大学毕业生的人际敏感、焦虑、恐怖因子得分高于普通大学生常模(P〈0.05)。有心理问题的大学毕业生的总体幸福感测量值(65.81±11.05)明显低于无心理问题者(89.75±13.62),二者差异非常显著(P〈0.01)。逐步回归结果表明,心理健康、自信心强、对工作满意、符合个人工作意愿、生活支出有节制的大学毕业生适应能力较强。结论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针对大学毕业生在社会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日两国大学生UPI调查比较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 比较中日两国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 ,探讨影响两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以及造成两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差异的因素 ,互相借鉴 ,更好地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 选择中国哈尔滨学院大学新生 40 0人 ,日本北海道浅井学园大学新一 40 0人 ,男女各半 ,在入学 1 5日内进行大学生 UPI人格问卷调查。结果 中国大学新生有 1 7.8%、日本大学新生有 3 6%存在心理问题 ,中国大学新生的心理状况好于日本大学新生 ,差异显著 ( P<0 .0 0 1 )。结论 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中日两国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大学新生的比例较高。因此 ,中日两国高校都应加强对大学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